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信仰教育多视域路径理论与实践逻辑

2022-06-15姜怡璇柯新凡

关键词:视域信仰思政

姜怡璇,柯新凡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一、引言

青少年阶段是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形成和学习成才的关键时期。由于青少年学生身心有待成熟、品行需要磨砺,故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要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强心聚力,以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应对不良思潮侵袭、信仰危机负面影响,以及敌对势力搞的颜色革命、分裂颠覆活动、文化渗透[1- 2]。调查表明,一些学校对思政课信仰教育的认识和重视仍然不够,学科建设投入不足,教学形式内容不够鲜活,氛围不够浓厚,学生参与度和获得感低,教学质量和效果有待提升[3-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讲话。2021年,党和政府发布了思政课建设发展的新指南(即《国家教材委员会关于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要求把学校思政课信仰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提出大中小学课程一体化统筹设计、分学段分学科统筹安排,循序渐进,螺旋上升(1)《关于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http://www.moe.gov.cn/ srcsite/A26/s8001/ 202107/ t20210723 _546307.html。。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师为了提高思政课信仰教育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伟力,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和研究,提出了“情境体验式、互动参与式、主题探究式和多学科协同式”等教学新理念新模式[5-8]。多视域路径教学是引起关注和探究的重要创新之一,旨在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多角度、多维度、多领域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思政课信仰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和获得感。本文拟讨论其理论和实践的逻辑基础与应用价值,以促进对思政课新要求的深入理解与贯彻落实。

二、新时代思政课信仰教育新要求、新课标与新路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我国政府,在继承和发扬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教学与信仰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师不辱使命,积极贯彻落实新指南,并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一)思政课信仰教育地位进一步提升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要求)(2)《关于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若干要求》,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http://www.centv.cn/p/323889.html。,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3)《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版)》(教社科〔2021〕2号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112/t20211214_587183.html。,将新时代思政课(政治信仰、道德法纪与文化素养等教育)的意义和地位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将过去培养“合格公民”、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高度。地位之高、决心之大,改革措施之多、力度之强,从未有过,彰显了新世纪确保赢得“人才培养、强国复兴”大战略的坚强决心和强大定力。

在党和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将其载入宪法,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也是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近来,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9],以上述指导思想为根本遵循,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传递给青少年,体现了教育部对信仰教育地位进一步提升的贯彻落实与充分努力。

(二)思政课信仰教育核心素养新内涵

思政课核心素养目标及其内涵有较大扩展。一是强调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就是要打好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使学生做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二是加强重大主题教育,突出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增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内容;三是细化劳动素养和实践锻造要求,强调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有效性,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和综合效果评估,及时增加新的讲话精神,体现课程时代性和与时俱进性。

(三)思政课信仰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思政课新要求和新课标提出了新的课程体系和建设原则、方案和教学措施,包括成立全国教材指导委员会,实行统编统审统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科技创新文化及总体国家安全观等纳入课程教材。同时,审定英雄人物、先进模范进课程教材图谱,制定思政课分课程专题教学指南,深度解读教材体系的示范教案,配套统编教材疑难问题解析、教学案例解析,出版思政课优秀讲义,开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书单,建设思政课优质网络资源库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国家教委教材司新近组织研制了6部相关教材和主题教育指南纲要。根据新要求、新课标和新指南,课程教材建设有了详细的路线图。为贯彻落实上述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师采取全新举措,主要包括:依据学生不同年龄段认知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把理论表达转化为教学语言,让思想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实际,结合讲道理与讲故事、抽象思维与生动案例、显性表述与隐性渗透等途径,让光辉的思想内容可知、可理解,充分展现思想的伟力,并将思想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其实质就是思政课教学方法和路径的全面改革。

