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融合视角下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实践探究*
——以消费理论课程教学为例

2022-06-17张建华陈卓淳

新文科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宏观批判性经济学

姚 遂 张建华 陈卓淳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①Ennis R,“ A Concept of Critical Thinking:A Proposed Basis for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32(1962), pp.81-111.,是国际高等教育公认的一种学习和学术技能,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核心要素。国际教育领域兴起的21世纪技能运动提出“4C”核心技能,即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交流(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以及创造力(Creativity),其中将批判性思维放置于首位。批判性思维教育和研究在中国虽然起步较晚②参见董毓、温才妃:《批判性思维素质:因何缺乏, 如何补足》,《中国科学报》2020年9月15日,第5版;龚放、吕林海:《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参与差异的研究——基于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问卷调查》,《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9期。,但随着近年来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教育与实践日渐获得重视。2022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以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为高水平科研创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①《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2022年1月29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202/t20220211_598706.html,访问时间:2022年3月12日。

关于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目前,国内外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教育可通过单独教学、综合式教学以及课程融合教学(既单独开列批判性思维专项课程,又在具体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力推进批判性思维教育)三种基本模式来实现。②陈振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模式之争及其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9期。第一种模式坚持认为批判性思维的教育与传统学科课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主张建设一门独立的、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课程,即实现批判性思维课程的独立化。第二种模式强调背景知识对特定领域或学科的思维逻辑之形成至关重要,脱离相关领域知识的思考和分析,批判性思维技能必定是纸上谈兵,因此,应把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理念有效地融入不同学科的实际教学过程之中,从而实现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策略、技能和态度的培养。第三种方式强调批判性思维本身的体系性教学需要以专门课程予以保障,而课程融合则可以更好地将批判性思维结合到具体问题上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21世纪以来,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意义逐渐被国内教育界所重视。特别是高等学校的教育改革中,批判性思维教育更是一个重要领域。从当前国内批判性思维教育实践来看,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但无论是从师资力量、资金及配套设施,还是从学生课时安排等多方面来考量,基于独立教学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存在诸多限制因素。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单独的批判性思维教育课程,也面临着和专业课程教育如何结合的难题。传统讲授方式更强调老师在既有的知识体系中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较少采用学习者思维训练为主体的讲授方式;而单独进行批判性思维课程训练的学生,在其熟练和自觉应用批判性思维的方式来进行专业课学习时,还存在一个转换的困难。因此,要实现培养和提高中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目标,课程融合教学是当前最为有效的途径。③张青根、沈红:《中国大学教育能提高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吗——基于“2016全国本科生能力测评”的实证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8年第6期。

文献梳理表明,国内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学术和教学探讨在哲学④参见董毓:《再谈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的关系》,《高等教育研究》2019年第3期;徐飞 :《批判性思维的人性视角考察及教育启示》,《江苏社会科学》 2019 年第6期;晋荣东:《规则、判断力与批判性思维》,《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教育学⑤参见刘智、吴伟、姜倩:《问题式学习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影响研究——基于国内外31项研究的 元分析》,《高教探索》2020年第3期;钟启泉:《批判性思维:概念界定与教学方略》,《全球教育展望》2020年第1期。、语言学、心理学、医学①参见李正栓、李迎新:《中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教育实施的策略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 年第3期。以及工科②参见苏华:《工程基础课程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探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2期。等多个学科领域中都得以展开,经济学领域③参见权利霞:《西方经济学教材之批判性思维启示》,《中华读书报》2011年11月16日,第21版;靳卫萍:《批判性思维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考》,《高教学刊》2017年第17期。也不例外。但如何从课程融合的角度更好地进行批判性思维教育,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讨论。

因此,本文将以宏观经济学理论教学中课程融合方式为具体对象,探索如何贯彻批判性思维教育,以展示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融合的内在逻辑、实现融合的要素以及具体的教学实践安排。

一、批判性思维的特质

按照恩尼斯(Ennis)④Ennis R,“ A Concept of Critical Thinking:A Proposed Basis for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32(1962), pp.81-111.的观点,批判性思维被认为是一种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它是构成行为人决定自己要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思辨决策架构,其目的在于决定人们的信念和行动。

