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华“‘一国两制’杰出贡献者”实践“港人治港”第一人
2022-06-17
“一国两制”首位践行者
2022年5月8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中,李家超当选为香港特区行政长官人选。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选举,历来备受关注。1997年7月香港回归祖国,董建华成为“一国两制”的首位践行者,他说:“香港是我家。我出任特首,是希望能够尽我的力量。”
银发平头,笑容谦和,性格沉稳,行事低调,这是董建华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任香港特首之职期间,由商入仕、素有“好人”之称的董建华曾带领香港市民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渡过一次又一次难关。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董建华“‘一国两制’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一国两制”实践已获得巨大成功。董建华认为,“一国两制”不但对于香港至关重要,也是国家复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策略。他说,“一国两制”是一个创举,全世界从来没有过。“邓小平先生当年以他的智慧看到,部分港人可能不喜欢社会主义,还是喜欢资本主义,不要紧的,那就还是让它继续下去。”
董建华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成立港府管治班子,但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开端。虽然有着管理巨型企业的经验,他却并没有充足的行政经验。那一年,他只身进入了港英政府留下的公务员体系。
在香港面临百年转折之际,董建华以“报效国家,服务市民”的拳拳之心,筚路蓝缕,开“港人治港”风气之先。香港经历了百年西方现代政治文化和商业文明的沁润,使得它必定有与故土的差异。当漂泊一个半世纪的香港重新被纳入中国的行政区划,它们的磨合注定会伴随着种种不适。董建华管理的是中国最现代、自由程度最高的地区,各阶层利益交织复杂。在万千头绪之中,董建华终能通达于民间与中央,协调矛盾,化解危机,厉行改革。
在任期间,董建华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张用相框保存着、已有80多年历史的泛黄肖像照片。这是1939年夏天,他两岁生日时,父亲董浩云亲自为他拍摄的,题字为“笑迎着大时代来临”。董建华说,父亲非常爱国,他经常对自己说:“中国人要抬起头来了,你们这代年轻人比我们这代人幸运,可以迎接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不要忘记你是中国人,我相信你将来会为中国人骄傲。”父亲的题字和话语如今都已成真,“新的时代现在来了”。
“‘一国两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也不是一件难的事情”,董建华说,不理“一国”,就搞“两制”,那一定不行;只搞“一国”,不理“两制”,也不行;要“一国两制”做好,两方面都做好才行。
从1997年到2005年,董建华连任香港特区第一任、第二任行政长官。在辞去香港特首之后,他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且连任至今。弹指一瞬间,香港走上“同祖国共发展、永不分离的宽广道路”已有25年。满头白发的他,如今依然在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努力奔走。
“笑迎着大时代来临”
当很多人动员董建华出来参选时,他考虑了很久:“我反复问自己,要不要站出来,是否有信心、有能力参选并担任第一任行政长官?”最终,是使命感、责任感让他决定参选:“我董家四代在香港,对香港有感情,我希望参选可以实现自己为香港、为国家做点事的愿望。”
父亲说:中国会越来越好
董建华祖籍浙江舟山市。董建华的父亲董浩云出生于舟山一个贫微之家,10多岁就离开家乡,先到上海、天津打拼,后到香港闯荡。经过数十年的奋斗,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董浩云成就了自己的商业帝国,成为世界七大船王之一。
1937年7月7日(农历五月二十九),董建华出生于上海徐汇区的一幢别墅里。这位长子自诞生起,就被父亲寄予了厚望。董建华两岁时,父亲为他拍了一张照片,并题字:“笑迎着大时代来临。”这张照片是父亲对他爱国教诲的见证,他曾说:“我父亲是爱国者,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他总是对我讲,你看着,中国会越来越好。虽然那时我还不懂,但他每年都会跟我解释,经常跟我讲国家的事情,说一個大时代要来临了,你长大了有机会参与到这个大时代里,要争气啊,要争气!他觉得新时代要来了,中国人很勤奋,中国一定会好起来。”
自董建华之后,他的一个弟弟和三个妹妹相继出生,兄弟姐妹间关系很好。董家当时是富康之家,但家中生活十分简朴。五个子女和保姆睡在一间房里,董建华的童年就是在这样一个拥挤的“集体宿舍”中度过的。
