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成了“假小子”,原来跟恋父情结有关
2022-06-16王中会胡雨伦罗兰
王中会 胡雨伦 罗兰
近几年,爸爸在育儿中的重要作用被大家关注。如何开启父亲的育儿功能,让家庭系统更平衡,培养孩子健康健全的人格,是家庭教育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2022年,本刊邀请育儿专家王中会教授,分析爸爸不参与育儿的危害,讲解开启父亲育儿功能的实用方法。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家里的女儿不像小女孩,反倒喜欢打扮成男孩的模样,说话粗声粗气,爱做男孩喜欢的事情。又或者是家里女儿过于早熟,经常说一些超出年龄的话,对比她年长很多的男性感兴趣。这些女孩与一般孩子表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答案可能与恋父情结有一定关系。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的第三阶段,即生殖阶段,儿童身上发展出一种情欲综合感,这种心理驱使儿童去爱异性双亲而讨厌同性双亲。在女孩的身上表现为恋父情结,而在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恋母情结。恋父情结又名厄勒克特拉情结, 根据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厄勒克特拉情结是女孩在2~3岁时具有的一种无意识欲望, 其内容是对父亲的爱,对母亲的轻视、排斥与敌视,即恋父情结。女孩把父亲当作性爱对象而把母亲当作情敌,这样就产生了恋父情结。
恋父情结会对孩子的自居作用过程产生影响。在弗洛伊德的作品中,自居作用被描述为:“一个人试图按照另一个作为榜样人的样子来塑造他自己的自我。”可以简单理解为成为我所向往角色的愿望。在恋父情结早期,小女孩会表现出对她的父亲有一种特殊的依恋,而由于母亲与父亲之间亲密的伴侣关系,她会希望成为母亲,甚至代替母亲,以此得到父亲的喜爱。小女孩在自居作用下会不自觉地模仿母亲,把母亲作为自己的典范,进而推动小女孩的自我性别认同。
自我性别认同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理解不同性别角色的行为模式,并倾向于表现出与其性别相一致的行为。如前文所说,小女孩会在模仿母亲的过程中学习女性特质,形成女性化的自我性别认同,偷穿妈妈的高跟鞋、玩过家家的游戏等,都是女孩在童年时期对母亲性别角色的向往与模仿。一般情况下,恋父情结可以顺利推动女孩的自我性别认同过程,促使其完成性别社会化过程。
那么平时表现得像小男孩的“假小子”与不符合年龄“过于早熟”的小女孩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与父母之间情感关系的紧密程度有一定关联。在恋父情结阶段,女孩会将母亲视作其与父亲之间关系的障碍,对母亲产生敌意。
当孩子察觉到父母之间的情感关系不够亲密时,自居作用会促使孩子产生取代母亲的愿望与早熟,而本就不够紧密的夫妻关系也会使父亲对孩子的喜爱超过母亲,此时父亲与孩子之间会产生非常紧密的情感联结。在这种情况下,女孩依旧会发展其女性化的性别认同,但会表现为超出年龄的早熟。在女孩成年后择偶时,恋父情结会促使女孩选择在性格、外表等方面与父亲气质相似的男性成为自己的配偶,当她真正要成立自己的家庭面临情感分离时,父女之间超紧密的情感联结会让女孩的情感分离过程格外困难。
而当父母之间的情感关系完全不紧密的情况下,孩子会意识到爸爸并不喜欢妈妈,这时孩子就有可能选择不模仿妈妈,而将爸爸作为自己模仿的對象,学习父亲身上的男性特质,进行男性化的自我性别认同。简单来说,在恋父情结的推动下,小女孩会在儿童时期格外喜欢爸爸,但如果小女孩发现爸爸不喜欢妈妈,那么妈妈的行为举止并不能吸引到小女孩将其作为榜样,小女孩会学习爸爸的行为举止,从而表现为我们常说的“假小子”。
恋父情结是人格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倾向,孩子的健康发展需要父母做出良好引导。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需要模仿父母来完成自我发展,父母的榜样作用不容小觑。良好的父母关系更有利于女孩模仿母亲,完成女性的性别自我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