(四)思政课信仰教育教学路径的创新探索

从上述时代背景可见,随着思政课地位不断提升、要求不断提高、教学内容和涉及学科范围不断扩展,各级各类学校和老师任重道远。为了提高思政课信仰教育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政治思想伟力,不少学校和老师开展了一系列教学研究和改革,提出了“情境体验式、互动参与式、主题探究式和多学科协同式”等教学新理念新模式。这些改革在克服传统的单纯说教弊端,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积极作用,在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组织调用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改进和探索,但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提高知识呈现和传授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等方面仍显不足,在教学理念和实现路径上的根本性改革仍显不够。

新使命要有新担当,新课程呼唤新改革。新时代思政课教学“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必须摒弃传统的单视域说教灌输模式,在教学理论和方式方法上进一步改革创新,进一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应用上多措并举,在课程知识表达呈现上更加丰富多彩,使教学形式内容更加鲜活、氛围更加浓厚,学生参与度和获得感、教学质量和效果进一步提升。多视域路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出现,恰逢其时,是时代的呼唤,更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思政课信仰教育多视域路径的表达形态及其理论逻辑

新课标新要求指出,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贯彻落实,关键是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获得感。从教育逻辑的视角分析,决定教育效果的有3个基本的因素:一是教育对象(学生)的基础情况和目标要求,包括主体参与度、学习效率和获得感;二是课程(教材、教案和媒体载体)内容与呈现形式等;三是教师的教学方法、策略与资源运用等,即教育路径表达(图1)。进一步可以概括为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三者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10]。在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尤为重要。当前,思政课信仰教育课程目标与内容明确,其教学路径表达成为决定课程教学效果与获得感的关键。

图1 教育三要素与两种教学路径

(一)多维时空表达:思想认识的高级逻辑思维形式

多维时空表达是指从不同时间和空间维度(从不同历史、现实空间或学科领域或角度),描述、呈现、传授知识与思想的一种策略和方法(图2)。不同于人们日常看书说话、讲故事所经常采取的,从单一维度或角度,一句句、一行行,娓娓道来,多维时空表达要求“一目十行,绘声绘色”,有如“心身并用、过目不忘”“天马行空、阐释自如”。在思政课教学中,分析比较世情、国情、社情,回顾历史不同阶段的不同事件情况,阐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领域发展变化,时空穿越对照等,就是典型的多维时空表达方式。这是人类思维表达的一种高级逻辑形式,带有典型的联想、发散、聚合和综合分析等科学思维特征[11]。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4)参见新华社:《开年第一课,习近平讲了这些重点》,https:// news.cctv.com/ 2022/01/14/ ARTI1Ncgc84E6GTYcJ0EVpC l220114.shtml。。这就是典型的从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等多维时空分析、思考,得出的创新性表达,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逻辑基础。

成熟得晚有些可悲,但总比拒绝成熟好。比如我,有过喜欢踩人的阶段,也有过盲目羡慕人家会来事的时期,如今慢慢调整,自认为渐渐达到了“徐志摩让棋”的境界。虽然年已半百,看似黄花菜都凉了,但想想我们这代人以后恐怕大多要住养老院,回归集体生活,与人相处的能力决定着人生最后阶段的生存质量,现在成熟也还不晚。

图2 思政课信仰教育多视域路径模式

(二)多种高技术呈现:现代高质量教育的逻辑起点

回顾历史,文字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使中华文化和智慧千年传承,历久弥新;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诞生和进步使教育教学继续腾飞。新时代的计算机网络、卫星远程通信和5G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让现代教育如虎添翼,飞天梦想成真,太空实验授课得以实现。现代信息高技术可以实现理论知识可视化、抽象世界现实化、历史场景再现化,抽象变“具象”,虚拟变“现实”……人类的学习和思维活动有了好帮手,简单、快捷、高效、容易……教师可不站三尺讲台,而学生则通过图文和视频接受知识,带着耳机闲庭信步胜过“一目十行”,这也为高质量教育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技术保障。

