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日用之器设计价值研究

2022-06-17杨九瑞

中国艺术 2022年3期

杨九瑞

關键词:古代眼镜 日用之器 传统设计思想 设计价值

在古代,人们是根据生活所需来创造器物的,并强调其实用功能。眼镜便是传统日用之器中以实用为目的而发明的典型器物。本文结合考古实物和文献资料,探究中国古代眼镜的设计价值和意义,进而深入剖析传统造物的设计精髓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一、古代眼镜的概述

在中国,眼镜最初名为“叆叇”(也称“僾逮”或“暧曃”),是阿拉伯语“uwainat”(眼镜)的音译[1]。明代中期,“眼镜”逐渐取代“叆叇”一词,并沿用至今。

眼镜的发展大概分为四个阶段:最初仅具有放大镜的功能,后来慢慢成为贵族专属的工具,再后来初见现代眼镜的雏形,最终形成现代眼镜的形制及作用。眼镜最早的雏形是能够看清微小事物和取火的单片凸透镜,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镜片是东汉出土的金圈镶嵌的水晶放大镜。到东晋,人们掌握了一些光学原理,磨制出的凹凸镜片可将物体放大三到四倍,从南京郭家山东晋墓出土的镜片便证实了这一功能的进步。众所周知,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科举制的兴起,有视力问题的人群逐步扩大。当时的人们通常通过充分休息或者针灸来缓解这一问题,这样的做法其实并不能实质性解决视力问题。真正能够缓解视力问题的眼镜是于15世纪中期传入中国的[2]。明代画作《南都繁会图卷》中的闹市里多见戴着眼镜的人,显然眼镜在这时已经不再是新鲜事物。至明万历年间,已经出现具有现代老花镜用途的眼镜,其形制是可以折叠的两个镜片,没有鼻托和眼镜腿,需要在两个镜片上各打一孔用线穿过,挂在耳朵上使用。[3]元代、明代的工匠发现使用线不方便,便逐渐开始使用蚱蜢腿(眼镜腿最后一节可弯曲插到辫子里)替代这种用线固定的方式。[4]

明末清初,中西方贸易往来和访问交流频繁,促进了西洋眼镜在中国上流社会中的流通,因其材质名贵、数量稀少并具有矫正视力的功能而被当作是珍贵的光学器具。据说雍正皇帝是眼镜的疯狂爱好者,常命内务府造办处制作颜色多样、材质丰富且款式各不相同的眼镜。[5]眼镜因易于使用且具有功能性,广受民众的关注和喜爱并得到乾隆皇帝的极力推广,使其在民间逐渐兴盛。[6]

明末的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能够根据患者年龄、疾症的不同而“随目配镜”,还对眼镜的形状结构进行改进,将“单片镜”改良为可以久架于鼻梁上的双镜片眼镜。后来,孙云球根据多年的制镜经验撰写了《镜史》一书并为后人所用,各地的能工巧匠根据此书便可制镜。苏广地区工艺高超的匠人结合中国本土审美制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镜架,并形成一定规模的眼镜作坊,自此眼镜价格开始走低,普通老百姓都能消费得起。

清末民初,因当时的社会倡导剪发易服,所以眼镜使用的蚱蜢腿改良成现代眼镜的细腿。这一时期各种材质和造型的眼镜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有的配有绳带、垂流苏,还可佩戴在腰间。后来,眼镜的功能与形制日臻完善,制镜的工艺日渐成熟,使眼镜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得到了完美结合。

二、古代眼镜的设计思想

(一)物以致用

物以致用是中国古代造物思想最具特点的一个属性。墨子在议论木鸢时云:“巧为鲵,拙为鸢。”这里巧与拙的区别,不是两者制作技艺的差别,而在于巧于实用,因而是美的,拙于无用,因而是丑的。[7]这与荀子提出的“美善相乐”有不谋而合之处。“人们高度重视把美的社会价值与善的目的性联系在一起,把实用功利观与审美之间联系起来正是善的观念”[8]。古人强调物之有用的理性思想是在追求造物尺度与人体尺度相适应,坚持理性与感性相统一。

