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园变乐园,乡村旅游抓好着力点

2022-06-17

农家参谋 2022年2期
关键词:田园民宿旅游

乡村旅游能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商贸业等相关联产业的发展,使乡村由单一农业经济转变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化经济,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美丽繁荣、农民增收致富,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突破口。而发展乡村旅游,需要抓好着力点。

无锡田园东方:中国首个田园综合体

农参博士:

人才是关键 离乡变返乡

乡村旅游是农村“双创”大舞台。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大批企业家、知识分子、大学生和有志青年到乡村创业创新。引导一批跳出农门的优秀学子从离巢拼搏到归巢返乡,成为新型職业农民。引导农村本土人才成长,培育一大批懂农业、懂旅游、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旅游带头人。

无锡阳山田园东方项目位于“中国水蜜桃之乡”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通过农业、加工业、服务业有机结合与关联共生,实现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田园居住等复合功能,打造出乡村旅游精品工程。

产业与自然融合

无锡的田园综合体产业模式将农业与服务业相结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将极大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人口转移与充分就业,带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无锡阳山镇境内良田阡陌,桑绿桃红,土壤肥沃,尤其适合水蜜桃种植。水蜜桃种植已是阳山镇主导农业产业。本项目打破传统社区开发模式,提出了“九里桃店”的核心理念。将桃文化及农耕文化孕育于场地之中。强化社区参与性及环境互融性,为社区居民提供归园田居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方式。

基于“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原则,设计者还将生态设计理念融入“田园综合体”项目中,利用食物链、生态循环、垃圾回收利用、沼气等,实现农业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项目选址于曾经的拾房村旧址,设计者先期对村庄历史做了深入调研,并选取十座老房子给予修缮和保护,对村庄内的池塘、原生树木也做了必要的保留,在最大程度上保持村庄的自然形态,以确保人们能够见到最原汁原味的田园风光。

设计者尊重场地的基底条件,延续基地水陆交错、临河而居、田地包绕的田园特征。将农田及种植、水域及灌溉、池塘及养殖、村庄及居住、道路及交通五大部分田园基底要素,与未来发展需要的乡村空间、田园小镇空间、有机高效农业生产展示空间的布局相结合,探索城市的经济要素、文化要素向“乡村”空间渗透过程中田园空间发展方案。

蔬菜即是景观

在田园核心区内,没有简单选择草坪或是普通花卉,而是种下了大片的秋葵和紫苏田。这片土壤原本的土质指标很不理想,经过之后的机器和人工的三遍犁耕,并加入了基质和营养土进行土壤改良和翻种后,特别培育的5厘米高的秋葵和紫苏幼苗方可进行栽植。通过蔬菜的成熟结果,可见证景观的四季变化。这片蔬菜田园可谓大自然的礼物,而所得的丰收更是景观的附加值体现。

可以吃的花园

在主题餐厅中有个食材花园。其品种搭配丰富,足以开设一堂厨房食材的课程。花园具备观赏和食用的两个功能:迷人的香草类植物、美丽的蔬菜类植物,还有各类观花观叶植物点缀其中。这些品种经过类型搭配和高矮设计种植,从选苗到栽植经过几轮的品种筛选。当沉浸于这花香四溢的氛围中,你更可随心选择食材,并把它们带到餐厅让大厨烹饪制作。这种“观与食”相结合的田园式餐饮体验,是项目的一大亮点。

特色的人文服务

打造特色文旅产业,包括婚庆公园、露天剧场、桃花源商业街、汤泉花语客栈等丰富的文旅产业,提供包括采摘、垂钓、庭院中的小型游憩设施、生物动力有机农场等服务,提供特色的个性化旅游服务。

加强慢行系统建设,包括步行系统、非机动车系统和水上观光系统三部分。沿景区内道路、主要河道驳岸均设置人行通道,形成宜人的步行网络系统。自行车通道沿景区道路设置,景区内还将设置公共自行车系统。

建设亲子活动基地,绿乐园包括白鹭牧场、蚂蚁餐厅、蚂蚁农场、蚂蚁王国、蚂蚁广场,以及窑烤区和DIY教室等。完整呈现田园人居生活,打造长三角最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

