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竹乡浙江安吉

2022-06-16姚力

环球人文地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白茶铜镜安吉

姚力

《尚书》记载,太湖形成,竹子便遍布安吉。这里竹海广袤无垠,竹博园汇集了世界四百种竹子,可谓全球之最。除了竹,这里还有120岁的茶树,被誉为安吉白茶之祖。

安吉历史悠久,位于古时建康和临安之间的主要驿道之上,邮驿古道的关隘一度成为戍守江南的关口。此地至今留存着数量众多的文物和古道,在安吉的博物馆,你能看到200多面精美的古代铜镜。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子的国家, 同时也是应用竹制品最为广泛的国家,素有“竹子王国”之名。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竹子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渗透于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正如苏东坡的感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竹子在中国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按照地域可划分十大竹乡,浙江安吉就是其中之一。安吉,位于天目山北麓,浙江西北部,在长三角腹地之中,气候湿润孕育大片竹林,广泛流传着“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安吉”之说;安吉气候地形也适合茶叶种植,有著名的安吉白茶……同时,安吉身为南北交通要冲,诸多古道于此交汇,自吴越时代起,诞生了无数传奇。

“安且吉兮”得名自《诗经》追寻安吉与竹的渊源

安吉拥有1800多年历史,自古以来,安吉人一直向往着远离世间纷争,在山林间过着宁静的生活,但连绵的战火无休无止,将安吉卷入了无数纷争。

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建立越国后,安吉曾为早期都城,昌盛一时,如今发掘出的众多越国贵族大墓群可见一斑。吴越争霸时期,勾践为牢记国耻,迁都会稽(今绍兴),卧薪尝胆大败吴国,为一时之雄。可惜越国后期国力渐衰,逐渐为他国吞并,安吉被楚国占领。秦国一统天下之后,安吉的地位不降反升,传说秦设鄣郡的郡治便位于今天安吉县的境内,它是浙江全省境内最早出现的郡级治所。但相关传说具有争议,也有人称鄣郡在汉代才设立。

彼时的安吉并不以“安吉”为名,直至东汉末年。汉末黄巾之乱,民变四起,烽火連天,偏居山林的安吉百姓并没有参与纷争,仅仅是守住家园,安居乐业。汉灵帝知道后,认为此地对国家稳固有贡献,应当予以表彰,于是取《诗经·无衣》中“安且吉兮”赐名“安吉”,原意为舒适好看。此后安吉二字逐渐演变出平安吉祥的意思,是当地百姓渴望平静生活,祈求战火平息的写照。

王朝兴衰,战乱频繁,安吉亦随之起起落落,从东汉末年定名置县开始,反复为县、为州,直至清代,安吉县的建制方才稳定下来。如今,安吉县归属浙江湖州市,以竹闻名于天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子的国家, 同时也是应用竹制品最为广泛的国家,素有“竹子王国”之名。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竹子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渗透于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正如苏东坡的感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而安吉位于天目山北麓,属亚热带北缘,气候湿润、雨水充沛,雨期和高温期重合,非常适合竹类资源生长繁衍。据《尚书·禹贡》记载:“震泽底定,筱簜既敷。”太湖一形成,安吉一带就长满了竹子。由此可见,安吉与竹子的缘分由来已久。

竹子在安吉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竹的技艺,从五福楚墓出土的人字编竹席来看,两千年前安吉的竹工艺已经有很高的水准;又比如竹的食品,北宋高僧赞宁所著《笋谱》中记载:“天目山生笋,其色黄;今人以天目山笋脯见馈,其色绿,少有黄者。”竹农在安吉寻笋制得笋干,色泽泛绿,味道鲜美,是笋干中的名品。

到了明代,安吉已经形成了竹的商品化生产,随着竹制工具从安吉走向各地,竹农的数量逐渐增长。当地著名的《奉宪禁碑》(清代嘉庆十三年,1808年)上书:“安吉、孝丰等县,界址毗连,山多田少,居民出息,全赖山竹。”竹子事关民生,为保护竹的繁殖,数百年前安吉的竹业有明文规定:“小年竹不可伐,盖留母荫子,谓之护笋竹,谓大年笋罢始伐老者。(清乾隆《安吉州志》)”对竹子砍伐的季节、年龄、方式等都有了严格的乡规民约,诞生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这样的治理之下,安吉的竹业得以逐渐兴旺,成为著名的竹乡。然而,在近代,安吉竹业遭受过重大打击,从业人口暴降,竹林荒芜,竹价下滑,数十年都无法恢复元气。但安吉人没有放弃,辛勤经营着竹山,而竹子也以生命作为报答。

