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在行动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景弘接受省政府网站专访

2022-06-16

绿色天府 2022年5期
关键词:林草大熊猫四川

近期,生物多样性保护正成为社会的热点词汇。去年,我们国家先后发生了两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息息相关的大事件。一是在昆明成功举办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本次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二是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

这两件大事既全面总结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也明确了新时期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目标、新任务。关于四川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景弘接受省政府网站专访。以下为文字实录:

主持人:我们四川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的怎么样?有哪些特色亮点?下一步还有哪些具体的工作举措?

王景弘: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指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四川好山好水好风光,自古享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的美誉。习近平总书记叮嘱我们,一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写好,充分绽放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

四川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今年3月16日,省委主要领导在出席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暨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2022年全体会议时强调,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毫不放松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奋力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黄强省长在2021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上致辞中指出:我们始终牢记嘱托,坚定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重拳出击治污染,壮士断腕调结构,“四不两直”抓督察,进一步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美丽四川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其本质就在四川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主持人:那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呢?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在全世界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王景弘: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概念,一般是指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生物多样性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让整个地球充满活力。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环境,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多种工业原料和丰富的生态产品,就如我们穿的衣服,有棉质的、有真丝的、还有皮革的。我们的各大超市,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周末还可以带上家人,约上三五好友,到植物园、鸟语林游玩。这些都依托于生物多样性,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

生物多样性也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在四川,你不仅能看到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也能观赏到林间飞跃的金丝猴。我们可以尽赏秀美山川千姿百态,“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若诗若画”若尔盖、“最后的香格里拉”稻城亚丁,“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享誉中外。

生物多样性还丰富了我们的灵魂生活。通过展示它波澜壮阔的奇观、绚丽多姿的物种,让我们对大自然充满向往与敬畏。

那么,我们国家的生物多样性在全世界处于什么地位呢?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记录陆生脊椎动物2900多种,占全球种类总数的10%以上;高等植物3.6万余种,数量居全球第三。现在我国每年有270个左右的新物种被发现。曾经有人做过预估,我国至少还有5000个物种没有被发现和科学命名。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中国智慧,不但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更多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工作提供了一种借鉴。

主持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富集并精彩。我们四川有大九寨、大草原和大竹林,有大熊猫国家公园,听说正在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那我们四川的生物多样性情况呢?一定更精彩吧。

王景弘:四川地处我国西南腹地,横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五大地貌单元,包括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和寒带六个气候梯度。在独特的地理位置、多样的地貌条件、复杂的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多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我省得以充分发育,是中国特有物种最多的省份。

四川生态系统多样性类型丰富。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类别。我们的森林、草原、湿地是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主要贡献者。四川林地面积全国第一,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均为全国第四;草原面积全国第六,内陆湿地面积是长江经济带中最大的省区。

四川物种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全省有野生脊椎动物140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兽类231种,鸟类759种,爬行类120种,两栖类110种,鱼类246种和亚种。列入全国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30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3种,包括大熊猫、川金丝猴、雪豹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40种,包括狼、猕猴等。

全省有高等植物14470种,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其中,裸子植物种类数量居全国第一位,被子植物种类数量居全国第二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3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种,包括光叶蕨、攀枝花苏铁、红豆杉、峨眉拟单性木兰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22种,如西康玉兰。四川还有许多特有植物,如白皮云杉、康定云杉、剑阁柏木、大叶柳、毛桤木和峨眉矮桦等。

享誉世界、改写了西方园林历史的杜鹃花,全世界约有900余种,我国有600余种,四川就有180余种,占全国所有种类30%以上,占世界种类的20%以上。更突出的是,在四川分布的杜鹃花种类多数是狭域而且稀有,90%以上的种类为我国特有种,省特有种占全部种类的40%以上。

四川还是全国重要竹区之一,竹子在全省均有分布,现有竹类18属164种,其中乡土竹种140余个,特有竹种73个。目前我省竹林面积、竹产业产值分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行业统计数)。

