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矿区 红色记忆
2022-06-15
双鸭山煤矿第一次党代会合影
1955年1月建成投产的鸡西小恒山煤矿
白山黑水,巨龙腾飞。沐浴新世纪的改革春风,承载着国家实施煤炭大集团、大基地战略和巩固黑龙江能源基础的光荣使命,由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四个国有重点矿区组建的龙煤集团于2004年12月26日成立,成为我国东北及蒙东地区最大的煤炭企业、黑龙江省属标志性国有骨干企业,连续15年成为全国煤炭50强企业。在党的领导下,龙煤集团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积极探索现代化、集团化发展道路,累计生产煤炭34亿吨,上缴税费656亿元,先后投入22亿元支持煤城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和黑龙江公路建设,为稳固和壮大黑龙江能源产业基础,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赓续,爝火不息。随着2012年煤炭市场下行,龙煤集团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在企业实施改革脱困攻坚的最关键时刻,是党中央给予了龙煤集团更多更充分的关注和关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于2016年3月7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详细询问了龙煤集团的煤炭产量、采煤条件、采掘机械化程度等生产经营情况,并向龙煤集团提出了“面向市场、面向技术创新,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原生力”的希望。2016年5月23~25日,习近平在视察黑龙江时再次对龙煤集团寄予期望,在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龙煤、农垦、森工三大集团是黑龙江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难点所在,要优化存量、引导增量,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发展引领力。”
历史的长河奔涌浩荡,惟奋楫者先;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惟改革者强。龙煤集团从改革脱困的大局着眼,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气魄、壮士断腕的决心勇气,大刀阔斧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先后两次完成了4.06万人的大规模组织化转岗分流,下决心关闭了10座资源枯竭、扭亏无望、安全无保障矿井,实现“两供一业”移交,紧抓煤炭市场理性回归契机,不断强化内部管理,推进煤矿的改革创新。龙煤人靠着“企兴我富我荣、企衰我耻我穷”的命运共同体理念和自我革新、壮士断腕的勇气,通过转型发展,逐步走出了危困,使一个濒危的病人从依靠外部止血、输血逐渐恢复了造血功能,这种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正是支撑龙煤集团走出困境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支柱。
牢记使命,奋进百年。回顾黑龙江煤炭工业的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矿区红色革命史,一代代黑龙江矿工正是这百年历史的经历者、创造者、奉献者,他们凭借着“艰险向前、奉献光热、忠诚实干、创新开拓”的黑龙江矿工精神,在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抗美援朝、国家现代化建设各个历史时期,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也让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矿区成为新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史上的一面面旗帜。
龙煤集团总部办公楼
采光掘热逐梦行
鸡西矿区从1906年开始采煤,矿务局自1948年7月成立。在民主革命时期、新中国全面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及新时代都作出过突出贡献,特别是在先进装备使用、开采技术创新和煤矿人才培养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1950年,原小恒山矿立井由沈阳煤矿设计院科研人员设计,鸡西矿务局建井处自己施工,于1955年投产,史称新中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第一对立井。1951年抗美援朝期间,鸡西矿区职工捐献了一架战斗机,被命名为“鸡西矿工号”。60年代我国引进的第一台波兰滚筒采煤机组落户鸡西;70年代在全国率先使用了从世界各国引进的综采综掘等先进设备,并成功掌握了综放开采技术,引领了共和国煤炭工业生产技术和采掘机械化水平新潮流。1975年鸡西矿业公司原煤产量突破1000万吨;1991年产量达到2000万吨,成为当时全国第二大煤炭生产基地,进入全国500强企业行列。1979年建成亚洲第一座以煤矸石为燃料的综合利用型发电厂,当年仅1台机组年发电5000万千瓦时,两年后又新上一台机组,2台机组年发电1亿千瓦时。1989年根据实际需要,鸡西矿务局在原小恒山煤矿自行组织攻关,将高43.8米、重3500多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排矸井井塔平移了29.2米,这项技术填补了全国一项技术空白。2006年鸡西矿业公司党委荣获“全国四好班子”光荣称号。进入市场经济后,从第一个困难期到第二个困难期,特别是2011年以来,鸡西局顶住了煤炭市场下行、煤价骤降、收入锐减、经营亏损严重的压力,发扬“务实创新、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以踏石留迹、抓铁有痕的作风,积极应对挑战,借助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政策支持,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推动企业发展,2017年实现了扭亏为盈,并保持稳中向好的势头。
