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中考背景下初中体育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2022-06-17吴智鹉

体育时空 2022年10期
关键词:体育中考转化策略学困生

吴智鹉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5-088-02

摘  要  从2021年起,福建省各地体育中考按省里要求统一测试项目、统一测试标准、统一以40分的分值加入中考录取总分。其考试对照厦门往年体育中考主要变化有三点:一是加入理论部分内容的测试;二是由部分项目由学生自选变为政府抽选;三是部分项目的评分标准略有增加,满分率全面下降。在这种形式下,初中学生体育中考的压力骤增。本文以中考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为基础,在两所学校教学行为的基础上,以提高初三体育学困生在心理和生理练习上的有效性为宗旨,理清思路、科学借鉴、实践比较、注重创新,深入研究理解现代教育理论,收集整理有效的纠错方法,在审视体育统考背景下分析转化的目标、转化的切入点、转化的策略等环节,最终形成适应学校教学实际、促进学困生和谐发展、提高体育中考成绩的较为有效的教学策略体系。

关键词  体育中考  学困生  转化策略

一、研究目的

体育中考是学生体质不断下降之后的无奈之举,但体育中考的目的一定不是单纯地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体育课堂教学科学发展,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全方位地促进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中学教学实践,针对厦门市2021届和2022届初三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环境,在关注学困生的学困类型基础上关注教学效益,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不断地在教学中加以实践研究,进一步明确转化的切入点,转化的策略,探索总结一套适应统考背景下的两所学校学困生有效教学策略体系。

二、研究方法

主要沿着实施过程,深入调查初中体育中考学困生的产生原因、整理归纳各种不同的学困类型、分析总结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特征、探索寻找解决的对策,并在实践应用之后加于调整、最后普及推广的研究思路展开。本研究主要应用文献资料法、深入访谈法、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以体育中考、学困生、转化策略等关键词查找相关的研究文献资料,学习前人的科学理论,结合现行课程改革的理念,循环往复地指导实践教学。

2.行动研究法: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研究前学习理论、制定计划,研究中实践计划、做好反思,研究后访谈与观察、撰写总结和推广经验,主要依托计划、行动、考察、反思这四个环节。关注过程、注重发展。

3.经验总结法:在学困生转化的各个阶段,注重搜集、整理学生和教学材料,及时汇总实践中的经验和反思,收集相关影像、图片、课件等物化成果,回顾、总结、反思研究过程,做好经验积累、理性分析工作,并形成转化策略,提高课内外教学的效果。

4.个案研究法:收集和建立个别典型的学生档案,尝试撰写学生个人案例,积极做好对个别学生的跟踪研究,探寻提高学困生的教学规律。

5.观察分析法:通过对学生、教师、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家庭体育活动、社会体育活动的观察,收集材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对策、总结提升。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学困生的原因分析

从体育中考的测试项目分析,形成体育中考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分为心理问题、体能问题、技能问题和教学问题四个方面。心理问题一般表现为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这类学生比较自卑,但又由于青春期需要自尊,所以对教师和同学会有恐惧感和对立情绪,不太主动参加集体的各种活动;体能问题主要表现为先天性遗传因素和身体素质的个体差异,如肥胖体质、协调性较差等,导致体育中考成绩比较薄弱;技能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有一定的技能水平和体能基础,但会的不考,考的不会,比如大多数女生排球成绩较好,而篮球成绩较弱,或者部分学生中跑成绩突出但短跑成绩一般等。教学问题主要表现为体育师资水平有限和学校场地条件受限等,比如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简单,内容重复,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体育中考学困生缺乏耐心,导致学生不喜欢体育教师从而不喜欢体育运动。

(二)体育学困生的转化目标

对于不同原因造成的体育学困生要因人而异,制订不同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教师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以春风化雨般的教学风格来帮助学生提高成绩,树立信心,改变自我,培养兴趣,真心热爱并积极投入体育运动中。同时,教师还要转变观念,不断转变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及时鼓励和推动学生的学练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增强自身的体质,完善人格,锤炼意志。

(三)体育学困生转化的切入点

做有温度的体育教育,是初三体育学困生德切入点。有温度的体育,应该是有爱的体育。有爱的体育应该来源于体育教育者内心的体育情怀,这种体育情怀应该是一种激情、一种热爱、一种对体育的执着与投入,乃至狂热与追求。在这种情怀感染下,学生才能追求體育,参与体育,热爱体育。有温度的体育,应该是用心的体育。用心的体育倡导尊重、唤醒、激励与鼓舞。对待学生,应该像培育大树一样,不同的树种给予其适合生长的土壤,有耐心地浇灌,能用心的施肥,让他们慢慢成长。所以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让他们个性发展,让他们兴趣养成,让他们自信阳光。有温度的体育,应该是遵循身心发展规律,致力于引导生命自由成长的体育。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体育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运动兴趣中找到自己的运动动机。成绩的提升是有规律的,要坚信适时与适度的力量。