在古代,天然水晶石是一种价格昂贵且稀有的材料,也是制作眼镜最早用到的材质。其硬度高,加工困难,磨制好的水晶镜片镶嵌金圈便可直接使用,这样的单片镜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古人看书不清楚的问题。后来,出现双镜片眼镜,古人为了更好地保护镜片,便给眼镜设计了镜框,起到防止摔坏镜片的作用。随后,古人在使用眼镜时为了能更好地看清稍远的地方,便对其造型进行调整,设计出双镜片的夹鼻眼镜,为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进而为眼镜设计了镜腿,使其可以架在双耳上。

综上所述,器物的发明和制作是不断发展和改进的。人们不断对器物进行研究和分析,发掘新的材质,完善形制构造,并总结出可用于生产加工的规范。现如今眼镜早已不是稀有物品,并且得到广泛普及,这充分证实了眼镜经过几千年来的历史更替和变化仍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样也说明物以致用的理念对器物的发明和制造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直到现在,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仍是当代设计实践的重要理念之一。

(二)材美工巧

如果说,物以致用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重要理念之一,那么材美工巧则是一种审美标准,也是指导古人造物的原则之一。造物条件、材质与造物者的主观意识、工艺相互协调且有机结合,才能使创造的器物精良优质。古代眼镜的制造始终围绕“材美工巧”的造物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用材。器物的用材会影响器物的实用价值和产品质量,所以古代眼镜使用的材料十分考究,这些材料往往具有特殊的性质。据《天工开物》记载,古人在宋代就对水晶的开采途径和技术很熟悉,并且已经认识到它具有良好的透光性。[9]最早的“镜片”就是选用水晶、宝石等这样透明度高、杂色少、坚硬、耐腐蚀的矿物材料进行手工制作的,这对制镜工匠的技艺也有所要求。这一时期,水晶制成的物品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稀罕物件,多供贵族把玩,以此彰显身份的尊贵。后来,玻璃的出现逐渐代替了水晶,使眼镜的用材成本降低,随着技术和科技的进步,如今树脂已经成为制作镜片的主要材质之一。

第二是工艺。古代眼镜镜架和镜盒的制作工艺充分体现了古人对造物结构以及表面装饰的用心。民国时期的制镜技术和工艺趋于成熟,匠人会在镜架上施以镂空、雕花等工艺,而镜盒也有木雕、覆皮、涂漆、壳造等多种处理工艺。做工考究、上乘的眼镜常被视为工艺品。

第三是制作理念。古人在造物的過程中会考虑天时、地利、材美、工巧四个因素,遵循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10]这与现代提倡的生态设计理念、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指导的设计实践有异曲同工之处。时至今日,这样的思想仍然是设计造物的重要理念。

(三)物以载道

无论何时,器物都承载着相应历史阶段人们的思想和意识。中国古代器物具有强烈的阶级色彩,眼镜作为传统日用之器,从其功能、材质以及手工艺等方面也能体现出当时统治者的思想观念。古代社会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使得器物制造也有官造和民造之分。虽然在功能上无异,但却决定了二者制作的器物在材质、工艺、审美上的区别。例如,南宋时期人们会把眼镜看作是身份的象征,官造眼镜常选用玳瑁这种神圣且有象征意义的材质,并认为这样的眼镜能带来好运气,能体现自己的权贵。而普通平民佩戴的眼镜在材质和工艺上就与官造眼镜有明显区别,更加单调和朴素。像这样赋予眼镜更多的寓意和适用人群的划分就是“物以载道”设计观的体现,这使得器物蕴含着古人的造物观及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

三、古代眼镜的设计价值分析

(一)功能——从“耍帅”到“实用”的实用价值

实用价值是古人在造物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因素,强调物的实际用途。古人制器深受“物以致用”思想的影响,因此大部分器具在最初发明创造时都与功能有关。器物的发明与创造都是基于人的活动和需求,通常会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目的到复合功能这样的演变过程。

