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武汉研学课程设计

2022-06-17方舒冯娟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江滩研学英雄

方舒 冯娟

【摘 要】本文以“英雄武汉,江城新生”研学课程为例,依托武汉市晴川阁、汉口江滩、江滩防洪纪念碑等教育资源,聚焦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通过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环节,探讨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研学课程设计。

【关键词】研学旅行;核心素养;地理;英雄武汉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2)06-094-03

研学课程设计背景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学旅行为地理学习提供了真实场景,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亲身体验地理实践活动,是发展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辛亥革命110周年,于时代交汇处回望历史,武汉作为中国革命的发祥地之一,亦是名副其实的“英雄之城”。因江而兴,两江交汇、三镇鼎立造就了武汉特有的城市格局,衍生了多元并存的江城文化。奔流不息的长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源远流长的荆楚文化、鼓舞人心的革命文化、日新月异的城市文化,同时也带来了与水的相生相抗。从大禹治水到近现代的抗洪斗争,武汉人民一次次无畏奔赴前线,与洪水展开殊死博斗。这份深植于骨子中的英勇与顽强,是这座城市血脉中流淌的基因,使武汉人民无愧为英雄的人民。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逐渐提高,武汉人民对江水的治理与洪灾的防御有了更加科学化的应对方案,这座依水而兴的城市逐渐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道路。2020年武汉突遭疫情,在抗击疫情的进程中,这座城市依旧彰显出英雄底色。

武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底蕴为研学旅行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武汉市现有旅游资源为依托设计研学课程,在时代的变迁中,让学生学习武汉人民英勇抗疫事迹,感受江城今朝的英雄血脉传承,深度领悟习总书记所称赞的——“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和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为激励中学生学习党史国史,厚植家国情怀,激发昂扬斗志,鼓励其争做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我们开发与实施了这项研学课程。

研学课程目标设计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研学课程目标是研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立足研学内容而明确研学目标是课程科学性与结构完整性的重要保证。

晴川阁坐落于武汉市汉阳龟山东麓禹功矶,北临汉水,东濒长江,内设有大禹文化博物馆以展示大禹治水精神。4000年前大禹导引汉江水在龟山入江,目前该馆已成为武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滩防洪纪念碑是1969年为纪念1954年武汉军民抗洪抢险的壮举而建。学生于此地瞻仰,学习先辈们战胜洪魔、保卫城市安全的光荣事迹,感悟武汉军民的英勇风采,向抗洪英雄致敬。新世纪以来,汉口江滩历经改造,已成为武汉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首选之地,是城市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谐之美的生动体现。作为本次课程的结束环节,观看影片《中国医生》是对新生江城英雄文化的致意。基于以上独特的研学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设计研学目标。

区域认知层面:①确定晴川阁的地理区位,分析大禹治水的引水走向,形成空间区域层面认识地理事物的思维和能力。②确定武汉两江交汇的地理位置,描述其地理环境的显著特征,形成空间区域层面认识地理事物的思维和能力。③确定汉口江滩的地理位置并描述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形成空间区域层面认识地理事物的思维和能力。④了解新冠疫情在武漢蔓延的时空分布特征,形成空间区域层面认识地理事物的思维和能力。

综合思维层面:①从地形、水文、气候、人类活动等自然和人文要素出发,综合分析大禹引水及治水策略的科学性,培养运用综合视角、多元思维认识地理事物的能力。②从地形、气候、人类活动等自然和人文要素出发,综合分析武汉水患频发的原因及对城市发展的危害,培养运用综合视角、多元思维认识地理事物的能力。③综合剖析地理环境的影响因素,探讨汉口江滩形成的原因,分析治理对策对江滩环境的改善作用,培养运用综合视角、多元思维认识地理事物的能力。④依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自然和人文出发,分析武汉内部地理特征,据此探究其与疫情防控的关联,培养运用综合视角、多元思维认识地理事物的能力。

实践活动层面:①行前搜集资料和实地考察,独立描绘大禹在鄂治水的地域范围,培养观察、勘测、绘图等实践力。②行前收集武汉人民抗击水灾的资料,现场考察地理区位,倾听讲解,演讲汇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地理考察等实践力。③通过实地勘察、拍摄记录、问卷访谈等手段,增强地理考察、调研等实践力。④通过观影前搜集资料,观影后思考感悟,培养材料分析等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层面:①深入学习大禹治水的故事,传承大禹治水精神,感悟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树立并增强人地协调发展理念。②学习和领悟先辈们英勇抗灾的感人先进事迹,致敬人民英雄,培育家国情怀,培养人地协调观。③对比江滩治理前后的发展状况,探究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探究江滩的自然地理之美,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④回顾2020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历程,感悟“抗疫精神”的真正内涵,领悟“英雄武汉”的内在意义,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研学课程内容设计

1.晴川阁

课程主题:初见晴川。

探究问题:①从地理角度分析古时武汉水患频发的原因。②大禹在鄂治水的范围涉及哪些地区?③神话故事中对治水的记录表明了人与自然什么样的关系?对当今有哪些启示?