出生于卢沟桥事变当日的董建华,自幼便在民族危亡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父亲在严格管教子女的同时,鼓励子女发展自己独特的性格。他始终坚持要求每个子女都能流利地听、读、说中英双文,同时要求他们尽量掌握各方面的才能,以适应今后社会的不断变化。董建华曾这样说:“我父亲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从小他就教导我,你是中国人,要以身为中国人而感到光荣。人的一生要做有意义和有用的事,千万不要浪费宝贵的生命。”
1947年,董家由上海迁往香港。在香港,董建华读了两年国际学校,便到英国留学。1960年,董建华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获海事工程理学学士学位。其后,父亲让董建华先在美国通用有限公司打工,因为他担心董建华的“刻苦精神不够”。
1965年7月,28岁的董建华来到父亲的纽约分公司,开始接触家族生意。他每天早上7时到办公室开始工作,经常最后一个离开。他一边工作,一边读完了工商管理学科。
1969年,董建华进入公司的核心领导层。他运用现代化管理方式逐渐对父亲的家庭式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将庞大的公司业务纳入规范化轨道。
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石油危机日益严重,航运需求大增,董浩云被航运业短暂的繁荣假象所迷惑,积极扩大产业。董建华的妹妹董建平曾回忆,“父亲是个浪漫的人。船队是他的最爱,就像别人收藏邮票一样,买了就不再卖出去。他曾经买下4艘很有名却根本派不上任何用场的美国船,把这些‘海上巨人’停靠在港口里”。同年,董浩云宣布退休,董建华正式接掌父业。此前董浩云无限度的扩张船队,为董氏家族集团埋下了一颗一触即发的定时炸弹。
带领家族集团走出绝境
1982年6月16日上午,一张照片登上了北京和香港两地媒体,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张照片记录了邓小平第一次集中接见香港知名人士。尽管当时中国官方媒体对此事的报道只有短短一百多字,然而有评论认为:正是这次不同寻常的接见,为15年后的香港回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同一年,董建华也面临着自己人生的重要转折。这一年,董浩云因心脏病不幸去世。与此同时,由董建华担任主席的东方海外集团,这个曾经被称为“全球航运业中最大独立机构”的庞然大物坠入低谷,董氏家族欠下了高达230多亿港元的巨债,面临破产。当时有人称,董家欠的款,与奥地利一国的国债一样多,要面对这样一个可怕的现实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没有多少人相信董建华能够重新从这个困境中走出来。
就在这时候,董建华的母亲被查出患了肺癌。董建华不管工作、心理压力有多大,只要人在香港,一定每天去探望母亲。在公司,他从来都称呼职员为“同事”,而不是员工或下属。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他也不愿意拖欠职员的薪水。凡是认识他的人,都会称赞他为人谦虚、讲道义。
为了债务问题,董建华常常奔走于香港与世界各地的银行、财团间。1985年9月,董建华怀着疲惫不堪、万分无奈的心情向外界宣布,东方海外集团停止在香港交易所的买卖,待债务重组后再复牌。但他始终秉持着一个信念:只要自己不倒下,就一定会有转机。他一直努力着,终于转机开始向他招手。
董家自1947年离开上海去香港后与内地一直没有什么联系,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初步成功,政府很希望发展航运业,而东方海外集团有着几十年的航运经验、庞大的船队和良好的航线。有关部门通过中国银行和汇丰银行与东方海外集团联系上,向其提供了5000万美元的贷款,并购买了东方海外集团的6艘油轮,收购了董家的保险公司,由此开始了相互往来的良好关系。
1986年3月,香港首富霍英东宣布注资1.2亿美元给董氏集团。汇丰银行也分两次向董氏集团提供1亿多美元贷款。随后,海外数家银行也向董氏集团提供了贷款。1986年5月,董建华决定背水一战,正式对外宣布公司债务重组计划。因此,他在集团虽然保有主席身份,但已失去了大股东身份及对集团的控制权。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世界航运业开始复苏,加上董建华经营管理的成功,东方海外集团所欠债务逐渐减少。1990年,集团再一次进行重组,随着董建华持有股份增加,他恢复了集团大股东的身份。1991年,集团税后盈利740多万美元,董建华终于拨开乌云见到了晴天。
1992年,东方海外集团又进行了重组,董建华已拥有了公司的全部股权,一切都重新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1995年12月,东方海外集团生产的世界上最大的货柜船“东方海外香港”号下水。当时,集团已拥有14万只货柜船,董建华重新成为世界级船王。正如霍英东所说,如果没有董建华超人的毅力及成功的债务重组,东方海外集团早已不复存在。
“黑马”杀出,以八成得票率顺利当选
董建华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虽然在国外受过教育,但他是一个有着深厚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人,对家人、对朋友都很讲感情,他认为,做生意要讲求诚信,对人也应如此。他为人低调,很少出席社交场合,也较少在媒体上露面。
生活中的董建华继承了父亲节俭的习惯,他25岁剪平头,此后一直未变过,皮鞋也是一直穿到不能再穿才换。他的夫人是他的初恋女友,几十年如一日只钟情于她一人。董建华办公室只有四五十平方米。美国《时代周刊》的一名记者描述说:“董建华是一个没有名贵的房车和游艇,生活朴实、作风谦逊的大富豪。”
