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文章内容 了解作者情感

2022-06-17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喜雨断句虚词

入乎其内

文言文是由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书写的文章,是相对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文言文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其主要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

同白话文一样,文言文也包含小说、故事、传记、议论文、散文等多种体裁。文言散文是一种不用韵及对偶句的文体,我国的古籍大半是文言散文,散文也是议论文的一个重要分支。写景类文言散文的描写对象多数以景物描写为主,不限于人文景观或是自然景观,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包含着作者独特的思想感受。在写法上采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语言精雕细琢,读来朗朗上口,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诸如我们学过的《小石潭记》《登泰山记》等课文皆是写景类的文言散文。这一类文言散文在主体思想上同样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优美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观点。下面,我们就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文言散文的阅读以及答题技巧:

1.结合内容,分析如何断句。

断句是文言文阅读中常考题型,首先要通读全段,判断该段落的大致内容。注意句首、句末虚词,把有把握的地方断开,对断句部分要从头到尾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部分,加上恰当的标点。

断句之处的主要标志在于几类常见的关键词:

(1)名词性标志,诸如人名、地名、事物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是动作活动的主体。

(2)几类虚词:夫、盖、惟、斯等一般用于句首;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一般用于句末;“而”在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或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复音虚词(且夫、若夫、乃夫、已而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焉、孰、孰与、何如、奈何等)、复句中的关联词(然、纵、纵使、向使、假使等)这几类字词的前面要断开。

(3)文言文中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4)掌握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如“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2.翻译句子。

首先要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释义,这是弄清文义的基础。对文言实词可联系上下文推导出词义,然后将选项中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如果此词义在选项中比较合理,说明解释正确。对文言虚词首先应该先想到这个词的作用及用法,然后将这个意思套到句子中进行验证。

如何使翻译准确生动,需要掌握几个技巧:

(1)移位。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可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2)增补。文言文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单的地方,今译时要进行补充。

(3)删减。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3.分析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1)理清思路,明确写景顺序。初读文章,首先要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及写作顺序,写景游记类文言文一般要按照写景的顺序或者作者的游踪来构思。

(2)鉴赏景物,体会景物特点。写景游记类文言文重在写景及表达情感。在描写景物时,常常借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细描、白描等手法。

(3)明确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如写景类游记散文并不单纯是为写景,我们要重点把握作者游览后的心得、感悟,挖掘和概括文章的主题。

出乎其外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喜雨亭记

◎苏 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苏轼于嘉祐六年(1061年)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今陕西凤翔)府判官。次年修建此亭,恰逢喜降春雨,于是将此亭命名为“喜雨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B.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C.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D.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2.下列对文中黑体字部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得禾,以名其书”,周成王得一种异禾送给周公,周公遂作《嘉禾》一篇。于是文中便引用此典故。

B.“汉武得鼎”中的“鼎”和汉武帝统治年间的一个年号有关,汉武帝元狩七年(公元前116年)得一宝鼎,于是改号为元鼎元年。

C.“乙卯”是指农历四月十一,“丁卯”是指农历四月十五。

D.“襦”在古义中是“短衣”的意思,在这里引申为“所有的衣服”。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始,苏轼通过讲述“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这三个历史故事,表达古来圣君贤人尚且遇喜而名物,后人效仿而行,顺理成章,说明以“喜雨”二字名亭有前例可循。所不同的只是“其喜之大小不齐”而已。

B.第二段中,作者写雨的四层曲折起伏,兴味盎然,从而引出后文的“喜”。上至官吏,下至小民,皆以一场雨为喜,因此而“相与庆于庭”,“相与歌于市”,“相与忭于野”,并且“忧者以喜,病者以愈”,呈现一派欣喜若狂的情景。通过万民的欢乐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

C.本文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小亭子的建成本不是什么大事,可作者却把它与人民“喜雨”的大事联系起来。与人民忧患相关,使本来平凡的小亭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D.《喜雨亭记》主题思想明确,语言通俗易懂,在写法上以议论为主,深刻表明了作者的政治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译文:

(2)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译文:

5.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观点。

答:5842178A-00EE-4309-BA4B-1F4CFA18A2C5

猜你喜欢

喜雨断句虚词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春夜喜雨
喜雨怕雨分两下
妙用标点巧断句
弃婴
断句难不难
虚词使用五种错误例析
文言实词在断句时的标志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