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文物要活起来利用好

2022-06-17刘甜

炎黄地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活化古建筑文物保护

刘甜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地上地下文物遗存众多。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文物活化成为了新形势下文物保护、文物利用的路径。以山西襄汾县为例,就文物保护工作及文物活化利用模式进行阐发。

文物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文明重要载体和历史见证,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深厚滋养和基础支撑。经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信息普查,全国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766722处,包括古文化遗址类、古墓葬类、古建筑类、石窟寺及石刻类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等,大多分布于中小城市及农村,基层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工作任重道远。

基层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现状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基础,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文物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保护文物就是保护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可以使后人看见历史真相,了解先辈生活,探索中华文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持续向好,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文物在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径迫在眉睫。

襄汾县位于山西省南部,国土面积1034平方公里,自古以来,物丰民殷,地上地下文物遗存众多,是屈指可数的文物文化资源大县。全县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951处,其中国保单位8处、省保单位12处、市保单位2处、县保单位76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853处。按类别统计:古遗址327处,古建筑430处,古墓葬99处,石窟寺及石刻1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59处,其他19处,共涉及13个乡镇212个行政村,包含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直至两汉、明清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文物局的不断支持下,襄汾县对文物保护工作持续加大投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修缮方案编制以及古建筑修缮、认养、大遗址保护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全县不可移动文物体量大、数量多、类别全,全县文物保护工作及文物活化利用仍面临着诸多困难,亟待创新工作思路,采取有效举措,推动新时代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

“活化”一词源自于物理学,常指某一物质从其无活性状态转变为具有活性状态的过程。文物通常指的是文物资源,文物活化简而言之就是将文物资源从静态资源转化为动态文物资源的过程,是文物保护的一种方式方法。文物活化一词最早出现在2010年陈筠的《感受书香茶花 活化两岸文物》一文,他提出整合书道、香道、花道、茶道,将历史文化图像及造型元素重新诠释,弘扬中华文化,并使它运用于物质生活中,要让文物活起来,并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物活化的内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丰富——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襄汾县出台了《“文明守望工程”文物认养实施细则》,积极探索文物认领工作的路径,主动与当地民营企业家交流,引导企业界有识之士向文物保护事业献计出力,投资文物保护事业。目前已成功认领认养4处文物保护单位,通过举办展览、开辟旅游景点、纳入研学线路等多形式、多元化对已认养的文物进行保护利用开发。

“一村两国保,全国都难找”,这样的地方在襄汾县就有两个村子,一个是丁村,有10万年前的丁村遗址、500年前的丁村民宅;一个是陶寺,有4300年前的陶寺遗址、2000多年前的陶寺北墓地。四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保护工作均有条不紊地推进,襄汾县已编制完成《丁村遗址保护总体规划》《陶寺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丁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山西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主要任务、要求加快推进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基层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面临的难题

文物保护经费不足是当前基层文物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难题。襄汾县国、省保古建筑已基本修缮完工,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中仍有一部分濒临不同程度坍塌、损毁,按照《文物法》规定的属地管理原则要求,这部分古建筑的修缮保护工作由地方政府承担,但由于县级政府财力紧张,对于文物保护资金投入有限,使得古建筑文物保护的受限制性也增大。

襄汾县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多、分布广、面积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上的就有98处,仅有几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配备了安防、消防设施。大部分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主要还是依靠人防巡查,现代化技防手段滞后,文物高质量保护工作有待提高。

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对业务能力要求极高且长期、艰巨的任务,基层文物专业人才短缺。近几年,襄汾县招录了一批文物、博物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但仍难以弥补全县文物专业技术人员的短缺。

古建筑活化存在的问题。文物古建筑认领认养制度缺失及推广困难。各级政府尽管出台了号召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物活化等系列文件,但文物认养的奖补、周边土地配套等相关政策,仍未建立起来,没有明确规定认养古建筑后对认养人具体的政策支持及资金补助,导致认养积极性不高,认养模式单一。

大遗址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襄汾县大遗址保护初见成效,但资源整体利用率低,大遗址保护利用仅停留在基础的规划编制、出土文物临展等,缺少文物保护展示利用工程及深度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导致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有典型引领作用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或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及文物活化利用模式讨论

地方政府加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投入,同时,积极拓展文物保护经费来源渠道,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多渠道、广形式对濒危古建筑进行保护、利用,确保文物安全。

强化不可移动分类保护措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严格对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行分类保护与管理,落实文物安全四级责任制,夯实文物管理使用者的直接责任。按照“谁管理、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坚持安全自查、隐患自除、细化任务、责任到人,做到文物保护、管理、巡查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确保文物安全。

充实基层文物管理干部队伍,引进文物保护、考古发掘、博物馆等相关专业人才,通过招聘相关人才,切实提升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政策,做到珍惜、爱护人才,为其提供更多的工作、成长机会,并建立起良好的晋升制度,才能使相关人员全身心投入工作。

积极探索古建筑认领认养模式。根据不可移动文物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初探出三种古建筑文物活化利用模式,即文旅融合模式:一部分体量较大,开发利用价值较高的古建筑,经过文物认领认养后,逐步通过纳入研学营地、申报A级景区、开辟展览馆等方式进行旅游开发,深化文旅融合。公益服务模式:一部分体量较小,开发利用价值不高的单体古建筑,经过文物认领认养后,免费用于村中活动场所,展示村中文化信息。红色文化传承模式:一部分红色文物建筑,传承了当地革命历史,经过文物认领认养后,通过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红色文化专题展览等方式,将战争年代英雄事迹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展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红色革命精神,让抗日救亡、爱国奋进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人的心田。

高质量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襄汾縣以打造“文化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为统领,推进文物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物活起来,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社会受益”的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新格局,使文物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融合全域旅游、城市发展等元素,加快推进陶寺遗址博物馆建设,推进陶寺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

在基层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过程中,当地应结合自身实际,创造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符合当地发展的文物保护及活化路径,充分考虑各个群体的既得利益,使投资企业得利、当地百姓受益、参观群体满意,如此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层文物保护及文物活化利用有着惠及民生国计的重要作用,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坚实有力的基础支撑,因此,文物保护工作是每位公民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通过不懈努力真正形成人人关心文物保护、人人支持文物保护、人人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切实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

作者单位:襄汾县文化和旅游局

猜你喜欢

活化古建筑文物保护
传统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与恢复研究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古建筑文物现代防火保护的有效措施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中国古建筑
彩条牵经技艺在蜀锦织物设计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