1989年3月,董氏父子开创的海上大学“宇宙学府”号首航上海,受到了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和市长朱镕基等上海领导的热烈欢迎。这是董建华第一次与大陆的高层人士密切接触。自此之后,东方海外集团在中国大陆的投资项目屡屡增加。
香港回归前,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人选问题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因为这将是百年来,第一位肩负治理香港重大责任的中国人,也是实践“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第一人。这期间,前前后后涌现了不少预备人选,当时《香港商报》在评选十大最具实力的行政长官的人选中,没有董建华的名字。
1995年12月,时任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主任鲁平对香港媒体表示,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可能是由目前还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的“黑马”出任。霍英东认为:“董建华是行政长官的合适人选,我很早已经在心目中认为他适合当行政长官。他的过人之处,就是能为各方面所接受。从他自己个人的事业、工作能力、各方面的待人接物来看,我认为他是理想的人选。”霍英东的推荐,使董建华仿佛一座深埋在地底下的宝藏一样,突然被发掘出来,立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可这位被各界一致看好的“黑马”,却仍保持着自己的低调作风,迟迟没有表态参加角逐。
董建华坦言,当很多人动员他出来参选时,他考虑了很久:“我反复问自己,要不要站出來,是否有信心、有能力参选并担任第一任行政长官?”最终,是使命感、责任感让他决定参选:“我董家四代在香港,对香港有感情,我希望参选可以实现自己为香港、为国家做点事的愿望。”
1996年9月,董建华经过慎重的考虑,在朋友的鼓励和家人的支持下,决定参加这一场世纪末的历史性角逐。有人统计,董建华曾是215家公司的受薪董事,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社会头衔。为避免当选行政长官后有利益冲突或引起外界猜疑,董建华都作出了妥善安排,并放弃了许多家族企业内的职务。在行政长官角逐进入白热化阶段,董建华一改其低调作风,精心部署,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发表的参选政纲《共同建设二十一世纪的香港》,深得民心。
1996年12月11日,董建华以320票——八成得票率顺利当选为香港第一位行政长官。他以首位中国人主政香港的姿态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政府将对被英国统治100多年的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同时,他也向全世界表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开创的、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国两制”伟大实践,随着董建华的当选正式拉开大幕。
第一任特首的担当
在特区政府成立及宣誓就职仪式上,董建华激动地说:“今天,我们幸运地站立在先贤梦寐以求的理想高地。”高地上,一艘承载着“一国两制”大业的轮船已经启航,舵手的重任落到了他的身上。如何带领600多万香港人前行,董建华重任在肩。
新任特首孤身探入港英政府班底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会展中心新翼举行。董建华和国家领导人一起站在主礼台上,迎接香港的新生。忆及那神圣的时刻,董建华至今仍禁不住心潮激荡:“看着英国国旗降下来,中国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一个60岁的中国人,盼望着,感动着。”
1997年7月1日凌晨,董建华在就职仪式上激动地说:“今天,我们幸运地站立在先贤梦寐以求的理想高地。我们的信念如此坚定,不仅是因为这个构想出自一位爱国者和政治家的睿智和远见,不仅是因为这是一个伟大国家的庄严承诺,也不仅是由于香港同胞秉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勤劳和特有的适应能力。最重要的是:‘一国两制’的事业,完全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里。”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作为香港最重要的宪制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简称《基本法》)开始起草。1985年,受到时任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秘书长鲁平的邀请,董建华加入了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和其他委员一起开始了为期四年零八个月的咨询工作。
按照《基本法》的安排,主权移交后,原来的行政架构将会全部存留,改变的只有特区行政长官取代了英国政府派来的港督,以及特首委任行政会议取代了港督委任行政局。但即便如此,没有人知道“一国两制”会带来什么样的具体变化,身处其中的香港人亦如是。流传在人群中间一个最经典的问题是:“(1997年)7月1日醒来后,我下楼买早餐该用港元还是人民币?”