田园东方以“美丽乡村”的大环境营造为背景,以“田园生活”为目标核心,将田园东方与阳山的发展融为一体,贯穿生态与环保的理念。打造出了以生态高效农业、农林乐园、园艺中心为主体,体现花园式农场运营理念的农林、旅游、度假、文化、居住综合性园区。

相关链接

田园综合体需要有自己的产业链

田园综合体经济技术原理,就是以企业和地方合作的方式,在乡村社会进行大范围整体、综合的规划、开发、运营。开发者不是针对一家一户,进行业态打造,而是结合整个村落的现状,通过优势、劣势分析,在充分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

田园综合体不同于以往,划定一个农业产业园区,进行招商引资,项目上马就完事儿了。这样各个项目之间是割裂的,缺乏有机联系的。田园综合体是以企业为主,政府搭桥,农民参与,多方共建的开发方式,有利于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形成乘数效应,培育自己的基础产业,以基础性产业带动非基础性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一二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周边人口前来就业定居,又产生了新的消费需求,为服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整个一二三产业链的循环就建立起来了。

五福临门:将悠悠乡愁装进民宿

农参博士:

人才是关键 离乡变返乡

乡村旅游是农村“双创”大舞台。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大批企业家、知识分子、大学生和有志青年到乡村创业创新。引导一批跳出农门的优秀学子从离巢拼搏到归巢返乡,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农村本土人才成长,培育一大批懂农业、懂旅游、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旅游带头人。

在甘肃省陇南市康县有这样一个地方,白日里,暖阳透过老式的木格窗户洒满大炕,入夜后,壁炉燃起熊熊火光,房间中暖意融融。窗外是陇上江南美景,屋内是西北大炕,两种风格在这里融合,将山乡景致装进画卷,在恬静惬意的生活中慰藉远方游客的乡愁。这就是朱家沟村里乡野民宿五福临门。

2012年11月23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首批31家全国甲级旅游民宿名单,甘肃省有两家民宿上榜,其中之一就是五福临门。近年来,甘肃、陕西、四川等省的数万游客纷至沓来,入住五福临门,享受乡野“民”趣。

唤醒沉睡资源 打造特色民宿

朱家沟村旅游资源丰富,传统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村内景观有燕子河水景观、千年麻柳古树、风雨廊桥、朱家大院、归朴园、问炉坊、三潭映月等。2016年,朱家沟村以“保护发展传统村落、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古村落历史和红色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朱家沟村位于康县岸门口古村康养旅游区内,有传统古建筑朱家大院、历史悠久的古树、流泉瀑布等旅游资源,村内的古道、古宅、古泉等更是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农耕文化景观,有发展旅游的先天优势。”五福临门民宿负责人朱彦杰说,朱家沟村还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内有大量的闲置传统民居。

2017年,返乡创业的朱彦杰流转了5户村民的旧屋,开始修建民宿。他以五福“福、禄、寿、喜、财”为主题,将整体面积约为780平方米的房屋,打造成5个小院落。走进五福临门,游客可看到明净古朴的传统老房子,白墙黑瓦、雕花门窗,古树花墙、青石斜路,形成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的诗意栖居地。在这里既能饱览朱家沟村生态之美,感受陇南乡愁与乡情,又能品尝特色小吃,体验乡村旅游之乐。

注重品质建设 提升游客体验

如何将自家民宿打造成有特色、有品质、有韵味的特色民宿,朱彦杰对自家民宿的品质化建设有清晰的目标和规划:“我要將民宿建设成为一个可供游客游玩和休憩的微场所。”

在建设民宿的过程中,朱彦杰没有对房屋进行大拆大建,而是按照朱家沟古村落的特点,在保留原住房和村民生活习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住宿特点,提升房子的舒适度与美观度。

朱彦杰还格外注重民宿卫生,重新改造卫生间,实行干湿分离,卫浴洁具换成一线品牌。对公共卫生设施,如布草间、消杀间、自助洗衣间等也做了提升完善,保障民宿整体环境的干净卫生。

改造后的五福临门,有传统木制家具、石头院墙、花篮子以及古色古香的装饰设计,整个民宿充满了传统的乡野民居韵味。同时,整洁柔软的布草、明亮时尚的灯饰、干净实用的盥洗用具,又让民宿充满了现代气息,为下榻者打造了一个高品质的住宿空间。

