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肌力标准指导功能训练联合下肢肌肉链训练对膝骨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效果分析
2022-06-16杨梅
杨梅
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康复科,江苏连云港 222100
膝骨关节炎属于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慢性骨科疾病,病因主要在于患者膝关节软骨出现形变,发生骨质增生等,尤其以老年患者居多,对日常生活、健康造成不便。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以关节肿胀、疼痛、活动不便等,伴有膝关节弹响、积液等一旦未得到有效治疗,可能造成膝关节畸形。据临床统计,我国膝骨关节炎患病率高达8.1%,且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体质指数的增长,膝骨关节炎患病率呈同比升高趋势[1]。目前临床治疗该疾病多采取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效果良好,但患者术后恢复同样值得注意,与治疗效果、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质量息息相关。但是目前术后功能训练尚缺少统一标准,可能导致训练过度、无效等问题,而近几年研究发现,根据患者自身肌力标准开展功能训练具有科学性与指导性,对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有明显效果,备受认可[2]。该文随机选取2020年1—12月该院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简要阐述自身肌力标准指导功能训练联合下肢肌肉链训练的方法与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抛硬币法分组,对照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70~80岁,平均(75.15±1.45)岁。观察组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70~80岁,平均(75.14±1.44)岁。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X线诊断确诊为膝骨关节炎;②术后通过X线检查可见假体放置良好;③患者均同意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存在其他疾病者;②抵触配合研究者。对比两组患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先帮助患者进行被动训练,按摩患者下肢肌肉,逐渐过渡至坐起、扶墙站立、行走等,需要根据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调整患者的训练时长及强度,一旦患者感觉疲劳、疼痛等马上停止训练。
观察组患者术后实施自身肌力标准指导功能训练联合下肢肌肉链训练治疗,具体措施为:
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开展前,需对患者下肢股四头肌、腘绳肌的机理进行评估,记录数据可作为术后康复治疗的参考值,以判断康复效果是否达标。第一步需对下肢肌力进行评估,第二步测量患侧下肢肌力,评估时则需采取拄拐负重行走测试,分别记录依靠双拐、单拐的肌肉力量,同时记录患侧下肢抬高功能和健侧下肢完全辅助行走能力。测量时间以上肢无法通过拐杖支撑患者行走为止,此时需将双拐完全去除,并在健侧下肢出现无力感后评估其完全去拐后的肌力。再为其提供双拐支撑身体站立,直至感觉全身无法保持站立状态,对健侧下肢的肌力进行测量,可视为患侧下肢拄拐行走的起始肌力。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建议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以及行走练习。在麻醉清醒并且体力允许的情况下,术后24 h引流量正常范围,无大量出血等禁忌证时,术后第2天可以下床行走,但需要有人搀扶或使用辅助用具。在术后1~2周左右基本可以独立行走。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康复治疗效果,划分显效(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对日常生活无影响)、有效(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轻度影响日常生活)、无效(膝关节功能无明显变化,严重影响日常生活)3种情况,总效果=显效率+有效率。②通过VAS量表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周疼痛程度变化进行评估,为10分制,分数与疼痛呈正相关。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周膝关节活动度。③利用Lysholm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变化,涉及内容包括:跛行(0~5分)、支撑(0~5分)、交锁(0~15分)、不稳定(0~25分),分数越高,患者膝关节功能越佳,反之越差。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表达方式为(±s),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n(%)],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康复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对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rehabilitation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关节活动度对比
