瞧!这群"90后"的护理员
2022-06-18养老运营消消乐公众号
• 养老运营消消乐公众号
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如何理解衰老?有一个直接有效的物理方法:在身上各关节绑上沙袋,穿上装有金属块的马甲,再戴上特制的耳罩和眼镜。这样一来,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清,身体被几十斤的重量压得佝偻。这是五年前“95后”养老护理员赵琼琼入职第一天的真实体验。老师说,这是提醒护理员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老人的感受。去年底包括赵琼琼在内的一批年轻护理员代表上海参加全国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多人获得佳绩。
直面衰老是需要勇气的。在上海,目前有7.5万名职业养老护理员,平均年龄50.9岁。这批“冒尖”的年轻人为何加入?他们带来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
难以避免的无力感
很多年轻护理员都产生过放弃的念头。2016年,赵琼琼进入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工作。当被问及第一次想要放弃是因为什么事时,她反问:“你处理过老人的排泄物吗?”
在老人平均年龄超过90岁的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内,大部分老人长期卧床,需要护理员定期更换尿布,失智老人则无法自主控制大小便,排泄物更容易沾到身上。
第一次上手清理时,赵琼琼没办法掩饰本能的抗拒,恶心和呕吐。
“确实想过放弃,感觉看不到前途,似乎没有太大意义。”赵琼琼坦言。
这段痛苦的时期持续了半年多,前辈和领导都给她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听她们讲个人成长经历,确实受到蛮多鼓舞,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赵琼琼说。
这也是王程刚参加工作时的真实感受。
本文方法分为3个阶段(如图1):局部成组方案的设置阶段、局部成组约束条件下的多目标聚类优化阶段和在Pareto解集中选择合适解阶段。
“你知道很多老人是需要人工排便的吗?”1996年出生的护理员王程问。2018年进入杨浦区社会福利院工作的他,是行业里为数不多的年轻男护理员。
比起在医院,护理员更能看到人类因衰老而不堪的一面。王程记得,老人呼吸突然变得急促,一口气吊着,吸不上来,也咽不下去,发出呜咽声,22岁的他不敢直视。
面对死亡,1991年出生的护理员程漪雯显得要超然些。在成为护理员前,她在医院里做了5年护士,奶奶就在她工作的医院病逝。她知道,老人家并未得到很好的临终护理。这份遗憾,让她萌生了进入养老护理行业的念头。她有自己的想法:“等我父母老了,肯定有些事情需要我亲手去做,现在就当提前演练了。”这份心思,她还没告诉父母。
对双方都是一场考验
2015年,王程高中毕业,因高考分数不够未被第一志愿的物联网专业录取。在专科院校中,他随意填报了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具体做什么完全不了解,只听说比较好找工作就填了。”
从年龄上看,王程等“90后”护理员是老人眼中的“小小孩”,但在实际工作中,老人反倒更像年轻人眼中的“小孩子”。
一位90多岁的老人,脾气古怪暴躁,别人喂饭不肯吃,还故意把饭菜吐到护理员身上,只有王程来他才听话。平时,性格外向的王程爱和老人聊天,两人的关系因此比较亲近。
相互的信任是在日常点滴的陪伴中一点点建立起来的,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场考验。
赵琼琼也有类似的体验。她遇到过一位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不仅脾气暴躁,赵琼琼的手上被老人抓出过很多道血印子。每次去护理,她都会先安抚老人的情绪,长此以往建立信任后,老人便能乖乖吃药吃饭。
在那些“不可理喻”的背后,年轻的护理员们看到了老人深深的孤独。有的老人子女事业有成,但都在国外发展,看到别人的家属过来看望,他们的脸上有难以掩饰的羡慕和失落。老人之间也会攀比:今天我儿子来看我了,你儿子没来吗?”