在餐饮方面,朱彦杰结合当地的饮食文化对民宿餐饮进行了全新提升。在对“干烧土鸡”“罐罐茶”“豆花饭”“荞面煎饼”等传统饮食进行精细化制作的同时,创意开发出一批新菜品、饮品,如“五福饼”“木耳汁”,加上自酿的“二脑壳酒”,很受游客欢迎。

五福临门在提升吃、住服务质量的同时,还新建了可以容纳60人的多功能厅,配置了LED高清显示屏,建立户外烧烤区、采摘园等,给团体住宿者提供社交活动的场所,方便他们开展各种活动。

如今,五福临门已经成为当地一个高品质微度假场所,也成为区域民宿品质化建设和发展的典型。

共享发展成果 助力乡村振兴

为了让更多农户享受到乡村旅游带来的红利,从2018年开始,朱家沟村党支部采取“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把“乡村旅游”和“民宿体验”紧密结合起来,按照项目带动、入股分红的方式,共同经营五福临门。“现在,每年民宿给村集体分红5.2万多元,给47家贫困户分红4.2万元,有效解决了本村10位乡亲的就业问题。”朱彦杰说。

在流转房屋的时候,朱彦杰还吸纳了48户村民入股,通过每年分红的形式,助力当地脱贫攻坚,为农户提供了一条致富新路。“我们还会收购农户饲养的猪、鸡以及蜂蜜、木耳、香菇等农副产品,在民宿中售卖。”朱彦杰说。

现今,作为康县第一家特色旅游民宿,五福临门已然成为康县乃至陇南市民宿发展的标杆。五福临门不仅是一个民宿,也是一个民宿模式推广的样板,为其他民宿和农家客栈提供了可学习、可复制、可借鉴的场所。通过输出民宿建设经验,仅在康县就培植发展了五家民宿。

近几年,应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的邀请,朱彦杰在全省10多个市、20多个县开展了民宿改建、风格定位等方面的培训交流。对于前来取经学习的同行,他总是倾囊相授。“我将自己在民宿改造和运营方面的经验分享给大家,目的就是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民宿建设者,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推动甘肃旅游民宿行业更快更好发展。尤其是在乡村,通过品牌民宿的建设,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为助力乡村振兴添柴加薪。”朱彦杰说。

中郝峪村:党建引领小山村念活“旅游经”

农参博士:

农民是主体 村民变股民

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展职业教育、就业培训,增强农民的技能和素质。

引导村民、社会和政府形成合力,共同建设和维护美好家园。鼓励农民创业或入股经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就地就业的重要渠道。探索建立“党支部+旅游公司+农民合作社+互联网+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收入。

曾几何时,中郝峪村还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直到抓住了发展乡村旅游这个“牛鼻子”,逐渐拉动了第一、第二产业,让农村、农业更好地与市场接轨。2019年中郝峪村被评为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10年前,中郝峪还是个贫困村,乡亲们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清水炖白菜,有的连点儿油花也见不到。为了生计,全村四分之三人口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赵胜建,在中郝峪土生土长,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也成为全村唯一没有外走的年轻人。

农村不乏商机,关键是敢闯。多少年来,中郝峪村民靠天吃饭,单一种植玉米、小麦,收入微薄。2003年,村“两委”投资一万元,启动乡村游,“农家乐”开展起来,高峰时达到30家。可是,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和大品牌营销,“农家乐”间争抢客源,相互压价,恶性竞争,致使70%的业户关门歇业,回村不久的村民,不得不再度返城外出打工。年轻人又走了,村里又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赵胜建心里不是滋味。他外出考察了十几个乡村旅游景区,途中苦想,如何走出中国农村发展 “分分合合”的怪圈,既要让习惯于分散劳作的村民真正抱团闯市场,又要防止走“一合就效率低”的老路,重建市场经济下的乡村发展新秩序。

“无非就是把死的东西盘活,让活的东西换钱。”赵胜建似乎找到了答案。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挣钱,得为乡亲们干点事,让全村人共同经营,共同富裕。于是,赵胜建决定放下自己的工厂,另成立公司,以公司化集体运营方式,联合所有“农家乐”业户,把全村的土地、房屋、山林、菜地、果园等资源按评估办法整合入股,村两委兼任董事会成员,决定公司发展方向。公司总收入三分之二给农户,三分之一留公司。老弱病残无须投资即可享受无风险人头股,其他村民除享受人头股外,还根据入股额度享受利润分成。

