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主记录的路径寻绎
2022-06-17牟琳张萍
牟琳 张萍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要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记录,并与他人交流分享。鼓励幼儿用绘画、照相、做标本等办法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通过记录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分享发现。但在教学实践中,记录者往往是教师,幼儿大多处于被观察、被记录的位置,教师似乎也习惯了去遵循这种约定俗成的记录模式和顺序。
幼儿到底有没有能力做记录?记录对幼儿的发展有哪些意义?如何更好地引导他们做记录?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以“疑”追思:分析记录的现状
记录的实施现状和教师关于幼儿记录能力的认识是匹配的。教师对幼儿做记录能力以及记录本身价值的低估是影响幼儿自主记录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教师对幼儿记录的认识不到位
笔者通过访谈发现:在受访的34位公办教师和8位教研主任中,仅有 5人对幼儿做记录的理解相对科学,大部分教师对幼儿做记录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偏差。有的教师不懂什么是记录;有的教师对做记录了解太片面,认为只有会写字才能做记录;还有教师对于记录的形式和范围理解狭隘,认为记录只存在于科学活动中,且需要一定的操作材料支撑。
2.教师对幼儿是否拥有记录能力的困惑
访谈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对幼儿是否有能力做记录表示怀疑。教师认为影响幼儿做记录的因素大致如下:年龄与能力的限制;硬性条件的缺失;教师的“高控”现象;家长对孩子学业的捆绑。
由此可见,教师对幼儿做记录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严重的偏差。教师对幼儿做记录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对幼儿做记录的概念、幼儿做记录的形式、幼儿做记录的意义都很不理解。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好好思考过为什么要让幼儿去做记录,幼儿做记录对他们的发展有什么价值这些问题。
二、以“思”问道:挖掘记录的价值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于“记录”是这样解释的: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由于幼儿的思维能力不同,表征能力也不同,把做过的事表征出来,其实就是一种符号转换,有的人可以表达得很清晰,但有的人却无法表达清楚。因此,我尝试将“自主记录”如此定义:幼儿有意识、有组织地进行形象化的信息传递,主要形式包括绘画记录、符号记录、多媒体记录、贴印记录等。那么幼儿是否具有记录能力呢?重视幼儿记录甚至要组织专门的记录活动的意义究竟何在?
1.记录能加深幼儿对事物的理解
记录可以帮助幼儿重新检视和反省自己,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自然而真实的生活场景是幼儿获得经验以及形成自己的认识的主要来源,同时还能激发他们表达、记录的兴趣。在记录的过程中,幼儿不断地将自己得到的消息加以“内化”,实现认识的自我建构。
2.记录能帮助幼儿确立任务意识
记录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梳理自己的想法,安排自己的活动。每天给幼儿留点时间,想想接下来想做什么、要怎么做,并在做的过程中通过形象的记录保存下来,能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目的性和持续性,提高幼儿自主学习的效率。
3.记录能提升幼儿的抽象概括能力
记录是一种表征手段,通过符号、图像来表达真实事件。表征本身是抽象性的,只要简化就有抽象成分,对幼儿也是如此,记录需要幼儿把真实事件中不重要的部分忽略掉,抓住本质,把最关键的本质性特征表现在纸上。[1]
三、以“玩”提能:巧选记录内容
幼儿的认知仍然处在前运算阶段,其思維具有具体形象性特征。如果所选择的记录内容不符合其认知发展的特点或不在其最近发展区内,可能会导致幼儿缺乏兴趣,减少记录的欲望。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幼儿的生活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内容让幼儿记录。
(一)聚焦一个中心:幼儿生活
在幼儿自主记录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需求和生活经验。如母亲节时,我们设计了“打扮漂亮妈妈”的活动,鼓励幼儿用拍照或者绘画等方式来捕捉那美好的瞬间。之后,幼儿将妈妈打扮后的形态、眼神、丰富的面部表情以及身上的着装很细心地记录了下来。此时,记录不仅是一次活动,也是一种爱的表达。又如我们以春天为主题设计自选活动,支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好玩的事,毛毛小朋友的作品《我带爸爸妈妈去春游》,生动地表现了他和爸爸妈妈快乐春游的美好画面,即使是平面作品,也非常有层次感。可见,以幼儿为中心,联结他们的生活经验设计记录活动,能够促进幼儿个性和思维的发展。