竹子一生只开一次花,开花之后便会成片死去,这是一个50~100年才会发生的奇观。竹花落,竹米成,死去的竹子会留下竹米,既作为种子,用以延续族群的生命,也作为食物,给安吉人带来了希望。在曾经的自然灾害中,安吉的竹子突然大量开花,产出了150万公斤的竹米,救安吉人于水火之中……1910A962-9AC8-46F3-B75E-5A9BED6EDBA1

安吉多竹,竹区百姓籍竹为生,如今,自然而然地传承了灿烂的竹文化。相传孝丰(安吉县下辖镇)山区的竹农在每年除夕有燃竹驱邪的习惯,正月有祭山的习俗,上山砍竹的首日要拜山,放竹排前要祈祷……当地孩童玩耍也离不开竹子,竹枪、竹剑、竹水炮,竹环、竹马、竹高跷,还有以竹子制作的乐器笛、箫等。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紧邻杭州的安吉近水楼台先得月,拿下了供应峰会用品的大单,从日常的桌椅到艺术装置、纪念品,都运用了安吉竹元素。安吉的竹成为了东方文化高雅的象征,一款水滴竹拎包更是成为“国礼”。

竹类大观园,荟萃400种竹铜镜博物馆,珍藏200面铜镜

身处竹乡安吉,最为浪漫的当然是在竹海中遨游,呼吸绿色的气息。位于安吉县港口乡的大竹海,占地面积为666.7万平方米,是浙江省最著名的大毛竹示范基地。起伏的山峦云雾缭绕,置身其中,如入仙境。《卧虎藏龙》中一场竹林之巅的打戏,便是取景于安吉,为当时步入低谷的中国功夫片注入了独特的美感,亦将安吉大竹海带到了全世界观众面前。

公元265年,晋代戴凯之著《竹谱》记述了70多种竹的形态,元代《竹谱详录》中更是详细描绘了我国300多种竹。所以,在安吉若是只见过大毛竹又怎能尽兴?看过安吉的“活竹谱”——中国竹子博览园(竹博园)才算不虚此行。

上世纪70年代,竹博园的前身“竹种园”是中国林科院的一个科研项目。竹种园尝试集中世界各地的竹种,做中国最大、最全的竹园地。和众多植物园一样,上世纪末,竹种园也开始对外开放,作为科普教育之用。1996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游览了竹种园,为安吉题下“中国竹乡”四个字。

如今的竹博园包括中国竹子博物馆和竹种园两部分,占地1200多亩,荟萃了国内外近400个竹子品种,是世界最大、散生和混生竹种最为齐全的竹子公园,被誉为“竹类大观园”。

在园内观竹赏竹,既有高達10余米的毛竹,也有高不盈尺的菲白竹;有叶大如帛的箬竹,也有叶面细长如柳的大明竹;有竹节呈龟背状的龟甲竹,节间膨大如佛肚状的佛肚竹,也有竹秆生就方形的方竹……国际林业科学组织联盟主席里斯教授参观时感慨:“我到过81个产竹国,还没有看到过这么多稀有的竹子集中在一块土地上,到安吉竹种园参观谁都不会失望。”

安吉历史悠久,地上地下蕴含着丰富的文物,除了竹博物馆,还有一座安吉县博物馆,建于1976年,虽然面积不足1300平方米,在全国的综合性博物馆中并不起眼,但馆中的古代青铜镜专题展馆颇具特色,全国罕见。

目前馆藏青铜镜200余面,制作年代从战国至明清,分属九十多个品种,基本涵盖了中国铜镜发展的各个重要节点,从中也能管窥中国社会、生活、文化的变迁。

由于安吉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秦时起,安吉逐渐成为长江以南、太湖周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汉三四百年是安吉历史上经济、文化相对繁荣的时期。此时恰恰也是铜镜铸造业的黄金年代,浙江的铜镜开始较为广泛地流行。特别是两汉时期,种类、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峰值,铸就了铜镜文化。

汉代铜镜是馆藏藏品中的代表,这批铜镜铸造精良、品相上乘、保存完好。铜镜正面光滑可鉴,用以照容,背面纹饰精美,可以欣赏。与此同时,铜镜还被赋予了圆满、团圆等吉祥寓意。可以说,简简单单的一面铜镜巧妙地将古人的生活实用和艺术审美需求融入方寸之间。