2009年,赵胜建要成立幽幽谷旅游开发公司,让村民入股经营农家乐,很多村民不相信,甚至有质疑。一是大家不知道成立公司有啥用,二是交钱入股,“打了水漂”怎么办?如何让村民心甘情愿地交出资产自愿入股,村委会也顾虑重重。为了打消村民顾虑,赵胜建写下保证书,按下红手印,对大家宣布,头一年他先自己投资,赚钱大家分,赔钱自己扛。由此,赵胜建勇敢地独自撑起了全村人的致富梦。公司成立后,第一要务是拉客源。赵胜建背着大捆宣传材料,频频往返于周边城市,组织宣传活动,散发宣传单,街头演讲,吸引客户免费来山村体验式旅游,甚至吃了不少“闭门羹”。

2011年,赵胜建成立了淄博幽幽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全村的旅游项目开发和运营。股份公司化运作,个体承包责任经营,重新改造原有简单的农家乐,统一规范要求,对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对所有收费进行统一管理,并制定了中郝峪村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规定,在公司的管理运营下,村里的农家乐发展开始走向正轨。如今的中郝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0万元,每年发放五次福利,年底全部按股分紅,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8万元,全村每户有10万以上存款,仅住宿收益就达户均6000元/年。

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成立公司后,赵胜建意识到,对于没有劳动能力和收入的老弱病残,应该更加的关心关注。他对村里的老弱病残如何参与分红作了明确规定,老弱病残不需投资即可享受无风险的人头股,还根据入股额度享受利润分成。为解决老人后顾之忧,减轻儿女负担,成立养老院,70周岁以上的老人自愿进住养老院,所有生活费用由公司承担。为了避免墓地乱占现象,在村内设立公墓,公司不仅无偿提供给本村过世村民,还为所有村民承担了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费用。

而赵胜建也真正做到了让中郝峪出彩,让父老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相关链接

留得住人的综合体,才是成功的

田园综合体的出现,为乡村人口回流创造了条件。田园综合体的初心是发展经济,发展经济的路径是产业,上面我们提到了如何发展产业,在这里就不再阐述,如何将田园综合体打造成一个反磁极中心,吸引人们尤其是青壮年来乡村安家落户?这就成了我们解决乡村发展问题的核心。

田园综合体会培育自己的产业链,产业发展起来了,提供的就业岗位多了,前来工作的人自然而然就会积聚起来,原住民、新住民还有一些流动人口,成了开发者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矛盾,就需要加快完善配套服务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分为两块,一块是居住发展带、一块是社区发展网;总而言之,要想留住人才,就得展开人居环境建设。

人居环境建设,无外乎两点,物质基础是核心,精神需求是关键,这是乡村自下而上城镇化的基础,也是促进“人的城镇化”的基础。通过产业融合与产业聚集,形成人员聚集,形成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以此建设居住社区,构建了小城镇化的核心基础。

对于常年工作和生活在田园综合体中的居民来说,需要一整套的工作、生活服务设施,来满足定居者的物质文化需求。配套社会发展网必须要有服务于农业、休闲产业的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我们称为产业配套。而与此结合,服务于居住需求的居民,同样需要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等公共服务,由此,形成了产城一体化的公共配套网络。田园综合体最终形成的是一个新的社会、新的社区。

黄帝故里,魅力泰山

农参博士:

文化是灵魂 农房变客房

弘扬孝老爱亲、历史渊源等传统文化,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挖掘乡间尘封遗存,唤醒乡村沉睡资源,激活农村沉寂风景,将闲置房屋改建成特色民宿,通过建设一批精品民宿度假村,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度假基地,为住客提供丰富的田园生活体验。

近年来,新郑市美丽乡村的建设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乡村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资源环境优势,因地制宜,注重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着力打造集地区特色和文化底蕴为一体的精品村庄,高标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下面让我们走进龙湖镇泰山村,一睹它的风采。

屋舍俨然,阡陌交错,规模种植,从不远千里去外地旅游到家门口就是景区……贫穷山村涅槃风情小镇,这里就是龙湖镇泰山村。泰山村又名西泰山,是以轩辕黄帝大臣泰山稽的名字命名的,位于新郑市龙湖镇西5公里处,东临大学南路。村口伫立着“西泰山”三字的牌坊,让找不到路的外地游客一目了然,为他们指引方向。

