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央苏区的生动实践
2022-06-16卢大有卫平光万义兵
卢大有 卫平光 万义兵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2011年,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2]。苏区精神立基于伟大建党精神,前承井冈山精神,后启长征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央苏区的生动实践和传承发展。我们要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与苏区精神之“源”与“流”、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在伟大建党精神统领下弘扬苏区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为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目标追求,是苏区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3]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战胜了前进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苏区精神蕴含的坚定执着的信仰信念,是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在苏区的生动实践。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讲,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首要任务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否则就将落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窠臼。在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和任务,制定阶段性的奋斗目标,一直在坚守理想、实现理想的征途上奋力前行,从未停歇。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毛泽东阐明了“以乡村为中心”的观点,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学说的重大发展[4]P296-297。中央苏区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党内“左”倾错误路线的斗争中,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并“逐渐形成了包括人民军队建设、党的建设、革命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等方面内容的中国革命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5]。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坚定革命前进方向。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后,一部分同志对“红旗到底打得多久”产生了疑问。1930年元旦,林彪以祝贺新年的形式,分别给毛泽东、陈毅等人写信,信中流露出对建立红色政权缺乏信心、对时局估量较为悲观、不相信革命高潮能迅速到来等错误认识和情绪。1月5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了回信,从四个方面对国际国内矛盾作了科学分析,说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根据。在信的最后,毛泽东满怀激情地展望中国革命高潮即将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阳,它是躁动于母腹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6]P106。随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苏区进入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革命的出路在何方是每个红军游击队战士迫切想知道的问题。1935年,陈毅率部突围到粤赣边游击区后,在部队中发表讲话:“革命红旗不会倒,斗争一定要开展!在斗争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在斗争中求胜利!”[7]P47陈毅的讲话拨云见日,使红军战士看清了光明前途,增强了开展游击战争的勇气和信心。
堅持真理、坚守理想,战胜革命道路上的挫折。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理想奋斗。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曾多次受到“左”倾路线执行者的不公平对待。尤其是1933年年初,临时中央由上海迁至瑞金后,开展了反对所谓“罗明路线”的斗争,对一大批坚持毛泽东正确主张、抵制王明“左”倾路线的干部进行了“残酷斗争”。在这期间,毛泽东已被“左”倾错误领导者剥夺了对红军的指挥权,专门领导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行政工作。即便如此,他仍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和党员的责任心,投入到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和政权建设工作中去。1933年8月,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中央苏区南部17县的经济建设大会,不久后进行了著名的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制定了根据地经济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有力推动了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8]P310、314-315。1933年3月,邓小平因寻乌失守被撤销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之职,并被扣上“江西罗明路线”执行者的帽子,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在这期间,邓小平始终对革命工作充满热情和信心,肩负起《红星》报主编的职务,经过他的精心运作和不懈努力,《红星》报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深受苏区军民的喜爱[9]P204、215、220。正是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笃信,对中国革命道路的信心,才让毛泽东等革命先辈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一切以革命事业为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继续为革命贡献力量。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鲜明主题,是苏区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每一个政党都有自己的目标方向和价值追求,为谁立命,为谁谋利始终是一个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苏区精神诠释的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是伟大建党精神“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在苏区的生动实践。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从井冈山突围,转战赣南、闽西,沿途发布《红四军司令部布告》:“红军宗旨,民权革命……地主田地,农民收种”[10]P1。布告以通俗的语言,向老百姓作出庄严承诺——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工农民主政权,是真正代表中国广大工农劳苦大众利益的政权。“一苏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苏维埃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11]P772-773。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党执政目的是为改善工农生活,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了让工农群众真正地参与政权建设,苏维埃政府先后制定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选举细则》等10部法律训令。土地革命开展以后,苏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被推翻,广大农民在政治上获得了大翻身。分得土地后,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在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克服各种困难,齐心协力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大发展。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争创一流工作。中央苏区时期,在异常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党领导苏区群众创造了军事、行政、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第一等工作”。创造第一等军事工作。红军从井冈山下山时3600多人发展到中央苏区时期正规军12万人,还创建了大量的地方武装,包括独立师和各县独立团、独立营、游击队、赤卫军、赤少队。创办各类红军学校,加强部队的军政训练,不断提高部队的军政素质[12]P171。从1930年年底到1933年,党领导苏区军民连续四次打破敌人的重兵“围剿”,谱写了军事斗争史上的辉煌篇章。创造第一等行政工作。苏维埃政府是一个非常精简的机构。苏维埃中央政府初设外交、军事、劳动、土地、财政、司法、内务、教育、工农检察等部和国家政治保卫局(简称“九部一局”),除教育部和政治保卫局外,其他八部委都集中在瑞金叶坪一栋小小的谢氏宗祠内办公。每个国家部委仅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每个部委工作人员包括部长在内仅3-5人,个别大的也只有8-9人。”[13]P26地方苏维埃政府机构和工作人员也十分精简,“每个乡苏政府只配不脱产工作人员3人,区苏维埃政府15人,县苏维埃政府25人,省苏维埃政府90人”[13]P26。