馆藏的汉代铜镜中,西汉的四乳四神镜可谓工艺水平最高的铜镜之一。其主纹饰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此四物古人称“四灵”、“四象”,《礼记》中将其当作神明崇拜。所以将此四神形象用作汉代铜镜的装饰,是历史文化的一种记录。

汉以后,铜镜发展进入了几百年的衰退期,直至隋唐时期方才为之一振。明清时期,铜镜逐渐被玻璃镜所取代,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安吉白茶叶白,长于悬崖间古道便民而建,为邮驿而生

“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明确记载,安吉是湖州重要的茶叶产区。当地广袤的竹林为茶叶带来了独特的风味:但凡四周为竹林或邻近竹林的茶园,采制的茶叶通常含有板栗香或蕙兰香。

安吉最著名的茶叶当属安吉白茶。事实上,在中国茶叶市场上有两类名为“白茶”的茶叶——白茶与安吉白茶。“白茶”属于轻微发酵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珍品,采用“不揉不炒,自然萎凋”的独特工艺制成;而安吉白茶因其茶树叶片缺失叶绿素而呈白色,采摘后茶叶按绿茶的加工工艺制成,实际上属于“绿茶”一种。关于其形状和生长规律,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如此描述:“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而很多嗜茶的文人雅客,追寻的正是这一份“偶然生出”的缥缈与珍稀。1910A962-9AC8-46F3-B75E-5A9BED6EDBA1

安吉最早发现白茶树种是在上世纪30年代,但当时并没能引起人们注意,事后茶树也不知所终。直到1982年,浙江农业资源普查时,在安吉天荒坪镇大溪村横坑坞800米的高山上,发现了一株120年树龄的茶树,其“枝头所抽嫩叶色白如玉”,仅主脉呈微绿色,很少结籽。这棵茶树被誉为安吉的“白茶祖”,它所育成的品种“白叶一号”,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为“金叶子”。

数十年过去,安吉白茶凭借清甜的口感,广受茶客青睐。随着时间推移,白化阶段的茶树叶色由绿变白,返绿阶段叶色由白变绿,只有發生白化突变的白茶树品种才适用于制作安吉白茶,而这一阶段仅在春季维持一个月左右。因此尽管安吉白茶发展迅速,无奈原料短缺,产量始终有限。

为著《茶经》,陆羽几乎踏遍全国的茶叶产区,在许多地方留下了遗迹和传说,后人将其称为“陆羽古道”。虽然没有陆羽古道,安吉境内其他的古道遗迹却有许多。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目前,安吉境内长达千米以上的古道有46处,年代最早的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绝大部分为宋、明、清时期所建。

安吉古道众多,与其多山、多水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县境外部山区,山连山、岗邻岗,村落散布于群山之中;县境中及北部平原,田连田,水接水,平原村庄散落其间。这些古道在山区保存较好,在平原断断续续,在村落隐约可见,如同蛛网般将整个安吉串联起来。

其中为便民而修的占了大部分,因为民众自发修建,铺砌比较随意,材料也是因地制宜,多呈现“羊肠小道”的模样。

除此之外,有的古道担任着邮驿官道的使命。在古代,从建康(今南京)至临安(今杭州),只有经过安吉才是最便捷的陆路通道。安吉境内由西北至东的独松关古驿道成为当时重要的邮驿之道,道间设置驿站与关隘,如递铺、铺前、铺二金鸡关、独松关等都与邮驿密切相关。

古时,独松关古道的关隘是兵家必争之地。其中独松关是扼守杭州的最后关口,所以占领了独松关,便可控制安吉,从而控制江南。历史上,蒙古攻破独松关三天之后,南宋灭亡;一甲子光景之后,朱元璋穿过独松关北上攻破南京,恢复汉室江山……

如今,当人们重返古道,回溯安吉厚重的历史,便会发现这片土地经历硝烟,孕育人文,如同竹子扎根数年,一夜成材,其中的坚韧谦逊为世人咏叹。而土地上的人家不忘初心默默耕耘,继续书写自己的传奇。1910A962-9AC8-46F3-B75E-5A9BED6EDBA1

猜你喜欢

白茶铜镜安吉
绘本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绘本
小丑拉绳
这只猫说得好有道理
看到了什么
世界最美婚礼
玩转古铜镜收藏
铜镜
古代的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