主持人:世界多样看中国,中国多样看四川,不愧是大美四川。那四川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一定做了不少的工作。首先我们先聊一聊四川在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王景弘:省委省政府、省林草局党组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是森林保育起步早、方式多。四川全省森林面积近2000万公顷,居全国第四位。四川的森林资源保护始于上世纪60年代逐渐开始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90年代初开始的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建立。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1988年开始试点、1989年正式启动)启动了长江防护林工程,消除了大量的荒山荒坡。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开启了覆盖全省的森林保护时代。天保管护区累计建设公益林8651万亩,累计完成森林抚育1908万亩、人工促进天然更新49万亩。天保工程被公众推选为“影响四川改革开放30年” 10件大事之首。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1336.4万亩,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1636万亩。两大工程实现了大面积森林保护管理,使森林资源由过度消耗向恢复性增长发生转折性变化。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发出长江大保护、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的号召后,“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全面铺开。截止2021年,森林覆盖率高达40.23%,其中约87%为天然林,是全国天然林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

二是草原保障制度全、办法多。四川草原面积1.45亿亩,居全国第六。为加强草原保护,四川建立了一系列的保障制度,出台《四川省草原承包办法》《四川省牧区草畜平衡管理办法》《四川省牧区草原禁牧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配套法规,依法治草。2011年以来国家实施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这是从中央财政直接到牧户的纵向补偿,有力调动了广大牧民保护草原、管理草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实施围栏封育、人工种草、退化草原治理、防控鼠虫害、治理黑土滩和毒害草、草原防火等保护恢复措施,全省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2021年达85.8%。

三是湿地保护体系全、项目多。立足于先行先试,2010年10月1日《四川省湿地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为全省湿地保护提供了法制保障。全面加强湿地保护体系建设。国际重要湿地、国家和省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构成了湿地保护大网,将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纳入保护范畴,湿地保护率达57%。也为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了良好示范。若尔盖、长沙贡玛等国际重要湿地,西昌邛海、广元南河、绵阳三江湖等一批国家湿地公园尤其突出。预计6月前,我们省将迎接国家林草局湿地司来川评估色达泥拉坝国际重要湿地和广安白云湖、白玉拉龙措、炉霍鲜水河3个国家湿地公园。组织实施湿地恢复重大项目,在若尔盖、红原、石渠、理塘等县域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积极治理退化湿地,提高湿地的水源涵养能力,累计已恢复退化湿地20多万亩。开展湿地生态补偿探索。每年投入超过5000万,通过退牧还湿、湿地管护补助、草畜平衡等措施加强了湿地资源保护、提高湿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开展湿地保护国际合作。先后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湿地国际(WI)等多个国际组织合作,开展一系列湿地资源调查研究、湿地恢复示范、淡水资源保护、能力建设、宣传教育工作,探索我省湿地保护的新机制和新思路。

主持人:四川林草在全省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中做了大量的扎扎实实的工作,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成效非常明显。四川山美水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这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更离不开四川林草的积极贡献。接下来我们再聊一聊四川在物种保护体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亮点?

王景弘:谈到四川的物种保护,首先大家想到的就是大熊猫。的确,大熊猫是全世界人民最喜欢的野生动物之一,也是四川物种保护的特色亮点。

首先给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截止2021年底,四川省内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了581只,占全球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的87%。取得这样的骄人成绩,与我们持续开展的大熊猫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工作密不可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省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及国内外科研单位进行广泛合作,围绕大熊猫人工繁育持续进行了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攻克了大熊猫繁殖领域“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三大技术难关,保证了大熊猫圈养种群稳定发展、自我延续,并进入探索人工繁育个体壮大野生种群的阶段。进入新世纪后,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救护大熊猫易地放归和人工繁育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已建成3个放归基地和2个大熊猫野化培训基地。截至2018年底,已先后成功放归了13只大熊猫,并持续开展追踪监测。其中,全球首只易地放归大熊猫“泸欣”已野外产仔育幼成功,标志着大熊猫小种群复壮进入一个新的里程。实施黄土梁、土地岭、拖乌山等6条大熊猫生态廊道建设工程,修复廊道植被68平方公里,恢复大熊猫栖息地28平方公里,积极为大熊猫孤立小种群扩散和基因交流创造有利条件。

四川是国宝大熊猫的模式标本产地和现代分布中心,现有野生大熊猫1387只,大熊猫栖息地202.7万公顷,分别占全国总量的74.4%和78.7%。除了前面提到的迁地保护,针对大熊猫这一伞护种,我们也积极推进其就地保护工作。2021年,我国宣布设立的第一批国家公园,就包括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立,有利于增强大熊猫栖息地的连通性、协调性和完整性,实现大熊猫种群稳定繁衍;有利于加强大熊猫及其伞护的生物多样性和典型生态脆弱区整体保护,打造国家重要生态屏障,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有利于创新体制机制,解决好跨地区、跨部门的体制性问题,实现对山水林田湖草重要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和系统性保护;有利于促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局面。