鸡西矿业公司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节俭精神、“多出一锹保一顿,多出一吨保一户”的奉献精神、“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抗争精神、“一点也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的严细精神、“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的实干精神、“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的担当精神、“一切为了职工,为了职工一切”的人本精神,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干部员工的心中,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煤矿文工团的发源地就在原鸡西矿务局恒山煤矿。
陈云、陈慕华、李鹏、朱镕基、邹家华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到鸡西矿区视察、指导工作,留下了闪光的足迹。百余年间,一代又一代鸡西矿工与黑暗为伍,与光明共生,用勤劳和智慧的双手捧出来自远古的光热。百余年来,一代又一代鸡西矿工薪火相传,砥砺前行,以务实和担当的精神续写着属于自己的逐梦历程。
奋进百年铸辉煌
鹤岗矿区从1917年开始采煤,矿务局自1945年12月成立。遭受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无情践踏,经历了千疮百孔的恢复建设,体验过改革开放乘风破浪的辉煌,承受过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阵痛,分享过煤炭“十年黄金期”的愉悦,感受过市场危机下的低谷……可以说,鹤岗矿区走过了一条布满荆棘、充满挑战的极其不平凡的发展之路。然而,也正是在这些不平凡之中,沉淀了鹤岗矿工“进取、实干、奉献”的伟大精神,淬炼了矿山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坚毅品格,涌现了以李乐亭、孙好清、李庆萱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时代楷模。也正是在这些不平凡之中,创造出了无数个第一: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接管的第一个城市,解放战争第一列支前军用煤车在这里出发,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在这里诞生,新中国第一对现代化矿井在这里建立,共和国第一位由矿工成长为部长的于洪恩在这里走向全国。
1946年6月26日,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因前方战事吃紧,急需煤炭支援,为给前方将士与后方居民送去动力和光明,在矿上的一次生产动员会上,时任鹤岗矿务局局长李天放对大家说:“东北战场打得很激烈,电煤、机煤、动力煤都很紧张,现在我们多出一锹煤炭,就等于给前方送去一颗手榴弹;多出一吨煤炭就如同为前方送去一颗炮弹,我们这时不大干,还等啥时作贡献?”“大战红五月”也由此成为鹤岗矿区的优良传统,被几代矿工传承至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五月奇迹”。在这之前,全局最高日产不过3000多吨,而在“红五月”里,仅兴山一个矿最高日产就突破了3400吨。一个“红五月”下来,生产的煤炭堆成了山,一趟趟专列将煤炭送往前线。中共东北局为鹤岗矿务局颁发嘉奖令“鹤岗矿务局: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军用煤无缺,有功焉。特此嘉奖。”
与此同时,一首跨世纪的经典歌曲也正在鹤岗矿区酝酿。1947年,著名音乐家马可先生来到鹤岗。他深入千尺井下,目睹了工人光着膀子进行夺煤大战;他来到机修车间,看到工人挥汗如雨的无私付出,每个劳动的画面都使其震撼。艺术家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火热的激情,于是他一气呵成创作了一首经典劳动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
从1945年建企以来,鹤岗矿务局累计生产原煤7.85亿吨,上缴税费155亿元,上缴税费占鹤岗市财政收入的70%,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承担了鹤岗市70%以上居民的供电、供水、供暖,挑起了鹤岗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大梁。鹤岗矿区不仅为鹤岗区域经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而且为全国煤炭工业战线输送了大批人才,鹤岗矿业公司前进的足迹,深深烙印在共和国煤炭发展的史册上。
百余年波澜壮阔的风雨征程中,曾创造过无数辉煌的鹤岗矿业公司,正凝聚着万众一心、宏图大展的潜能和热力,升腾起改革发展、脱困发展、转型发展的曙光,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出新的辉煌!
煤海扬帆逐浪潮
双鸭山矿区从1922年开始采煤,矿务局自1947年7月成立。一代又一代的“采光人”艰苦创业,励精图治,使双鸭山煤炭事业踏上了稳步发展的征途。1947年8月,矿区最早开发的井口——“老三号”恢复生产;1951年,全国第一台苏式截煤机投入使用;1952年,全国第一台苏式康拜因联合采煤机在双鸭山矿区安家落户;1952年10月,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五对矿井之一,双鸭山第一对现代化竖井在岭西煤矿破土动工;1958年,由前苏联援建的年设计能力150万吨的大型洗煤厂建成投产。1989年,国家为了改善和平衡全国的能源供应,加快煤炭工业的发展步伐,要求双鸭山矿务局提前一年拿下1000万吨。在压力和动力并存、困难和机遇同在的形势下,广大干部职工统一思想,团结一心,发扬自强奋进,争创一流的精神,当年原煤产量完成1001.7万吨,提前实现了千万吨的目标,成为全国煤炭系统第18个千万吨局。
