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2022-06-16杨伟民

全球化 2022年3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目标经济形势

摘要: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在制造业、出口、民营企业、数字经济等方面显示出强大韧性。但是,经济发展也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实现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大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力度,并需要更加科学精准控制疫情。2022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九个方面:一是稳定经济大盘;二是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三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四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五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六是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七是扩大高水平开放;八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九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关键词:经济形势 经济社会发展 政策取向 发展目标

作者简介:杨伟民,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笔者拟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2021年经济形势;二是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三是2022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2021年我国经济形势

(一)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在这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概括为七个方面的成效:一是经济保持恢复发展;二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继续优化;四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五是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六是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七是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

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从经济增长看,2021年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增量最多的一年(见图1),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增长8.1%,虽然同过去相比速度并不快,但是增量幅度相当大,净增13万亿元,相当于2003年全年的经济总量。由于增量大,2021年我国GDP已相当于美国的77%左右,比上年的70%大幅提升7个百分点,我国经济总量与美国的差距大大缩小。2021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已接近世界高收入国家的门槛。此外,其他总量指标也大幅跃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万亿元,货物进出口总额39万亿元。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国内疫情多点、多时段散发,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全球和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扬,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显露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就十分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1.5亿户市场主体克服困难、奋力前行的结果。

(二)我国经济彰显了强劲韧性

2021年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较好地恢复发展,主要是因为比较好地控制了疫情,使之没有大规模蔓延,更是因为我国经济本身强大韧性的支撑。经济韧性,就是在遭遇外在冲击情况下,经济自我修复,甚至逆势而上、发展壮大的能力。我国经济的韧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制造业。我国制造业能力强大,产业门类齐全,竞争优势明显。我国工业拥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健全的国家。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40%以上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

黄鑫:《中国制造业何以稳居世界第一》,中国政府网,2021年9月26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09/22/content_5638605.htm。 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我国制造业仍增长了9.8%,快于8.1%的经济增长。2021年第三季度,我国制造业占全世界的比重提高到27.6%,比北美地区高出8.2个百分点,比欧洲地区高5.4个百分点。2011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GDP比重大幅下行,2020年已经降至26.18%。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4%,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是近十年制造业比重连续下降后的首次回升。

二是出口。美国对我国发起贸易摩擦加征关税甚至全面遏制,旨在遏制我国的出口以及经济增长。在美国遏制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冲击下,202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仍创下历史新高,达到6万亿美元,较2019年的4.6万亿美元,接连跨越5万亿美元和6万亿美元两大台阶。其中出口同比增长29.9%,出口增长的背后是我国强大的制造能力,特别是制造业当中与数字产业相关的行业。另外,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快的增长,也是出口结构不断优化的结果。我国已经由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向机械设备的出口为主转变,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95%,其中机械类占44%。

三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制造业和出口中的韧性更强。2021年制造业中的民营工业企业增长10.2%,快于国有企业和其他类型的企业。民营企业出口总额达到1.9万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6%,且仍处于继续提升态势,改变了多年前外资企业出口占据半壁江山的局面。在信息技术服务及信息技术和电子设备制造业中,民营企业也占有主要地位。我国民营企业在工业、制造业、出口中的份额都在提升,日益成为我国经济韧性的重要基石。

四是数字经济。随着经济日益数字化,数字产业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其中两大产业是核心:一个是服务业中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21年我国该产业增长17.2%,大大快于整个服务业增长8.2%的水平;另外一個是制造业中的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2021年增长15.7%,大大快于整个工业增长9.6%的水平,彰显了我国数字经济的强大韧性。

(三)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既是对2021年经济发展面临问题的总体判断,也是对2022年经济发展面临问题的预判。

需求收缩,主要是居民消费和投资恢复迟缓。消费主要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与消费密切相关的产业增长回落。投资疲弱主要是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增长回落较大。

供给冲击,主要是出现多年少见的结构性供给短缺,短期的有缺煤、缺电、缺柜(集装箱),可能延续较长时间的有缺芯(片)、缺工。缺煤、缺电主要是2021年9月。2021年10月份以后,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加大煤电保障力度,缺煤缺电导致的制造业增长速度下滑局面已经基本消除。缺柜主要是国际疫情蔓延。缺芯问题既取决于国际上疫情的变化,也取决于我国在芯片创新能力方面的进展。缺工主要是制造业招工难,是我国就业结构的长期矛盾,也是中长期要面对的问题。

预期转弱,主要是企业和投资者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对经济前景担忧,加之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不清、极端舆论、监管叠加,以及监管“时度效”把握不当导致预期转弱。

图2显示,2021年三季度,国民经济12个大类行业的增长普遍是三季度不如二季度,四季度不如三季度。回落幅度较大的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与疫情多点散发和防控力度加大相关的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二是房地产业及其密切相关的建筑业三、四季度出现罕见的负增长;三是制造业因一度出现的缺煤、缺电和主动限电,在三季度出现大幅度回落。

需求收缩首先表现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持续下滑,2021年12月份已经降到了1.7%,这个增幅只有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20%(见图3)。

需求收缩也表现为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疲弱。2021年累计增幅逐月下滑,其中房地产新开工施工面积7月后转负,12月已经降到负11.4%(见图4)。

从供给看,首先是工业增幅回落。2021年8月以后工业增长逐月回落,9月为谷底3.1%,比8月回落2.2个百分点。10月以后加大了煤电保障力度,增速开始企稳回升,仍远未恢复到8月的增幅(见图5)。三季度后工业和制造业增幅回落,9月41个工业行业和43种主要工业产品的增幅,均比8月大幅度下滑。三季度制造业增幅仅为二季度的1/2,四季度较三季度继续下滑(见图6)。

