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螈”在此山中
2022-06-17吴耘珂
吴耘珂
蝾螈体长大多在10~20厘米之间,属于两栖纲有尾目。同为两栖动物的蛙类与蟾类,在经过变态发育后,尾巴消失,而有尾目的成员,则在成年后依然保留了幼体时的尾部,被称为某种螈或某种鲵。
有尾目中,在中国分布的分别是以大鲵为代表的隐鳃鲵科、以中国小鲵为代表的小鲵科以及包含各种螈类的蝾螈科。现在中国已知的蝾螈科有52个物种,许多是中国特有物种,它们大多生活在华南山区的溪流或水塘中,要一睹它们的真面目,就不得不爬山涉水,溯流而上。
肥螈是一类全身滑溜溜的蛛螈,皮肤表面附有具硫磺气味的粘液,四肢短小却拥有一条粗壮的尾巴,使它能在小溪中来去自如,难怪有的山民管它叫“山泥鳅”。
肥螈常年生活在海拔500~2000米的山间小溪或水沟中,周围密林环绕,这种栖息地很难寻找。它们生性隐秘,白天躲在水底的落叶堆或石缝中,到夜晚才出来捕食其他水生生物,也吃落入水中的蚯蚓与昆虫。
过去的两栖爬行动物学家认为肥螈属只有黑斑肥螈与无斑肥螈两个物种,前者身上布满黑斑,而后者全身没有斑点。然而通过数年研究证实,通过体色来鉴别肥螈物种的方法缺乏科学依据。肥螈的祖先很可能与现在的无斑肥螈相似,不具黑斑,后来在物种分化的过程中,不同地方的肥螈由于栖息地发生改变,纷纷独立演化出黑斑。如今,肥螈属已经重新划定出了10个物种。
棘螈是一种极其神秘的动物,当它受到捕食者威胁时,肋骨上的突起与尖锐的肋骨末端会刺穿背面皮肤上的疣粒,释放毒素。如果捕食者强行吞入棘螈,其柔软的口腔就会受到来自尖刺与毒素的双重防御。
在之前的80余年中,全世界仅知两个物种——发表于1892年的琉球棘螈与发表于1932年的镇海棘螈。而在2014年,笔者与同事共同发现高山棘螈,不仅向世界宣告第三种棘螈的存在,更填补了生物地理学上的—项空白,为中国台湾地区乃至琉球群岛曾与华东南大陆相连的假说提供了证据(“大陆桥”假说)。
并非所有的蝾螈都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也有种类就出没于人们身边的环境中。例如常见的东方蝾螈,就是农田周围的常客。这种小型蝾螈喜欢在静止的水塘中捕食与繁殖,稻田旁的水沟便成为它的乐园。与神秘的棘螈不同,东方蝾螈会大大方方地在水底爬行。有的则躲在水草间,只露出个脑袋,伏击路过的节肢动物。
中国的蝾螈多种多样,虽然不广为人知,却几乎无一例外正受到来自人类的威胁。有的栖息地被破坏,有的被制成药干兜售,还有的被放在花鸟鱼虫市场赈卖,满足部分人一时的好奇。这些起源于白垩纪的古老两栖动物,命运却掌握在只有数百万年历史的人类手中。幸运的是,2021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重新调整,33种蝾螈科物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镇海棘螈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保护蝾螈的生物多样性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了。
需要强调的是,名录之外的物种并非不需要保护,只是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优先保护名录中的物种。希望越来越被重视的中国蝾螈,能继续留在青山之中。
(责任编辑/王佳颖美术编辑/周游)
上:偏好静水环境的东方蝾螈下:成群的东方蝾螈在水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