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古承新
2022-06-17任李奇
摘要:中国的漆艺术源远流长,已有数千年的演进与积淀,它随着时间的流转延续至今,交到了当代人的手上。可惜的是,现今漆艺的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如何才能重新激活这一古老的传统工艺,助力漆艺行业不断发展,使漆艺在新时代重放异彩,走向复兴之路,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漆艺;历史文化;创新发展
中国的漆艺术源远流长,已有数千年的演变与积淀。在连绵的历史长河中,漆艺适应时代的需求,持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虽经历沉浮,但大漆的美却在漫长的时光中,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漆艺工作者,也吸引着无数的爱好者认识这一古老的非遗技艺,时间不能抹去其耀眼的光芒。
一、历史悠久
漆艺的使用最早可以溯源到新石器时代。距今约8000年前的浙江萧山跨湖桥遗迹出土过一枚漆弓,这一出土文物表明漆艺源于华夏大地。漆艺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其包含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回首中国漆艺历史发展进程,几乎每个朝代都出现过漆作技术上的重大创新,包括史前色涂、商周时期的镶嵌、战国时期的彩绘、两汉时期的戗金、魏晋时期的彰髹、唐朝的平脱、南宋期间的素髹、元明时期的雕漆、清朝的百宝嵌等。有些技法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与创新,汉夹纻、唐平脱、宋素髹、元雕漆被誉为中国古代漆艺技法的四大绝活。再如1972年4月被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一件件华丽的漆器出现在世人面前。深埋地下将近2000年,它们的鲜艳色彩却依旧熠熠生辉。马王堆汉墓漆器既是中外考古界的重大发现,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伟大奇迹。出土的漆器一共大约有500件,外表色彩十分鲜亮,可见汉初漆器制作工艺之精湛。
数百年前,漆艺盛于福州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几千年中国传统漆艺乃至中华文脉的延续,无不赋予了福州漆艺厚重的历史与人文积聚。福州漆器之所以蜚声中外,成为中国传统工艺“三宝”之一,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自1851年首届英国伦敦世博会以来,一直作为中国的重要展品连续、密集地参加世博会及各类展览会,并因此取得了骄人成绩,赢得了广泛赞誉。
1851年英国伦敦博览会被公认为首届世博会,包括福州漆器在内的中国漆器参展并获得广泛赞誉,福州漆器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此后,福州漆器先后参加了1867年、1873年、1889年、1900年、1902年、1903年、1904年、1906年以及1911年在世界各地举办的世博会。民国时期,世博会和各类展览会对于福州漆器拓展市场的作用进一步增强。由于各种原因,1940年后,福州漆器与世博会渐行渐远。一直到1982年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新中国才重回到世博会这一世界舞台,这一期间参加世博会的福州漆器作品主要以凸显理念和文化为主。直至2010年中国的上海世博会、2015年意大利的米兰世博会,福州漆器才真正地在世博会上大放异彩。
福州的漆艺既古老又年轻,它一方面拥有丰饶的人文气息,另一方面又以不断致力于创新品种花色而著称。而在漆器方面,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沈绍安恢复创制了脱胎漆器,晚清时期沈家后人拓展了适合外销的西式品种,一代代传人承上启下,延续创新,共同谱写出福州漆艺的鸿篇。
二、发展困境
据《福建省统计年鉴》统计,1935年福州从事脱胎漆器业的有45家,从业人员235名,年销售额达25万银元。上个世纪80年代,福州漆器凭借改革开放的东风,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产销态势良好,产品质量得以提升,创新作品频频获得好评,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1983年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和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等骨干企业慢慢开始扭亏为盈,一些县区兴办的漆器企业崭露头角,还涌现出不少个体漆器生产经营户。到80年代中后期,福州漆器行业已经初步形成拥有生产、销售、原材料加工、科研创新和教育等较为完善的体系。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福州漆筷厂、福建工艺美术厂、福州市漆器研究所、福州工艺美术学校等,从业人员约2000人,年产值约2000万元,产品大多供应出口,以及用于宾馆、公共场所的装饰陈设。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福州漆器行业起初还延续着80年代良好发展态势,未曾想六七年后开始面临双重压力,陷入发展困境,一蹶不振了好些年。1997年,亚洲经济风暴开始席卷全球,影响了国际市场需求,福州漆器出口严重受挫。这一时期,福州漆器的管理体制和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漆器出口乏力情况下,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和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等骨干企业相继陷入困境并最终倒闭,整个漆器行业在世纪交替之时再一次步入低潮阶段。随之而来的是,福州漆艺技法传承和创新也逐步陷入困境。在漆器大厂和研究所陆续关闭解散后,下岗技师和员工迫于生计接连不断地自寻出路,有的转行,有的办起工作室、个人作坊或私营企业,漆艺创新已经缺乏必要的条件和环境。