近年来,该村按照“文化强村、林业立村、生态富村、旅游活村、科技兴村”的发展思路。以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为切入点,参照3A级景区建设标准,建成“功能定位明确,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便利,发展要素齐全”的乡村。

首先,实施山体复原绿化。为改善村庄环境,泰山村加强荒沟绿化,栽植各种杂果林木 100多万株,为4000多亩荒沟披上了绿衣,绿化面积达到85%。在村庄北部泰水河岸,该村疏通河道,建设近千亩的森林公园,使村庄脱去了暗淡的外衣,穿上了美丽大方的新衣。与此同时,还有安全饮水、电网改造、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改造。

同时积极开发乡村特色旅游,借助黄帝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建成了黄帝文化系列景区,利用五千年前人文始祖黄帝在此大会诸侯的文化传说,开发黄帝文化游,开发建设了黄帝会盟祠、水上乐园等景点。

其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培训业风生水起。泰山村创新发展思路,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打响了拓展训练的品牌。每年参加拓展培训的人员就达30万人。人多了,村里农家宾馆、有机餐饮农家乐、绿色食品土特产超市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村民在自家门口忙挣钱,忙碌而充实。保证人人有事做,家家有钱挣。

在泰山村的版图上,还纵向延伸出了其他项目。投资建设民俗特色乡村游项目——千稼集。该项目以“乡土的味道,年轮的烙印”为文化核心,运用经典历史场景还原再现的形式呈现民国初期到“文革”时段这60年间的农村文化主题景区。包括地方名小吃、特色农副产品、老茶馆、古戏台等丰富多彩的民间万象,让游客在这里就能体验浓郁深厚的乡土乡情。

最后,养老业应运而生。泰山村集中建设高档养老中心,提供“菜单式服务”,发展家庭式养老,利用自然优势积极开发特色家庭养老项目。村里每逢节假日都会给老年人发福利,在重阳节那天还会给全村70岁以上的老年人摆寿宴,过集体生日。为了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泰山村投资建设老年公寓,全村年龄超过60岁的村民均可免费入住。76岁的村民司喜林老人激动地说:“我在老年公寓住了大半年了,就跟自己家里一样,逢年过节村上都会给我们送油送米送钱,还定期给我们做体检。”

未建设前,这里是河南省的省级贫困村,全村没有一间完整的房屋,遍地荒山泥坡,没有一寸平整的路面,村民吃水要靠驴车到山下去拉,老百姓年收入不足2000元,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现在,泰山村的集体资产已经累积超过3亿元,村民每人年均收入2万多元。村里集体经济发展好,有培训业、旅游业、养老业三大支柱产业,创造出1700多个就业岗位,并带动周边村600多人就业。

通过全村村民的不断努力,泰山村先后被评为“美丽乡村精品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级)魅力乡村”。

如今泰山村,山峦青翠、湖水清澈、空气清新,社会和谐稳定、人居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

相关链接

文创是内涵

当前社会,随着城市的过度发展,城市病逐渐凸显出来,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也使得人们开始逐渐将目光投入到乡村上,希望从乡村的留存中寻找在城市中早已消失不见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盛世中国需要盛世乡愁。

反观乡村,越是偏僻的地方,留存的东西越多。云南的丽江、山西的平遥因荒僻而存留,又因为存留而成为人们寄托心灵的地方。乡村作为中国农业文明的精华,她的选址、布局以及整个肌理和历史文脉都承载着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

可以说,一个充满活力的传统村落,生活习俗、建筑风貌、生产方式就构成了一部活的历史。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方的农村,有着自己不同的文化传承和民俗风情,正是有了这个文化,农村才会拥有自己的灵魂,成为无形的文化纽带,将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凝聚在一起。

開发者通过挖掘历史文化元素,与新型兴产业进行融合,用新的创意加持,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延续新的东西,与时俱进,用文化内涵来提升产业价值,既延伸了产业链条,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魅力,使整个村落真正的“活”起来!

猜你喜欢

田园民宿旅游
孪生院子民宿
民宿生态,大考中加速洗牌
你是民宿达人吗
旅游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田园美景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田园风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