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策略探究

2022-06-17韩朝春

人民长江 2022年5期
关键词:主客体马克思主义思政

信息化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大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的严峻挑战,对思政教育者的权威和教育手段提出了挑战。零零后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接受到大量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思想,向往着所谓的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的西方世界,他们往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视为过时的教条主义不再信仰,于是在大学思政教育课堂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实践证明作为高校思政教育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永远不会过时,把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将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为此,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手段。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最新研究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大脑,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新要求,不断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性和有效性,不断完善和发展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体系,以改变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有效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以探究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深度融合途径,在思政教学形式上实行虚实、软硬和大小结合的方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研究成果运用于日常思政教育之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行生活化、常识化和具体化分解;在思政教育方法上以专题、网络和实践等教学形式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为此,由骆郁廷撰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一书,对信息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研究,以及对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学研究方法与意义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该书高度关注高校思政教育原理学术研究前沿和学术热点问题,主要针对研究生阶段学生需求而编著的一本内容较为深入的学术理论专著。作者以高校思政教育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思政教育的原则方法、目标内容、反馈机制和发展趋势,论述了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与根源、现象与本质、价值及实现、主体与客体、矛盾与规律、目标与内容、原则与方法、载体及运用、环境及优化、协调与力量整合、评估机制及反馈等问题,还深入研究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科学内涵和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使高校思政教育科学化。研究思政教育学原理与方法,有助于促进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学的科学化进程,还有助于构建现代高校思政教育学科理论体系。该书不仅扩展了高校思政教育原理和方法的研究视野,还大大促进了该理论的创新发展与实践应用。该著作具有理论性、应用性、传承性与创新性等特点,还具有立意深远、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架构清晰、结构合理、见解独特和思想深刻等特点,具有文献研究价值和实践参考价值,深化了多领域思政教育工作,而且研究视域开阔,分析有深度,文献资料使用非常翔实而又广泛。作者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从内容与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在内容编写和形式上,分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比较研究,在比较中揭示高校思政教育的规律与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这门学科可以凝聚高校思政理论学术研究队伍,可以很好支撑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还能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和推进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可以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作用,还可以发挥其在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主导地位,发挥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还可以提升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在书中,作者首先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学科化问题,具体阐述了思政教育的发生和发展、产生的客观根源、科学内涵、现象与本质特征、发展趋势等问题,并阐述了思政教育原理与方法的科学定位和学习意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概念和理论介绍可以帮助读者有效理解和充分认识这门学科在培育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重要作用,也为深入研究思政教育理论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加大对思政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可以促进我国高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化进程和揭示这门学科发展规律,从而能够更好构建我国高校现代思政教育学科理论体系,还能充分拓展思政教育方法研究视阈和促进其理论创新及实践应用。