术后2、4周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关节活动度对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pain score and joint range of mo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关节活动度对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pain score and joint range of mo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组别7.38±0.45 7.39±0.44 0.087 0.931 3.13±0.25 4.95±0.24 28.765<0.001 2.15±0.13 3.06±0.14 26.089<0.001 46.87±3.55 46.85±3.56 0.022 0.983 97.13±3.22 92.14±3.23 5.993<0.001 105.13±4.21 94.89±4.22 9.409<0.001 VAS(分)术前 术后2周 术后4周关节活动度(°)术前 术后2周 术后4周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跛行、支撑、交锁、不稳定等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knee joint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f patients[(±s),point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knee joint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f patients[(±s),points]
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组别1.04±0.13 1.05±0.12 0.310 0.758 4.34±0.25 3.29±0.24 16.595<0.001 1.13±0.09 1.14±0.10 0.407 0.685 4.41±0.17 3.32±0.18 24.113<0.001 5.56±1.22 5.58±1.21 0.064 0.949 13.79±1.44 10.03±1.43 10.148<0.001 10.12±2.11 10.13±2.12 0.018 0.986 22.98±1.27 17.79±1.26 15.890<0.001跛行治疗前 治疗后支撑治疗前 治疗后交锁治疗前 治疗后不稳定治疗前 治疗后
3 讨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下肢膝关节较为典型的慢性病变之一,当其发病后不仅影响膝关节骨质的健康,形成膝关节不稳定状态,还会直接对关节周围软组织(包括韧带、肌腱、肌肉、滑膜等)造成不良影响,使得膝关节整体功能紊乱,最终使患者丧失下肢运动功能[3-5]。同时膝骨关节炎患者发病后,其股四头肌、腘绳肌的肌肉强度和功能均会大幅下降,这也是造成患侧下肢功能障碍的首要原因,为此在手术治疗膝骨关节炎后需对其肌肉功能给予科学的康复治疗。以肌力评估为基础的康复训练属于近几年新兴的治疗方式之一,其将肌肉链的功能恢复和关节功能康复作为一个整体,并采取静态和动态下肌力评估的方式,分析康复训练过程中关节的稳定性和运动功能,以分析手术的预后效果,又能够对其恢复程度给出准确的参考指标[6-8]。
在膝骨关节炎发病阶段,由于膝关节疼痛感明显,且活动范围受到较大的限制,使得其下肢肌肉链的运动模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进而造成各肌群协调间的平衡失调,肌肉张力明显处于异常状态下。根据现代临床研究指出,和常规的股四头肌康复训练进行比较,联合肌肉链的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升患者骨关节功能评分,更好地改善其膝关节和下肢功能程度[9-10]。在实际应用时,由于患者个体间肌力本身存在差异,其术后受客观因素影响也略有不同,使得下肢功能康复训练的时间、强度等均无法统一,此时需要进一步了解个体间的差异和特征,以自身为标准设置训练方案,从而达到恢复至术前标准状态的目的[11-12]。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传统肌力评估仅采用徒手检查,所获得的数据均为“半定量”特性,因此需要寻找更加科学的肌力评估方式,为康复训练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指标[13-15]。
自身肌力标准指导功能训练是近几年我国引进的新型肌肉功能评估和训练理念,其通过站立、负重行走等多种方式对肌肉链功能进行主观评估,所获得的数据种类较多、覆盖面较广,其中包含了健侧和患侧术前肌力评估指标,同时涉及非负重、负重、拄拐下、去拐后等多种情况下的肌肉指标,从而为术后康复训练建立更加客观、科学的评估标准。同时该肌力指导方案的医疗成本相对较低,且对患者病情不构成任何影响,操作简便,在医生的指导下所有群体均可完成,有利于在临床进行大范围推广[16-18]。实际应用时,于术后每日对股四头肌、腘绳肌的肌力进行测量,并和术前标准值进行对比,借此分析患者下肢肌肉功能状态,也可评估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为康复训练方案的拟定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根据临床研究显示,运用自身肌力标准指导联合下肢康复训练进行干预,大多数患者均可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的12周后恢复正常独立行走步态[19]。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通过康复训练治疗后,术后2周观察组患者VAS评分(3.13±0.25)分、术后4周VAS评分(2.15±0.13)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该研究结果与张彦国等[20]发表文章结果观察组术后2周VAS评分(3.58±0.75)分、术后4周VAS评分(2.70±0.59)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相一致。
综上所述,膝骨关节炎患者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后,通过实施自身肌力标准指导功能训练、下肢肌肉链训练联合治疗能够有效保障术后康复质量,提倡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