许多老艺人的陆续离世,造成“人走艺断”或“人亡艺绝”,而且从事漆艺工作十分辛苦,酬劳也较低,年轻人学艺积极性不高,部分传统漆艺技法实际上已经失传。
近些年,随着政府对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视,虽从业人员较之前有所增加,但是市場产值与其他工艺美术门类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技术人才少,产品研发能力弱,创新不足,对外贸易减少,加上近些年假冒伪劣产品增多等乱象频频,诸多因素阻碍了漆艺的发展。
三、突破重围的举措
为激发福州漆艺的创造活力,近些年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稳步推进。面对漆艺行业目前的困境,作为一名从业者,笔者谈谈个人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漆艺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1.充分利用互联网: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新业态,传统漆艺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互联网+时代,漆艺在产业链结构完善、产业升级、创作设计和渠道销售等各环节也应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完成新业态的崛起。这些年,淘宝、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让漆艺在得到更多宣传机会的同时销售额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形式多样的互联网销售模式盖过了传统的线下销售模式。漆艺行业应积极利用时下流行的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推广和销售,以及搭建云上展馆,建立溯源系统,增加透明度、信用度。从漆艺产业面临鉴定难、追溯难等实际痛点出发,通过区块链技术,积极探寻更好地帮助漆艺产业发展的技术方案,如近些年广受热议的NFT。
2.人才培养与海外交流:目前国家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政府应着重培养当代漆艺新型人才,推动当地漆艺的发展。不断加大高等院校对漆艺的教学比重,用更加现代的教学方式代替传统的父子相承、师徒相授为主体的传统漆艺教学模式,以此更大幅度地提升漆艺传承的深度和广度。其次,还可以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漆艺的教学、研究及新品研发进行紧密融合,利用福州的地方优势,组织院校学生到当地的漆艺大师工作室进行学习实践,帮助学生开拓眼界,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实践进行有效结合,形成互相补充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出更多的文创产品,投放在市场上,在宣传推广的同时实现销售,提高学生的创作积极性,通过这样产教融合可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同时还可组织这些新型的漆艺人才走出国门,举办各类交流会,通过交流学习、跨界合作,促进漆艺多元发展。回顾福州漆器近百年前的世博之旅,最初是由外国人携带福州漆器走进世博会,后来是在中国的洋人官员组织福州漆器参展,再后来是中国人自己挑选优质的福州漆器为世博会增添光彩,福州漆艺一直是中国参与早期世博会的重要元素。借助世博会平台,福州漆器迅速成为大宗出口商品,漆艺水平也在交融和竞争中不断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整个漆器行业的形成与發展。有交流才能发展,而今漆艺更多的是在国内展览,较少走出国门,笔者建议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帮助年轻艺人走出国门,通过举办展览,了解世界各地人们的喜好,进而创作出符合他们审美的作品。
3.漆艺的鉴定评估:在当下,漆艺的发展及金融化无疑是一个令人棘手的难题,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呢?首先,艺术品的鉴定评估是前提和基础。只有这一市场的信息具备权威性和公信力,让普通民众了解和确信艺术品的真伪、品相、市场行情与预期,让他们感觉这一市场无门槛、低风险,才会吸引他们积极进入到艺术品金融中来。所以,鉴定与评估是艺术品金融的入口关,是赋予艺术品投资属性的第一道保障,是艺术品金融的生死命脉。
众所周知,与其他艺术品相比,漆艺的原材料多且繁杂。关于漆艺的界定,中国著名漆画艺术家乔十光也曾指出,漆艺的含义很窄,限于漆。它的含义又很宽,漆画、漆器、漆塑,不管是平面的,还是立体造型,无论生活中的实用品还是高端的艺术品,只要涉及到漆的,都属于漆艺的范畴。
