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艾滋病重点地区中学生吸烟现状再调查
2022-06-17董玲玲王仁利
归 冰,杨 程,董玲玲,杨 宏,王仁利,卢 葳,何 影
1.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皮肤科(西昌 615000);2.四川省人民医院 皮肤科(成都 610072);3.四川省人民医院 心身医学中心(成都 610072)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以汉族和彝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因受多种因素影响,成为传播艾滋病和吸食、贩卖毒品的重灾区[1-2]。有研究[3-4]表明,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不是以孤立方式呈现,而是以某些可预测的方式群集发生,一种危害行为的发生预示一系列不良行为即将发生。国内研究[5]显示,吸烟经历是中国青少年吸毒的危险因素。青春期尼古丁暴露会导致吸烟成瘾,损害青少年大脑发育,并可导致青少年持续使用烟草产品[6]。2015年本研究成员在《凉山州艾滋病重点地区中学生吸烟现状及影响因素》中证实,凉山州艾滋病重点地区中学生尝试吸烟、现在吸烟、重度吸烟及初始吸烟年龄<13岁报告率较高[7]。现在吸烟是未来吸毒、贩毒、HIV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8]。本研究于2020年再次开展凉山州艾滋病重点地区中学生吸烟状况调查,旨在评价艾滋病重点地区中学控烟成效,为相关部门控烟、禁毒、防艾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考龚煜汉等[9]对凉山艾滋病流行区域分类办法,将第1类的城市地区(西昌市)和第2类的高发县(布拖县、昭觉县、金阳县、越西县、喜德县、美姑县、普格县、甘洛县)合并为艾滋病重点地区。2020年9月在凉山州艾滋病重点地区所有完整中学(包括初中和高中)随机抽样选择4所学校(布拖县1所中学、西昌市2所中学,市一民族中学),在选中学校按年级分层,以数字随机方式在每层中抽选班级,以选中班级的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9 589份,剔除漏填率>5%或明显逻辑错误的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 24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4%。
1.2 研究工具
1.2.1 调查问卷 问卷制作参考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制定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10],根据凉山地区实际情况及调查目的自制《凉山地区艾滋病高发区中学生行为学调查问卷》。自编问卷信度0.82,效度0.87,信效度均良好。
1.2.2 调查指标 以调查时间为准,计算过去30 d中吸烟情况。尝试吸烟:尝试过吸烟,即便只吸一口;现在吸烟:≥1 d吸烟;重度吸烟:≥20 d吸烟;初始吸烟年龄:指吸完完整1支烟的年龄<13岁。
1.3 调查方法
参与调查的所有人员经过统一培训,熟练掌握调查要点和调查方法;要求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注意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和隐私。学生匿名自填《凉山地区艾滋病高发区中学生行为学调查问卷》。调查控时:初中学生50 min内,高中学生40 min内;鼓励学生以第一感觉回答问题,以免过度思考后规避敏感问题,影响调查结果。保持现场安静,回答问卷时不准交头接耳、互相讨论、相互传阅,防止个人信息泄露。要求学生填写问卷时,做到基本信息完整,其他信息完成95%以上。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e 3.1软件录入,双录入核对、纠错。采用PASW Statistics 18软件包分析。定性资料采用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除特别说明外均设定为0.05。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本调查9 246名学生中,男4 520名(48.9%),女4 726名(51.1%);初中生5 337名(57.7%);高中生3 909名(42.3%);年龄10~25(15.4±1.1)岁;汉族学生3 321名(35.9%),彝族学生5 606名(60.6%),藏族学生109名(1.2%),回族学生135名(1.5%),其他民族75名(0.8%)。居住地为城市学生1 363名(14.7%),城镇学生1 518名(16.4%),农村学生6 365名(68.8%)。
2.2 中学生尝试吸烟情况
9 246名学生中,尝试吸烟2 285名(24.7%),其中男生尝试吸烟率明显高于女生(P<0.05);少数民族学生尝试吸烟率明显高于汉族学生(P<0.05);高中生尝试吸烟率明显高于初中生(P<0.05);城市及城镇学生尝试吸烟率明显高于农村学生(P<0.05)(表1)。
表1 中学生尝试吸烟情况[n(%)]
2.3 中学生现在吸烟情况
9 246名学生中,现在吸烟1 317名(14.2%),男生现在吸烟率明显高于女生(P<0.05);少数民族现在吸烟率高于汉族(P<0.05);初中生现在吸烟率高于高中生(P<0.05);农村学生现在吸烟率高于城市及城镇学生(P<0.05)(表2)。
表2 中学生现在吸烟情况[n(%)]
2.4 中学生重度吸烟情况
