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规划课程考试改革探索与实践
2016-07-09马莹莹
马莹莹
摘 要: 文章以交通规划双语课程为依托,根据交通规划课程的特点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和实践,将“形成性考试”和“总结性考试”相结合,并对考试方案进行设计和实践。实践表明,该考试方案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对相关课程也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 考试改革 交通规划 形成性考核 多元评定
交通规划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是涉及社会、自然、经济、人文、政治、土地利用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考试是对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检测和评判,由于交通规划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单一的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和评判标准难以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判[2]。本文以交通规划课程为依托,根据课程特点进行考试改革,力求通过合理的考核形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交通规划课程考试现状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设该门课程,考试形式主要以期末笔试为主,缺乏信息反馈与师生互动。这种考试形式受到考试时间、试卷容量等方面的限制,很难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是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对于学生而言,一次性考试的风险相对较大,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发挥对最终课程成绩影响较大。因此,这种考试形式违背该课程教育的本质和功能,难以发挥考试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方面的作用。
二、交通规划考试改革基本思路
1.综合考核,突出运用。
考试考核除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外,还需考核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突出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渗透,实现教学过程全程化对学生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检验。
2.多元评定,注重过程。
在现在的本科教学中,仅凭一张期末试卷,已经很难反映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用说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因此,课程评定实现多元化,优化考试结构,不再“一考定优劣”,将考试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连续的、不定期的考核,采用多样化考核形式、优化成绩构成的权重,细化各项成绩的评定方式和标准。
3.体现特色,共同进步。
遵循交通规划课程的特点,合理构建有本门课程特色的课程考核方法。一个班级内的学生水平各异,需要设置更合理的考核方式体现“形成性考试”和“总结性考试”的作用,通过考试,从而有效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老师合理地调整教学。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
三、交通规划课程考试实施方案
本门课程是学科基础课,考试的形式采用“形成性考试”和“总结性考试”,其中形成性考核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个人演讲、擂台赛和课堂小测试;总结性考试主要为期末考试。
1.考试形式。
(1)形成性考核
课堂表现。主要包括:出勤情况、回答问题情况等。
作业。作业在每个知识单元授课完成后布置。
个人演讲。每堂课可安排一两名学生,依次进行演讲以此展现其个人演讲能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应变能力等。
擂台赛。在期中时进行一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擂台赛,即依据班级人数确定组数(偶数),最好为6或8组,评分以小组为单位。课程擂台赛的安排形式是辩论赛形式的简化。
课堂小测试。小测试作为本门课程的阶段性考试之一,以课程知识单元为单位进行考核。主要以判断题、选择题和问答题为主。
(2)总结性考试——期末考试
由任课老师根据课程考试改革的相关要求出两份试卷(A、B卷),随意抽取一份作为期末考试试卷,采用闭卷形式。命题时要以教学大纲确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并对试题的数量提出要求,同时拓宽试题所涉及的内容,知识性和综合性试题相结合,以综合性试题为主,综合检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水平。
2.考试内容。
(1)形成性考核
课堂表现。课堂表现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情况及课堂参与情况。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记录学生课堂的各项表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分。
作业。作业量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进行布置,内容主要考核:一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简称“三基”);二是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作业的考核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程各章节内容及时消化吸收和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吸收及掌握的程度,及时地调整授课的进度及难度,尽量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听懂、学懂。
个人演讲。考核内容是学生根据相关课程要求进行自我选择主题为主,主要考核学生的英语演讲水平、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临场发挥的能力,同时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擂台赛。擂台赛的考核内容的主题由任课老师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具体确定。擂台赛主要考核学生的临场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
小测试。阶段性地考核学生在各个章节的学习情况,考核内容主要是各个章节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简称“三基”)。
(2)总结性考试
期末考试,将考核第一层次(即“三基”)的试题分值可定为60%,即认为较好地掌握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生达到合格的水平。对于学科基础课程,第二层次的试题可占30%,即达到良好水平的学生必须具备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层次的试题占10%,即达到优秀水平的学生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成绩评定。
建立科学的评分制和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并且坚持过程性考试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评分是考试的重要环节,对考试质量和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表 考试成绩构成表
(1)课堂表现成绩以老师的情况记录为评分依据;
(2)作业成绩的评定分为五个等级:不合格(60分以下)、合格(60-69分)、中(70-79分)、良(80-89分)、优(90-100分);
(3)个人演讲成绩由老师和任意抽取的五个学生进行现场评定,比例为5:5;
(4)擂台赛成绩由相关老师和全体同学进行现场评定;
(5)小测试按试卷分数值进行评价,然后取所有小测试的成绩平均值作为学生的小测试成绩;
(6)期末考试按试卷各类题型得分情况及总成绩进行评价。
四、效果分析
以两个教学班共59人作为试点执行该考试改革方案,并于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考试改革方案的实施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本课程考试的项目和评分方法合理,96%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的考试改革对于课程考核的效果很好或较好。根据对考核内容的调查,超过50%的学生认为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对于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增强。
图1 考试改革效果调查结果
本次考试改革的实践效果表明,本次以“形成性考试”和“总结性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改革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探索。通过多元化、过程性考试,更有效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对学生在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次考试改革的方案可以作为其他相关学科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王炜.交通规划[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黄晓丹,朱国华,等.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州大学学报,Vol26(5):94-97.
资助项目:华南理工大学考试改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