大体来讲,批判性思维通过理解、质疑、辨析、推演的思辨过程,依据客观事实和标准进行严谨的思维活动,从而实现超越事物表象,探寻本质、追求真理的目标。因此,批判性思维具有批判性(怀疑性)、合理性(逻辑性)、反思性(创新性)的基本特征。它不仅包括发现错误或不足,同时包括对肯定正确的观点进行理性审查或证实;它包括质疑和否定,但不意味着随意的或含负面的否定。因此,尽管批判性思维常常表现为否定或怀疑的形式,但本质上不是在批判,而是理性地评估,目标是在于实现新的建构和创造。

虽然文献表述不同,但经过梳理和整合可以发现,学者们普遍认同,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理论构成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批判性思维倾向,即涉及人的情感特质,体现批判性思维的精神、习性和态度;二是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即认知技能,体现批判性思维的工具性。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教育不仅仅是技术层次的获取,培养学生自我批判、开放理性、求真实践、谨慎细致、辩证包容、创新发展的品德精神和思维习性是批判性思维的首要标准。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技能和倾向相互作用并不断融合和提高的过程,学者们认为这个过程包含基本要素和相应要思考的问题,从而形成不同步骤或要目表。要目表中的要目表示的不是一种固定的或线性的序列。针对一个问题,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可以跨步骤,也可能需要回跨,进行反复多次的思辨,因此,一些要目可能会多次反复使用,最后才能形成比较全面综合的判断和结论。结合对戴维·希契柯克①参见戴维·希契柯克:《批判性思维教育理念》,张亦凡、周文慧译,《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 11期。和 Dekke②Dekker . T.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Through Engagement with Multiplicity,”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 37(2020), pp.24-32.相关研究的文献梳理,下文以识别问题,澄清意义,分析、论证与评估,考虑其他相关信息,推论与延展,综合判断与做出结论等6个基本要素构成分析的简化要目表(见表1),尝试将批判性思维融入宏观经济学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表1 批判性思维过程要目表

二、宏观经济学与批判性思维教学融合的内在逻辑性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中极具思辨性和演进性的课程。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引发“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通过对古典经济学市场出清的宏观思想和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进行质疑、否定,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的观点和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形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而在二战以后,每一次的经济(金融)危机和全球性的冲击事件,都会引发经济学家们对现有主流宏观经济理论及其主张的再一次质疑乃至否定,正是在这样不断的反思和批判中,宏观经济学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石油危机,让凯恩斯理论的支持者开始在继承的同时反思并不断吸纳新的观点,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此同时,也有一批经济学家通过继承和发展古典经济学,质疑和批判凯恩斯理论,最终发展出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这种宏观经济学不同学派在理论上的争论、观点分歧和政策主张对立共存的情形长期存在,并由此形成了多种思想和方法兼容并蓄、相互竞争而又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趋势。

正是由于宏观经济学发展所具有的开放性、思辨性、包容性,其非常适合导入批判性思维教育。当我们这样去探索和尝试时,并非简单取代单独的批判性思维课程,而是想达成两个目标:(1)按照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架构来设计宏观经济学的内容讲授方案,以促进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提升;(2)通过蕴含完整批判性思维训练方式的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的掌握和对批判性思维的接受。在这里,专业教师对批判性思维教育具有相当程度的熟悉是一个重要前提,惟其如此,才能按照科学的批判性思维教育来设计宏观经济学讲授方案;而依据这一方案认真组织教学并达到效果,是保证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批判性思维训练魅力的关键。

在我们看来,在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首先能更好地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条件下)该相信什么。因为引入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理念,能够帮助学生在前人的争论和批判中,学会带着质疑的态度、包容和开放的心态,辩证地看待事物和所学观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前人对同一问题提出的不同理论的多元性、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进而对所学理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形成更为理性的评估。 同时,宏观经济学是以解释经济现象、解决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目标的,而现实经济运行和发展一直处于变动中,本质上具有波动性和不确定性,这意味着新现象和新问题随时可能出现。因此,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具有现实性、应用性和持续的革新性等内在要求,这一点与批判性思维强调的理性、求真、实践和创造性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因此,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更好地学习和尝试理论延展性应用;在探究和实证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知道课程学习后能做什么、要做什么,以及该如何做。

综上,批判性思维强调质疑现状、剖析问题和探究真相,要求思维主体具有独立思考、逻辑推演、公正无偏、开放兼容和突破创新的品质。宏观经济学课堂正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习性的一个得天独厚的试验场。