9 246名学生中,重度吸烟391名(4.2%)。男生重度吸烟率明显高于女生(P<0.05);少数民族学生明显高于汉族学生(P<0.05);高中生明显高于初中生(P<0.05);农村学生略高于城市和城镇学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中学生重度吸烟情况[n(%)]
2.5 中学生初始吸烟年龄情况
9 246名学生中,<13岁开始吸烟1 252名(13.5%)。初始吸烟年龄<13岁的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P<0.05);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高于汉族学生(P<0.05);高中生比例高于初中生(表4)。
表4 中学生初始吸烟年龄<13岁情况[n(%)]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凉山州艾滋病重点地区中学生尝试吸烟、现在吸烟、重度吸烟及初始吸烟年龄<13岁比例分别为24.7%、14.2%、4.2%和13.5%。与2015年相关研究[7]中相应的33.4%、21.3%、5.0%和16.8%相比,分别下降8.7%、7.1%、0.8%和3.3%。但与全国2019年中学生烟草调查[11]结果中,中学生尝试吸烟比例(12.9%)与现在吸烟比例(3.9%)相比仍明显偏高。提示凉山州艾滋病重点地区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仍较落后,学校控烟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中学生对吸烟成瘾的认知水平亟待提升。男生所有吸烟指标均高于女生,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调查趋势一致[6,12]。本研究调查对象除汉族和彝族外,其他民族人数较少,在涉及民族相关分析时把其他民族与彝族合并,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学生尝试吸烟、现在吸烟、大量吸烟及<13岁吸烟报告率分别为25.7%、18.8%、5.7%和16.0%,明显高于汉族学生的23.0%、6.2%、1.6%和9.1%,与2015年结果相似,可能与少数民族受传统的民族意识及喜好吸烟的风俗习惯有关,提示应当针对当地的风俗习惯制定相应的烟草干预措施,加强烟草危害的健康教育,从而降低少数民族居民烟草暴露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尝试吸烟、现在吸烟和重度吸烟3个指标高于初中生,初始吸烟年龄<13岁比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年来学生尝试吸烟年龄有逐渐降低趋势[13];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尝试吸烟率逐渐上升;而其香烟来源和吸烟场所也与家庭和同伴有关。大部分中学生对大人吸烟有较强的好奇心,从家里拿烟并尝试吸烟,同时中学阶段易受伙伴影响,接受伙伴递烟,和伙伴在街道、公园等公共场所尝试吸烟。以上结果提示,学校开展预防吸烟教育活动要有的放矢,根据青少年的不同需要,选择正确疏解中学生对吸烟的好奇心理、利用同伴间的影响开展同伴教育、加强有关拒烟技能教育等重点活动内容。
不同居住地学生吸烟调查显示,城市学生及城镇学生尝试吸烟比例高于农村学生(P<0.05);农村学生现在吸烟比例高于城市及城镇学生(P<0.05);重度吸烟及初始吸烟年龄<13岁不同居住地学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城市及城镇学生多尝试少量吸烟,但没有达到现在吸烟量化标准;农村学生尽管尝试小量吸烟低于城市及城镇学生,但相对吸烟量较大,达到现在吸烟量化标准的比例较高。凉山地区人口以农业人口为主,农村地区较高的吸烟率使吸烟者绝对数量增加更多,父母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均收入相对较高的城市学生吸烟水平较低[14],提示知识的缺乏阻碍了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来源中学生对吸烟危害的认识,健康意识淡薄,因此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经济投入,提高知识、收入水平,加大对控烟的宣传教育。
我国控烟教育以信息宣传为主,但研究[15]表明,控烟教育中并非所有信息灌输都有效, 其教育效果与信息类型、信息传递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作为一项特定人群的健康教育, 中学控烟教育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本研究结果提示,以后在凉山地区开展控烟教育需加强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如各种烟草制品的展示、吸烟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吸烟诱发吸毒等后果的相关展示等。加强在学校专门开设相关的控烟知识讲座、课程等,特别注意将对各种烟草制品的认知纳入教育体系,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控烟认知,社会可以就烟草所致危害的知识及时进行普及宣传,更大力度开展控烟工作,净化社区环境,改变民众对烟草制品错误观念,让青少年有一个良好成长空间。
综上所述,随着控烟工作不断深入,凉山州艾滋病重点地区中学生吸烟水平有所降低,但仍处于相对较高水平,有必要继续在全州进行大量与人群吸烟和控烟有关的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工作。本研究由于重点地区学校较多,而调查中选择学校偏少,可能存在选择偏倚的问题,未来需要扩大样本人群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