其次是服务业增长放缓。3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速达到最高点的25.3%(主要是基数因素,2020年同期为-9.1%),之后逐月下滑,12月为3%,比2019年同期低3.8个百分点(见图7)。

此外,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给供需两端都带来一定影响。我国初级产品高度依赖全球市场,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再加之国内缺煤、缺电导致部分原材料产量增幅下降,也助推了工业产品价格上涨。工业产品购进价格涨幅高于出厂价格,使下游企业成本增加。工业生产者购进和出厂价格指数在11月以后有所下降,但是仍处于高位(见图8)。

二、2022年我國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一)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6个主要指标,与2021年相比是“三变三不变”。三个变化的指标首先是经济增长速度,由2021年的6%以上调至5.5%左右;再就是失业率,由2021年的5.5%左右微调至2022年的5.5%以内,从容忍比5.5%多一点到控制在5.5%以内,表明了就业形势的严峻,希望加大力度保就业;最后是能耗强度,2021年为降低3%左右,2022年不再作为年度指标,改为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其他三个指标,城镇新增就业、居民消费价格、粮食产量同2021年保持不变。

2022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充分考虑了与“十四五”规划目标的衔接,同时,反映了年度经济形势变化,既实事求是,又积极进取;既不冒进,也不保守。确定5.5%的指标主要基于近两年5.1%的平均增速,相对于2021年8.1%的经济增长是低的,但相对于2020年和2021年两年的平均值,又是比较高的。实现这一目标不是轻轻松松的,在有效控制疫情的情况下,也是需要“跳一跳”“蹦一蹦”才能摘到的。

(二)实现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政策取向

实现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基本政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七项政策部署,即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二是财政、货币、就业政策要加大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及时动用储备政策工具,确保经济平稳运行。三是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更加科学精准。实现5.5%的经济增长目标,可能最大的不确定性还在于疫情是否控制得住。

(三)实现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要把握的原则

一是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稳定经济的责任,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二是统筹协调,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之间的关系,把握多目标的动态平衡,这是下一步宏观调控特别是宏观经济治理要把握好的重大原则。三是立足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尊重规律,因地制宜。四是更多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激发活力和创造力,把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最主要的是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五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上述五个原则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四个认识”,即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系统观念的四个规律性认识的精神是一致的。

三、2022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2022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第一.稳定经济大盘。财政政策加大力度。赤字率按2.8%安排,虽然看起来赤字率比2021年的3.2%下降了0.4个百分点,但是支出的力度扩大了。2022年财政支出扩大到26万亿元,比2021年增加2万亿元。拓展财政支出来源,将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纳入财政支出,这是一种特殊的财政政策安排。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占总支出的36%,主要是用于市县落实减税政策和保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同2021年相同。货币政策要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融规模与名义经济增速保持相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要积极推动金融机构降低贷款利率,2022年仍然还有降息空间,同时要减少收费。2022年就业问题比较突出,财政和金融政策要围绕扩大就业精准发力。要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继续做好能源、重要原材料保供稳价工作。要坚持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做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第二,稳市场主体保就业。财政货币政策既要发挥宏观上的稳增长作用,也要发挥微观上的保市场主体的作用。保市场主体是稳增长的基础,保市场主体就是保就业,保就业就是保收入、保民生。保市场主体要采取组合式的税费政策,阶段性和制度性相结合、减税与退税并举。减税是特殊时期的特殊财政政策安排,阶段性的减税规模仍然是1万亿元,与2021年相同。制度性的安排是增值税留抵退税,规模为1.5万亿元。同时,金融业要发挥保市场主体的作用,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金融机构继续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防止限贷、抽贷、断贷。保市场主体,还要帮助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包括对特殊困难行业用电实行阶段性优惠政策、引导大型平台企业降低收费、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等收费、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以及加大拖欠中小企業账款清理力度,规范商业承兑汇票使用等。

第三,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市场准入、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完善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监管规则,创新监管方法,提升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二是支持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依法平等保护企业产权、自主经营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涉企政策要多听市场主体意见。三是推进财税金融领域改革,包括预算绩效管理、省以下财政体制、税收征管制度、金融监管、中小银行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股票发行注册制等。

第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重点任务是实施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和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二是加大对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三是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四是促进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包括建设数字基础设施、5G规模化应用、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完善数字经济治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

第五,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一是推动消费持续恢复。主要措施包括,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生活服务消费,培育消费新业态,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鼓励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加强社区养老托幼等设施建设。二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是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防洪排涝设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三是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经济大省要增强对全国发展的带动作用,同时经济困难地区要用好国家支持政策。四是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包括城市更新,市政设施和防灾减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等。

第六,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一是粮食供给,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再次发放农资补贴,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新建改造大中型灌区,推进种业振兴,加强生猪产能调控。二是乡村振兴,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劳务协作、职业技能培训,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措施。三是农村改革,开展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县试点,深化供销社、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国有林区林场、农垦等改革。

第七,扩大高水平开放。一是要多措并举稳外贸。二是积极利用外资,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支持外资加大中高端制造、研发、现代服务等领域和中西部、东北地区投资。推进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三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四是深化多双边经贸合作,用好优惠关税、原产地认定等规则,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推动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标准自贸协定。

第八,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在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同时,重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第九,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住房方面要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二)2022年经济工作的方法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门强调了工作方法和策略,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据此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必须恪尽职守、勤政为民,凝心聚力抓发展、保民生,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反对敷衍应付、推诿扯皮,坚决纠治任性用权、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及时回应民生关切,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防止政策执行“一刀切”、层层加码,支持广大干部敢担当、善作为。

责任编辑:郭 霞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目标经济形势
浅谈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发展目标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研究 
浅谈做好煤炭企业困难时期稳定工作的思考
关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建设新时代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对策探讨
论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论银发经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改革、创新是中国当前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