(二)关注一条主线:幼儿自主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幼儿的记录需要充分的自主性,如自由地去探索、尝试、发现、交流。于是,在提供多种工具和材料的同时,我们给予幼儿自主表现、创造的机会,鼓励幼儿对记录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讨论、分享、总结。
1.将记录内容渗透于区域游戏
我们适当减少幼儿的集体活动,将相关内容渗透区域游戏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进行合作或者个别化的操作,从而去探索、去感知、去思考、去实践。同时,为了激发幼儿的记录欲望,我们在区域里投放各种材料,提出问题,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验证,将观察、探索的结果记录下来。如:在种植园,我们提供了卡片、尺子、笔等工具,幼儿可以在这里记录植物每天的生长状况和变化;在角色区,为了引导幼儿关注自己的身体,我们创设了“小门诊”,每天会有一位“晨检员”为大家测量温度并记录,并及时提醒幼儿增添衣物、注意防晒。
2.将记录过程分解于一日活动中
为了让幼儿能够根据需要自主参与记录活动,我们尝试将记录活动分解至一日活动中的各环节。如晨间入园时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入不同的活动区,或继续上次未完成的记录,或与同伴交流、讨论自己的新发现。餐后自由游戏时间,幼儿同样可以进行记录活动,他们会主动选择合适的区域和操作材料,进行形象化的自主记录。这样,幼儿的记录作品不是在规定时间内仓促完成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和表现的过程。
(三)把握一条动脉:时空自由
由于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不能像成人那样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作为参与式的观察者,可以通过提问、发起面对面交流、重新定向活动、修正与特定幼儿的活动强度和方法,来对他们看到的幼儿行为进行回应。[2]同时,教师应该给予幼儿更多开放、包容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在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中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表达、去记录。
正如《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中所说:“观察记录可以看也可以听,它确保能让自己听见和让别人听见。这将确保每个儿童都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或之后)从外人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学习过程。”[3]如户外游戏时,幼儿随时可以将自己看见的事物记录下来,后期以小组的形式分享并产生积极的思维碰撞,最后师生共同整理、交流,从中挖掘教育价值。
四、以“情”促智:建构记录模式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进行科学学习。”[4]幼儿自主记录的方式存在很多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记录内容,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记录方式。
(一)绘画记录,为儿童和生活建立联系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一书中曾提道:“幼儿喜欢通过图像表达的另一个理由是他们认为图像表达可以巩固彼此的想法、行动或观点。”[5]而绘画记录是以绘画的形式来记录整个活动过程,为日后幼儿回忆和讲述提供一定的支撑。于是,我们鼓励幼儿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让家长根据幼儿的口头表达,将画中内容通过文字保存下来。这样的实践,能灵活地为幼儿的记录提供素材,并使亲子关系更融洽。
将想法通过图像表现出来,能让幼儿知道他们是可以和其他人沟通的。为此,我们专门准备了“米兔兔周记本”。教师和幼儿一起回忆印象深刻的事物,同时引导幼儿用简单的绘画记录在“米兔兔周记本”上。周末,幼儿将“米兔兔周记本”拿到家里向父母展示自己记录的内容,大胆地讲述定格在那一瞬间的美妙。父母为幼儿在画旁配上有趣的文字,帮助幼儿记录下绘画的内容及感受。这样的记录既让亲子之间有话可说,又有助于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活动。
(二)符号记录,为幼儿提升感性经验
符号记录是一种个性化的记录方式,它能够把幼儿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符号的表述。[6]在探索活动中,使用抽象的符号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幼儿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一些记录表格中出现的“操作过程”“猜想”“实验结果”等文字对幼儿来说有点难。从“浮与沉”实验中可以看出:幼儿的符号记录意识不强,只有少部分幼儿会用符号记录探索的过程,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幼儿会用自己喜欢的标记将学习过程和观察结果直观地表达出来,但还有一部分幼儿在记录时只能编造和模仿,对于记录符号的解释含糊不清。