这样的探索,犹如需要把一块浸润了百年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拼图,几无缝隙,平整润滑地镶嵌进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庞大版图中。新任特首则近乎孤身一人探入港英政府班底,他需要与这个系统日夜共事相处,保证这块1106.42平方公里的土地平稳过渡。
在香港回归之前,美国《财富》杂志刊发封面文章《香港之死》,内容涉及大量港人移民海外现象、法制与立法局选举制度等,认为香港前途黯淡。一般认为,该文代表了西方对香港回归后的普遍看法。“一国两制”通过董建华的施政,得到了平稳的开局,回归前充斥在人们心里的不安和疑虑全部烟消云散。
董建华深知,“一国两制”是一项未有先例的伟大工程,是一项不可以失败的事业。所以他勉励自己:“每天、每天,努力、努力地工作。”他早上7时上班,深夜11时下班,这样的作息使他得到了“711特首”的称号。
在董建华的任期内,留下了很多如今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但在当时需要胆量和智识开创的制度,无论成败,都见识了第一任特首的担当。
推行高官问责制
1998年7月6日,香港启用新的赤鱲角国际机场。开放当天,全城瞩目,但是新机场的表现令人咋舌,兴致勃勃的乘客们发现几乎每个环节都出现了混乱:客运大楼发生电脑故障,航班资料无法显示;回程的飞机等待一个多小时只是为了一架舷梯;还多次发生停水和停电的情况,行李输送系统也出现了错误。
经过调查,委员会认为身兼机场发展策划委员会主席的时任政务司司长负有责任,但是她坚持公务员传统不愿道歉,认为机场所有环节的运行是当时政府组织架构集体决策的结果。这样的处理方式引起了民众的不满,但因程序客观如此,民众十分无奈。
这次意外成为董建华酝酿提出主要官员問责制(俗称高官问责制)的催化剂。
港英政府时期的公务员沿袭英国的文官制度,严守“政治中立”的观念,也就是说无论上司的政治观念如何,都能专业高效地执行执政党的政策。在殖民地时期,这种不随着政党更替而保持稳定的行政体制好处是明显的,运行高效并且作风廉洁,但是在香港回归后,公务员虽然有权制定政策,却不需要为政策负上政治责任,也未必同意行政长官的政治理念,成为了施政的掣肘。比如董建华在1998年就提出,希望发展香港为国际中医药中心,也就是俗称的“中药港”计划,他希望利用香港严格规范的质检体系,通过采购药材在香港研发、深加工,推广中医,但是这个项目后来推进乏力,无疾而终。
在行政体系中近乎“单打独斗”的董建华发现,在公务员以外,他还需要有一个团队为通过公共政策和实现政治主张去争取社会的支持,积聚政治能量。并且香港回归以后,“当家做主”的想法开始在香港市民中普及,社会求变的心理在无形中推动了一股新潮流的到来。
这样的想法最终在董建华的第二任期成形,他在2001年的施政报告里比较具体地阐述了其设想内容,那就是让司局长脱离公务员团队,改以合约方式委任,任期五年。任内他们需要制定、解释政策,为政策作推介,争取立法会和市民大众的支持,所以他们需要负责的对象就是行政长官本人。
高官问责制的推行,结束了几乎所有高官的传统公务员地位,标志着香港现代管治模式的开始,是实施“一国两制”和“港人治港”的典范。其后的行政长官在其基础上有过完善和改革,但仍然以问责制为起点,初衷是将行政和政治分开,建设一支更有凝聚力的管治团队。
“八万五计划”的尝试
早在担任特首前,董建华对于香港社会的现状已经有很强烈的感知。
回归前,他来到市区探访劏房(香港出租屋的一种,将一间房分为多间房出租)人士的时候,就已经感到好“忟憎”(粤语,愤怒)、“心悒”(压抑)。车水马龙的香港,贫穷和富庶仅一街之隔,悲悯和不甘始终萦绕在他心头。上任后,董建华希望往这个发达社会里最薄弱和核心的部位动刀,试图解决问题。
1997年的施政报告里,董建华提出了“八万五建屋计划”(简称“八万五计划”),也就是每年供应不少于85000个住宅单位,希望10年内全港7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由6.5年缩短至3年。
回归前,香港的楼价已经达到了高峰。为了避免殖民地政府在主权移交前把土地资源变成财政储备带走,《中英联合声明》限制了每年香港土地供应不得多于50公顷,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对房地产的需求因经济上扬而增加,但是供应量还是固定的。这样的现象造成20世纪90年代的泡沫经济,很多人通过炒卖股票和地产致富,金融业和地产业成为香港经济重要支柱。从1994年1月至1997年10月,香港的整体楼价上升了68%。
