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策略

2022-06-17江浩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共同体

江浩

【摘 要】学科课程资源建设是学科建设永恒的话题之一,是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资源建设的问题剖析入手,阐述了优质学科课程资源的价值导向,并围绕宏观资源建设理念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机制构建思路,倡导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关注教学共生共长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应用策略,形成各方融合互动的资源建设共同体,更好地为学科课程建设与实施服务。

【关键词】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共生共长;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2)06-051-03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迭代更新与数字社会的发展密切关联,自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各地新课程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师生对信息技术学科优质资源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但在实践过程中,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仍然问题重重。如不少学科教师甚至教研人员对本学科资源建设的主观意愿和能动性明显不足;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学科资源建设缺乏完整的体系,也缺少专门服务于教学的资源平台或教学平台,分散的资源环境不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更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的宏观机制仍然没有形成等。

策略一:优化课程资源的价值导向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的价值导向也在不断发展,资源的内容、来源、形式和理念都在不断更新,基于新课程理念的优质资源往往具备以下特征:(1)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资源建设坚持学科核心素养价值导向,围绕加强学生信息意识提升、促进学生计算思维养成、内化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习惯、形成学生信息社会责任自觉的目标展开,凸显对学习的支撑作用和育人价值,为新课改实施创造条件。(2)倡导资源形态的多样化。新资源形态将突破传统集成媒体资源,各种原型系统、仿真系统、3D或VR虚拟现实新型资源也逐渐出现,同时将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的广义资源设计思路纳入课程资源体系建设,为学生信息素养提升提供生动、丰富的启发性学习材料。(3)凸显项目式学习的需要。目前,项目式学习方式渐成主流,优质项目式学习资源能够提供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中的重要学习体验,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和选择性,为师生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4)体现跨学科的设计理念。优质的跨学科主题项目资源能够兼顾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场景,支持跨学科学习,有效解决其他学科问题,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机会,促进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化。

策略二:强调宏观资源理念的开发建设机制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建立起长期、高效的课程资源开发建设机制,使优质资源得以有效汇聚和分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资源开发成本。

一是形成课程资源建设联合体。纳入国家课程体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建立国家级课程资源,义务教育信息技术地方课程要形成区域性课程资源体系,资源建设者要积极整合各地区、各学校的优质课程资源,互相补充,互相融合,构建国家、省、市、县、校的联动机制。

二是建立独立的课程资源平台。为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建设者必须强化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和共享。教材出版部门和省级教育业务部门合作,开发建设基于学科教学过程的专门的学科教学平台,整合资源,为教学服务。而资源的建设、应用、评价的循环迭代机制,能够不断完善平台功能、优化平台资源(图1),使平台更智能、资源更丰富、使用更方便。

三是依托专业的资源研发体系。省、市级优质资源研发往往需要专门的建设团队,对资源整体规划、管理架构、创新开发、审核推广、优质资源整合等各个核心环节提供重要的学科指导和技术支持。

四是关注师生课堂生成性资源。为提高资源建设的适应性,地方、学校和教师乃至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作用,关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二次加工和升级开发,关注课堂生成性优质资源的整合融通,使之成为源源不断的活水源头。

五是建立资源管理的动态机制。如今,资源建设的重心不再是资源数量,很多平台资源存在垃圾资源成堆、无人问津的现状。资源建设者应该通过课程资源的动态管理,形成资源审核、评级、推送和退出机制以及优质资源开发和提供者的奖励机制,使优质资源不断沉淀,劣质资源逐渐退出,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性循环的课程资源建设生态。

策略三:关注教学共生共长的资源应用

学科课程资源建设最终要为教学服务,必然关注教学过程,关注师生共同成长,为教学教研搭建高效的应用体系。

1.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1)构建立体的学习资源支撑。新课改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要积极围绕教材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提供包括微课程、学案支架资源、迁移案例或项目、效果检测、延伸资源等多种内容形式在内的课程资源,它们和纸质教材一起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立体化的支撑,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主动学习、发展能力,学以致用。图2所示是关注教学过程的学生资源供给功能架构模式。

(2)强调服务学习的关键环节。教师通过特色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资源平台,改变课程资源单向应用模式,为学生提供包括成长记录、交流分享、探索发现、分工协作、启智创造的学习机会。在资源应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能够“低门槛”地基于学习任务进行学习[1],内化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图3所示是教学资源平台学生端的任务单列表,是学生成长记录的信息化呈现。

(3)关注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信息技术学科学习资源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学生线下与线上不同学习场景、学习方式的需求。教师需要结合学科课程体系,融合线上线下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学生泛在学习、数字化学习提供有效支持。

2.关注教师的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有效的机制,借助高效的技术手段,紧密围绕教学过程,解决个人课程资源的分散性、杂乱性和难应用问题,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资源建设者可以通过教学平台有效整合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资源及要素,为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提供有效支撑(图4),促进学科教学的开展。

各级各类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为教师获取优质教学资源提供了便捷通道,当然这是建立在优质资源平台的良好生成机制基础之上的。优质资源的更新频率是教师对平台粘度的关键。反过来,当一线教师都乐于利用平台开展教学时,也将形成类似自媒体机制的优秀资源平台。而针对学科教师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建设,鼓励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迭代加工和升级创新。资源建设者需要建立教师优质生成资源的汇聚、分享、审核、评级、奖励和推送机制,鼓励教师融入资源建设,为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成性资源。

3.关注多维评价和互动

(1)促进教师教研。资源建设者要发挥学科技术优势,创造条件,为教师之间开展跨区域、跨学科的教研服务,为教师就教学问题展开咨询、交流、互助提供资源支撑,促进师师互动。

(2)促进生生交流。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应用应打破课堂和教学班的限制,促进开展跨区域的生生交流、生生互动,甚至就某一学习项目开展跨地域、跨领域的协作,形成突破地域、突破学科领域的教学生态,使学生在共同完成项目学习的真实体验中,加深对大数据、分布式计算等计算思维学科概念的理解。

(3)促进师生共生。教师更新课程学习资源建设理念,开展学习资源的师生共创,通过师生融合互动的“学习共同体”,把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过程变成构建师生共同创造、丰富、整合课程资源的建设过程,促进师生之间交流互动,支持教师教学活动,拓展学生协作能力,建构和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总之,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资源的建设,要结合学科特点,积极关注信息技术学科与学段特有的教学过程,关注与教師教学和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资源,以适应教学需要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重点,有效支持教学、服务教学。同时,倡导和鼓励教师使用信息化手段,创新资源应用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为课程实施提供丰富鲜活的素材,更好地为学科教学服务[2]。

参考文献

崔允漷,余文森,郭元祥,刘晓庆,徐斌艳,陈霜叶,王小明,刘钧燕,杨晓哲,王涛,陈建吉,王少非.在线教学的探索与反思(笔谈) [J].教育科学,2020,36(3) .

李维明.明确课程新要求,确立创设着力点[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6).

猜你喜欢

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和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