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
2022-06-18许奇科
许奇科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批农村人口进城务工,长久下来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留守儿童,从社会方面看,留守儿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从教育方面看,留守儿童不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我国自从素质教育普及落实后,不断的对教育方向和内容进行完善,而德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作为价值观的一部分,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心,在性格上和价值观认知上会有一些极端和偏差,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并在情感上进行呵护和关心。本文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为课题进行深入探究期望可以得出一些具有帮助性的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尤其对于留守儿童这类特殊学生,更需要教师从教学和心理两方面进行格外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很多,主要体现在不自信甚至自卑、性格孤僻暴躁、逆反心理严重、心理压力过大等心理和行为表现,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陪伴,学生的存在感降低,认为没有人关心,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体现为胆小怕事、对学习和生活消极对待,在遇见困难的时候,不是主动思考努力几觉问题,而是将一切错误归结于父母甚至是社会。长此以往性格逐渐变得孤僻和暴躁,对一切都不感兴趣,对社会上一切美好幸福的事情更是有厌恶心理,认为自己的处境是由于命运和社会的不公所导致的,一些留守儿童清楚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环境,所以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过高要求,迫切的想要要通过好的学习成绩证明自己并对父母有所交代,但学习成绩的提升是持续性的逐步的过程,过于着急反而适得其反,反而造成了更重的心理压力。留守儿童在农村较为多见,经济环境的窘迫加上家庭幸福感的缺失,已经成为现阶段农村小学教育迫切需要解决并重点关注的现象问题,下面结合现状给出相应解决对策。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因及对策
1.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但由于种种原因,父母外出务工,首先就不能满足日常的陪伴,这在孩子的心理上是一种潜意识的被忽视,越来越不愿与父母沟通甚至逃避,虽然有爷爷奶奶的照顾,但由于隔代人的观念差距过大,同时上一辈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低,在学习上和与学校的沟通方面存在许多不足,爷爷奶奶出于对隔代人的宠爱在物质上尽可能的满足学生,但缺乏或者忽略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孩子在学校的所见所闻、高兴或者难过等等心理的想法和情绪没有人可以分享和诉说。长此以往性格变得孤僻,不善于与人沟通,这是由于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造成的。
2.社会和学校机构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投入不足。我国的教育还处于发展中,对于教育的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对于留守儿童这种小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虽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但缺少相应的心理健康机构,从宣传到实施都有所不足。这种教育的不完备在农村小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由于经费不足,学校将绝大部分的投入都放在文化课程的教学所需上,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度较低,这些都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因。
3.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联系。父母虽然与孩子相隔两地,但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是非常必要的。事实证明,家庭教育有时候比学校教育效果更佳。因此,家长在与子女联系的过程中不要只谈生活,仅仅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而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身体和学习等情况,并时时关注孩子的情感动态,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疏导,让孩子确实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离开父母时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作为小学教师,应通过对农民工进行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妥善处理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树立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在农村中积极开展对留守家庭家长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立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识,与子女间保持良好沟通,关心孩子的全面成长。
4.加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学校要加强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从班主任入手,让班主任对于这部分留守儿童在教学上给予更多的帮助,同时以正向鼓励和评价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激励,设立帮扶小组,让留守儿童在组内进行学习上的沟通,无形中增加了与其他同学沟通交流的机会,也间接提升了学习成绩。同时在内心情感和生活上学校也尽可能的给予帮助,例如组织家访,或者在一些文体活动中让留守儿童担任重要角色,增多亮相和表现的机会,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孤僻自卑等心理将会得到有效改善。
5.针对留守儿童实施家校共育。家校共育区别于传统校区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便捷性,使用统一的平台软件,所有家长和教师都通过这个平台软件,时时对孩子的一切进行观察和了解,老师无需在逐一的与家长进行沟通,这就间接的形成了家长也作为老师的角色参与到孩子的日常教育中来,传统的家长教育实际上在孩子的校区教育中作用不不是很明显,往往因为缺乏渠道去对孩子进行学习和生活的管控,在教育中属于被动状态,只是一味的接受校区的通知和信息,按照建议和要求去执行,而现在的学校处于孩子的安全和健康考虑,往往是封闭性的,即使有开放日也是不足以满足家长的迫切心理的,而电话和见面等沟通方式一方面浪费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也达不到持久的效果,因此家长很少能够与学校形成合力教育的环境,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而家校共育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存在感和被关心的意愿。
结语:农村留守儿童无论是在可利用资源和家庭氛围熏陶方面,都具有先天性的不足,家校共育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颖有效的针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德育教育方面的一种策略,在学习上、抗压能力和健康精神世界的构建方面着重进行培养,让留守儿童重拾自信心,从而达到让其热爱生活的目的,对于关爱留守儿童以及关注农民工子女弱势群体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谢书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2):26-27.
[2]谢王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北經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84-86.
[3]王爱莲.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
[4]吴霓.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J].河南教育,2006,(5).
[5]李金涛.农村留守孩现象亟待关注[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