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弯桥斜向裂缝病害成因分析及加固方案研究
2022-06-18李永波
李永波
(辽宁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沈阳市 110166)
1 工程概况
某立交匝道桥,建成于 2008年。该桥共三联,跨径布置为(20+3×21+20)m+5×25.5m+5×20m;桥梁全长为 336.5m;该桥为曲线桥, 其中,第二联平面位于R=90m的圆曲线,第一联、第三联位于缓和曲线。该桥桥面净宽为 7.5m,两侧均设置宽度为0.50m 的混凝土护栏;桥面铺装采用沥青混凝土;设4道型钢伸缩缝,分别位于0号台顶、15号台顶和5号墩顶、10号墩顶。 每联2个中墩均为墩梁固结(第一联的2号墩、3号墩,第二联的7号墩、8号墩,第三联的12号墩、13号墩),边墩、台设双支座,次边墩设单支座,支座均采用盆式橡胶支座。上部结构均为等截面现浇连续箱梁,第一联、第三联箱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满堂支架现浇施工;第二联箱梁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采用支架逐孔现浇施工;箱梁两侧腹板等高度,桥面横坡由箱梁整体旋转形成,最大桥面横坡7%。下部结构:桥台采用肋板台、扩大基础;桥墩:第5号墩、10号墩为双柱式方形墩,其余均为圆形独柱墩,7号墩采用桩基础,其余墩均采用扩大基础。该桥上部结构未设置预偏心。
2013年,该桥第二联箱梁边跨底板及腹板出现一些斜向裂缝,第一联、第三联箱梁底板出现多条横向裂缝,两侧腹板出现多条竖向裂缝,且经计算,该桥支座承载力不满足要求,基于上述病害和问题,对该桥进行了加固和维修,具体方案如下:
(1)墩柱改造:连续墩(第一联1号墩、4号墩,第二联6号墩、9号墩,第三联11号墩、14号墩)墩顶通过外包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小盖梁,并增设2个支座,将原来的单支座改造为3支座,增多支撑点。新增支座与原支座间距为1.5m,新增支座在恒载作用下与梁体接触但不受力,在活载作用下发挥作用。3支座支撑系统解决了结构的抗倾覆、支座承载力不足问题,但主梁抗扭不足问题依然存在。其余墩均采用外包混凝土加固,且对墩柱塑性铰区加强箍筋配置,增强墩柱在地震作用下的抗剪能力。
(2)主梁加固:第一、三联钢筋混凝土箱梁底板、腹板纵向粘贴钢板;第二联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未进行加固。
(3)常规病害维修:对裂缝进行封闭处理。
2 主要病害
2021年,根据业主要求,对该桥第二联进行了专项检测,重点检查了第二联箱梁裂缝。根据现场检测,该桥第二联(第6孔至第10孔)箱梁腹板出现多条斜向、竖向裂缝,底板出现多条斜向裂缝,腹板斜向、竖向裂缝和底板斜向裂缝主要集中在边跨(第6孔和第10孔)。具体如下:
(1)外侧腹板斜向、竖向裂缝
第6孔外侧腹板距5号墩1.9~14.6m范围内,共计13条斜向裂缝,裂缝长度为0.7~1.6m,宽度为0.08~0.35mm,大部分裂缝发展至腹板顶缘,有3条斜向裂缝向底板延伸0.17~0.2m,其中距5号墩10.1m处斜向裂缝长度为1.16m,宽度为0.35mm,深度为110mm(裂缝处腹板设计厚度为40cm),见图1。距5号墩11.3m、17.3m处各有1条竖向裂缝,裂缝长度分别为0.5m、0.86m,宽度分别为0.1mm、0.15mm,其中1条竖向裂缝向底板延伸0.2m。
图1 第6孔箱梁外侧腹板斜向裂缝展开图
第10孔外侧腹板距10号墩4.2~13m范围内,共计16条斜向裂缝,裂缝长度为0.4~1.3m,宽度为0.08~0.2mm,大部分裂缝发展至腹板顶缘,其中距10号墩9.5m处斜向裂缝长度为1.3m,宽度为0.2mm,深度为75mm(裂缝处腹板设计厚度为40cm),该条斜向裂缝向底板延伸0.2m。距10号墩13.6m处有1条竖向裂缝,裂缝长度为0.8m,宽度分别为0.1mm,该条竖向裂缝向底板延伸0.4m。
(2)底板斜向裂缝
第6孔底板距5号墩5~21m范围内,共计36条斜向裂缝,裂缝长度为0.5~5.0m,宽度为0.1~0.25mm,局部渗水泛碱,裂缝间距为0.2~0.4m,裂缝走向均为从连续端外侧向简支端内侧发展。