人员减少了,经费开支大大减少,不仅没有影响工作效率,反而通过改进工作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创造第一等社会工作。中央苏区的社会建设成效非常显著。在教育事业方面,创办大量列宁小学、补习学校、夜校等,适龄儿童入学率达50%。在妇女解放方面,实行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实行婚姻自由,严禁买卖婚姻,彻底解放了妇女。在移风易俗方面,破除封建迷信,消除陈规陋习,“禁绝烟赌”,废除娼妓,清匪肃盗,树立了良好社会风气。在社会保障方面,建立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红军优抚等制度,设立免费医疗、失业津贴、残疾及老弱抚恤金、婴儿补助金、丧葬津贴、工人家属贫困补助金等,使红军家属、困难家庭得到及时有效帮助。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开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中国共产党矢志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央苏区时期,党领导苏区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探索,奋力开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党在中央苏区的局部执政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革命性变革提供了基本路向。中央苏区的革命实践明确了社会变革必须寻找新的制度路径的思路,提出了建立新社会的计划,而且进行了摧毁“社会旧制”,实现社会再造,建立基本与民主革命性质相适应的政治架构和社会形态的实践,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党的建设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扩大了党和红色政权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处于被分割状态的各革命根据地的中枢指挥,推动了各革命根据地政权、经济、文化、教育和党的自身建设,开创了土地革命战争新局面,谱写了人民政权建设的崭新篇章;[14]发展了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了以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核心的基本制度架构,为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建构和社会治理提供了政治基础;开展了法制建设,先后颁布120多部法律法令,初步建立起具有鲜明阶级性和时代特征的苏维埃法律体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司法组织系统,有效保障了工农群众的民主权利和有序的政治参与;奠定了党的领导地位、党政关系、军民关系的制度基础,锻造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拓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顽强意志,是苏区精神形成和发展的道德基础
一百年來,中国共产党人以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付出巨大牺牲,最终赢得了革命的胜利。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既是我们争取革命胜利的强大支撑,也是苏区精神形成和发展道德基础。苏区精神折射的党和广大军民“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浴血奋斗、无私奉献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在苏区的生动实践。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锤炼战斗到底的鲜明品格。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苏区时期,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壮大,特别是红军攻打大城市的行动,使国民党反动派大为震惊。蒋介石先后纠集了100多万军队,对中央苏区及周边苏区进行了五次大规模“围剿”。面对数倍于己之敌的疯狂“围剿”和封锁,毛泽东等实行游击战“十六字诀”方针,大胆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指挥红军与敌人鏖战。广大红军不畏牺牲、英勇战斗,从龙冈大捷到黄陂大捷,从老营盘战斗到方石岭战斗,创造了一个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从1930年冬到1932年春前后,各根据地共歼灭敌正规军20余万人,给国民党反动统治以重大打击,主力红军发展到约15万人,农村革命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4]P326在党的坚强、正确领导下,在苏区群众的大力支援下,千千万万革命将士在硝烟中勇往直前,在挫折中愈加奋起,铸就了拖不垮、打不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钢铁雄师,成为争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一百年来,我们党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的;就是靠着这种战斗到底的韧劲,为人民谋取了幸福生活,为国家发展开辟了正确道路,为民族复兴赢得了光明前途。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铸就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中央苏区时期,广大党员和苏区军民为保卫红色政权、保卫革命果实,与敌人进行顽强斗争,许多革命者以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入党誓言。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时,何叔衡等奉命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2月24日,何叔衡等人在福建上杭县水口镇小径村被敌包围。何叔衡突围时身负重伤,仍奋力与敌搏斗,最后壮烈牺牲,以生命践行了他“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1925年12月,古柏加入中国共产党,奉命回寻乌开展革命工作。中央苏区沦陷后,古柏在游击战中为了掩护战友壮烈牺牲,践行了“甘做革命铺路石”的承诺。什么是共产党人?共产党人就是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真正的共产党人敢打头阵、勇当先锋,铸就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血性胆魄。“革命成功,尽在民众”。在“一切为了革命战争”的口号下,苏区广大群众踊跃参战支前,为保卫红色政权顽强斗争,同样付出了巨大牺牲。江西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近26万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的。延安时期,毛泽东曾沉痛地说:“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15]P1097纵观古今,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党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才迎来了革命的胜利。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塑造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无私奉献是苏区精神的内核。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就是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就是为了改善群众生活、维护群众利益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中央苏区时期,由于敌人连续“围剿”和严密封锁,苏区物资奇缺,军民生活十分艰苦。即便如此,广大苏区干部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要想方设法改善群众生活。中共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在宣成区长桥村检查支前工作时,了解到一位贫农生活困难,马上就将身上仅有的2元钱送给她,帮助她渡过难关。为了节约开支,支援革命战争,许多苏区干部连伙食费都不要公家发,自带干粮去办公。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带头从家中背米去政府机关吃,不要公家发给伙食费。他的妻子埋怨说:“当个主席,连饭都赚不到吃,真没用。”刘启耀耐心解释说:“共产党人当官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老百姓谋利益。”广大党员干部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苏区群众感党恩、念党情,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倾其所有、尽其所能地支援革命战争,体现苏区群众伟大的奉献精神。为支持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赣南苏区人民认购公债368万余元,占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公债发行总数480万元的76%以上。赣南苏区人民在物资严重匮乏之际,还为红军提供了难以计数的军需粮秣和慰劳物品。仅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前的短短5个月,赣南苏区人民就合计捐献稻谷84万担、被毯2万床、棉花8.6万斤、布鞋5万双、草鞋20万双和军费150万元等。[16]P684赣南地区至今还流传着这样感人的话语:“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儿送去当红军,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崇高品格,是苏区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政治基础
