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摒弃学历光环,及早规划职业

2022-06-17后梦婷

风流一代·青春 2022年6期
关键词:父辈学历职场

后梦婷

5月9日,教育部启动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吹响了大学生就业“最后冲刺”的号角。各级地方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等多方主体都使出浑身解数,全力促保高校毕业生就业。

2022是一个关键词颇丰的年份,经济下行、贸易对抗、俄乌冲突、新冠疫情,这些因素同时冲击就业市场,导致外贸行业遇冷,中小微企业受挫,部分行业被迫停滞,整体就业红利正在不断消耗。每年都在喊的“最难就业季”到今年变成了“更难”,一大群精英人才站在未来发展的十字路口,瑟瑟发抖。作为一个曾经的应届毕业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着实也拿不出什么更好的建议,就谈一谈工作这些年的感想。

摒弃学历光环

高等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走下神坛,成为普通教育的一个阶段。天之骄子的观念早就成为过去。学历成为一种刚需,只是个体接受过教育的凭证,而不是锦上添花的优势。它仅仅代表着你的经历和积累,并不能诠释你的能力、见识、思维,甚至是你的圈子。

象牙塔与社会、学校与职场本就是两个不太相通的场域,高等教育与职业需求的脱节,不仅仅表现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式、实践基础等方面。因此,现阶段,无论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都面临着“学历贬值”的事实。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摆正心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且中肯的评价是一切的良好开端。是时候告诉自己,“我只是个普通人,没什么了不起”。年轻,不是自负的理由,也不是“躺平”的借口。放下身段、摆正心态绝不是没有追求得过且过,相反应该是建立在对自己、对社会环境的成熟认知的基础上。在求职的过程中,个体的心态最终决定了对自己、对用人单位、对社会的期望值和满意度,决定了求职的方向、策略和最后选择,不要让高等教育的光环误导了自己的判断。

尽早规划职业

尽早进行职业规划,这大概是我工作之后最深切的体会。我是做社会科学研究的,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发文量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按目前的流程,一篇优质论文的发文周期在1年左右,这就意味着我至少要提前1年安排我的研究工作,那么我可能要提前3年就决定后面一阶段的研究主题并开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如果我没有提前规划,那我面临的可能是未来5年甚至是10年的落后周期。

职场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前进齿轮,职业规划就是你走上战场的武器。这种规划不是立几个flag,不是订计划,而是给自己定一个发展的方向,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准备的人,了解自己将要进入的领域,了解行业的发展需求和傾向,积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可以细想一下,两个不同的人,一个规划未来成为高校教师,一个希望从事证券金融领域,这两种职业所需要的职业门槛大相径庭,知识储备、能力准备也各不相同,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提前规划,又怎么能有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职场优势?这种规划的最佳时间应该在大学二年级左右,在结束第一年的通识学习后,结合自身兴趣、专业背景、学校建议、家庭背景等众多因素,为自身发展设定一个基本的方向。当然,不要听我如此说,就开始懊恼,晚了晚了,完了完了,还要记住一点: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专业和职业无关也正常

很多应届毕业生会抱怨自己可能最终会从事一个与自身专业完全不相关的职业,这在人文社科专业毕业生中更加普遍,疫情中受到影响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可能都要面临这样的抉择。其实,这真的很平常,学校的专业设计本就落后于社会的职业分类,更何况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竞争中,职业的内容无时无刻不在调整和优化当中。

在我看来,专业并不指向你掌握的知识本身,不是你背诵的概念或是理论,不是知识或技能的简单重复,而应该体现在专业化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体现在分析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专业是一种指引,而不是束缚。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它的专门性本就没有自然科学那么严谨,而本科教育阶段更是以一些普适性的基础理论为主,没有太多的深入思考,也没有研究领域的细分。在这一基础上将专业看作求职的一种筛选机制,本身就有待商榷,更何况现在不同领域都存在着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倾向,如果再固守“专业”去就业,真的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与其被所谓的专业束手束脚,不如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父辈的建议值得聆听

请不要拒绝父辈在择业上给予的帮助。有很多和我聊天的学弟学妹都抱怨父母在自己求职过程中指手画脚,认为这是对自己自由意愿和选择权利的横加干涉。请相信在这样的关键阶段,无论内容如何,大部分父辈的“指点”都是源自他们的善意和爱。我们的认知和判断都受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我们自身经历的限制,父母也不例外。在我们看来保守且落伍的指点和帮助,可能是他们基于自身认知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支持,他们可能不了解日新月异的新科技和新名词,但他们一定比我们更了解“人”的本质与生活本身。这种“阅历”是任何学校都没有办法教授的,听听又何妨、试试又何妨。

试想一下,就业指导的老师肯定比我们更了解目前有利的就业创业政策和优惠扶持条件。有行业从业经历的父辈所给出的意见肯定比我们的道听途说更加真实。就算意见真的相左,也可以积极沟通,因为沟通本身就是反思自己的过程。如果你的选择完全经不起推敲和拷问,那它可能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不要对第一份工作期望太高

最后,请不要对你的第一份工作抱太大的期望,因为第一份工作、第一个职位就是用来作为起点被超越的,没有人可以在就业过程中一步登天,也很少有人一劳永逸、一成不变。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中,职场比学校更能让你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更能让你了解自己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你的什么。所以与其空谈什么平台、发展空间,都不如找一份工作先做起来,实战比纸上谈兵的成长快得多。第一份工作的价值在于它是跨越象牙塔和社会鸿沟的重要一步。

我博士毕业的第一年,月收入不足4000元,日常工作是打印资料、分发文件、安排行程,和很多人一样,它看起来与我的学历、专业毫不匹配。但它是我的起点,让我从一个学生真正转变为一个工作者,让我了解了整个工作的架构、流程和安排。所以,不要过度追求“薪酬”和“稳定”,毕竟,教育并不是通往就业的直通车,有许多能力是学校没有办法教给你的,只能依赖于长期的职场训练和经验积累。回报也许会迟到,但总会来的。

猜你喜欢

父辈学历职场
初入职场,不妨怀揣这10个锦囊
父辈们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My Country, My Parents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职场要减龄 特立独行第一名
膨胀学历
两只小猫
知识无力感
学历是工作的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