具体而言,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融合批判性思维教育可表现为三个层面。

一是讲授和强调宏观经济学理论本身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即在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帮助学生在了解经典理论产生的背景、假设条件、争议和不同论点的过程中,体会经济学家们提出其理论的过程中是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培养学生养成质疑、开放、开明、包容的批判性思维的态度和习性。

二是强调已有宏观经济学理论假设及其结论与现实的偏离或吻合度。在这一过程中理解理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即在评价和辨析专业知识与观点中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白,思考需要依据假设或情景条件的变化而灵活变通,知道自己应该相信什么。

三是突出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宏观经济学有关理论对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的适用性。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基础是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其分析和讨论中必然会涉及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些共性和本质性因素,但是,相关理论无法也不能完全照搬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中去。这是所有从事中国经济研究和教学的人员应该知道,也必须贯彻的一个研究原则。因此,在具体结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应用时,无论是研究者还是教学者,应对既有观点、假说、论证等持审慎批判的态度。这一层面上的融合就需要更为强调专业知识的拓展应用和创新,引导学生进行现实的观察,利用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来挖掘隐含的假设和新的结论,从而通过自主学习来实现对宏观经济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更新,同时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素养。

总之,在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如何促进学生在认识不同观点和理论中进行思辨,形成对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更系统的掌握;如何从理论思辨走向现实检验,形成对中国现实经济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合理的实践应用,成为这门课程导入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关键契合点。

三、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融合——以消费理论为例①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本身是解释消费与现期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但作为国民收入决定论中的核心构成部分,它同时是乘数理论的基础。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直接与投资和财政政策乘数相关。因此可以说,消费函数理论是凯恩斯主义理论和政策处方的关键所在。其他的消费函数理论既是对凯恩斯主义消费函数的一种攻击,同时也是对政策作用的一种质疑。因为如果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很小,那么财政政策对均衡收入的影响,将比许多凯恩斯主义者相信的那样小得多。但因篇幅,本文仅围绕理论中关于消费和收入关系的分析,不涉及消费函数与乘数效应和财政政策效应的讨论。

宏观经济学中的诸多理论分析和应用都适合展开批判性思维融合的教学实践,如不同学者或流派提出的消费理论、利率理论、货币理论、总供给理论、菲利普斯曲线,以及不同流派的政策主张分析,等等。本文中,我们将选取消费理论课堂教学作为切入口,具体探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引入的问题。之所以会选取该理论作为对象,主要是基于四个方面的考量。

其一,从理论产生发展来看,消费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之一。这种消费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者马尔萨斯;同时,有关消费与生产对于宏观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势必会涉及对萨伊定律的讨论。因此,它具有相当广泛的理论源流。可以说,消费将是学生在宏观经济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有多元化观点和逻辑分析的理论。

其二,从理论教学来看,消费不仅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更是国民支出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一国产出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增长具有关键作用。同时,消费还会影响储蓄,从而影响投资,特别是边际消费倾向还直接会影响到投资乘数,这对政府的政策制定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论题将会有着广泛的讨论和延展空间。

其三,从现实重要性来看,消费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98年,我国正式提出了扩大内需战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市场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①《“十四五”,扩大内需怎么扩》,2021年3月10日,http://www.people.com.cn/n1/2021/0310/c32306-32047844.html,访问时间:2022年1月10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两年突破40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尤其是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②《“十四五”,扩大内需怎么扩》,2021年3月10日,http://www.people.com.cn/n1/2021/0310/c32306-32047844.html,访问时间:2022年1月10日。当前新发展格局和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双循环战略的提出,对消费提振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消费问题的重大现实意义,更能吸引学生从中国实际和中国视角来思辨宏观经济学的已有消费理论。

其四,从教学实施来看,与消费相关的基础性宏观数据比较容易收集整理,便于学生进行简单的分析、实证判断和推理。

因此,消费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政策意义和实证意义。这一部分的教学对于批判性思维引入将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所以,本文以消费理论课堂教学为对象,具体展示如何按照表1的基本要求,在课程融合中实现批判性思维教育。

(1)课程基本目标。让学生理解消费在国民收入中的重要作用;清晰地掌握不同的消费理论形成的背景及其理论逻辑;理解影响消费的决定因素和其他主要因素;以及进行消费理论在中国消费和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2)课程教学方式。导入批判性思维训练,贯彻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将“启发式”教学与“参与式”学习相结合,结合案例教学法、文献研究法、范例学习法,建立对话式互动;并将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计入平时成绩,以此激励学生。

