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题词青年团体二三事
2022-06-16孟红
孟红
今年五月是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的日子。回望历史,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一代代热血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汇聚成激情澎湃、青春昂扬的集体力量。他们义无反顾地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坚定跟党走,无私无畏挥洒汗水、建功立业;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洪流中,为强国兴民励精图治,坚持永久奋斗、谱写青春之歌……这一切有赖于广大青年的拼搏奋斗,同时也离不开领袖毛泽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指导和引领。
“中国的解放主要依靠青年人”
101年前,13位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热血青年,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此后艰苦的革命斗争中,觉醒的一批批青年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他们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这13位中共一大代表中就有一位绝代优秀的青年才俊,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一代领袖,他就是毛泽东。
1936年11月,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地团结各界青年投入抗日救亡斗争,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共青团开始自上而下的改造,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各级青年救国会,到1937年4月,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以下简称“青救会”)成立,边区青年运动有了统一的组织领导。
1938年2月,日本侵略军进攻黄河风陵渡时,青救会给青年们下达了紧急任务:不让敌人夺走黄河上一个渡口、一条船只!青年们积极配合,严防死守。其中神府青年多次组织担架运输队越过黄河,到山西抢救运送伤员;少先队、儿童团不分昼夜站岗盘查汉奸,儿童团成员还前往医院看护伤员……同年,贺龙代表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青年第一次救国代表大会上讲话,希望青年把边区的模范作用推广到全国去。随后的两年内,约两万余名青年通过动员到了前线,不少人加入地方武装组织。
1938年4月15日,为了纪念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成立一周年,毛泽东为会议题词:“青年是抗日战争的生力军,目前青年团体的任务是团结全国一切阶层的青年男女,大批地走上抗日战争的战场去,充实正规军的战斗力,发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在后方的青年人,也是一切为着战争胜利而工作。中国的解放主要依靠青年人。”该题词后来发表在《新中华报》上。
1938年11月,毛泽东为西北青年救国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题词:“努力前进,打日本,救中国”,这成为抗战时期中国青年运动的主旋律。
1939年,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把5月4日定为“中国青年节”。毛泽东在延安青年群众举行的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纪念会上作关于青年运动的政治方向的讲话,指出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才是“青年运动的方向”。在演讲的同时,毛泽东又为纪念大会挥毫泼墨:“目前中国青年的唯一任务就是打胜日本帝国主义。”
同时,毛泽东进一步深刻指出,“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强调“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鲜明揭示中国青年运动的内涵特征,为其后广大青年坚定信心、激发斗志,紧跟党夺取抗战胜利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全面胜利提供重要遵循。
“肯学肯干,又是革命的”
延安时期的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其前身为安吴战时青年训练班。该训练班是抗日战争初期的1937年10月,由中共中央青年部实际领导的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在国民党控制区创办的战时青年训练班,后通称安吴青训班。它是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专门培养青年工作干部的学校,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较高水平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青年运动干部。
1939年10月,毛泽东为安吴青训班二周年纪念题词:“带着新鲜血液与朝气加入革命队伍的青年们,无论他们是共产党员与非党员,都是可贵的,没有他们,革命队伍就不能发展,革命就不能胜利。但青年同志的自然的缺点是缺乏经验,而革命经验是必要亲身参加革命斗争,最下层工作做起,切实地不带一点虚伪地经过若干年之后,经验就属于没有经验的人们了!”