18世纪出现的单片眼镜,起初是古玩家用于观察文物,后来西方的一些人将其当作耍帅的工具,它便成为追赶时尚、彰显身份的工具。虽然眼镜在早期就具有“耍帅”的功能,但推动其不断改进的动因,还是源于人们对其实用功能的追求。如出现于明代的架梁双片无镜腿折叠眼镜,在使用时要将眼镜夹在鼻梁上,这会影响人的呼吸,且若长时间佩戴会出现眼镜滑落或引起不适等,因此无法长时间佩戴。所以到清后期人们将眼镜框连接眼镜腿构成了眼镜架,更加方便佩戴且提高了舒适度。同一时期,人们为了让眼镜更加方便固定以保证使用效果,便发明了鼻托,让镜片与眼睛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这使得眼镜的易用性有所提高。眼镜盒作为配件,其制作也具有极高的使用功能,眼镜盒的设计要符合眼镜的尺寸,非常便携,并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综上所述,从“耍帅”到“实用”的攀升,古代眼镜以实用为改进眼镜的动因。直到现在,设计领域依然提倡设计以实用为本。[11]

(二)意义——从“昂贵”到“近民”的商品价值

日本工艺美学家柳宗悦提出的民用之器应该具备五个特点,其中有两点都表明民用器物需要满足民众生活需要,因此民用之器生产的标准之一是物美价廉。[12]与华而不实的物品相比,更多地为了使用而制造的意义更大。

古代眼镜的制作起初对材质的使用并没有考虑到价格的问题,后来是为了让眼镜更加普及,因此选用无色透明的玻璃代替天然水晶石等珍贵材料来制作镜片,这样制成的眼镜价格相对低廉,加工难度也有所降低。眼镜的适用对象从高官贵族到平民百姓,便得益于眼镜在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材质的不断更新。现如今设计过程中对于材料的选择和对成本的控制仍是设计师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技艺——从“单一”到“多样”的社会价值

古人在造物的过程中会赋予器物以社会价值,而眼镜也不例外。器物的产生和改变在某些情况下是对当时社会发展的映射,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在阶级色彩浓郁的社会,人赋予物的属性和对物本身的看法影响着造物活动。眼镜与古代其他器物一样,最初只是单纯地作为实用器物,后来眼镜的种类、材质、工艺也越发丰富多样,人们会在镜梁、眼镜腿和眼镜盒上大做文章,以传达出不同时期多样的社会思想和审美。如清代戳纱绣“洪福齐天”眼镜盒和民国时期“福到眼前”玳瑁眼镜架都从侧面体现了当时在民俗器制造上的集体审美。设计是一种受文化约束的活动,是一种指导造物的文化,亦是一种探索用物的文化。[13]这种传统的造物文化对现代设计及未来的设计有着借鉴和指导意义,使设计实践传递出当下社会的风貌,甚至可以正向反作用于社会,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四、古代眼镜设计价值对当代的启示

从设计价值的角度来看,古代眼镜具有实用价值、商品价值、社会价值。从这三种价值的分析和理解中,不仅能了解眼镜的设计演变过程,也能体会到中国人造物的智慧和不同时期的思想文化。尤其是对当代设计有诸多启示:

第一,以人为本的设计。眼镜虽然小巧,但实用、方便,符合大众对于改善视力的需求,也符合人体工程学。因此,在这个奢侈成风、商品泛滥的当今社会,设计造物应更加追求、鼓励以人为本的设计,让设计真正服务于社会大众,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用户需求的好用、易用、实用之物。

第二,可持续设计。古人素来注重节俭和惜物,这两种思想在时代的推动下被赋予了可持续的理念。设计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更应该从生产、生活、生态这三个方面进行思考。设计师除了从物质可循环的角度出发,还应从物品的生命周期以及如何重新获得二次生命等角度考虑,为可持续发展而设计,让设计充满生命力。

第三,系统设计。通常来说,系统设计更加强调全局意识,往往要使用多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方式来进行设计。如今科学技术正在高速发展,如何将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理念与现代技术共生,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话题。设计本身就是强调人与物、自然、技术相互协调的一门学科,只有通过更加系统的设计,整合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设计实践的进步。

五、结语

重新审视传统日用之器,深入挖掘中国古代造物的思想内涵,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传统设计思想和创新现代设计观念。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这些留存下来的传统设计思想,在对当代设计领域有所启迪的同时,也必将在更多领域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