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2022-06-16
北京市丰台区是首都中心城区和首都核心功能主承载区,是国内最早自觉实践总部经济发展战略的前沿阵地。中关村丰台园是中关村最早的“一区三园”之一和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是丰台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科技创新的主战场。
为助力创新型企业集聚和成长,丰台区释放400万平方米优质空间,構建以北京看丹独角兽创新基地为引领,园博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南中轴大红门首都商务新区和丽泽金融商务区为支撑的“1+3”格局。“十四五”期间,丰台园立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前沿阵地”核心功能,出台“独角兽八条”相关政策,年投入10亿元,全力打造北京看丹独角兽创新基地,建设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高地。4月29日,丰台区举行“2022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独角兽企业发展论坛’”,全力打造北京丰台独角兽集聚区,建设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近年来,丰台区深化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在加快优势产业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宜业宜居环境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为进一步发挥区位、交通等禀赋优势,持续深化新经济布局,更新拓展成长空间,丰台区立足功能定位,发挥优势,释放潜力,精心布局高精尖产业,扎实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丰台将致力于成为新经济的话语引领者、场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态创新区,吸引和培育壮大独角兽队伍,全力打造首都开放发展的新标杆。
日前,中关村朝阳园科技企业北京睿家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睿家安全服务机器人”在北京CBD区域上岗,实现对进出人员与车辆“1秒8步”准入查验、大数据分析研判与预警,为抗疫增添科技力量。
北京睿家科技有限公司总部于2020年6月迁入朝阳区,是一家立足自主研发,兼具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软硬件技术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研发的“数智公共安全服务管理系统”,在科技赋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中兼顾“平战两用”,已经在朝阳区、海淀区、西城区、东城区等共14个区上万个单位获得全场景与大规模应用。最新研发的睿家安全服务机器人,可实现1秒8步查验。
核酸检测阴性(48小时内),新冠疫苗已接种3剂,健康宝未见异常……记者在北京CBD区域内的华熙国际中心一楼入口处看到,进出楼宇的人员只需将身份证放在安全服务机器人扫描区域或进行人脸识别,便能1秒内完成身份识别、智能测温、健康宝状态查询、疫苗接种情况核对、核酸检测情况查询等8个重要环节的查验及登记工作。
“机器人可以快速部署在任何场所的出入口,可选择刷脸、刷身份证、医保卡、老年卡、残疾人卡、手机等任一种方式查验。”北京睿家科技CEO丁斌介绍,设备不仅能为疫情防控工作人员减负,还能避免人工漏检漏查或持他人信息导致防疫漏洞等问题。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区块链重点专项建设将获我国自主创新长安链的一臂之力。日前,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区块链专项“开源联盟链软硬件基础平台”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对建设方案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据悉,该项目将以我国首个自主可控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为基础开展,着力打造可信数字经济基础设施。
区块链重点专项在2021年首次列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旨在聚焦区块链领域的紧迫技术需求和关键科学问题,建立起我国自主创新的区块链基础理论体系,突破区块链系统共性关键技术,并开展重大应用示范。
项目牵头单位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开源联盟链软硬件基础平台”是区块链重点专项的核心关键项目,投入大、任务重、要求高,项目成果对我国打造基于区块链的可信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该项目计划总投入近2亿元,项目立项以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微芯研究院联合各课题承担单位,明确目标任务和攻关路径,强化交流沟通和协同协作,着力推进各项科研任务攻坚落实,已经初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当天的论证会上,来自工信部、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就项目技术实施路线、预期成效、经费预算管理等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并高度评价了项目一体化的组织管理和实施方案。