董建华透彻地看到这种经济结构的畸形,他希望在土地问题还未走入死局之际下一剂猛药。带有新加坡经验影子的“八万五计划”甫一推出,赞成的声音是多于反对声的,当年政府就拍卖了总计24公顷的19块住宅用地。
但1997年是个特殊的年份,董建华上任初期便迎来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他的房屋政策未能幸免于风暴下。香港的主权移交翌日,东南亚便有一只蝴蝶的翅膀开始扇动——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邻近国家的货币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
“对于金融风暴,整个香港都没有准备,”时任亚洲电视助理采访主任郑钢英回忆说,“风暴在泰国、韩国爆发时,我们还在忙着回归的事情,大家都觉得那些国家的灾难不会落到香港”。在1997年之前的20年中,世界各地先后经历过至少一次经济衰退,但是香港没有,始终乐观地大步前进。
金融风暴横扫东南亚后,以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为首的炒家将阵地转移到香港,他们认定香港政府挺不过维持联系汇率的高昂代价。出租车司机苏顶明永远忘记不了1997年10月20日,当时他到内地玩了6天,回到香港时,原本价值30多万元的股票只剩下不足4万元。许多香港人攥紧了矿泉水瓶,在炎热的天气里挤在一起,看着证券交易所的显示牌目瞪口呆。10个月来,大鳄们屡屡冲击港元,摧毁性的打击发生在1998年8月,他们在货币和股票市场同时张开大口。
危急时刻,董建华在半小时内就作出了动用1200亿港元的外汇储备入市干预的决定,最后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击退炒家。参与了这场“战斗”的时任财务司司长曾荫权回忆道,在连番攻击之下,香港“大势已去”,如果港府不采取行动,恒生指数(香港股市价格的重要指标)将很快直线暴跌,银行贷款利息将居于历史最高位,香港很可能在5天之内“断气”。
后来,董建华回忆起这关键一役:“当年8月,我们看清楚后,启动反击,将抛出来的股票买进来,实力斗实力,结果我们斗赢了,好像做了英雄一样。”“这是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我们才能做到的。”
可惜的是,香港仍然遭受了重大的打击,在金融风暴盘桓在维港上空10多个月的时间里,楼市出现了“跳水式”的量价齐跌,1998年房价急剧下跌50%-60%,房屋空置率巨幅上升。
在这场楼市崩溃的表象下,掩藏着的是人人都在挤兑的泡沫。那些在高位时买入房屋并试图通过举债炒楼的中产阶层,面对腰斩的房价,只有破产一条路可以走。他们把因为金融风暴和畸形结构导致的楼价下跌和经济萧条指向了“八万五计划”。面对错位而至的压力,董建华只能放慢实施计划的脚步(1998年6月起特区政府就不再出售地皮),并且在两年后宣告这个建屋目标“不存在”。但实际上,“八万五计划”有利的一面已经显现——该计划实施期间,批建的公屋逐渐落成,2003-2004年度,公屋平均轮候时间缩短至2.1年。
“八万五计划”没有成功施行到底,但是时常为人所怀念和提及。
生意场上锻炼出的敏锐目光让董建华能清晰看见香港社会的盘根错节,并且也在实际行动中触及了根本。他很早就看到了支撑这颗东方之珠的柱子并不牢固,以房地产为主业的经济结构难以长远发展,所以很多场合言必谈“经济转型”。事实上除了“中药港”的计划,董建华早在1999年提出了“数码港”的建设方案,推行信息科技工业。香港“数码港”计划总投资140亿港元,意在推动香港成为国际信息科技中心,并帮助香港向高附加值的产业升级。
今天,深圳的IT业规模远超香港,但在1998年,香港却是互联网新经济的当之无愧的神话之城。“数码港”计划给香港带来了成绩,富有特色的创业板市场启动了,为成长性良好的新兴高科技企业新辟了融资渠道。到1999年第二季度,香港经济终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负增长,取得1.1%的增长。这个转折点一出现,香港开始走上复苏之路。
“我有幸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这个特殊的位置上报效国家,服务香港市民,这是我一生的光荣”
