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服务地方激活非遗传承

2022-06-17高文绮陈宝琳

炎黄地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红安文化发展

高文绮 陈宝琳

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湖北红安非遗发展为切入点,在对红安非遗保护与发展现状的审视中,认为高校可以在发掘非遗精神内核、培养非遗技术人才、建设非遗传播平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解决地方非遗在传承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笔者尝试以湖北红安为例,探讨高校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地方非遗”)创新发展方面的可行性贡献,为有效发挥地方非遗在中国文化传承方面的积极作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红安非遗保护现状

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是地方优秀文化的代表,突出表现区域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道德风尚。红安作为湖北省黄冈市的一个小县城,它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目前,红安拥有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6项、市级23项、县级42项。这些非遗既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与历史文化血脉相连,是珍贵的文化记忆,红安精神内核的集中体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红安特有的文化风俗铸就了非遗的独特个性。以“红安绣活”为代表的国家级非遗,一针一线,在方寸布面上绣出红安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出当地绣女的巧思与热情。红安绣活中的丝绣与我国四大名绣的针法相似,其不同在于针法和色彩搭配具有灵巧多变和构图色彩大胆夸张的特点,向世人展现了红安独特的民间艺术。享誉全球的红安大布质地轻柔、肤感舒适,花色明快,是红安人赠礼的三大土特产之一。清末时,水野幸吉在《汉口》中写道:“黄安景庄布细密、光洁、亦复耐久。”说的就是红安大布,它纺织工序繁琐,有搓棉条、纺纱、染纱、倒筒、梳布、穿扣等72道工序。作为世代相传的珍贵技艺,大布技艺彰显了红安人民的创造精神和质朴美德。

对于红安如此丰富的非遗文化,当地政府采用多种方式加以保护与传承。一方面,以传承人为引领,稳定非遗的传承脉络。如培养荡腔锣鼓的传承人张绍国和王凡林,皮影戏的传承人王恒发,十八老子故事传承人卢叔武等人,使其在红安非遗传承中发挥重要的代际桥梁作用。另一方面,以产业链为突破,带动非遗的传承创新。如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红安大布传承人黄珍兰于2011年创办红安珍兰大布纺织坊,席和玉在长胜街创办红安绣活传习所,叶伯奎成立根雕艺术工作室等,以产业发展为契机,赋予非遗新时代发展动力。

红安非遗发展需求

红安非遗在种类、内蕴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在保护、发展方面具有后天的便利。然而,在走访过程中,笔者发现红安非遗发展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需求。

特色旅游景区销售的非遗产品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缺乏鲜明的创新特色。如长胜街多处售卖传统故事连环画,但杂而不精,没有反映红安“黄麻起义”“十八老子”等非遗故事的连环画。黄麻起义历史纪念馆虽销售以革命为主题的杯子、帽子、背包等,但结构单一,作品粗糙,且与景点非遗文化结合度不够。对比红安的几个特色景区,不难发现,在售非遗产品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且品种单一,以工业化生产为主,缺少红安非遗特色。正如熊彦普所说:“很多地区依旧采用传统的营销模式推广非遗旅游文创产品,大多数研究和产品开发机构在品牌结构、品牌设计和营销意识方面都比较薄弱”。所以,重视地方非遗产品的体验价值,对红安而言,就是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化非遗产品,使之成为旅游发展的名片。

非遗手艺传承人多为老人及家族留守年轻人,缺少普及性传习人。非遗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它多集中于一个区域,与外界文化交流较少,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同时,非遗产品多为手工制作,往往工序繁琐。而非遗传承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家庭作坊式传衍;二是行业式推广。红安的非遗传承对学徒要求很高,既要具有一定的天赋,又要从小学习。当下红安非遗传承多为家庭作坊式传衍,缺乏行业式推广。

