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规划”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2-06-17林赐云龚勃文
林赐云,龚勃文
随着《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交通强国发展战略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国家政策性、引领性文件的相继出台,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高素质、专业化、有担当、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知识型、创新型交通科技人才,是建设交通强国、增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运输发展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交通工程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充分利用交通发展历程中的人、事、物,交通工程专业本身的职业特点和使命担当,交通发展进程中的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及发展态势,通过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培育和引领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理想信念、政治信仰、价值取向、社会责任,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国家对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交通规划》是交通工程专业的四大主干课程之一,是专业主修、必修学位课程。交通规划的目的在于发展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手段,结合社会经济、政策法规、资源环境、文化精神等,从顶层设计和系统发展的角度梳理和解决交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交通能耗与污染、交通安全、交通拥堵等社会民生问题,从近期、中期、远期三个层次提出可落实、可持续的交通发展和解决方案。
《交通规划》是交通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先导课程,是交通系统设计、建设、运营、管理、控制的前提和依据。因此,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专业知识、增强职业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立德树人融入到交通规划的课程教学中,对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工匠精神、政治信仰的高素质交通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建设交通强国的知识型、创新型科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交通规划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设计先行。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思政课程,而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和赋予教育使命的新型教育教学理念。其本质在于以交通规划课程为载体,在课程教学中将国家层面(党和国家的意识、文化自信等)、精神层面(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理念等)、个人修养的引领与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
交通规划是根据国家的政策方针、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结合居民个人出行的客观规律、现状条件以及未来需求,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未来交通网络提出愿景和实现路径,对现存交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管控措施。交通规划兼具国家层面、精神层面、个人素养、科学观和方法论等各个层面的德育元素和价值引领。因此,《交通规划》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如何结合国家的交通发展战略和规划,讲好“交通强国”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以及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愿望和动力;在于如何结合国家和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历程,讲好“交通大师”的故事,引领学生的价值理念、职业道德、个人情操;在于如何结合现状交通问题和隐患,讲好身边的交通故事,指导学生的专业知识、科学观和方法论的学习和培养。因此,《交通规划》课程思政设计的重点在于:
设计思路:通过引入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交通规划变革与发展的实际案例,交通强国战略下、新信息技术条件下交通规划机遇与挑战的问题引出,自然地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思政育人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育人主题:工匠精神、科学精神,价值主题。
表1 具体教学设计
二、交通规划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交通规划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上有国家的政策性、纲领性文件,是引领交通规划发展的重要思想文件;在学科发展历史中,既有美籍华人张秋先生对交通工程学科的引入和推动的感人故事,又有杨兆升先生、徐吉谦先生、严宝杰先生等十几位国内高校交通工程学科创建者家国情怀、爱岗敬业、奋发图强的事迹;在科学知识上,交通规划技术随着“大、物、云、移、智”等前沿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同进行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的革新。因此,交通规划课程思政能够从不同的层面挖掘出不同的思政元素。同时,交通规划具有鲜明的课程特色,既有路网结构、规划方法、调查技术等工程教育知识,又有城市发展、土地利用、网络布局等人文社科教育内容,是工程技术与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完美结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授课内容选取上,在突出传统交通文化的前提下将增加讲课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和易理解性。为了实践高效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在遵循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规律的同时,充分挖掘其德育内涵,在每个章节中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融入思政教育元素。
(一)国家意识、爱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提升国家向心力的主要源泉,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交通规划讲述的是城市交通的发展过程和发展历程,是根据城市的社会、经济、人口发展的需要,结合城市的发展战略及宏观政策指引,以确定一定时期内交通发展的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方针、政策、途径和主要措施。交通规划的发展过程讲述的是我国从贫穷落后到建设交通强国的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和激励学生勇敢担负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与交通规划息息相关,受到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历史和人文景观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到政策、资金、土地、法规等方面的制约。通过实际案例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宣传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经济建设,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而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培养: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交通规划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素养和法治素养。
(四)工匠精神培养:工匠精神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的有机融合,体现了交通规划从业者的工作态度和生活追求。工匠精神包含以下几点内涵: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态度;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追求。
三、交通规划课程思政实施方法
《交通规划》思政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在于“渗透性”,通过“润物细无声”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交通规划》思政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发挥思政课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让课堂教学肩负起育人功能,让专业教师都承担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回归教书育人的教师本位,致力于培养“建设交通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中自然融入思政教育,教学团队在多次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并在课余进行探讨。在多年授课中,坚持以PPT教学为主,辅助经典案例视频教育引导,穿插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交通规划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在教学中使用“情境课堂”“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积极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有效开拓课外“学习通”“雨课堂”,不断扩充学生知识容量。
(一)活跃课堂教学氛围,适时融入思政教育:在课程授课中注重课程素材的收集整理,采用“情境课堂”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化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因地制宜地涉及案例教学、交通调查等环节,努力提升课程的总体授课质量。鼓励学生关心所在城市交通网络、交通发展的现状和过程,分析城市交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课间展开研究和讨论,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专题讨论,引领学生思政教育: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不但能够实现自主学习,还能与教师及其他学生进行交流、研讨。通过各种交通规划的专题讨论,引领学生了解交通规划的作用以及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优化案例式教学模式,使学生从不同层次理性接受思政教育:在进行交通调查、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网络布局等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多个案例,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勇于实践创新的职业素质,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基于工匠精神融合思政教育,深化项目化教学改革:在讲解交通需求分析预测的知识点时,设计与工作过程有关的学习情境,将工作岗位的真实任务变成教学中的学习任务,将工匠精神的构成要素融合渗透到项目设计、实施、评价等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五)以实验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进取的专业精神:实验教学是学生系统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依托交通规划交通数据调查与分析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通过方案设计、方案准备、方案实施、方案分析、撰写报告等多个环节的小组分工合作实践锻炼,让学生体验职业角色的责任和具体实施过程的岗位要求。通过项目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交流合作、组织协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养成一丝不苟、认真辅助和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
四、结语
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教学设计,不仅应遵循交通规划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从系统、整理的角度认识交通规划课程的知识逻辑关系,让学生领悟其中的知识内涵和技术创新。同时,在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引导方面,应注重启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共性融洽与个性启发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能动地认知、认同、内化,最终实现自发、自动的学习和德育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