在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双鸭山矿业公司不断加大矿井投入和安全配套调整,着力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水平、改善员工作业条件。采煤机械化率已达到100%,掘进机械化率达到99.1%以上,一批大功率、自动化、高可靠性的先进生产装备,在煤炭生产中显示出巨大威力。2017年,东北三省首个人工干预智能化开采工作面落户双矿公司东荣一矿,实现巷道监控中心可视远程控制开停机、采场无人操作,创新了“无人跟机作业,有人安全值守”的开采方式,用工由原97人减少到47人,月单产翻了一番,此技术填补了龙煤集团乃至东北三省智能化采煤技术上的空白。2019年,双矿公司在东荣三矿井下使用了三种巡检机器人……双矿公司井下自动化、智能化工作水平骄傲地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矿井瓦斯监控、生产指挥实现了信息化,“一通三防”和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实现了高可靠性,打造“装备现代化、生产集约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的数字化矿山,已成为双矿新型现代化矿井的发展方向!2020年11月,全省的智能化开采现场会在双鸭山召开。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广大干部职工同心同德,众志成城,付出了许多的艰辛和汗水,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用青春和热血作出了“敢打必胜”的庄严承诺,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曲战天斗地,激昂奋进之歌。他们就像闪烁的繁星,共同照亮了浩渺的夜空。他们是企业的脊梁,支起了双矿高耸的大厦。历史永远铭记这样一串闪光的名字:万鹏、张恩璞、宋继武、尹坤、穆淑贤、丁兆和、高翠芳、赵光吾……
英雄的双矿儿女,用一种昂扬奋进的姿态,书写一页页光辉的双矿发展史,诠释了理想、信念和崇高,展示了英勇、胆略和忠诚。
坚守初心著华章
七台河矿区始于1958年开发建设,作为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国有煤炭企业,克服了建企之初的一穷二白,经历了“文革”时期的动荡不安,战胜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转轨阵痛,顶住了多次市场冲击,创造出生产原煤3.9亿吨、上缴利税126亿元的突出业绩,把土法上马的小井群发展成为大型现代化的煤炭企业,为繁荣地方经济、支持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1年勃利矿务局成立。勃利煤田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它蕴藏着丰富的主焦煤、肥焦,是全国少有的含煤宝地。国家急需这样的煤炭,急需开发这块煤田。像其他矿务局一样,新开的井都是人背井,背麻袋就像背粮袋那样,一手揪着麻袋口,一手拄着棍,背到井口门一倒,马上再回去背第二袋。后来陆续有了人绞磨、牛绞车,当时的小井是很原始的。1965年5月勃利矿务局改称七台河矿务局。到1966年,伴随着新建煤矿、新兴煤矿、桃山煤矿、东风煤矿的发展,西部区格局基本形成。从人背井到小斜井“两撇胡、矿车亲嘴”,煤矿使用上了75小绞车、10米压风机、20号主扇、小水泵,虽被当时的煤矿工人戏称为“四小”,但比起人背井时期,七台河矿务局已经大幅提高了劳动效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七台河矿区进入迅猛发展期。因其开采难度大(作业面最低处不足40厘米)、资源回收率高,1988年7月,全国煤炭工业薄煤层现场会在七台河矿务局召开。1989年七台河矿务局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同年入选全国500家大企业名单。1991年12月,七台河矿务局全年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成为中国第19个年产千万吨级矿务局,夺得全国薄煤层之冠,创出薄煤层突破千万吨全国第一、全员效率全国第一、机械化水平全国第一、经济效益全国第一等“六个全国第一”。2003年,全国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现场会在七台河召开。2004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作出批示:在“七一”前夕,各主要新闻媒体集中总结、宣传、报道七煤党建工作的先进事迹。2011年公司党委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艰险的行业特征、艰苦的作业环境、艰辛的创业历程、艰巨的时代重任,绘就了七煤与艰为伴、与难共舞、与时俱进的发展轨迹,铸就了七煤人迎难而上、百折不挠、挑战极限的精神血脉,汇就了七煤人顶压挺立、负重前行、破浪而为的动力源泉。薄煤层、大倾角,决定了七煤矿工的特殊作业姿态,跪天地、敬自然、祈平安,用埋头做事的淳朴本色奉献温暖人间的圣洁之光。爱自重、讲尊严,决定了七煤矿工的光彩做人形象,顶天立地、坦荡自然、大爱无疆,用昂扬大度的为人品质昭示矿工本是英雄的男子汉。不畏艰难、自强不息,就是这精神血脉和动力源泉的内涵概括,“跪着采煤、站着做人”,既是七煤矿工做事为人的形象描述,也是七煤矿工内心世界的魅力写照。以马英湖、何本初为代表的矿工精神浓墨重彩地载入了七台河的史册。随着时代的变迁,勤劳勇敢的七台河人不断赋予矿工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进而成为凝聚全市人民力量、激励全市人民斗志、承载七台河希望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讲:“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黑龙江煤炭曾经有过辉煌,在变革中淬炼,在艰难中成就,为国家能源产业和区域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当前面对东北振兴、老工业振兴赋予的千钧重任,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标志性煤炭企业理应走在前列。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面对深化国企改革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面对仍然布满荆棘的改革发展新征程,龙煤人以建设新时代现代化新龙煤、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己任,赓续红色基因,弘扬矿工精神,牢记初心使命,以崭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在实现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征程中奋力前行。
龙煤集团鹤岗矿业公司热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