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北生:“努力培养自己成为红色专家”

2022-06-17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团组工作

“回顾淡泊平凡的一生,聊以自慰的是,在党和人民的培养下,得以从事国防尖端技术领域工作,为我国导弹事业的发展尽了一份力量”

吴北生(1929- ),天津人,祖籍江苏常州。曾任国防部第七机械工业部二院二部主任、二院科技委主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地空型号总设计师组副总设计师,红旗三号、红旗七号副总设计师,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技术负责人,B610、B611、B6系列总设计师等职。

1960年8月,吴北生出国采购仪器设备,一周的旅途中换乘了多种交通工具。他深深感受到,仅仅在交通方面,我国就与国外差距巨大,更不用说科技水平了。吴北生看在眼里,急在心头。“难道外国人能办到的事,中国人办不到?”从此,他抱定了科技强国的理想信念。

开国大典上吴北生泪如雨下

吴北生从小勤奋好学,充满求知欲。他喜欢跟在父亲身后问东问西,希望父亲多传授他一些知识。父亲总是耐心地为他答疑解惑。久而久之,父亲在他心中的形象越来越高大,吴北生立志长大后成为和父亲一样学问高深的人。

1948年夏,吴北生报考了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和厦门大学五所学校。到了秋季,吴北生陆续接到了五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其中厦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还附上了给予奖学金的承诺。

9月,吴北生进入清华大学。当时北平解放在即,国民党反动派负隅顽抗,蓄谋将清华大学南迁,一度将炮兵拉进了清华园。大炮就放在吴北生的宿舍楼前。

共产党地下组织发动学生们一起保卫学校,反对南迁,展开“反迁校”斗争。刚到校不久的吴北生参加了签名、罢课,和同学们一起轮流住在电机馆地下室,监视着国民党的一举一动。

对于吴北生来说,那是段刻骨铭心的经历。12月的一天晚上,吴北生和同学们正在吃晚饭,忽然听到有枪炮声,同学们放下手中的碗筷,跑出去一探究竟,原来是解放军到了清华园,清华解放了!吴北生顿时对解放军充满崇拜之情,心里埋下了一颗参军的种子。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吴北生和同学们配合解放军进城宣传党的政策和先进思想。他参加了腰鼓队,在城里宣传了数十天后,又到农村宣传土改政策。

1949年10月1日,吴北生和同学们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开国大典。听着毛泽东掷地有声的话语,吴北生激动万分,不禁泪如雨下。

朝鲜战争爆发后,吴北生毫不犹豫地向组织提出了参军申请。当时理工科大学生稀缺,国家考虑到建设新中国的迫切需要,不提倡理工科学生报名参战。吴北生参军报国的愿望未能实现,但他并不气馁,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

“做一个共产党员,就是要大胆。要想!要愿!要敢!”

1950年6月15日,吴北生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从那时起,他把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的目标。大学毕业前夕,吴北生在日记本上摘抄了《人民日报》的一段社论,并在后面写下两句话:“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要记住:努力培养自己成为红色专家,但首先要记住自己是一个革命者!”

1953年,吴北生接到一纸调令:“西北军区要建设现代化的军用通信站,急需通信人才。”西北军区位置偏远,条件艰苦,他二话没说,整理好行装就坐上火车去了兰州,很快被安排到司令部通信处担任训练参谋。

初到部队的吴北生几乎是一个“门外汉”,对通信技术训练一窍不通,连自己的工作内容都不是很了解。为此,他用“以工作为中心任务,围绕工作进行自学”的方法,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业务。不到一年的时间,吴北生便成了人人称赞的行家里手。

除了工作上的进步,吴北生政治上思想进步也很快。1955年,他在日记中表达了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和愿望:“做一个共产党员,就是要大胆。要想!要愿!要敢!”两年后,他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7年,吴北生进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人中的一员。1960年8月,他奉命去德国采购“8109”工程所需的仪器设备。这是吴北生第一次出国,去时先乘坐苏联飞机到莫斯科,然后转機到东柏林,回程则乘火车由东柏林经华沙进入苏联,随后又乘长途国际列车返京。旅途大概需要一周的时间,过境的漫长与周折令吴北生深深感受到,仅仅在交通方面,中国就与国外差距巨大,更不用说科技水平了。吴北生看在眼里,急在心头。“难道外国人能办到的事,中国人办不到?”从此,他抱定了科技强国的理想信念。

见证并参与东风二号从失败到成功的全过程

1962年3月4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二号从北京起运,直奔试验基地。能见证自己参与研制的第一个改进研制型号导弹发射,他感到既兴奋又紧张。

3月21日,随着发射人员一声令下,导弹升空,然而21秒后,导弹完全失控,数十秒后轰然坠落。第一次飞行试验失败了。吴北生和其他科研人员立即进行故障分析,查找失败原因。不到两个月时间,东风二号试验队就查明了发射失败的主要原因。

东风二号的改进工作很快开始。时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干部以忘我的热情投入到紧张的研制工作中。

聂荣臻了解到科技人员体质普遍下降,工作十分繁忙,于是亲自向海军及北京、广州、济南、沈阳等各大军区求援,为国防部五院的科技人员送来了一些食品。吴北生领到食品后十分激动,倍受鼓舞。他决心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关怀,竭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早日把“争气弹”研制成功。

吴北生热情高涨,面对研制中遇到的技术难点,他边干边学,和同事们一起全力攻坚,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即便是睡觉也经常梦到工作的事情。凭着自己的意志力和行动力,吴北生在东风二号控制系统的改进研制中作出了贡献。

1964年6月29日,我国改进研制的东风二号第一发遥测弹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中国第一枚国产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翻开了中国导弹发展史上自主研制的新一页。作为研制团队的成员之一,吴北生见证并参与了东风二号从失败到成功的全过程。