据最新一期《自然·合成》报道,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研究人员开展的一项研究,已成功合成出科学家们数十年来孜孜以求的一种新型碳——石墨炔。该成果填补了碳材料科学长期存在的空白,或为电子、光学和半导体材料研究开辟全新的途径。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构建新的碳同素异形体,石墨炔正是研究的焦点之一,因为它与另一种受到工业界高度青睐的碳“神奇材料”石墨烯相似。石墨烯研究已经在2010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在石墨炔领域,尽管经过数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科学家只创建出几个石墨炔片段。
根据sp2、sp3和sp杂化碳(或碳原子与其他元素结合的不同方式)及其相应键的利用方式,可采用不同的方式构建碳同素异形体。最著名的碳同素异形体是常用于铅笔和电池等工具的石墨以及金刚石,它们分别由sp2碳和sp3碳制成。
科学家们利用传统化学方法成功地创造了各种同素异形体,包括富勒烯(其发现于199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和石墨烯。然而,这些方法不允许不同类型的碳以任何大容量一起合成,这使得推测具有独特电子传导、机械和光学特性的石墨炔材料,停留在理论阶段。
张伟表示,石墨烯和石墨炔之间有很大的区别,而石墨炔有望成为“下一代奇迹材料”。
虽然材料已经成功创建,但研究团队希望进一步研究它的特定细节,包括如何大规模创建材料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操作。
美国科学家开发的一种人工智能(AI)工具,可以根据CT扫描图像,在被确诊前几年,准确预测谁会罹患胰腺癌,准确率约为86%。這项研究发表于近日的《癌症生物标志物》杂志,有望通过提前采取相关措施,降低患者的病亡率。
最新研究负责人之一、西达赛奈医学中心生物医学成像研究所所长李德彪(音译)说:“这种人工智能工具能够在胰腺导管腺癌发生前几年的CT扫描图像中捕捉和量化非常细微的早期迹象,而人眼永远无法识别出这一迹象。”
胰腺导管腺癌不仅是最常见的胰腺癌,也是最致命的,被称为“癌王”,只有不足10%的病患在被确诊或开始治疗后能活5年以上。最近研究报告称,尽早发现癌症可以将患者的生存率提高50%,但目前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发现胰腺癌早期“蛛丝马迹”的简单方法。
尽管这类癌症患者可能出现腹痛或无法解释的体重减轻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往往被忽视,因为很多疾病都会出现上述症状。最新研究另一负责人、西达赛奈医学中心基础和转化胰腺研究主任斯蒂芬·潘多尔说:“没有独特的症状可以提供胰腺导管腺癌的早期诊断。”
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查阅了电子病历,找到了36名在过去15年内被诊断为癌症,并在确诊前6个月至3年内接受CT扫描的人,其中大多数患者因腹痛在急诊室进行了CT扫描。随后,他们使用这一人工智能工具分析胰腺癌患者确诊前的CT图像,并将其与36名未患胰腺癌患者的CT图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在识别谁最终会被确诊罹患胰腺癌方面的准确率为86%。
来自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等的国际科研团队,修订了核聚变领域的一条基本定律。新定律指出,科学家们实际上可以在核聚变反应堆中安全地添加更多氢燃料,从而获得比之前想象的更多的能量。相关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杂志。
核聚变是未来最有希望的能源之一,涉及两个原子核合并成一个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太阳的热量正源自氢原子核聚变成更重的氦原子。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旨在复制太阳的聚变过程,创造出高温等离子体,为聚变提供合适的环境,最终产生能量。
等离子体是类似于气体的物质的电离态,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密度仅为空气的百万分之一。将聚变燃料氢原子置于极高温度下,迫使其电子与原子核分离而产生等离子体,这个过程发生在名为“托卡马克”的环形结构内。
最新研究负责人、EPFL瑞士等离子体中心的保罗·里奇说:“在托卡马克内制造等离子体的限制之一是可以注入的氢燃料量。1988年,核聚变科学家马丁·格林沃尔德提出的定律将燃料密度与托卡马克的小半径和在托卡马克内部等离子体中流动的电流相关联,自此‘格林沃尔德极限’一直是聚变研究的基本原则,ITER的建造也基于此。”
里奇同时指出,尽管格林沃尔德的理论在某些研究中非常有效,但在某些情况下,如ITER的继任者核聚变示范电厂(DEMO),会极大地限制其运行,因为它表明不能将燃料密度增加到某个水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