目前市场上各种漆艺作品鱼龙混杂,以非纯大漆充纯大漆的作品比比皆是,这大大地打击了藏家的信心。大漆与化学漆材料属性不同,这就决定了其创作周期和难度有所不同。因此,成立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权威漆艺鉴定机构是当务之急。通过仪器检测与传统感官相结合的鉴定方式,同时建立雄厚的专业鉴定专家人才库,推出电子网络平台认证与纸质证书配套,多管齐下,为漆艺行业的良好发展保驾护航。同时笔者也呼吁漆艺行业的从业人员自律,如实标明作品的材料成分,只有个人与机构都自律才能够引导漆艺市场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4.漆艺金融化:艺术品金融化是一个大趋势。近些年,艺术品金融化成为了社会热议的话题,也是中国艺术品行业的焦点问题。其实发达国家很早就将艺术品作为金融资产纳入个人和机构的理财范围,传统漆艺却迟迟未能很好地实现金融化,艺术品可以转化为“金融工具”,就像传统的典当。如今市场和业界都在寻求多种方式实现艺术品金融化的方法。漆艺市场若想不断飞速地向前发展,借助互联网和艺术品金融势在必行。
科学权威评估和鉴定的是漆艺金融化的前提条件,此外,还需设计完善的制度。当前艺术品金融的主要变现机制是拍卖,而拍卖变现的难度很大,究其原因是目前的市场基础薄弱。受当下的经济大环境影响,艺术品消费也出现了较为萎靡的状态。
艺术品金融化需要在艺术品原有价值的基础上抽象出投资价值,它最终依托的还是艺术品在最终消费市场上的价值实现。这意味着,只有具备庞大的最终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艺术品金融才能够持续地进行下去。
5.漆艺生活化:漆艺有其特殊性,时间、温度、湿度都是漆艺创作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因素,材料和制作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漆艺不能完全采用全程工业机械化方式生产。近年来,受多元文化的冲击,福州漆艺发展受限,传承人多有离世,手艺绝活多有流失。因此,传承和发展漆艺刻不容缓,但是决定发展的因素很多,漆艺融入生活便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只有融入生活,与人类共发展,才能在历史浪潮中不断前进。这需要政府与机构开展福州漆艺参观赏析活动,创造条件让民众亲身体验漆器工艺制作,了解传统漆器技艺。同时要求漆艺手艺人能在传统漆艺制作的基础上,全面考虑现代人的审美,创作出兼具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漆艺作品,尝试大漆与其他材质结合的可能性。同时不断研发大漆文创产品,鼓励年轻学子进入漆艺领域,为漆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引入更多的创新设计理念,让福州传统漆艺更美、更有趣,年轻人新理念、新思想的注入,必将促进福州传统漆艺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生活日新月异,不断研发出新的漆艺作品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新需求。
6.注重原材料保护和原料基地建设:生漆即天然漆,是从漆树上采集的汁液,生漆被人们尊称为“涂料之王”。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涂料和化学类油漆的普及,生漆在人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割漆”这种传统的技艺也因此面临消失的境况。割漆是一种古老的收集漆树汁的方法,不是所有漆树都可割,需成长达到七年以上的漆树才可割漆,一棵漆树的整个生命周期仅能割出十公斤的生漆,割漆要遵循严格的制度和方法,稍不小心就会导致漆树死亡,因此民间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
漆树相关产品广泛应用于各行业,尤其是漆艺行业,漆树是漆艺作品的源头、根本,漆树有限,若是不加以人为干预,漆树将供不应求,无法满足手艺人的创作。因此要统筹规划,加强天然原材料、珍稀原材料的保护与原料基地建设,宣传福州漆器地理标志产品标准。
除了种植漆树,还需优化生漆的提炼技术,漆液诞生的每一个环节都与漆艺作品息息相关,漆树的生长,漆液的提炼,漆艺的髹漆的技法,每一个节点都会影响漆艺作品的最终艺术效果。
漆是一种独具东方美的天然材料,福州漆艺源远流长、远近闻名,在历史上,福州的脱胎漆器曾经多次作为宫廷艺术臻品被收藏,新中国成立后,福州漆艺繁荣发展,更是受到海内外人士的喜爱。漆艺作品不仅备受国内藏家青睐,而且远销世界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漆艺有着悠久历史,但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如何续写曾经的辉煌,这值得漆艺行业的从业者思考,笔者认为漆艺的普及宣传、漆艺作品的研发、漆艺后备力量的提升,漆艺的金融化、漆艺的数字经济等都是助推漆艺行业良好发展的重要举措,唯有当代漆艺多元化,更积极地走向大众,继古承新,漆艺行业才能突破困境,开启新征程。
参考文献:
[1]宫旭红,郑鑫.当代福州脱胎漆器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04):88-91.
[2]葛培.由“器”用到“艺”用的转变探讨我国当代漆艺的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张健.现代福州漆工身份嬗变研究[D].江南大学,2008.
作者简介:
任李奇,1972年生,从事文化艺术行业。担任过两届福州市脱胎漆器行业协会副会长。曾任《沈绍安脱胎漆艺》编委主任,以及马尾区区志编撰工作,任编委成员。个人艺术创作漆艺术品曾获2017全国手工艺产业博览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国匠杯”最佳创作奖、第十三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金奖、2017中国(扬州)文化产业博览会银奖、中国大连国际文化旅游产业交易博览会“中艺杯”工艺美术金奖等多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