1940年1月,陈云提议在延安开办青年干部学校,将中央党校青年班和安吴青年训练班的学员转来学习。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创办泽东青年干部学校(以下简称“青干校”)。经过一个月的筹备后正式创立,陈云兼任校长,冯文彬任副校长,黄华任教育长。
1940年5月3日,青干校举行开学典礼,毛泽東、周恩来到会祝贺。
1941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青干校的几位青年代表学校的学员精挑细选一堆花生和一捧红枣,用手帕分别包裹好,到杨家岭给毛泽东和朱德拜年。当时,毛泽东的住处没有传达室,王仲方等一行青年人上了一个坡后,大步流星地径直走到毛泽东的窑洞门口,掀起白布帘子一看,毛泽东和朱德等其他几位中央领导同志都在。
王仲方等人毕恭毕敬地向毛泽东和朱德等领导同志表达全校师生的敬意。毛泽东听后十分高兴,笑眯眯地连忙招呼几位青年人坐在他身旁,亲切地询问青年干部的学习情况。当毛泽东听到有些人不十分安心青年工作岗位、觉得不如做军队工作有出息时,就恳切地说明青年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大家努力学习、努力工作。
临别时,几位青年希望毛泽东给青干校题写几个字。毛泽东欣然同意,洋洋洒洒地写出了以下的题词:“肯学肯干,又是革命的,必定是有益的,必定是有前途的。”
接下来,朱德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也纷纷提笔赐字,对青年学生给以鼓励与指导。
王仲方等几位青年如获至宝,满载而归。回到学校,他们立即将毛泽东等人的珍贵题词镌刻在蜡纸上,油印好后,作为校刊的特刊分发给大家。1941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将青干校、女大、陕北公学三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
虽然这份油印特刊时隔太久已经找不到了,但毛泽东的题词墨宝始终被王仲方珍藏着。
无疑,凝聚着毛泽东深切革命智慧的这一题词,鼓舞了千千万万的青年焕发出巨大的革命豪情,肯学肯干,团结一心,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中华民族光明的前途、美好的未来。154DB6B9-FD46-403C-8BD6-AF38FDB8E796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1948年秋,为了更好地指导解放区建团,《中国青年》在河北平山县复刊。
1948年12月,《中国青年》复刊时发表毛泽东为《中国青年》的题词:“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后来,毛泽东还为复刊的《中国青年》题写刊名。毛泽东的这一题词,突出强调加强纪律的极端重要性。
这幅题词有着重要的历史背景。
自进入1948年,在中国革命胜利在望的历史时刻,毛泽东就一直在强调抓纪律建设。1948年11月11日,毛泽东在西柏坡给东北野战军负责人和各中央局、各前委负责同志发出一封电报。此时,辽沈战役刚刚结束,淮海战役正在进行,平津战役即将开始,人民解放军在各大战场的节节胜利使得原来预计需要5年的解放战争进程大为缩短,中国革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毛泽东在电报中指出,再有一年左右时间即可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但毛泽东同时又告诫:“要全部解决国民党并占领全国,则尚须要更多的时间。我党我军仍须稳步前进,不骄不躁,以求全胜。我们的口号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1948年毛泽东和党中央抓纪律建设,有力制止了党内的无政府无纪律现象,保证了党中央领导的集中统一,不仅为争取即将到来的革命在全国范围内胜利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以后从严治党、从严治军,加强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加强学习,发展生产”
随着抗战胜利在即,各地青救会即将完成历史使命,时代呼唤一个先进青年组织的出现。1946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向各解放区发出《关于建立民主青年团的提议》,明确要推动解放区试建青年团的工作。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12万人的解放军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于各解放区试建青年团工作的成功,中央决定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时正式建立青年团。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九月会议”。毛泽东专门为青年机构的设立起草《通知》。《通知》指出:“一九四九年上半年将召开全国青年代表大会,成立全国青年联合会;并将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49年1月1日,中央发出的《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明确规定,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性质、任务、建团方针和步骤。不久,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筹备委员会成立,任弼时任筹委会主任。
1949年3月,中共中央机关抵达北平。4月1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刚刚解放的北平(协和医院对面的北平中央美术学院礼堂)开幕。毛泽东为大会题词:“同各界青年一起,领导他们,加强学习,发展生产。”
朱德为大会题词:“由于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完全胜利,领导青年群众积极参加恢复和发展工业和农业生产,已日益成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头等重要的任务。”中央发来的贺电肯定“青年团是党的有价值的助手和后备军”,希望“有广泛基础和良好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今后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工作中,必能团结全体爱国的劳动青年和知识青年,在青年中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并以突击队的精神率领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勇敢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總之,正是在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杰出代表的领导和激励下,一批又一批年轻优秀党员前赴后继,为鲜红的党旗添光增彩;一代又一代从青年时期就信仰马克思主义并为之奋斗终生的共产党人,让党的事业薪火相传。抗日战争期间,许多优秀青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打击日本侵略者,国统区的爱国青年冲破重重封锁奔赴延安,实现自己抗日救国的抱负。而到了解放战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决战胜利的关键时期,国统区此起彼伏的学潮成为沉重打击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中国共产党引导凝聚广大青年义无反顾旗帜鲜明地支持和团结在鲜红、飘扬的党旗下,汇聚成势不可当的强大力量,推进蓬勃发展的学生运动,加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