当下高校思政理论课面临着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如教学与科研、教与学、学与思、思与行等之间的诸多矛盾困境,为摆脱这些困境和提升教学质量,需要澄清思政理论课面向思的真实本质,才能正确考察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诸要素,从而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其次,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实现问题,具体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规定、价值形态和价值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师生、教育内容与路径等要素相互作用,最终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思政教育价值的生成与实现应以共同利益需求为共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论述了思政教育的主客体特征、自我教育和网络思政教育中的主客体及其主客体关系的科学构建问题。对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进行分析,可以有效推动思政教育学科的科学化发展和提高思政教育实践效果。主客体关系作为思政教育的基本问题关乎思想政治教育未來发展方向,深化思政教育主客体关系和建立和谐思政理论课十分重要。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是深化主客体关系的主要路径,因此,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坚持教师在思政课中的主导性,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保持家国情怀,积极创新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坚持学生在思政课中的主体性。还要加强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研究,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积极探讨思政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整体性,从系统整体论视角探究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整体性的内涵与特点、生成可行性和实现路径,从而有效地揭示其主客体关系的内在基本矛盾和规律。因此,要积极探究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主客体关系整体性生成策略,如构建平等与民主、主导与主体、多向互动、融合共生等之间的关系。还应该探究网络思政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鉴于网络思政教育主客体关系中存在着易断裂性和交互形式的单一性,以及网络思政教育主体缺乏对客体的吸引和创新意识,需要提升主客体网络信息素质和改善网络思政教育主客体关系。构建网络思政教育主客体关系,还需要遵循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平等交互与疏通引导相结合、兼顾整体和突出重点相结合、科技运用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等原则。还要建立相对稳定的主客体关系,丰富主客体之间交互的形式,提高网络思政教育主体的素质,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正确处理与传统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三,论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矛盾运动与规律、目标与内容优化等问题,深入分析新时代思政教育主要矛盾和化解目标思路。界定思政教育基本矛盾与具体矛盾、主要与次要矛盾,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以很好地梳理分析主要矛盾生成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基本条件,阐述了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生成遵循、生成背景和生成过程,以及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矛盾运动的演化历程、化解目标、化解原则、化解思路和化解举措等问题。把思政教育矛盾和规律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有助于改进思政教育方法和内容,促进思政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教师在思政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手段等方面采取符合思政教育发展规律的措施,有助于大力发展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深入把握思政教育的规律、本质和方向,在教学实践中将政治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很好融入思政教育之中,以推动思政课教学实践不断发展。还要积极发挥思政教育规律理论的教学实践作用,充分认识和深入把握其教育规律的内涵与运用,利用教育规律对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引导,正确贯彻和运用思政教育过程规律。第四,论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原则、方法和发展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原则主要围绕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寓道和寓德于教、寓教于乐的目标,坚持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坚持把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要保障信息的真实性,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丰富教学内容,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最后,论述了当代思政教育的载体类型、运用和发展趋势,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功能、类型及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整合和合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实施、评估反馈和评估的优化等问题。

在信息化时代,思维逻辑严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科学世界观,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发展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和中心思想。当下,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来武装新时代大学生头脑,可以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自身修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青年一代的影响力和传播速度。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及其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也会遭遇一定的困境,当今一些大学生信仰缺失,全球多元文化的深远影响,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和激烈碰撞,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些西方文化中的负面影響,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有的人已经不分善恶和难以辨别是非曲直,在拜金和享乐主义思想腐蚀下不分美丑,部分大学生崇尚西方文化的先进和完美,从而影响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理论脱离实际和实践,不能深入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照本宣科和生搬硬套地灌输乏味的理论知识,从而很难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互联网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尤其那些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迅速传播,严重损害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知。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把马克思主义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还有许多阻碍和困难,这就需要高校思政教师积极探究马克思主义融合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与措施。

笔者认为,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和加快高校思政教育理念的创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肯定了马克思主义,也肯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引导与传承,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就是注重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运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培养他们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其次,还要大力提升思政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建设。作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指路人,高校思政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人文情怀和责任使命感,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做到以德立身、立学和施教,方能肩负起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第三,还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桥头堡垒阵地作用。高校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正确把握高校办学方向以发挥高校思政教育桥头堡阵地作用,只有掌握了思政工作主动权,才能够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还要具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渗透到思政教育中的能力,积极发挥网络教育实践作用,以避免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畏难心理。还要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网络建设,通过网络教育增强大学生信息安全意识,积极构建安全可靠的高校思政教育网络体系,帮助大学生学会筛选网络中有价值的信息,让他们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思政学习内容和方法。第四,高校要立足于大学生发展需求,全面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素养,还要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只有增强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才能够提高大学生处理更加复杂的发展问题和驾驭更加复杂局面的能力,发展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还要加强大学生政治立场、政治品德和政治信仰等政治素养的与时俱进,培养他们具有开拓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保持良好的政治心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信仰,将政治素养和与时俱进的思想高度统一。最后,以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凸显政治素养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在内容上把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生活化、常识化和具体化;在形式上教学实行虚实、软硬和大小结合;在方法上以专题、网络和实践等教学形式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野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2020SJA1884)

书评人简介:

韩朝春,男,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

猜你喜欢

主客体马克思主义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浅析“物我本相因”
从“反对阐释”理论看摄影艺术本体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管见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