研学方式:参观研览、聆听讲解、拍照记录、小组讨论、绘图实践。

研学环节设计:①故事导入,传说分享:导师以大禹治水为导入,引导学生分享大禹的相关传说。②历史讲述,引发深思:导师讲解晴川阁建成历史,提问同学武汉水患频发的原因,小组讨论后分组回答。③问题讲解,手绘地图:导师讲解大禹治水的相关事迹及与鄂的文化渊源;学生结合预习内容,在手册中标记晴川阁地理位置,并文字描述晴川阁的独特区位,动手描绘大禹在鄂的治水区域。④音像记录,分组展示:学生按照小组,摄影记录游览过程,学会获得第一手调研材料,后期总结、撰写并进行汇报。⑤主题深思,撰写心得:总结记录,分析治水英雄大禹蕴含的形象特征;思考治水中体现的人与自然关系,在研学手册中撰写心得。

2.江滩防洪纪念碑

课程主题:①绘制相关江湖地图;②学习英雄好榜样。

探究问题:①汉口水灾频繁的原因及危害有哪些?②抗洪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研学方式:现场勘测、绘图实践、主题演讲、交流分享。

研学环节设计:①事迹讲述,究因寻果:导师讲述纪念碑的建成背景,引发学生思考武汉自古以来水患不停的原因;学生借助移动客户端地图、纸质地图,分小组进行现场勘测,记录武汉中心城区的相对及绝对位置、地形、地质、气候、河流流速等自然条件,结合课前搜集的武汉城市化资料,从自然与人文两个角度对水患原因进行阐述。②实地勘察,绘制地图:学生进行实地勘测,在地图手册中标记武汉两江交汇的地理位置及区域内代表性湖泊分布,分析武汉的水资源条件。③演讲事迹,致敬英雄:根据预习准备,学生分组演讲,叙述武汉遭遇洪灾的经历,介绍抗洪代表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向英雄先辈致敬。④瞻仰纪念碑,学伟大精神:师生共同探究纪念碑造型设计代表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抗洪精神的伟大内涵,最后进行总结性陈述。

3.汉口江滩

课程主题:生态治理看今朝。

探究问题:①江滩治理所折射的城市发展理念是什么?②江滩治理与改造的措施有哪些?③江滩治理产生了哪些影响?④从“抗水”到“治水”,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怎样地变迁?

研学方式:实地考察、拍照记录、随机访谈、互动演讲。

研学环节设计:①影像展示,实地勘测:导师展示江滩治理前后的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料,讲述江滩治理过程;学生观看影像,结合实地勘测,采水取样,拍照记录江滩实况,阐述江滩改造的前后差异。②拍照访谈,探究效益:学生分组调研,按照拟定的访谈提纲,围绕改造江滩带来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主题采访本地居民、游客等群体,通过拍照、录音、录像等手段记录,探究治理后的城市效益,后续整理调研记录。③集江滩景观标识,析武汉城市风采:学生按小组分区域调研,拍照、录像记录江滩的文化景观标识,现场初步分析整理,小组间交流分享。④勘察设施,标记地图:导师讲述江滩防御洪水的重要举措和基础设施建设,学生结合地图,现场勘测,在研学手册中标注关键防汛设施。⑤现场互动,主题演讲:导师针对设施的原理、使用方法、作用提问学生,学生主动作答;学生代表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发表演讲。

4.观《中国医生》影片

课程主题:影音回忆录。

探究问题:①如何理解习总书记和钟南山院士所说的“武汉,本来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②“英雄城市”的内涵包括哪些?

研学方式:观看影片、交流心得。

研学环节设计:①忆暖心事,悟真情怀:师生各自分享抗疫过程中亲身经历的暖心事,共同感悟抗疫中的真挚情怀。②集体观影,致敬英雄:学生集体观看电影《中国医生》,感悟抗疫精神;影片结束后,分享观影心得;学生独立完成“最美人民英雄”绘画创作,展示人物画像并阐述创作灵感,致敬“抗疫英雄”。③主题深思,撰写心得:总结本课程研学内容,分享自己对“英雄武汉”的真切理解,撰写课程学习心得。后续完善研学手册,制作研学成果简报,撰写研学报告。

研学课程评价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对学生的研学表现和研学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用评价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感知收获。过程性评价聚焦于行前和行中,即课程的准备阶段与实施阶段。準备阶段包括研学目标明确、资料搜集全面、物料准备充分、小组分工明确、个人安全意识等评价指标;实施阶段包括积极参与课程互动、展开小组合作交流、善于思考问题、规范进行课程实践操作等指标。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整合学科内容,应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体现在课程理解能力、现场参与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应用实践能力等。终结性评价着重研后总结,体现在研学手册、研学成果汇报以及研学报告的后续挖掘度三个方面,具体包含研学手册的丰富性、研学成果的多样性与创新性、汇报人员的仪态规范与演讲效果等指标。评价均分为个人、小组和教师三个主体,对各项指标按权重进行计算,其中个人评分占比30%,小组评分占比30%,教师评分占比40%,将最终得分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此外,教师还可评选出先进小组、先进个人、最佳记录等奖项。

注:本文是由研究团队共同努力完成,团队人员还包括李宇晟、李笑玲、资明贵、杜好。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柳礼泉,刘江. 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论述的内涵要义与价值意蕴[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 117-121.

猜你喜欢

江滩研学英雄
英雄犬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看白鹭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金沙江的低处
自古英雄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