(3)教学实践实施过程。为更好地做到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教育,我们将按照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要求,将传统的消费理论的教学过程分解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分析——消费理论的批判性和多元性;第二部分:理论与现实分析——消费理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第三部分:理论与应用——中国的消费发展及影响因素讨论。通过逐步递进的形式来进行课程融合下的批判性思维训练。

在理论分析——消费理论的批判性和多元性部分,教师需要在概念复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前所准备的世界主要经济体消费占GDP比重的变化数据,让学生认识到消费在国民收入中的重要地位,并主动识别焦点问题:消费是否与收入相关以及如何相关。在此基础上,再贯彻澄清意义教学环节:通过导入凯恩斯消费理论的基本介绍,引导学生认识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所建立的前提、所展开的分析逻辑,以及所得到的相关结论。教师进而按照分析论证和评估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凯恩斯消费理论是否正确。在这一环节,通过引入消费函数之谜(又称“凯恩斯-库兹涅茨悖论”)的相关概念,向学生展现凯恩斯消费理论本身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其他相关信息,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消费函数之谜。同时,贯彻推论和延展的要求,通过引入当代经济学中其他有代表性的收入—消费理论,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知识接受态度。

在理论与现实分析——消费理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部分,教师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考虑其他相关信息,展开新一轮的批判性思维活动。主要以提问式和引导式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基于平时对家庭和人们日常生活及消费的认知,提出看法,结合实例解释理由,然后与学生一同整理出认同的一系列影响消费的因素及其基本关系,如收入差距、价格水平、消费习惯、利率水平,等等。特别是,可以鼓励学生结合现实中的新技术(如金融工具创新、互联网技术)或新冲击(如新冠肺炎疫情),讨论人们消费方式、消费需求发生的新变化。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和学生都可借助线下线上多种信息资源来举例佐证观点和结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消费理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在理论与应用——中国的消费发展及影响因素讨论部分,教师主要贯彻推论及延展要目要求,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论证和评估,更深一步贯彻批判性思维训练。本部分教学通过结合上两个环节的学习和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消费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分析新的推论,评估新的研究论点,实现知识的拓展和更新。教师可以以主题讨论的形式,通过构造如近几十年中国的消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国的平均消费倾向具有什么特征,如何看待刺激消费与投资拉动的密切关系等识别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开放式讨论。学生以小组形式,围绕确定的识别性问题来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估,可以以课堂报告或者文献综述的形式提交文字材料来完成。无论是小组课程报告还是文献综述,教师都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对中国消费问题的认知,并训练学生对已有研究进行分析和评估的能力。

(4)教学效果分析。课程融合式的教学效果评估,主要围绕学科知识教学效果分析和融合教学效果分析两个层面。

从学科知识教学效果看,上述三个环节中,教师通过按照批判性思维要目表来组织教学,较好地实现了知识教育的目的。通过这种递进式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学生更能够被问题所驱动,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理论分析环节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很好地从理论层面认识到凯恩斯消费理论的合理性和内在缺陷,也能理解为什么会存在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消费理论;通过理论与现实分析环节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学生可以较好地掌握影响消费的多因素分析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凯恩斯消费理论局限性的理解(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在假定其他影响因素既定的条件下,仅仅分析了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在理论与应用环节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可使学生清晰认识到,消费理论的应用和实践不能脱离一国的特定国情和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

从融合教学效果看,通过在消费理论教学中导入批判性思维训练,教师向学生展现一个重要观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显著体现了批判性思维方法,即批判性思维的本质不在于批判,而在于建构与创造。借由经济学家们的“敢质疑”“重实证”“讲逻辑”,教师向学生传达“求真”“审慎”“理性”的批判性思维习性;通过观点的矛盾分析和理论互补论证,教师向学生传递“创新”“包容”“开放”的思辨特质。同时,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教师也向学生表达一个重要立场:理论的学习不能脱离事实或现实基础。特别是中国学生,应该清醒认识到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需要运用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实践来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融合。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具体的现实数据或材料,来分析、思考、理解和评判理论及实践,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5)启示及建议。应该看到,在实际教学中融合的效果,会受到课时分配、学生的层次与配合意愿,以及教师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素材的选择和课堂的把控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而且批判性思维,尤其是思维习性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需要通过反复训练来渐进积累的过程,因此,不能期望一次课或一门课就能实现学生在这个方面质的提升或飞跃。由此,对宏观经济学中的融合教学,我们进一步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宏观经济学课程非常适合应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课程融合教学。教师无须每次必须完成批判性思维要目表中的所有步骤,可根据教学内容,兼顾课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将部分要目合理融入教学过程。但教师需要根据每一次的开展情况,及时做总结,合理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实施决策,优化教学效果。