“参加新民主主义的建设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毛泽东号召青年团结起来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勉励青年要“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1949年5月4日,中华全国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中共中央特别向大会发来贺词:“全国的爱国青年除了必须继续与帝国主义侵略者及其中国反革命残余作坚决斗争外,必须把主要的努力放在学习和建设的任务方面,以便迅速在全国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文化教育事业。我们相信勇敢的中国青年在实现新的任务的时候,将和过去一样,站在人民的前列。”
毛泽东为大会题词:“团结各界青年,参加新民主主义的建设工作。”朱德的题词是:“青年大团结,建设新中国。”大会宣告全国青联正式成立,选举团中央副书记廖承志为第一届全国青联主席。
中国共产党高度评价这个时期的青年和青年运动,认为其是党领导革命的“重要方面军”。毛泽东指出:“‘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在“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队伍中,有由中国知识青年学生们组织的一支军队,是反帝反封建的一个方面军,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青年矢志不渝跟党走,积极投身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热烈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发出的号召,一切为了社会主义,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献给祖国。
1949年12月,成立仅两个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后来,五四运动的场景也被制作成浮雕嵌入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
1953年6月,在青年团二大期间,毛泽东接见大会主席团,发表《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特点》的著名谈话。随后,一个创造性开展青年工作的热潮在全国迅速掀起。154DB6B9-FD46-403C-8BD6-AF38FDB8E796
为了更好地发挥青年在国家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国青年为完成和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1955年2月,青年团二届二中全会决定于当年9月召开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决定发布后,团中央发起“争取做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为社会主义建设立功”活动。消息一经发出,青年职工纷纷修订自己的生产、工作计划,创造新的定额,推行增产节约;农村青年也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行动口号和竞赛目标。这一时期涌现了一大批热爱工作、虚心学习、不怕困难、联系群众,在青年中很有影响的积极分子,全国约计不下400万人。
同年9月,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分别题词,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在大会上讲话。团中央特向出席大会的青年积极分子颁发“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奖章,授予163个先进集体、单位“朝气蓬勃,永远前进”锦旗。这次大会对全国各界青年的震动大、教育深。会议期间,《中国青年报》每天都发表大会的消息和介绍积极分子的先进事迹,因而发行量由45万份猛增到168万份。受到极大感染的青年们纷纷应战,“争做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活动在更广范围内开展。
为中学生的刊物及壁报题词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如既往地关爱备至。
毛泽东泼墨挥毫为《中学生》等杂志以及为上海一家私立中学的一群高中生办的壁报题写刊名,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1950年4月,中国大陆的解放战争尽管已经基本结束,但是东南沿海、台湾海峡等地仍然很不太平。国民党的飞机依旧不时侵袭上海,轰炸扫射。就在这时,毛泽东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封由上海一家私立中学的一群高一学生写来的信,说他们办了一个壁报,请求毛泽东给他们题写个报头。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新式学堂之一,创建于1901年,其前身是南洋公学附属小学。
这封信是用毛笔写的,字写得端端正正。信上说:
毛主席:
我们是一群上海私立南洋模范中学的学生,平时爱好文艺,所以办了个壁报,题名为“青锋”……
信中的文字语言很朴素,直呼毛主席,没有什么客套的恭维话,真挚诚恳。毛泽东虽然日理万机,可是他被这群勤奋好学、态度诚挚的中学生感动了。他想起了自己“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峥嵘岁月,便立即拿起笔来,饱蘸浓墨,用中锋行笔,力扫千军,一挥而就,“青锋”两个洒脱遒劲的大字便跃然纸上了。“青锋”,意为“青年先锋”。
毛泽东满意地写完这两个字后,仍然意犹未尽,又提笔在原信上批道:
照写如另纸,毛泽东,四月二十七日。
同时,毛泽东又在署款“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信封上写下:
上海私立南洋模范中学
青锋社
毛寄
放下笔后,毛泽东吩咐秘书迅速把这封题字的信寄出。
毛泽东对中学生的重视与关心,极大地温暖了上海私立南洋模范中学全校师生的心。他们接到毛泽东的亲笔题词和简信后,禁不住奔走相告,雀跃欢呼。毛泽东的这份关爱,也使全国广大中学生欢欣鼓舞,发憤图强的爱国热情与学习积极性倍增。
