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中的扫码支付, 我已经“忍”了好久
2022-06-16徐璋莉
徐璋莉
甜品店中的“爆发”
在幼儿园里,甜品店游戏中的一件物品,让我已经“忍”了好久——那就是扫码支付。
为何忍?因为我知道一旦提出异议,老师们就有许多“充分”的理由等着我。
果不其然,教研会议上,老师们说:“孩子们讨论怎么付款说用二维码支付,让我们打印出来张贴。我们跟随儿童的兴趣与需求,这样没错吧。”“孩子有生活经验啊!超市、菜场,到处都是二维码。”“现在出门谁还带钱呢,教育不就是要跟随时代的节奏嘛。”
追随儿童的兴趣、需求、经验,跟随时代的节奏,没错,可我为何不能再忍了?来,看一下游戏现场——
孩子们拿起了旧手机,瞄准二维码图片“对”了一下,嘴里说“好了”,然后端着“蛋糕”幸福地走了。
此处,要问两个问题:第一,孩子“扫码”的实质只是完成一个对准、停顿、收手机的动作,能发展大班儿童的什么能力呢?第二,同样的“虚势以对”,中班孩子能做到吗?小班呢?
我们需要思考游戏材料投放或环境创设对于儿童发展的意义,继而反思,以往类似游戏中教师投放银行练功钞或者孩子的自制币,促进了儿童哪些方面的发展呢?首先,通过角色装扮模仿再现了成人真实生活中的购物买卖行为。其次,认识了钱币和掌握初步的钱币应用能力。第三,在游戏中可以进行简单的数量运算。第四,帮助孩子建立初步的理财意识,培养孩子合理支配自己的零用钱,从而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如今,游戏付款环节变成了与时俱进的扫码,瞄准动作完成后,甜品就属于顾客了。可在真实的生活中,扫完二维码还需要几个小动作,金钱才能从买方转入卖方,买卖双方可以发现手机里的电子账户有了变化。对比后发现,游戏中的扫码仅仅完成了一个动作,而真实生活中扫码可以清楚看见花了多少钱。如此,游戏中的扫码,能给儿童带来多少发展的可能性呢?
两条策略的“争论”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如何破解?答案有两种,一种是让扫码支付更有意义,另外一种是回归钱币在游戏中的使用。
来看第一种情况。有老师建议,扫码时将每一次互动消费记录下来,游戏结束后,扮演顾客和老板的孩子各自计算自己的收入或支出。也就是说,配备手机与二维码游戏道具的同时,还需要小本子、笔等游戏道具,便于孩子及时记录。
这种两相结合的方式似乎可行。但是,我有一些困惑:如果生意火爆,一个小时的游戏中,老板接受了许多单买卖,营业额大大超出孩子的计算能力,该怎么办?还有,这样的计算其实回到了书面计算,这是否是我们的游戏所追求的呢?
又有老师说,我们不是提倡真实教育、真实体验吗,那就真实扫码,用真实的收银机和能连接网络的、有电子钱在内的真手机。
可是,这样的追求现实吗?谁家有游戏需要的装备呢?又有谁家家长会提供给儿童一部有钱的真手机呢?孩子们天天在甜品游戏区出出进进,一个月下来又会花费多少呢?
更有意味的是,因为扫码支付,有多少孩子认为爸爸妈妈非常有钱,只要手机一扫,想买什么买什么。在孩子们心里,爸爸妈妈的手机就是一个聚宝盆,会源源不断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他们压根不知道,手机里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又是如何在购物中流转到对方账户的。孩子们的具象思维,还不足以应付这些现实生活中看不见具体操作的、纯粹抽象思维范畴里的内容啊!
所以,也有老师很不赞成在游戏中使用扫码支付:没有多少教育意义,还使孩子丧失了有关金钱认知与运用的教育机会。
如果考虑第二种解决办法呢?马上有老师提出,这个破解方法的矛盾点是生活中钱币支付的机会越来越少,使用钱币付款“过时”了啊!