当然,文字表达仍然是最基本、最基础和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语言艺术不可忽视。然而,必须强调的是,多媒体幻灯、视频和图文知识传授,正在成为现代高质量课程教学的主流[12]。没有多媒体、网络、大数据,多视域路径难以做到听力、视力和脑力、感悟想象力等同时工作,也会浪费很多文字和时间,不仅教学效率回到从前,感悟体验也将消失很多,基于网络的教学、信息搜索采集、调查研究等,都将难以实施,人们只能回到旧时代。

(三)多种路径综合应用:信仰教育的数理逻辑

信仰是一种形而上、超越性、彼岸性的存在,体现的是人的价值追求、存在方式、生命理想的终极关怀[13]。在工具理性至上、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知识教育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信仰教育受到削弱,必然导致学生信仰缺失、理想信念迷茫和精神心灵脆弱。马克思主义信仰栖身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之中,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学、道德伦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生理与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之上,依赖学科知识、实证研究、逻辑推理等方式,论证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意义。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及其创新研究离不开数理工具,这是其科学的学科特征及其内在的、必然的逻辑要求。

在传统的单视域路径教学中,教师以单纯的理论灌输、知识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理想和价值信仰,学生以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方式对待“绝对真理”。老师讲得可能很好,而学生可能并未听懂,或者对有关概念、道理虽耳熟能详,却并未将其作为人生准则和生命信仰。数理逻辑工具在多视域路径教学中的应用,一是可以度量分析信仰知识感知、理解、认同和坚守等不同程度,二是可用于教学效果、满意度、获得感的调查和统计分析,三是可用于不同路径及其不同组合应用的比较和排列组合分析。如多视域路径与单视域路径、多视域路径不同表达形式与不同组合之间的两两比较和多因素分析等,从而筛选优化适宜因素和组合,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这是数理逻辑排列组合分析方法在多视域路径教学和研究中的应用范例(图3)。

图3 思政课信仰教育多种教学形式及其逻辑组合阵列

当前,多视域路径教学常见的路径组合形式有“理论教学—多媒体观赏强化—分组讨论和考核测试”等复合式教学、“参观游览—讲解阐释—讨论辩论与体会报告”等活动体验式教学、“思政课—课程思政”多学科跨学科主题式分工协作教学、“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调查访谈—分析总结—思考提炼”等探究式教学、“大课讲座—小课讨论—疑难解读/实地调研”或者“网课/微课—场景体验—智能虚拟考核”等新模态教学等等。能够科学组织和应用这些技术和方法,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情况,采取适宜的、合理的组合方法和教学策略,评估和提高听课“抬头率、点头率”,就是思政课老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和看家本领。

四、思政课信仰教育多视域路径的价值意蕴与实践逻辑

哲学家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提出,信仰就是用人的整个身心投入其中的绝对承诺。休谟(David Hume)从理性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区别出发,认为信仰并不是理性的结论,而是应然的、应该相信的价值。问题是,如果人没有实现自由解放、全面发展,没有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又有什么价值可谈呢?个人的价值和作为如果没有与群体一致,在历史的长河中又有多大作用呢?宗教迷信和神学早被不断发展进步的科学技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揭开了神秘的面纱,露出了严重致命的瑕疵而不可信。

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尊崇,关键在于其吸取了前人的科学内核并不断发展创新,与时俱进,并强调两重意义:一是作为个人信仰,成为个人超越自我、全面发展、奠定生命不朽价值的终极依托;二是作为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可以把握现实、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发挥群体精神的伟力,共同开创未来[14]。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性、思想理论性,高度的理论抽象性,同时具有现实思想引领与实践指导性。多视域路径教学不仅可以改进其认知习得方式和效率,而且也有利于发挥其实践引领和价值意义。

(一)教学形态的革新:从单纯说教灌输到“知情意信行”螺旋升华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总是要承担多重的生活责任,青少年学生同样如此。多视域路径教学也要注重实践路径改革。这就需要教师同家长、社会联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具体情况,在不同阶段给予他们不同责任,以此来推动他们对于信仰的理解,体悟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以及社会政治理想。抽象的价值观能否得到巩固,不仅在于所习得的理论的印象,更在于其对现实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人或事的认识与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更为理性、准确的感悟。完成这一过程需要广泛接触并真实参与到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去认识、思考和甄别,去引导学生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多视域路径教学理念和方法要求让学生参与多方面实践,在看、听、想、做的多维实践中,完成对理想信念的思考、选择以及进一步的建构。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继而思、继而信、继而行……信仰就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得到确立、巩固和螺旋式升华(图4)。