这一群中学生的姓名,不得而知。当然,这并不重要,他们只是新中国成立伊始勤奋学习、追求进步的千千万万学生的代表。他们当时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干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可是他们在创造着历史,他们可贵地表现出那个时代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和求进向上的主动性。更难能可贵的是,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初一幅珍贵的书法艺术作品留存于世,使人们能够有幸一睹一代伟人的书法瑰宝。最有价值的是,这一幅字、一封信,鲜明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亲密情谊。
根据国家的布局调整,上海私立南洋模范中学1956年改为公立,1959年被列为上海市重点中学。
《中学生》杂志是1930年1月由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等创办的以知识教育为主的综合性月刊。自创刊以来,《中学生》杂志以其新思想和新知识滋养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学生。
尤其是1964年,毛泽东两次为《中学生》杂志题写刊名,使得这本专为中学生服务的刊物,愈发受到广大中学生欢迎,他们常常捧读,视为挚友,获益匪浅。
毛泽东的这幅宝贵题词,背后有着这样的故事:1964年春天,赵维田从团中央机关调到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担任复刊后的《中学生》杂志的主编。为了继承良好传统,办出新的时代特色,该杂志社便向团中央书记处汇报,呈请毛泽东为杂志题写一下刊名。
令人意想不到而颇具意义的是,鉴于当时团中央直属的5家报刊,如《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中国少年报》等所用报刊名称,大多数是用毛泽东书法题词中的字拼凑而成的,有些看上去不协调,所以团中央书记处向毛主席办公室递呈了申请报告,敬请毛泽东一起题写。
这个报告送上去不到半个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就把毛泽东的题词发回了团中央。不仅如此,有趣的是,毛泽东为《中学生》杂志的题刊还书写了两次。原来,“学”字写的是繁体字,而“中”字的右角还缺了一小块。因为是毛泽东的手迹,缺的这块角,谁也不好补全。《中学生》杂志就又向上级递呈报告,请求设法弥补这两个缺陷。不到一个星期,《中学生》杂志便收到了毛泽东第二次亲笔题写的刊名,一直沿用至今。
毛泽东的题词,充分体现了开国领袖对当代中学生和青少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和关怀。在这样的精神力量鼓舞下,中学生杂志社的全体同志尽心尽力、开拓创新,把这本杂志办得十分出色,竭诚尽智为广大中学生源源不断提供茁壮成长的丰富精美的精神食粮,从而使《中学生》杂志备受广大中学生的喜爱。154DB6B9-FD46-403C-8BD6-AF38FDB8E79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学生》杂志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大潮,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知识为本,与时代同步,为校园剪影,和青春作伴”的办刊宗旨,越来越贴近中学生生活。1998年,已有68年历史的《中学生》杂志继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期刊”之后,又被评为“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成为在全国中小学社科类期刊中唯一两次获得殊荣的刊物。
总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把青春献给祖国,竖起“青年突击队”“青年垦荒队”等一面面闪亮的旗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青年一代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勤勉工作、开拓奋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进入新时代,当代青年秉持光荣传统,自觉听党指挥,在科技创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领域处处可见年轻人拼搏奋斗的身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
青年朝气蓬勃,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青春富有梦想,在拼搏奋斗中绽放光芒。中国共产党总是把自己的最大希望寄托在代表未来的青年身上。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用一段论述青年工作,明确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一重要论述,内涵丰富、全面系统、思想深刻、意义重大,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这体现了我们党对青年一以贯之的实践要求,深刻回答了“发展好了还要不要奋斗、如何奋斗”这一青年运动的时代课题,对引导青年一代接力历史责任、矢志永久奋斗,具有很强现实针对性。
回望历史,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在毛泽东对青年团体系列题词的号召、鼓舞和凝聚下,披荆斩棘,奋勇前进,用奉献诠释初心,用生命书写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时代有志青年赓续红色血脉,把青春华章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梳理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在中国青年运动波澜壮阔历史进程中的诸多题词,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程中,始终重视对青年的培养和教育,始终重视依靠和发挥青年的先锋作用;青年在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征程中,始终坚定地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始终坚定不移地跟党走社会主義的康庄大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奋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青年“两个始终重视”和“两个始终坚定”的亲密关系,经时代造就,是历史必然。
责任编辑 / 马永义154DB6B9-FD46-403C-8BD6-AF38FDB8E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