(四)体育学困生转化的一般策略

1.对于运动技术和技能的转化。不论是体能类项目还是技能类项目,都需要研究项目的技巧,只有真正掌握了每个项目的技巧,才能有事半功倍的锻炼效果。体育教师要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泛化、分化、自动化三个阶段,安排相应阶段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动作技术和技能,并能在日常生活和体育比赛中加以应用。特别强调对于体育学困生来说,运动项目技术技能的教学,应是在深入挖掘运动项目特点的前提下,最优化地选择练习的方法,分析该项目的核心要点,最大程度地结合考试实战,让学生充分感到他们所学技术的实用性和挑战性。比如在50米的项目教学中,关键点是提高学生的起跑反应速度、起跑技术应用和身体爆发了,而不是一直不断重复的步幅、步频练习等。

2.对于学生体能的转化。对于不同体能原因造成的中考学困生,要摸清学生体能的短板,然后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设计相应的练习,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比如心肺耐力比较差的学生,就应该在每节课的课课练中坚持进行Tabata等间歇性练习,控制心率区间为120~140次/分之间,练习时间10分钟左右。当然,课堂中运动负荷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的。只要针对性地达到一定强度和一定密度的练习,学生的相对薄弱的体质水平就会逐步提升。

3.对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转化。学习技能,提高体能一定要有正确的技术动作要领和锻炼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渗透体育知识的教学。通过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知识渗透,学生才会增强学习信心,克服练习时的盲从性,同时还可以避免和预防伤害事故。另一方面,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要积极应用表现性评价,及时捕捉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鼓励于引导相结合,让学生收获自信,增强积极性。

4.对于体育课堂教学能力的转化。体育课堂应该是有递进性目标、衔接性内容、层次性评价的体育。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体差异,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总目标的引领下,层层递进的设计分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在精准目标制订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内容。

根据体育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和体育中考的项目特点,设置富有逻辑性、适切性、衔接性的课程体系和实施策略。在教学中还要全面把握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系统性教学方式。这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互为依存的。教会是勤练和常赛的基础,勤练巩固教会的技能,常赛反馈教会和勤练的效果。教会勤练常赛,既可以在一节课中或某个环节进行闭环设计,也可以突破课时限制,着眼于单元和学期计划,让学生提高体育中考成绩的同时潜移默化形成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学科核心素养。

5.打造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策略。学困生成绩的提升不能局限于课内,除课堂教学外,大课间、体锻课和家庭体育作业,不仅能弥补课内学练时间之有限,还能够丰富锻炼内容和创新锻炼形式,有助于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动能力的形成。课内外联动,学校、老师、家长、学生一体化才能更加富有成效。当然,提高学困生的能力的校内外联合并非简单叠加,更不能各自为战,应是共同围绕存在问题和核心目标形成合力,相互促进。每一项运动都需要千锤百炼,仅靠学校的一点练习时间往往不足于提升学生的成绩,还需要课外的不断努力和落实,更需要家长的督促和支持。

四、结论与建议

1.改变消极态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应循序渐进,充满爱心和耐心地让学困生一点点转变和提高,让他们不断体会体育课堂的快乐气氛,增加信心,进而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再提出进一步要求,每一步的成长必然能够削弱学生的消极心理,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

2.激发运动兴趣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教师应不断挖掘中考体育考试项目的内涵,不断丰富测试项目的教学手段,要时刻留心,捕捉合适的机会,因材施教,运用适合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其对运动的兴趣,让他们体验运动带来的竞争和快乐。

3.推动家校互动是解决问题的桥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不同阶段,这两者应该是不同模式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初三学生在学校体育锻炼的时间毕竟有限,而体育项目需要不断坚持和千锤百炼。所以,通过家校互动可让学生养成每天运动的习惯,这将有助于他们体育成绩的不断提升。

★本文系厦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课题批准号:20057)“省考背景下初三体育学困生的轉化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文轩,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于素梅.《〈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4]崔允漷,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陈春平.初中体育学困生转化的对策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5(08):55-57.

[6]杨建国,王海宏.新编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21.

[7]陈曙,罗永华.全纳教育视野下的体育课堂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2009(03):107-109.

猜你喜欢

体育中考转化策略学困生
延续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制度的可行性研究
中考体育考试改革对西安市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
借助信息技术 做好初中体育备考
“转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大学“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浅析
那一年初三,我们一起成长、进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