图4 信仰教育“知情意信行”多视域路径螺旋升华模式

(二)教育智慧和策略的与时俱进:教学实践活动的辩证逻辑

多视域路径教学不仅是思政课信仰教育的内在逻辑要求,而且是当前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逻辑进路。学经典、授正道,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底气和信仰底色,确保信仰教育政治性与学理性、知识性与价值性统一,树立理想信念和道路自信;从历史视域,学史明理、以史为鉴,用传统美德熏陶,培塑优秀精神情操,树立文化自信;从国情世情视域,开拓视野、比较借鉴,用中国文化滋润,树立制度自信,锻造民族自立自强信念和家国情怀;从现实生活视域,授业解惑、情理交融,用美好未来激励;从辩证发展视域,学深悟透、学以致用,用伟大目标感召,建树时代担当,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根据国家部委要求,思政课信仰教育要统筹规划、一体化施策、多措并举。多学科多视域的协同参与,是适应“大思政”学科的本质和必然要求。这种理念和方法既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差异性,又兼顾教学要求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效整合多种教学资源,齐心协力、同向同行,科学辩证地处理一体化和个体化——从个体发展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从国家需求层面,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为国家稳定发展、教育强国、民族复兴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有关个人与群体、个性与共性等科学辩证思维理论在思政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三)教育伦理和价值观的重塑:幸福美好的共同价值观追求

教育永远处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是一项充满价值感的事业。新时代思政课信仰教育的伦理和价值问题,就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和人的社会价值问题。多视域路径教学无疑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由于网络教学、人工智能、线上线下教学等等多方面、多途径现代技术的应用,不仅促进了教学改革发展,也有助于教育公平和减贫、脱贫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的第一个目标是“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排在第一的目标依然是“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教育作为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的重要机制,承担了使命,遂行了任务,贡献了知识与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获得创造幸福生活的品质与能力。多视域路径教学对教育科学的理论探索、历史时空穿越、现实情感关切(心灵烙印与美好愿景)、多视域情感体验和德行塑造,使教育更加人性化。强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培养人民情怀、家国情怀,体现了教育强国、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

五、结语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高度信服、景仰、向往、追求,并以其统领精神生活,指引行动和实践。要努力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用科学的理论武装,用历史的眼光启示,用伟大的目标感召,用光明的未来激励,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增进对党的信赖、信念、信心。多视域路径教学是实现这些要求的适宜路径。要融通各种资源,立足中国又借鉴国外,挖掘历史又把握当代,关怀人类又面向未来;既有深厚历史底蕴,又有鲜明时代特点;既彰显中国立场,又开阔国际视野;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反映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既有利于教师创造性教学,又有益于学生潜能的发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需求[15]。

多视域路径教学的逻辑路径多、信息传播量大、形式多样,教学氛围浓厚,感知印象深刻,教学效率高、效果好,成为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逻辑要求的一种崭新教学形式。这种新理念和新方法可以联合互动参与、情境创制、主题探究式教学,使课程教学更加丰富和生动有趣;有利于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知识性与价值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建设性和批判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以及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八个辩证统一;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扶贫与公平,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大。

当然,青少年信仰教育的教学实践,重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持理想信念教育之法、守正创新之策、辩证扬弃之道,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理论思维,既勇于改革创新,又努力继承和发挥传统教育智慧和教学经验,精心备课,精选教辅资源,优化课程设计,高效组织实施,科学总结评估,不断改进提高,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猜你喜欢

视域信仰思政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信仰的真与执着——读《秋瑾集》
信仰的旗帜
信仰之光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