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类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特点及内涵

2022-06-18朱妍洪清远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双高建设

朱妍 洪清远

摘要:中国经济大踏步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对人才的输送与培养。农业类高职院校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近两亿多的技术型人才,推动社会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因此,要牢牢把握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注重技术技能积累过程与培养途径。从农业类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入手,探讨其特点及内涵,以期为高取院校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取院校;技术技能积累;“双高”建设

新时代的中国正大跨步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国家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亟需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其发展状况至关重要。当前,我国技术型人才缺口高达2000万,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建设任重道远。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发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即“双高计划”,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使职业教育得到重视。同年3月,《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出台,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支持优质高职学校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培育高水平专业群体、提升校企合作水平等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以便助力高职学校技术技能积累。

一、农业类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内涵

(一)深化校企融合合作为技术技能积累的发展主线

高职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到企业工作的问题,为了快速适应岗位工作要求,需要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融合与合作。通过对学校教育与企业应用需求的结合,校企在教学内容延伸、技术技能理解和讲授、学生管理方式方法等环节实现衔接,让高职学生在校园中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将企业“引进来”、使学生“走出去”,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最大程度实现技术技能的提升,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另外,要以企业发展为教学主体,将市场信号作为教学导向,建立“生产一研究一教学”三位一体的技术技能创新体系。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也是落实产教融合的现实路径。发展高职教育,积累技术技能,实现“双高计划”,需要借助学校、企业两大教育主体的融合合作。校企前途命运同一而出,具有内在的深度同一性,对于人才的选拔、培养、管理和技术技能的锻造、创新,需要携手共建。为此,学校需要打造专有工作室、建设特色实训基地、开展合作办学、推动“师带徒”制度落地,从而加大成果转化率。学校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双方协作发展、融合合作既是技术技能积累的“助力器”,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助燃剂”。

(二)推进高职教育改革为技术技能积累的发展动力

“双高计划”为职业教育指明发展方向,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各高职院校更应深化教育改革,为技术技能积累添彩赋能。首先,在学校发展定位上,应强化自身使命感,找准自身教育定位,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可将国家的发展需求同学校自身建设相结合,以政策导向为改革方向,不断进行提升与改进。其次,要推动学校内部建设,在管理和教学层面进行改革,提升管理水平,健全人才培养机制。要了解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路径,增强自信心,依据学校优势资源,打造出属于我国本土的先进技术技能经验,努力将其与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接轨。同时,要把握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发展命脉,筑牢高质量发展地基。最后,要根据“双高计划”中的要求,做好中长期的发展规划,从战略高度进行总体谋划,激发职业教育内驱力,找准高职学校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三)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技术技能积累的目的导向

学生是学校的最小组成单位,每个学生的技术技能积累才是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的累计,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技术技能积累离不开高质量人才的支撑。高职教育的教学性质和学生培育方向决定了其需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创新和发展。在國家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今天,适应社会需求、完成创新型转型是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要求,而劳动者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对企业、社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奋进的新时代,离不开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付出,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需要高职院校在技术技能方面的累计。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责之一,因此,高职院校要在技术技能和智力层面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撑,以便更好助力经济发展。高职院校要坚持以提升服务能力为教育目的导向,提高思想认识高度,将“创新驱动”融入技术技能教学中。要紧跟国家创新驱动的思想要求,推动乡村振兴职业教育发展和培训巩固,面向国内社会需求甚至国际社会需求;要服务“走出去”的战略要求,使高职院校成为教育的桥梁、成为输送人才的能量库,成为企业发展的合作者。