2003年,恐怖的“非典”让香港陷入恐慌,董建华曾多次回忆当年疫情,那是他做行政长官最艰难的一段日子。他动情地说:“在最最困难的时候,中央政府给我们极大的支持。当时,香港的防护服等医疗必需品都没有了。内地也很困难,但是,中央调给了我们大量的医疗物品。没有中央的支持,我们很难想象可以渡过难关。”
在董建華看来,“一国两制”给香港带来很多优势,他回忆2003开放内地游客赴港自由行时的插曲:“因为刚战胜‘非典’,香港经济面临巨大困难,我们想到游客可以帮我们忙。那时我想要内地赶快开放个人游(指自由行)给香港,温总理同意了,但又提醒我:‘董特首啊,你吃得消吗?假如很多游客来,你吃不消怎么办?’为此我还特别回香港和大家开会,第二次我同他讲时,他还是说‘你要不要再考虑下’。我说,‘不要再考虑了,应该来了’。很快,中央政府开放了个人游,对香港经济给予巨大支持。没有中央政府的力挺,我们也过不了难关。”
2005年3月10日下午5时30分,香港特首董建华出现在特区政府总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在一个小时前,他已正式向中央政府提出辞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职务。“在去年第三季度以后,我已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健康状况大不如从前。以香港利益为重,我考虑向中央提出辞去任行政长官职务的请求,这是出于对香港、对国家负责的态度。”董建华说。两天后,董建华的请求得到国务院全体会议的批准。
香港市民们在过去8年中看到,特首是一个表里如一的人,教养良好,是个孝子,讲究忠义。他对一些政府事务不是很熟悉,对公共政治尤其陌生,但是很有学习精神,做得非常辛苦。特首富有同情心,体恤他人,不像传统的港英公务员那么傲慢,总是面带微笑。
很多人喜欢喊董建华为“董生”,因为他时刻谦逊,在人们心目中是先生、绅士的形象。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也愿意敞开心扉,有主持人曾经问及,从商人变成政治人物,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他不无感慨地说,“作最后决定的时候是非常寂寞的,因为最后就是你自己要作决定”。
领导这个充满着多元文化和思想、有深厚西方文化扎根的东方土壤,每一项政策的成败都需要经受双重检验。在董建华任内,“一国两制”的深入实践的确为香港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董建华对“一国两制”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责任,在其辞职感言里有着动情的描述:“八载风雨路崎岖,市民的痛苦、忧虑,和他们对政府的期望,我未有一刻忘怀。为疏解市民的痛楚,我鞠躬尽瘁,从未敢一日懈怠……我有幸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这个特殊的位置上报效国家,服务香港市民,这是我一生的光荣。”董建华没有辜负历史和国家背负在他身上的使命,“一国两制”成功在香港落地。
“爱国是天经地义的”
在辞去香港特首之后,董建华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且连任至今。弹指一瞬间,香港走上“同祖国共发展、永不分离的宽广道路”已25年。满头白发的他,如今依然在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努力奔走。他也因此成为“一国两制”实践中团结爱国爱港力量的一面旗帜。
“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
2005年3月1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批准董建华辞去职务。
当日,68岁的董建华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被增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晋升副国级领导人。此后,他分别于2008年、2013年、2018年,连续当选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时光荏苒,从离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到现在,董建华一头标志性的短发已从花白到全白。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后,他一直在为国家和香港发展尽心竭力。