也有人沉湎在往事中。年轻时,他们是士兵、海员、领导……见识过世界的丰富,不甘心困于衰老。赵琼琼照顾过一位老人,一听到别人喊她“王奶奶”就生气,只接受“王老师”这个称呼,她年轻时是一名人民教师。更多的老人把寄托“移情”到眼前的年轻人身上。他们把这些二十来岁的护理员当成孩子,像家里长辈一样催问他们“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小孩?”这让他们感到自己回到了某个年轻的时刻。
但这种情感联系会在老人去世时突然断裂。“你们平时一直聊着天,说着心里话,突然有一天,老人就走了。”程漪雯说,你投入的感情越多,可能最后会越难受。
细微中的尊重和体面
大学二年级时,王程参加民政部组织的一次养老护理比赛,考核项目包括鼻饲、穿脱衣等项目。当时他觉得这特别简单,不明白为什么还要专门开设课程去学习。
“重点不在于某个具体动作,而是要学会针对不同老人的不同状态,发现需求和问题。”工作后,王程才更加认识到这一点。
在当前的护理员队伍中,像王程、赵琼琼等“90后”仍是少数,不过在未来,更多年轻人有望进入这一行业,这和养老服务市场需求的变化有关。
在2021年上海市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中,“80后”护理员滕丽丽获得全市一等奖。
“老人的精神需求越来越高,这要求护理员同步提升精神抚慰和照护的能力。”滕丽丽说。年轻人更有文化知识,学习意愿更强,在人文关怀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遇到不能理解的行为,很多人的本能反应是拒绝理解,但护理员不能这么做,正如王程所说:“我们可能是老人和外界的唯一联系,如果我们都不理解他们,还有谁能?”
这种关怀往往体现在细微之处。有一次,一位中年护理员向滕丽丽告老人的状:“她偷筷子!”滕丽丽提醒护理员不要随意指责,毕竟谁都不希望被扣上“小偷”的帽子,仔细了解后才发现果然是一场误会。
无论技术进步或人文关怀,赋予衰老更多体面和尊严,成为养老服务发展的大趋势。“活一天就要有这一天的质量,哪怕已经躺在床上,也需要最后的一点尊严。”滕丽丽说。
有所突破,才能走得更远
在杨浦区社会福利院见到王程时,他穿着一身西装走来,像一名企业白领。“这是院里发的制服,护理员的形象也可以很体面。”他笑着解释。
和王程一样,他的很多同学毕业后也都进入了养老行业,不少人来到上海,在一线从事护理工作,也有人已成为护理站站长,还有人成了养老企业的负责人。和王程同年进入杨浦区社会福利院的同事,很多也已晋升到管理层,他们全是“90后”,其中年纪最小的出生于1998年。
工作时间长了,年轻人对衰老的看法也在变化。有一天晚上,正好是王程值班,当晚,一位他熟悉的老人去世了,他走到老人床边说:“奶奶,希望你在另外的世界里好好生活,依然像以前那样阳光、开朗。”说完,他向老人深深鞠了一躬。
衰老的过程看上去并不很体面,机能退化会让人变成另外的模样,但这就是自然规律。“这样想着,那些恐怖的感受也就慢慢消失了。”养老需求的不断变化,也让年轻护理员们的学习需求更加旺盛了。去年开始,王程在上海开放大学的老年社工专业就读,每周上一到两节课,明年即将毕业。
老年护理涉及的学科确实很庞杂,包括老年病学、药学、老年活动、社工、康复护理、养老机构管理等等。“自身学习更多东西才能去服务更多人。”王程说。
赵琼琼也有进修的想法。2020年,她参加首届长三角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了一等奖,但通过比赛她也看到了自己在康复技能方面的短板。她解释说,现在不少老人往往会因中风留下偏瘫等后遗症,护理员要对老人进行后期的照顾康复,提高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一需求不小,目前,她正在自学这方面的内容。
“有所突破,才能走得更远。”她还在计划未来攻读养老方面的学位,进一步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