红安非遗缺少现代化创新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数字化手段在非遗传习、非遗产品营销方面的作用日渐凸显。红安作为革命老区,非遗传承、非遺产品推广运营等都少有利用数字化手段。如非遗产品图案设计多以传统的花、鸟为主,产品设计多以鞋垫、床单、衬衫为主,很难激发年轻人的学习与购买欲望。再如,非遗产品销售依然以政府、企业宣传模式为主,景区销售为辅,即便有互联网模式的推广尝试,也未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这影响了非遗技术的传承、产品的开发与销售的推广。

红安非遗在传承发展之路上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短板。短期来看,不利于当地非遗的推广,产业经济效益的转化实现。长远来看,不利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这些问题并非单纯依靠政府支持、资金引入就能解决。因此,对包括红安在内的地方非遗而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寻求有力的产学研融合发展模式。在此过程中,高校的特殊价值使之成为地方非遗创新发展的优选合作对象。

高校服务地方非遗发展的路径

地方非遗多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特殊的地域背景,在不断变化的新时代经济、人文环境中,其创新发展需要更新传承理念、优化发展路径、扩大传播影响,以真正发挥非遗的特殊价值。高校是高素质人才的集中地,学科领域广泛,产学研能力突出,如能真正发挥作用,将会有效发掘地方非遗的发展潜力,拓宽其发展空间。

在研讨中发掘非遗精神内核,寻求时代传承基因。地方非遗要扩大传承影响力,离不开相关的理论探究。高校多学科、广领域的研究优势能弥补非遗文化精神发掘的不足。高校可以依托课题研究,将口口相传的非遗技艺、手把手的教学过程进行理论性归纳与展示,为非遗技艺传承奠定基础。还可以发掘非遗文化精神与时代发展传承的特色切合点,为非遗产品研发奠定基础。当下,国家重视对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第一届上海红色文化创意大赛上,红色文创“初心锁”以其巧妙的构思与民族情怀荣获一等奖。红安被誉为“将军县”,也具有鲜明的人文特色与深厚的民族情怀,高校可以在研讨中深挖红安非遗的“红色基因”,借助非遗产品讲好红色故事,这未尝不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发展。笔者深信,以非遗文化为依托的产业可以成为红安经济的新增长点。

在学习中培养非遗技术人才,打造优秀传承团队。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如无人传承就会消失直至绝迹,笔者认为,在保护与传承地方非遗方面,高校可以成立名师工作室,汇集各类传承人,合理整合人才资源,有效保护和传承非遗技术。高校还应大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非遗传承意识,选拔有兴趣、有能力的年轻人学习非遗技术,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加入到非遗技术的保护与传承行列中来。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外国语学院已建的中华才艺馆就是非遗发展与传承的重要基地,师生在结绳、剪纸、汉秀等方面均有传承性教学,在创新创业方面也有产品研发与销售。工业设计学院借助绘画、视觉传达等技术也有相关的文创项目研发。在此基础上,如果进一步将红安非遗技艺进行融合性创新研发,一定能够形成强有力的传承团队,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实现从内到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

在研究中建设非遗传播渠道,拓宽发展影响范围。地方高校作为文化聚集地和文化传播方,具有优良的人文发展环境和文化传播氛围。在地方非遗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可以在研究中带动非遗的传承发展。可以建立非遗体验中心,开设非遗课堂、举办非遗文化周等活动,营造良好的非遗文化传承氛围。如湖北工业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有中华才艺课,学生通过学习剪纸、纸花、结绳等技术,可以真切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利用多元传播媒介实现非遗技术、产品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扩大传播手段。如可以利用短视频、“VR”、在线互动等技术手段,灵活呈现非遗文化,打造新型非遗文化传承平台,实现线上参观、营销、传播一体化,线上线下合理打造地方非遗名片,让非遗文化真正能走进大众、走向世界。

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的体现。在保护与发展地方非遗的过程中,高校作为文化、技术研究与传承的排头兵,能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积极推进高校融入地方非遗的保护、研发过程中,可以使地方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这是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地方、走向世界的重要环节。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3FAA73BE-D317-40C1-A203-F806241D93E4

猜你喜欢

红安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红安颂
红安脱贫摘帽喜赋
谁远谁近?
乔本琳
饶惠熙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