2008年和2014年,董建华先后牵头创办了中美交流基金会、团结香港基金,为推动中美交流与合作、团结香港社会奔走不息。如今,他几乎仍然每天到办公室工作,始终把关注点放在国家与香港发展上。展望未来,年过八旬的董建华仍壮心不已,“我是属牛的,牛的脾气就是这样,认准了目标就不放弃。今后一定与大家继续努力,还要比以前做得更好”。
提到董建华,很多人会想到他说的“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这句名言。他曾向媒体解释,“香港好,国家好”是自己实实在在看到的过程,“我们祖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開始改革开放,到80年代的时候,香港大量参与到改革开放里,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因此我说,香港繁荣,香港好的话,国家就好”。
至于“国家好,香港会更好”,董建华解释,当时自己根本没想到,今天国家已是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好了,能为香港带来新的机遇,为香港百姓创造新的天地。那时就感觉到国家一步步地,一定会很成功,但没想到走得这样快”。
香港的发展离不开祖国的助力,离不开“一国两制”的成功落实。“绝大多数的香港人知道‘一国两制’的落实对香港太重要了。”董建华说,在这个过程中,经常要提醒自己的是,有了“一国”才可以有“两制”,不能只关心“两制”。
如何把握中央与香港的关系?董建华强调,中央自始至终着眼大局,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从国家层面上看,香港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方面坚定不移地站在国家的立场;而香港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内的事务则由港人来处理,体现“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如今回头看,“一国两制”带给香港的一系列竞争优势是任何一个亚洲城市都比不上的。董建华分享了一件有意思的事,“香港回归前几个月,我见到(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我们私下经常见面。他对我说,香港实在是太幸运了,他希望新加坡也能享受到‘一国两制’的特权。那以后,不少内地大城市的负责人也告诉我香港有多幸运,他们非常羡慕香港因为‘两制’而享有的竞争优势。”
董建华还注意到,回归之后,香港与内地民众间的往来、沟通越来越密切了,越来越多的香港人能讲普通话了。“在人员交流、经济互动中,港人对国家的了解更多了,认识到国家发展很快很好。”他说,以前香港经济主要依赖同美国、欧洲的贸易,而今香港越来越紧密地与内地融合,越来越多的港人到内地发展,“这是一个大的变化,而且还在持续”。
“这个奖不是颁给我个人的”
只要有机会,董建华就会向身边人向民众提倡认识祖国,鼓励以做中国人为荣。回归以来,香港社会并不平静,特别是近几年来出现了一些触及“一国两制”原则底线的事件。在这些影响香港发展的重要事件中,董建华总会第一时间站出来坚定地发声。
对香港社会出现“港独”声音,他不断重申:“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如提倡香港独立等行为,决不能允许。”在2019年6月的香港修例风波中,董建华更是一次次站出来,谴责暴力乱港,坚定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止暴制乱。“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爱国是天经地义的,也是家传的”。这份情怀怎样才能传承下去,他对此倾注极大的心血。“一百多年殖民统治的影响,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所以,年轻人的历史传统教育就非常重要。这个过程,是需要人去做的。只有读过了历史,我们才会明白,中国最近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多么了不起!”