一百年来,我们党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有打倒我们,这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靠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从本质上说,忠于党与忠于人民是一致的,忠于党的出发点就是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落脚点就是“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不负人民”。“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充分彰显了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契合与高度统一。苏区精神展现的忠诚担当、一心为民的鲜明特质,是伟大建党精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在苏区的生动实践。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谨守誓言永不叛党。“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是对党员最基本的要求。面对残酷的斗争形势,我们党在建党之初就形成了以忠诚于党、牺牲个人、永不叛党为主要内容的入党誓词。中央苏区的革命先辈先烈谨守入党誓言,展现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1928年3月,中共赣南特委机关报《红旗报》主编、共产党员肖华燧不幸被捕。在狱中,他任凭敌人百般酷刑折磨,坚决不吐露半个字的秘密。1929年2月,伍若兰为掩护丈夫朱德突围不幸被俘,受尽各种严刑坚贞不屈,至死没有透露半点秘密,只留下一句铿锵誓言:“共产党人从来不怕死,若要我低头,除非日头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17]P2401935年3月,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率部突围,不幸受伤被俘。在狱中,他志坚如钢,不惧酷刑,与敌人坚决斗争。他拒绝家人请国民党达官贵人营救,慨然赴死,表现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和担当。从“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陈毅,到“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刘伯坚,再到“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的江善忠……对党忠诚,早已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之中,落实到一言一行,贯穿于一生一世。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切实关心群众生活。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与人民融为一体,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要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切实关心群众生活,把为民谋利作为最根本的职责。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曾谆谆告诫全苏区的党员干部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他说:“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6]P138毛泽东言出必行,当他看到沙洲坝的群众饮用池塘里面的脏水时,就亲自带领战士帮助群众挖一口水井,从而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维护了群众的健康。当他看到谢大娘家光线很暗时,就亲自为谢大娘家开了天窗。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广大苏区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形成了广为传颂的“苏区干部好作风”。1933年春,兴国县长冈乡贫苦农民马荣海家被火烧掉一间半房子,乡政府就发动群众捐钱帮助他盖房子。同年5月,长冈乡有两个村发生饥荒,乡苏维埃政府即从百里之外的公略县运米解决群众的度荒问题。毛泽东在“二苏大会”上表扬长冈乡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称赞他们不但是“革命战争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而且“又是群众生活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苏区群众发自内心地感叹说:“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6]P138事实证明,哪里的党员干部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群众就会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拥护和支持革命。正是在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中央苏区连续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使根据地不断得到巩固和扩大,推动苏维埃革命走向鼎盛。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铸就铁的纪律规矩。我们党是用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的力量所在。中央苏区时期,共产党员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服从党的决定,听党指揮、为党尽责,展现了共产党人忠诚担当的风骨。1933年,当时赣东北苏区面临的革命形势十分紧张,但方志敏仍然奉命将红十军调往中央苏区,编入主力红军,支援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无条件地将信抚苏区的一部分连同大批干部送往中央苏区,成立了中央苏区闽赣省;他还多次向中央送去大量金银,以缓解中央苏区的财政困难。当有同志认为这样做会削弱赣东北苏区力量的时候,他坚定地说“我们一切都应该听中央指挥”,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更是带头执行纪律的模范,苏区至今还流传着“毛泽东两次派人去交伙食费”“朱德用布匹折作茶水钱”“张闻天拒吃消费合作社的客饭”等共产党人坚决执行纪律的动人故事。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自从中国产生了共产党,中国人民就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动力,指引着中国革命、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苏区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实践和传承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部分,值得我们永远传承与弘扬。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当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必须要以伟大建党精神为统领,传承苏区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牢记初心使命,奋勇拼搏,建功立业,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2]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11-05.
[3]不忘初心,重整行装再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调研并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纪实[N].人民日报,2019-05-24.
[4]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1921-194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5]胡锦涛.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创建七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10-25.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陈丕显回忆录——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8]毛泽东传(1)[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9]邓小平传(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0]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军事系统(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
[1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2]伟大的苏区精神[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
[13]苏区干部好作风[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14]王沪宁.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9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11-03.
[1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石仲泉.我观党史四集(中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17]梅黎明.浩然正气——井冈山与中央苏区的脊梁[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西省党建研究会课题“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实践——以中央苏区为例”、2021年度江西省社會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实践——以中央苏区为例”。
[作者简介]卢大有,男,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一级巡视员,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卫平光,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万义兵,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
责任编辑 / 彭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