马古拉齐曾经说过:“符号可以使幼儿用经济高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通过符号,幼儿可以将自己手头上的概念在另一种情境中表达出来。”因此,教師应该巧妙引导幼儿用自己知道的、能理解的符号来记录。在第二次“浮与沉”探究活动中,教师首先对表头进行了更正,在“猜想”后加上动脑筋的图案,在“实验结果”后加上一大杯水,让幼儿了解这是用来记录操作结果的。活动再次开始,教师先询问幼儿是否看懂表格,幼儿频频点头,在进行沉浮实验时,幼儿主动提出可以用“↑”和“↓”表示蔬菜的沉浮。在这次探索活动中,幼儿用清晰的符号将生菜、西红柿、豆角、土豆等分辨开来,更直观地感受到了“沉与浮”,增加了感性经验,科学活动也因有了符号记录而变得更有趣。
(三)多媒体记录,为幼儿捕捉“哇”时刻
随着学习故事流行,“哇”时刻也被教师所熟悉,但爆棚式的改变后,“哇”时刻越来越难找,教师也出现了“审美疲劳”。就像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哇”时刻的到来同样会携伴着“唉”时刻。那如何去寻找“哇”时刻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去观察,是成人的视角还是儿童视角。很多时候,无法找寻到“哇”时刻,还是因为教师没有完全地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自由的、主动的学习者。幼儿自己比教师更懂得什么是“哇”时刻,于是,我们鼓励幼儿及时捕捉“哇”时刻,利用每名幼儿独特的学习动力去支持他们在更深更广的参与中学习。
在当下,多媒体是现代教学的主流工具,也是生活记录的主要方式。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新的记录方式,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抓住“哇”时刻,我们利用班级平板电脑的摄像功能,组织了一次摄影达人大赛,让幼儿通过摄像的形式对参与的活动进行记录。这一活动不仅记录了幼儿的真实动态,也帮助教师和家长及时捕捉幼儿的“哇”时刻,从而更加了解幼儿。在幼儿自主使用平板电脑进行摄录的过程中,教师还趁机指导幼儿摄录的方法和技巧,让幼儿在不断尝试中既学会了捕捉和记录自己,又提升了多媒体素养。
(四)贴印记录,为幼儿学习助力
贴印记录是指幼儿用各种贴画、印章记录自己的发现、想法等的方式。该记录方式不仅简单易操作,还能满足幼儿的粘贴兴趣,让幼儿更喜欢记录。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幼儿对事物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形象记录”的最终目的是创生幼儿自己的记录方式。这也是贴印记录的价值所在。如在“食物去哪里了”活动中,幼儿尝试将食物卡片按蔬菜、肉、水果、面食进行分类,并粘贴到一日三餐的位置上去;在“我的肠胃是怎样工作”活动中,幼儿通过卡片的粘贴,更直观、形象地了解了肠胃消化食物的整个流程。中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忘记记录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时,材料的选择和时间上的把握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记录是儿童的一种语言。幼儿在自主记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是巧选记录内容,引领幼儿更加细致地观察和更深刻地思考,促进幼儿发展。当然,我们仍存在诸多待解决的问题,如各年龄段幼儿的记录发展目标和记录形式需要进一步细化,幼儿所记录的作品本身所存在的价值以及每个幼儿不同时期的记录分析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只要我们坚定地以幼儿为主体,坚持将教育自然地融入幼儿的生活,给予幼儿自主的权利,自主记录活动一定会越做越好。
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体验场’课程应用研究”(批准号:D/2016/02/38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月莲,李红英.幼儿多元智能测评中观察记录法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2(14):57-58.
[2][3][5]莱拉·甘第尼, 乔治·福尔曼,卡洛琳·爱德华兹.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罗雅芬,连英式,金乃琪,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吴荔红.建构主义价值取向的幼儿科学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2):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