2019年10月19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礼兵持枪肃立,国徽熠熠生辉。
满头白发的董建华走上颁奖台,接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颁授的“‘一国两制’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全场响起热烈掌声,向这位矢志不渝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香港顺利回归与平稳过渡和“一国两制”成功实践作出重大历史性贡献的老人致敬。
在国家隆重授予他国家荣誉称号之际,这位82岁的老人落泪了,他说:“很感动!感谢国家给了我这样崇高的荣誉,这个奖不是颁给我个人的。”在董建华看来,国家一直关心香港发展和落实“一国两制”,其成功实践更离不开广大港人的支持。
“我这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让每个香港人以身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2017年,董建华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表示,香港不少年轻人在殖民地长大,“心的回归”要一步一步地去做的,需要一个过程,但他对此一点也不担心。他称,“港独”不是年轻人搞出来的,只是部分年轻人受到误导。大多数人都不接受“港独”。
2021年9月17日,董建华表示,如何使香港的年轻一代做到“立足香港、胸怀祖国、面向世界”,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是“一国两制”能够行稳致远的重要保证,这事关香港前途与港人福祉。
当日,由思考香港基金会所办的The China Current教育频道正式启动,董建华致贺信,并在信中作上述表示。该频道是一个专门讲述中国故事的网上平台,成立以来向观众呈现了一个“看得见、听得见、感受得到”的真实中国。
董建华在信中指出,该教育频道正式上线,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时刻。让香港的年轻人认同自己的国家,了解灿烂的中华文明,教育至关重要,这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需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他在信中表示:“我这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让每个香港人以身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中国国力提高,国家经济腾飞已经可以让我们‘平视这个世界了’。”
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且这种增长趋势还会持续下去,因此,董建华认为必须更好地利用香港在“一国两制”下的竞争优势,使香港的经济基础多样化。
香港是一个金融中心,它在亚洲就相当于美国的纽约、欧洲的伦敦。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以及亚洲经济因此也不断增长,香港金融服务业将迎来扩展机遇。例如,中国目前是世界各地大宗商品的最大买家,香港可以而且应当成为商品交易金融中心,而现在这类交易都是在伦敦和芝加哥进行。随着人民币国际化,香港在这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经济不断增长,其他像发展人民币债券市场这样的机会也会出现。香港应当贴近中国未来在这些方面的需求。坚持“一国两制”使香港在法治上保持了极高声望,并延续了严格的监管制度,这是国际金融界对香港的信心所在。
董建华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为香港提供了新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一个例子就是,沿线许多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有着巨大的资本需求。在融资的初期阶段很可能要靠政策性银行,但随着项目开始成熟,作为高水准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在IPO融资或帮助筹集长期债务方面就会处于有利地位。
中国另一个新的伟大创举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它的科技创新蓬勃发展,消费市场因中产阶层崛起而快速增长,并且它拥有坚实的工业基础。随着这一规划的进展,香港面临的机遇是无比巨大的。
以上提到的经济活动将促进香港的经济增长,并创造新的就业,其中许多是高端服务岗位。董建华坚信,凭借香港在“一国两制”下的竞争优势,香港会在所有这些经济活动中竞争成功。“我对香港的将来很有信心。”董建华说。
关于未来,董建华还有一个愿望:希望香港能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他说,香港中西文化荟萃,应当承担起中西文化融合的工作,“而这对世界不同民族的融合会有很大借鉴、帮助作用”。讲到这里,他的脸上流露出期盼之情。
(责编/黄梦怡 责校/张超、李希萌 来源/《“‘一国两制’杰出贡献者”董建华——“爱国是天经地义的”》,佚名/文,《人民日报》2019年11月28日;《董建华的时代意义》,刘细良/文,《南方人物周刊》2005年第6期;《董建华的承担》,杨中旭、黄艾禾/文,《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第10期;《执政八年:船王之子掌舵香江》,謝海涛/文,《南方都市报》2005年3月11日;《董建华风风雨雨七年路:我做了一份很孤单的工作》,李海鹏、余力/文,《南方周末》2005年3月17日:《董建华:“一国两制”的践行者和捍卫者》,王旭、陆敏/文,新华社2019年10月19日;《董建华:寡言而勇敢的首任特首》,黄靖芳/文,《南风窗》2019年第20期;《董建华:香港回归20周年取得巨大成功》,佚名/文,《世纪人物》2017年第7期;《协力开拓香港由乱到治、由治到兴的黄金时代——访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白林、胡创伟、颜昊/文,《光明日报》2021年4月3日;《董建华:培养年轻一代的家国情怀 事关香港前途与港人福祉》,张晓曦/文,新华社2021年9月17日等)
董建华大事年表
1937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舟山。
1947年:随全家迁居香港。
1960年: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获海事工程理学学士学位。其后,在美国通用有限公司及家族公司任职。
1969年:返港参与家族集团生意。
1985年至1990年: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
1992年:被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新华社香港分社聘为首批港事顾问,港英政府行政局议员。
1995年:全国人大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6年12月: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竞选,高票当选行政长官。同年12月16日,获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委任为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并于1997年7月1日就职,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位行政长官。
2002年2月:当选连任特首,同年3月4日,获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委任为第二任行政长官,任期由2002年7月1日开始。
2005年3月:辞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职务。
2005至2008年: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8至2013年: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13至2018年: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18年至今: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19年10月:被授予“‘一国两制’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