第二,鉴于单一课程对学生批判性思维提升的局限性,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开展课程群设计,进而在多门密切关联的课程教学中同步引入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实践。课程群建设便于有效利用有限的课时,避免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的重复讲解,同时可以更好地整合内容,将相关的专业知识系统化。宏(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平台课,与很多专业主干课在内容上有交叉、重合(如与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①参见王艳萍:《西方经济学课程群改革实践探索——以太原师范学院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18期。,以及与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①参见谢文武、韩瑾:《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的融合——以金融核心课程群为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增刊。),在研究方法或分析工具上互补(如与计量经济学、微积分和统计学②参见李博:《“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思考》,《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年第7期。),可以组成不同的课程群。这为批判性思维引入留出了更多的课时,提供了更完备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工具。更重要的是,对于如何有效地将批判性思维融入教学,课程群内的多个教师可以基于各自的经历和经验相互探讨和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这样不仅利于教师的批判性思维素养的提升,更有利于批判性思维融合实践的展开。

结 语

由前述,我们可以看到: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总体的思维观,在高等教育中依托具体课程来进行沉浸式的教学,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教师事前的精心设计,事中的循循善诱,以及事后的总结和评点,可以使学生较好地接受批判性思维训练,并且最终转化到自身学习活动中。这种基于课程融合的教学方式,在我们看来,能够兼顾批判性思维培养和专业课程学习。

教育工作承载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关键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③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5页。。建立和发展中国经济学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学界的时代担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④《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2022年4月25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2-04/25/c_1128595417.htm,访问时间:2022年4月26日。,在此大背景下,作为高校经济学专业的教师,通过主动应用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中国意识、中国视角、中国立场,尤显必要。在专业教学中通过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导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自身的特殊性,从而为学生从中国发展的特殊性角度出发,在中国经济运行中理解和具体应用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性规律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是我们对于通过课程融合来实践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一个根本遵循。

但也需要看到,实施课程融合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对教师、学生以及高校的教学和管理组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而言,它要求其自身应该具备较为系统的批判性思维的思考方式;同时,也要求教师需要对现有的课程知识要点,能够按照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方式来重新设计和进行教学实践;更进一步,它还要求在整个专业教育中,各门课程需要基于共同的知识模块或者知识基础来打通统筹,因此,课程群建设势在必行。

对学生而言,课程融合中的批判性思维教育,需要学生改变传统被动的单向接受式学习模式,要从自我学习、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方面来逐步培养批判性思维素质。具体而言,课程融合下的批判性思维教育,需要学生在课前按照教师的布置做好相应的背景资料搜集和准备工作;在课程学习和课程讨论中,学生需要在开放性条件下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参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开放性问题的讨论,尤其要注意在讨论中按照批判性思维的科学思辨架构来组织观点表达和观点交锋。

上述课程融合下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导入,对学校的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也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由于教学形式的变化和调整,对于课程的课时设置是一个挑战,从我们的实践来看,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模块的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形式,比传统的老师教授为主的教学形式需要更多的课时支撑,这需要学校从课程群的角度保障共同知识模块的课时;另外,课程融合下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有效展开,也离不开教学设施和场所的提升和改进,高校需要针对大班制和小班制的班级设置,来配置不同的智慧教室,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互动。

总之,如何更为有效地将批判性思维的理念从研究视角更多地落实到教育实践中,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无论是课程融合还是课程群融合,为了全面性地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更多的教师努力提高自身批判性思维素养,尝试和摸索在不同的学科中,将应试教育体制下崇尚的“一元逻辑”的“记忆型教学”,改变为高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多元逻辑”的“思维型教学”的方法、途径和模式;更需要高校系统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批判性思维教育真正重视起来,为促进批判性思维教学及其跨学科融合教学,培养具有思辨性的师资力量,提供必要的教学条件、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这都需要更多的学术探讨和实践。

猜你喜欢

宏观批判性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明清史宏观研究的问题意识
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简明经济学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