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提升路径研究

2022-06-18陈慧文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获得感改革创新以人为本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文章探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演变;阐释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肇始;指出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积极顺应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发展、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价值四个方面,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路径策略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获得感”;路径;改革创新;以人为本

[作者简介]陈慧文,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泰安 271018。

[课题] 2020年度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课题“新时代思政课‘三环三化’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山东农业大学2021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2021年度山东农业大学“双高”建设文化类研究重点课题“强农兴农使命下校园文化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05-0066-03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顾名思义就是面向大学生而开展的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理论的相关课程。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同颁布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面对新的发展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必须要及时转变观念,努力改革创新,积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演变

要深入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涵,必须要站在历史长河中回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演变过程。自恢复高考以来,40多年的时间内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978年至1994年,这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中完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内容、课时编排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都有了较大调整。第二阶段是在1995年至2003年,这一阶段“两课”的教学目标被明确;1997年《邓小平理论概论》被单独开设为思政课程;2003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课程融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新课程。第三阶段从2004年至今,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主要标志,由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进入了稳定发展期。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肇始

“获得感”一词的由来,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在组织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时明确提出,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主要指的是让人民群众从改革方案中得到福利,利用改革来让人民群众有所收获,感受到幸福和满足。通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反过来证明改革方案的实效性。具体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可以这样解释: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活动,使其从中深刻感受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价值,并由此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产生“获得感”,也就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必须要不断革新教育理念,真正从精神层面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与价值。“获得感”的提升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教师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让学生觉得“有用”;其次,教师应具备与时俱进的思维意识,既要从知识、方法的角度将思政理论讲清、讲透,还要从实践的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待走向社会后以“独立、健全、向上”的人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三、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教学模式化现象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教学模式化的现象。第一,课堂中教师存在对着课本、PPT文稿“照本宣科”和“长篇大论”的情況,在这种状况下学生的“获得感”很难产生。第二,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中的参与度较低。新的教育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施教必须要以学生为本,要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作为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力量源泉。但是当前思政课堂中,学生鲜有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个别教师为了赶时间完成授课任务,甚至根本不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当下社会时政的联系较少。思想政治教育原本与社会政治是紧密相连的,然而教材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倘若教师不能在课堂中及时融入时政内容的话,课堂教学的滞后性将是必然的。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基本都是由思想政治教师自主出题,将时政内容纳入考试内容的较少,这也使很多教师不愿意将时事政治融入课堂教学。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情况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单一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课堂授课还是沿袭传统的“教材+演示文稿”的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教师根据授课目标按照课本教材的内容编排授课知识,用PPT演示重点内容来辅助课堂教学。课堂中,教师广泛采用的“讲授法”,以知识性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听课,思想完全受教师支配。学生个性化发展与个性化需要无法被满足,这也导致学生持续性学习的动力不足。二是教师缺乏利用大数据技术的现代信息化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技术、移动互联网、微信客户端等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很多思想政治教师对利用新技术、新设备等存在惰性心理,不愿主动探究新教育形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明显滞后。三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启发性教学”“合作探究性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的课堂应用偏少。教师要探索各种新颖教学方式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得不到学校大力支持和保障下,教师个人很难取得好的应用研究成果。从此层面来讲,学校对信息技术条件的支持以及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鼓励力度,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必修公共课。当前,很多教师、学生对公共课存在认知偏差,他们片面地注重“专业课”而忽视“公共课”。这种错误理念也导致部分高校引进人才时,过于注重專业人才的引进,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降低门槛”。个别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甚至聘请一些兼职教师授课,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的授课质量。在高等教育不断扩招的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不足;很多教师都是在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们从一个校园踏入另一个校园,缺少了社会经验的积累和社会实践的历练,同时也欠缺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深入理解。这也直接导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不一。突出表现在: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思想的深层次理解,面对学生提出的困惑无法作出有效释疑;二是部分教师政治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认识不够透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讲授也不够深刻,所阐述的观点学生不能完全透彻地理解与接受。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提升的路径策略

