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精神:托起中国飞天梦
2022-06-17夏一璞
夏一璞
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苦苦追赶到挺起脊梁,是一代代航天人隐姓埋名、艰苦奋斗、继续努力的结果;
中国航天人在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中,锻造培育了伟大的航天精神。
今年尚未过半,航天事业已硕果累累。2022年2月27日11时02分,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运用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将22颗卫星分别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创造了中国一箭多星发射新的历史记录。
截至2022年3月,千寻位置北斗高精度时空服务的每月调用次数超过1000亿次,累计服务全球超过11亿人,总服务次数超过2兆次,服务覆盖全球超过230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4月14日,中国科研团队设计和实现了一种相位量子态与时间戳量子态混合编码的量子直接通信新系统,成功实现100公里的量子直接通信,这是当前世界上最长的量子直接通信距离。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标志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些都是献给第七个“中国航天日”的珍贵礼物。之后,5月10日凌晨1时56分,夏夜深深、椰风阵阵的文昌,正进行着一次好风凭借力,良宵送天舟的浪漫旅程。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托举着天舟四号货运飞船腾空而起,约10分钟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2时23分,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工作,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发射,也是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的第4次远征,堪称“宇宙级带货”。
航天事业的精神密码
今年航天日的主题“航天点亮梦想”。2000多年前,屈原叩问苍天,“冥昭瞢暗,谁能极之?”脚踏实地的中国人,始终不忘仰望星空,将深邃的视野投向遥远的太空,以“其生也有涯”的有限人生来思考无限浩瀚的宇宙星辰与日月阴阳。辛弃疾挥毫写下中国人向往飞天的豪迈气概,“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中国的航天事业就是这样一个始于“抬头问天”的浪漫,成于“低头干事”的实干,白手起家,披荆斩棘,勇攀高峰,引领潮流,自立自强的中国故事。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夢。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苦苦追赶到挺起脊梁,是一代代航天人隐姓埋名、艰苦奋斗、持续努力的结果;中国航天人在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中,锻造培育了伟大的航天精神。航天精神蕴含深厚的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时代篇章。
2022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文昌航天发射场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坚持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面向国家航天重大战略需求,强化使命担当,勇于创新突破,全面提升现代化航天发射能力,努力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2022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回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勉励航天青年,要一代代接续奋斗,建设航天强国,勇于创新突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为中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可以说,以“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为代表的航天精神是托起中国飞天梦的磅礴力量,是保证中国航天事业永远年轻有力、蓬勃发展的精神密码。
擎起航天梦的火炬
“他时定是飞升去,冲破秋空一点青”。中国人对“飞天梦”的描摹在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成真。当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时,中国进入了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新时代,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让中国的飞天情结从梦想照进现实的是一群忘我奋斗、自力更生、勇于创新的航天人。他们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他们用一辈子完成了一件事,就是将中国制造的飞行器用中国人自己的技术以最美丽的弧线冲向云霄。
和其他很多产业不同,中国的航天业是零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航天人所走过的路,是一条完全没有人走过的路。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有强烈的创新自信。我们要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更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努力在自主创新上大有作为。”如果没有一往无前的勇气、自力更生的志气与自主创新的信心,中国的航天事业绝对不会走到今天,也绝不会凝结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局势。在祖国和人民的召唤下,一大批海外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包括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等人。他们在祖国需要面前,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实现了报效祖国的夙愿,打开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大门,自主培养中国自己的航天人才,迎来中国航天新时代。
中国航天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顺利旅程,在这一次次光芒四射的成功背后,饱含着党和国家对航天事业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饱含着千千万万个航天人报效祖国而付出的艰辛。
新时代,我们更要继续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用爱国主义凝聚强大力量,激发广大人民努力实现民族复兴的巨大热情,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和品格展现,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鲜明底色。正是广大“两弹一星”科技工作者对祖国深情无悔的奉献,才使得新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有底气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封锁下蓬勃发展,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向前发展。在中国从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型过程中,我们更要继续弘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全体中华儿女、助力民族复兴的精神伟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所积累下来的优势,迎接转型过程中的种种风险挑战。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立足基础和信念源泉,是“兩弹一星”精神的立足基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沧桑见证了中国科技发展史上最快速、最高质量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缺衣少食的历史背景和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在“一穷二白”的航天事业面前,中国航天的嫩苗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他们立足实际,不等不靠,没有装备就自己动手制造,缺乏技术就拼命钻研,不和组织谈条件,一心扑在科学研究上。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着我们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
大力协同、勇于攀登是中国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需要继续保持和发扬的重要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担当、勇于超越、找准方向、扭住不放,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要想解决科技上被“卡脖子”的困境,必须不断攀登科技高峰。通往科技高峰的道路只会越走越艰难。唯有矢志不渝做攀登者,以坚强的决心、不屈的意志武装自身,才能向着科技高峰不断挺进。
载人航天事业的突破
载人航天工程作为高精尖的事业,具有资金投入大、产出成果周期长的特征,所以经济的持续增长,国民收入的持续提高是发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前提。因此,载人航天工程被视作当今世界高科技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于1992年正式立项。数十载的艰辛岁月中,一批又一批的航天人为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奉献青春、挥洒汗水。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变为现实。2008年,航天员翟志刚完成出舱行走,以自己的一小步,迈出了中华民族的一大步。2016年,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完成中国第一次太空中期驻留,叩开中国空间站时代的大门。2021年,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第一次进驻中国空间站,住上了属于中国人的“太空之家”。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人艰苦创业、奋力攻关,取得了连战连捷的辉煌战绩,使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跨入了国际先进行列。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突破,由中国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凝结而成,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的载人航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鲜活地将中华民族不断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实践创新的精神气质呈现在世人面前,载人航天事业庄重而又不失浪漫地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内涵与理想情愫娓娓道来。
“特别能吃苦”集中体现了航天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取得成就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对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的集中概括,是中国航天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面对美、苏等航天强国在载人航天领域遥遥领先的局面,为了缩小差距,迎头赶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始实施就明确提出,要坚持做到起步晚、起点高,投入少、效益高,项目少、水平高,从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航天人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常年超负荷工作,默默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困难和压力。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艰苦奋斗、人民至上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
“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集中体现了航天人独立自主、敢于战斗、攻坚克难、勇于攀登的政治品格和精神品质。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载人航天处于“后发”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到了“后发优势”。“入之愈深,其进愈难”,面临严苛的技术封锁和时代赋予的一系列全新领域和尖端课题,中国载人航天的科技工作者们攻克了一项又一项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难题,获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生产性关键技术,展示了中国航天人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唯有不断跨越科技创新道路上的难关,唯有切实提高客户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特别能奉献”集中体现了航天人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世上有这样一群航天人,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却甘做隐姓埋名人。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专注地在高技术领域奋力开拓。他们坚守原则,甘于清贫与寂寞,无怨无悔地将青春与才智奉献给中国的航天事业。在西北戈壁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附近矗立着一座东风烈士陵园,安葬着700多位为了中国航天事业忠诚奉献、英勇献身的英雄先辈。他们中有元帅,有将军,有普通官兵和科技工作者,平均年龄不足27岁。个人名利,淡若浮云,多年之后终将消散;将个人名利融于国之大者,如同“孤光一点萤”,映照着月黑之夜,最终“散作满星河”。
精神之火,永不熄灭,时时刻刻照亮国家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我们的时代,千帆竞发显峥嵘,百舸争流催奋进;我们的事业,前无古人披荆棘,前途光明勇争先;我们的作为,奋发向上无休止,创新奉献写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