那么,使用钱币付款真的过时了吗?我采访了一些小学生家长。他们表示,平日里不会给孩子带手机,每个月会给孩子一定数额的零花钱,供孩子使用和储蓄,来培养他们的金钱观念与理财意识。如此,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使用钱币能力的培养对孩子未来适应小学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呢?我们是否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钱,养成合理的消费、储蓄甚至捐助习惯呢?
有研究表明,儿童钱币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学前阶段。学前儿童的钱币能力主要侧重于钱币辨认、钱币面值比较、不同钱币面值之间的兑换。因此,在幼儿园大班游戏中,我们需要引导孩子使用钱币,并进行适度的钱币教育。当使用钱币的替代物进行游戏时,“钱币”就有了一定数量的限制,而不是像“扫码支付”那样,“钱”永远用之不尽。游戏会引导孩子思考爸爸妈妈的钱从哪里来,从而理解父母挣钱不易,学会感恩父母。
有了以上的讨论,我们再次感悟,在充满不确定的游戏课程化路途中,教师对儿童游戏价值判断是多么重要。
除了“钱币”,悄悄出现的还有……
似乎,有关扫码支付问题的解决方案已经明朗。
可是,让我们回想一下此文开始时,老师提到的“孩子们讨论怎么付款说用二维码支付,让我们打印出来张贴”。我们反思,扫码支付确实是来源于孩子们的兴趣、需要与生活经验,难道我们就不顾儿童的感受偏执于我们的教育价值吗?可是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既顺应了儿童,又促进了儿童的发展呢?
带着问题,大家回去继续思考。那天晚上,L老师和我交流,表示不管扫码付款还是钱币付款,还是得首先尊重儿童。虽然最后要指向钱币替代物的投放使用,但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教师引导推进的过程,而这可能就是课程开展的契机。它真的需要时间。
是啊,这不就是我已经“忍”了好久的原因嘛,我其实已经期待了好久。
这不,近来,我们的老师已经在行动,他们开始用课程的思维来解决儿童游戏中的问题。
Z老师说,他们已经意识到扫码支付的问题所在,引导孩子观察采访了没有手机扫码支付的小学生哥哥姐姐以及爷爷奶奶的购物付款方式,并进入了人民币的认知与钱币替代物的投放。而且,游戏区域最近增加了一个银行。
我听后好高兴,同时又很好奇,这个银行是怎么来的呢?Z老师告诉我,孩子们在甜品屋游戏中拓展了外卖业务,其他区域里孩子想买他们的外卖时,发现手里居然都没有“钱”能使用。“钱”从哪里来?哪里会有“钱”?班上孩子们觉得钱应该是从银行里取来的,于是,他们想到了要在教室里创设一个银行。
瞧,儿童的游戏就是如此生发的,儿童所需要的游戏环境就是与老师与伙伴们一起创设的,而绝不是老师一手包办、替代创设好的。每一个游戏的生发都要基于儿童,每一个游戏的推进也都要基于儿童,这其中每一步都需要教师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所以,多好的游戏分享啊!多能跟随儿童节奏的老师啊!
扫码真的不可行吗
最后,再来一次反思,如果二维码出现在中班游戏中会怎样呢?中班游戏中可以使用钱币支付吗?还有小班游戏呢?
L老师提出了她的思考:如果投放的游戏材料都是一元硬币,中班儿童是否可以将它运用于游戏呢?
Z老师给出的答案是,我们可以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来采取不同的付款方式。大班用钱币替代物互动;中小班可以使用二维码扫码支付,因为中小班孩子尚没有培养一定的计算能力,使用二维码的好处还在于可以更好地唤起儿童与生活的联结。
好像,这些问题都是未知的,我们难以一下子很有把握地回答出来。因为我们知道,问题的答案其實都在儿童身上。我们需要走进儿童的游戏世界,去观察、倾听、捕捉、发现,同时做出价值判断。也许,当下我们在儿童游戏研究方面可能还仅仅起步,没有专家引路,只能自己去摸索和研究,尝试用一双批判的眼睛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努力在行动中解决问题。而这些,只为了我们的儿童。1C2C2BDB-DA59-48E2-9529-1FEC2B7312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