第10孔底板距10号墩0~17m范围内,共计29条斜向裂缝,裂缝长度为0.5~4.5m,宽度为0.1~0.35mm,局部渗水泛碱,裂缝间距为0.1~0.4m,裂缝走向均为从连续端外侧向简支端内侧发展。
图2 第6孔箱梁底板斜向裂缝展开图(单位:mm)
3 计算与分析
3.1 计算模型及荷载
采用空间有限元计算软件进行结构分析与计算,结构计算模型如图3所示,主梁跨中标准横断面示意图见图4。
图3 5×25.5m连续箱梁计算模型(曲线半径R=90m)
图4 主梁跨中标准横断面示意图(单位:mm)
荷载主要包括永久作用和可变作用,具体如下:
(1)永久作用
自重:自重系数为1.04。
二期恒载:桥面铺装(6cm调平层+9cm沥青混凝土)27.5kN/m;护栏16.6 kN/m(双侧)。
(2)可变作用
汽车荷载标准按原桥设计规范《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取值,汽车荷载为公路-I级,活载按2车道计算。
制动力、温度等其他作用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取值。
3.2 简支端支反力及主梁受力现状
恒载作用下支反力见图5、主梁扭矩见图6,预应力次效应产生的主梁扭矩图见图7。
图5 恒载作用下支反力(单位:kN)
图6 恒载作用下主梁扭矩(单位:kN·m)
图7 预应力次效应产生的主梁扭矩(单位:kN·m)
计算结果表明,恒载作用下,该桥第二联简支端曲线内侧支座与外侧支座受力差别过大:5号墩内侧支反力为207.1kN,外侧支反力为2003.4kN;10号墩内侧支反力为394.0kN,外侧支反力为1890.2kN。简支端内、外侧支反力的巨大差异导致边跨承受过大的扭矩,两侧边跨最大扭矩分别为4500.7kN·m、3751.3kN·m。对恒载作用进一步分析可知,产生扭矩的主要因素是预应力次效应(约占74%~87%),其次是结构自重及二期恒载偏心。
3.3 病害成因分析
根据现场检测和计算分析结果,该桥第二联箱梁边跨腹板、底板产生斜向裂缝的主要原因是设计不合理,导致边跨承受扭矩过大。具体如下:
(1)预应力束布置不合理。由于设计时未考虑弯桥的受力特点,该桥箱梁预应力束布置与直线桥一样,内外侧腹板对称布置。对于弯箱梁截面,预应力对剪心存在力臂而产生扭矩,在对称布筋的情况下,由于腹板束沿梁长大部分位于截面剪心以下,腹板束和底板束产生的径向力引起的偏心弯矩,导致主梁承受过大扭矩。
(2)未设置预偏心。曲线桥截面外缘尺寸大于内缘尺寸,截面重心偏移主梁中心线,而该桥未设置预偏心,恒载偏心产生的扭矩加剧了主梁的负担。
3.4 加固方案
2011年,姜斌等[1]研究表明,预应力筋的不对称布置方式能改善恒载作用下曲线梁桥的扭矩分布,但该桥主梁截面为宽翼缘箱形截面,截面剪心偏上,在外侧腹板增加预应力束,无法减小主梁扭矩。黄龙田等[2]提出对主梁粘贴钢板+焊接钢筋形成闭环套箍的方法,增强主梁抗扭承载能力,但该方法需要对主梁翼缘根部钻孔使钢筋穿过,钻孔施工对主梁可能造成损伤,且加固效果无法通过理论计算进行验证。本项目借鉴黄跃平等[3]提出的方法,通过顶升调整主梁变形和受力,改善恒载作用下主梁的扭矩分布。
对第二联箱梁5号墩和10号墩内侧支座位向上支顶,对比不同顶升高度下简支端支反力及主梁扭矩变化情况,顶升前、后简支端支反力见表1,顶升前、后主梁扭矩见表2。
表1 第二联主梁顶升前、后简支端支反力对比表
表2 第二联主梁顶升前、后主梁扭矩对比表
方案比选:上述计算结果表明,顶升能有效改善支反力和主梁扭矩分布。综合考虑不同顶升高度下主梁扭矩和简支端曲线内、外侧支反力情况,最终选取方案为:5号墩曲线内侧顶升3cm,10号墩曲线内侧顶升2.5cm。顶升后,恒载作用下边跨扭矩减小3387.3kN·m,但中墩支点附近扭矩有所增大,恒载作用下扭矩增加945.3kN·m;简支端曲线内外侧支座在恒载作用下支反力差值明显减小,5号墩曲线内、外侧支反力差值由1796.3kN减小至452.3kN,10号墩曲线内、外侧支反力差值由1496.2kN减小至409.4kN。
4 结论
(1)独柱式曲线桥梁受力复杂,主梁预应力布置方式应根据主梁受力特点采取非对称形式,支座应设置预偏心,使主梁在恒载作用下处在合理的受力状态。
(2)宽翼缘箱梁截面剪心偏上,通过后增加预应力,难以改善主梁扭矩分布。
(3)对既有曲线桥梁,通过顶升的方法,能有效改善支反力和主梁扭矩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