(一)抢抓机遇,积极顺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备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抢抓机遇,积极顺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一是中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阶段。这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造了优良的外部环境。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空前繁荣。现代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使得国外一些先进的文化理念不断传入中国,中西方文化交融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宽容的胸怀,兼容并包、汲取精华,使得当前中国人的文化思想更加解放;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意志品质、法治思想与法律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开始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此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正得到不断健全和完善。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方位,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向前的社会氛围更加浓郁。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愈加突出,彰显出了强大的社会治理能力。民族自豪感、民族荣誉感、民族自信心在当前社会民众中反映得更加明显。这些都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夯实了基础。四是信息化网络技术高度发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当前,高校校园大都实现了智能化、信息化教学,新的技术手段促使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不断推陈出新。

(二)改革创新,实现思政课教学方法多元化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须探究应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传统的讲授法。创新并不等同于否定传统。一直以来,传承至今的“讲授法”占据了思政课教学的主流形式。“讲授法”虽然有滞后性,但具有知识传播量大、教学效率高、教学成本低、授课系统强、适用性强等显著优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应抛弃传统讲授法,但应不断进行革新,尤其在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激发课堂活力等方面要不断加强。二是小组合作探索法。小组合作探索式教学,是近些年才兴起的新型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堂分组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式探究,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实施小组合作探索法,必须要确保探究性问题提出的科学性、学生探究问题的自主性以及问题研讨的平等性。三是问题导引式教学法。问题导引式教学,主要是围绕课堂教学目标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利用解决问题的过程达到教学的目的。问题导引式教学,最大的优势是对学生的启发,真正获得“授人以渔”的教学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问题导引式教学,教师要摒弃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所设置问题要具有层次性与递进性,可以直接启发,也可以间接启发;可以正面启发,也可以反面启发;可以扩散启发,也可以对比启发。总之,教师要选择灵活多样的启发方式。此外,可选择的教学方法还有“专题式”“项目式”“案例式”“实践式”等多种方式。

(三)以人为本,加强高校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必不可少的。简单来说,“人文关怀”指的是满足人合理性需要,这种需要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对人的权利的维护和自由的尊重,也可以体现在对一个人未来发展的支持与关注。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一是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教师要仔细调研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需求,并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教师要多利用课下时间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平等的姿态与大学生对话,真正了解其现实生活的需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指导意义。二是教师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波动,充分发挥心理疏导的作用。首先,要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建立心理疏导教育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其次,要借助心理疏导教育平台定期开展有关心理健康的学术讲座,大力普及心理知识,引导学生加强道德修养,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发展;再次,教师要注重“情感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要善于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发挥正面引导的示范作用。三是要努力塑造和谐友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学校要在校园醒目位置设立主流文化教育宣传栏,让学生对学校的主流价值观产生认同;其次,要加强校园舆论监控,让校园网络成为大学生网络沟通和信息交流的“净土”,有效抵制不良文化信息对学生的侵害。

(四)加强实践,彰显思政理论课的社会价值

当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教育部发布的关于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不断强化实践育人机制,将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高校应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新路径,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相融合。落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一是学校要积极与地方社区、社会服务机构等合作共建人文社会实践研究基地。学生以人文社会实践研究基地为平台,可以深入实地了解社会民生,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学校要不断扩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范围。大学生社会实践不要拘泥于形式,要鼓励学生以社团的方式开展集体性活动,同时应尽可能给予学生社团一定的财力、物力支持,在丰富学生课余活动之余充分激发其参与社会公益、奉献社会的热情。三是要逐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取的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践行。要将实践育人纳入教育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实习、毕业论文的质量水平。要积极开展针对实践教学方式的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以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指导社会实践。

结束语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一项长久性的、深远的研究课题。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无法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应当正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不断强化思想政治素质与课程教学模式目标的融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充分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价值,以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石文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08):95-99.

[2]张艳丽,何祥林. 新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9(06):29-31+35.

[3]邵雅利.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6):34-36.

[4]洪晓楠,邱金英.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及增强对策——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21(01):38-44.

[5]陈灿芬.聚焦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内容及途径的探析[J].江苏高教,2018(03):82-85.

[6]熊晓梅.把握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四个维度——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J].现代教育管理,2020(08):23-29.

猜你喜欢

获得感改革创新以人为本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