二、农业类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特点

(一)校企合作彰显协同性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为大力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针对高职教育的存在,国家为其赋予了双重角色定位——既有高等教育的学术知识学习,又有职业教育的动手实操培训。基于这一双重教育属性,高职院校在4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为国家输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果高职院校的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需求相脱节,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教育目的将不复存在。所以,高职院校谋求与企业进行衔接,为企业的生产、管理等各种环节输送人才。因此,通过深化高职教育与企业之间的深层合作,二者同频共振,在共同积累技术技能的过程中彰显协同性。一方面使校企双方在教育、管理、学生发展等方面互通有无,进行互补合作。教师与企业中的专业人士就就业导向、企业用人等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倒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高职院校专业的开发等,在双方进行交流后,可形成一套以企业用人为导向的专业技术技能积累,形成教育链向人才链、产业链向创新链的深化。另一方面是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良好的平台能够使优秀人才有发挥空间,可将在校园和企业中积累的技术技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平台不仅仅包括联合企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建设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训实践基地,合作开展“订单班”以及现代学徒制培养[1],更可以包含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创新,尤其是针对小微企业发展推陈出新。除了在学生技术技能的积累上见成效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到企业的课题研究、产品开发上来。A77D8681-2D89-4719-A272-244401F13112

(二)地缘优势展现专业特色

很多农业类高职院校设立的初衷都是为助推当地经济发展,并为青年人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农业类高职院校专业开设、课程内容设置本身就具有本土特色优势,可以依托当地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开拓区域性特点明确、行业模式规范、地方特色鲜明的学校特色专业。许多办学时间较为悠久的高职院校,更是通过当地特色产业搭建其与产业链之间的桥梁,校企合作态势良好,能够以学校创新创业内容带动该地区区域性发展。很多高职院校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技术技能结构积累实现优化升级,这样的人才输送到企业后,更能为企业发展添砖加瓦,甚至在创新领域起到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依据地缘优势,农业类高职院校所展现出的专业特色发展还应注意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方向应“脚踏实地”,对于学校内涵建设要有深刻的自我认知,能将专业集群优势与现实需求牢牢结合,抓住企业及用工需求,甚至能走到企业及社会需求之前,以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带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是专业建设对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技术技能的累积不能仅仅求快,更要求稳,要契合地方特色经济,在技术技能提升的基础上再谈创新与发展。高职教育的关键在于一个“职”字,因此,要坚持应用型办学理念不松懈,将产教融合贯穿到技术技能积累的全过程。

(三)职业教育反哺人才创新

农业类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累计最终指向目标是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力量,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相比,二者的不同便是“高等”二字。因此,培养出具有高尚理想信念、过硬技术本领,具有创新能力与意识的高素质劳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职责也是应尽的义务。在技术技能累计的过程中,通过对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技能的培育,最终达成创新理念的传承,这才是完整的创新人才培育全过程。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可将名师引入学校,在学校开设名师工作室,让学生通过面对面学习,增进技术技能累积,完成技能领域的提升。同时,在与名师和技能强手一对一的交流中能增强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学生的工匠意识。通过与名师的学习,学生可将汲取到的技能与精神作用于自身,以便将来成为建设现代化的主力軍。高层次技术技能累积效果提升后可以反哺,作用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当成果累积到一定程度后,高职院校可进一步扩充学习平台,与更高层次的企业谋求合作与发展,让学生通过平台的拓广开阔眼界,使其在学校有限的时间内积蓄更多能量。技术技能教育、人才培育、技能成果反哺形成反哺式的良性循环以后,最终受益者不仅是学生本身,还包括学校发展、企业的效益以及社会发展,同时,满足我国当前高质量发展需求。

(四)提升精神文化素养

农业类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的积累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上,还体现在对学生精神思想的引领上。高职院校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需要注重教学理念及知识的传播与讲授:学校通过多种路径加强“双师型”建设,对教师进行智慧化技术培训、搭建资源充沛的教学资源库,与名师工作室等联合编写教材或开展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等,通过专业群建设,加强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最终使学生的技术技能积累效果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则是针对高职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实操应用:主要涵盖学生专业技术与道德能力情操,从外在的“术”转化为内生的“道”,这不仅对教育者要求更为严苛,对学生自身的领悟能力与情感发展也有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董刚.把握“双高计划”建设的三个关键叫中国教育报,2019-04- 16(09).A77D8681-2D89-4719-A272-244401F13112

猜你喜欢

双高建设
“双高计划”背景下汽车专业群建设改革创新与实践
在建设旅大特殊解放区的日子里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说高教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全职妈妈浪费吗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