除了大熊猫,四川省在野生动植物整体保护方面持续发力,统筹推进。自上世纪60年代初,我省逐步建立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拉开了全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序幕。先后相继建立了以珍稀野生动物、植物、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共计165个,占全省幅员面积的16.23%,组成了类型多样、门类齐全、布局较全面、保护价值极高的自然保护网络,系统、完整地保护了我省典型自然生态系统和大熊猫、白唇鹿、四川山鹧鸪、黑颈鹤、攀枝花苏铁、桫椤、距瓣尾囊草等一大批珍稀物种。

保护好不好,关键看成效。这些年,我们使用了红外相机监测技术,获得了很多物种、尤其是珍稀野生动物的珍贵影像资料。新龙县从2016年开始的三期猫科动物监测,共记录了包括豹、雪豹、金猫、荒漠猫、猞猁、兔狲和豹猫在内的7种猫科动物。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首次拍摄到雪豹影像,2017年以来每年对区内全部雪豹栖息地区坚持进行监测,到目前为止已鉴定出30只以上个体。2021年,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成功拍摄到雪豹,证明了岷山中段现存雪豹。同期,马尔康市出现豹的影像记录。这些食物链上顶级捕食者的存在,是相关区域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整的有力证据,也是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卓有成效的有力证明。

前面介绍了野生动物,下面我介绍一下野生植物。十三五以来,我省在极小种群植物的迁地保护上持续发力,坚持推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人工培植和野外回归。已实现峨眉拟单性木兰和距瓣尾囊草野外回归,建立起新的野外种群。西昌黄杉、剑阁柏人工育苗试验仍在不懈努力。五小叶槭、圆叶玉兰、崖柏的人工培植苗木生长良好,为野外回归创造了条件。实施疏花水柏枝野外保护,其在原生地野外的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主持人:从大熊猫谈到了雪豹,从野生动物谈到了野生植物,让我们全面了解四川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系列成效,也感叹四川林草人的坚持不懈。那下一步,我们还有哪些工作要做呢?

王景弘:2022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作为四川林草人,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四川林草事业经过无数前辈的努力,给我们留下信念信心、热情激情,我们如何把这些丰硕的成果传承下去,转化为今后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具体行动,做到既能“讲政治,守纪律”,又能“勇担当,善作为”,还能为推动四川林草高质量发展和美丽四川建设贡献力量呢?

首要着力点就在我们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和正在创建的若尔盖国家公园。我们要在巩固现有保护成果的基础上,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优化整合我们省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实现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管理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其次,进一步加大对大熊猫、川金丝猴、雪豹、苏铁、兰科植物等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完善旗舰物种、重点物种的监测监管系统。强化就地保护,加强野生大熊猫、川金丝猴、雪豹等重点物种监测,加强极小种群珍稀野生植物科学研究。推进光叶蕨、崖柏、西昌黄杉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工程和四季兰回归野外“上山返林”工程。推动迁地保护,逐步完善国家植物园建设体系,建设我省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扩繁和迁地保护研究中心。持续开展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藏工作,基本实现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藏全覆盖。另外,还要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控,逐步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夯实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同时,还要扩大我们工作的影响力。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过程中,我们政府部门一定要起主导作用,要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鼓励公众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和实践,保障公众知情权和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让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社会生活,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当中,让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当中,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当然,生物多样性保护任重道远,林草前辈把重任接力给我们这一代人,我们也要将此重任交接给下一代林草人,代代相传。如何接续传承?如何永续发展?我认为这个主心骨就是我们党的领导和我们制度的优越性。在党的领导下,举各方之力,同心协力做好一件事。比如生态环境厅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设计上给我们大力支持,财政厅给我们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自然资源厅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意见等。“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回顾历史,看到前人的成就,并不是为了从成就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给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开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局面。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制度优势,创新工作理念,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不断丰富生物多样性本底,更好发挥林草“碳汇”作用。让大家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最后,我代表四川省林草局与广大“林草”人,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四川林草保护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未来可期,你我同行。愿我们再次携手,共同呵护、共同享有多姿多彩的大美四川。

猜你喜欢

林草大熊猫四川
龙江林草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A gift I treasure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我们都爱大熊猫
林草风采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大熊猫
大熊猫也消暑
水中大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