赴越南战争前线收集美国飞机残骸内的电子武器装备

1967年,根据组织安排,吴北生作为国防科委组织的器材工作组副组长,赴越南北方前线收集被我国高炮部队击落的美国飞机残骸内的电子武器装备。

吴北生一行刚到友谊关附近,空袭警报便响了起来,从头顶飞过的轰炸机轰鸣作响。每当美国轰炸机被我国高炮部队击落,他和小组的成员便迅速出动,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搜寻。

北越地区地形复杂,山势险峻,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下搜寻被击落的飞机残骸,非常考验体力、耐力和意志力。他们在搜寻目标的同时,还要面对随时飞来的轰炸机的威胁,要时刻警惕,做好隐蔽。吴北生和组员们在生死边缘工作,每天累得浑身如同散架一般,晚上倒头就能睡着。

吴北生和小组成员住的房子在山脚下,是用竹子编织的席子和竹竿拼搭而成的,屋内潮湿阴冷。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他们非常乐观,在住处的门口贴上毛泽东诗词来激励自己。

在越南工作时,有件事令吴北生至今难以忘怀。一天,高炮司的战士们找到吴北生,递给他一包制作精美的毛泽东徽章。这是他们用击落的美国飞机的铝制外皮手工制作的。战士们请吴北生帮忙,希望在国庆节前夕把这些徽章带到中国驻越南大使馆,有机会再献给毛泽东,以表达他们对领袖的爱戴和对祖国的美好祝愿。

吴北生被战士们的行为深深感动,把这些徽章亲自送到了中国驻越南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手中。

古稀之年战海外

2004年冬,75岁的吴北生作为中方代表团副团长带领着中方专家团组赴海外开展某军贸项目的批抽检飞行试验。

11月底的海边潮湿陰冷、寒风刺骨,且时常出现雨雪冰雹等天气,留给试验队的工作时间非常有限。

除了天气问题,由于外方试验场条件限制,中方团组的工作、住宿条件不尽如人意,但吴北生从未有过一句怨言。他带领团组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按计划积极推进工作,最终顺利完成了试验,赢得了用户高层的肯定也为后续合同签订奠定了坚实基础。

两年后,吴北生出国指导某军贸项目在外开展的履约活动。在国外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吴北生与中方团组同吃同住,每天起早贪黑,乘车100多公里来往于驻地和工作场所。大家都很担心,在这么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下,吴北生的身体能否吃得消。但他总是微笑着说让大家放心,转身便投入到现场忙碌的工作中。在外期间,中方团组住宿地点不是酒店,而是一幢三层单元楼,做饭、洗衣、打扫卫生都需要中方人员亲力亲为。吴北生当时已年过七旬,干活的劲头却一点不输团组里的年轻人。

2010年,时年81岁的吴北生接到了退休通知,即将告别为之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航天事业。他一如既往地下了班,神态十分平静。直到第二天大家看到他空空的座位,才意识到他已经退休了。

妻子鼓励他“拿是不是对人民有益的观点来衡量自己的每一分钟”

吴北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惠颖钟是一名医生。吴北生所在的清华大学与惠颖钟所在的师大女附中经常开展联欢活动。一来二去,两人逐渐熟络起来,产生了感情。吴北生大学毕业后参军去了西北部队,惠颖钟则留在北京读书。其间,他们通过书信往来,感情愈加深厚。

1954年“八一”前夕,惠颖钟送给吴北生一个笔记本,上面写着:“送给我的同志——北生:祝贺你的节日和你的生日,希望你更快地提高自己,争取早日加入到党的队伍里。”“一个人要永远向前,不安于小的成就,要不断地提高,今天要比昨天做得更好,要把自已完完全全交给生活,但不是随波逐流,永远要有目的,拿是不是对人民有益的观点来衡量自己的每一分钟。”在她的不断鼓励下,吴北生在部队表现优异,工作学习和政治思想上进步都很突出,因工作出色被授予二等功。

1957年,吴北生调到北京工作。次年,他与惠颖钟领了结婚证,并在借来的一间屋子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礼当天,惠颖钟一个人带着亲手做的两床新被子,坐人力车前来举行婚礼。参加婚礼的宾客只有吴北生的研究小组成员,他们从食堂里买来几个菜,吃完后便到单位食堂参加舞会。

至今回想起两人的相识、相知和相爱,吴北生既感到甜蜜,也深感对妻子亏欠很多。忙于工作的他根本顾不上家庭。惠颖钟不仅要照顾他,还要为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操心。

虽然常心存愧疚,但身居高位的吴北生从未对同在二院工作的儿子给过什么优待,就连共事多年的同事都不知道他儿子就在二院工作。

退休后,吴北生会带惠颖钟去旅游,逗她开心,在她生病时守候在她的床前,无微不至地照顾她,以尽量弥补多年来对她的亏欠。

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那年,吴北生真诚地对惠颖钟说:“老惠,军功章也有你的一半。”

国家科技进步奖、有突出贡献老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这一个个耀眼的荣誉,吴北生从不放在心上。

在一篇文章里,吴北生这样总结了自己的大半生:“回顾淡泊平凡的一生,聊以自慰的是,在党和人民的培养下得以从事国防尖端技术领域工作,为我国导弹事业的发展尽了一份力量。”

(责编/李希萌 责校/陈小婷、张超  来源/《导弹人生》,马杰、宋晓明主编,中国宇航出版社2022年4月第1版)

猜你喜欢

团组工作
东风汽车股份:海外出口大跨步前进,赶超 2021 年全年
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探析
接待外宾团组会见会谈字时的座位安排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