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非遗 游青海
——文旅融合下博物馆非遗类展览的思考

2022-06-15撰文胡学捷

炎黄地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土族青海文化遗产

撰文/胡学捷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和创造力的体现,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博物馆作为城市名片,需要更好的发挥典藏、陈列、研究、教育的功能,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成为博物馆展示的内容。

青海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经过长期交融和迁徙,形成了今日以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六个世居民族为主的多元格局。多元民族文化创造了青海地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一方水土的历史轨迹、文化精髓、精神依托与情感寄寓,蕴藏着各民族的文化基因。青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区”,截至2021年,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2300余项。形式丰富多彩、民族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青海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增强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

青海省博物馆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新发展契机,历经两年时间进行提升改造,推出常设展览“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将青海广袤土地上独具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串联起来,辅以青海古建风情、自然风景等,阐释青海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天然条件,让文化旅游“靓”起来、文旅品牌“响”起来、文创资源“活”起来;让青海历史变得时尚,让青海文化变得可亲,让青海旅游更有内涵。以此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

在展览内容上,较之原有的非遗展陈列更具时效性。依托国务院公布的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青海省政府公布的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对青海省非遗项目进行梳理整合,选取黄南藏戏、热贡艺术、花儿、格萨尔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6项,加牙藏族织毯技艺、土族纳顿节、土族盘绣、骆驼泉传说、塔尔寺酥油花等国家级非遗项目88项,河湟剪纸、河湟刺绣等省级非遗项目17项作为展示对象,保证展示内容紧跟非遗保护传承的时代风口。

在展览布局上,打破传统以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门类的非遗分类展示模式,以非遗项目所凸显出的青海民族文化交融性、多元性、独特性作为展览叙事逻辑,将展览划分为河湟神韵、民族风情、文化生态保护区三个单元进行体系构架,是将青海地域按照文化群的特征分为三个区域,突出青海独具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非遗代表性项目。

河湟地区是黄河、大通河和湟水河流过的地方,具有独特的人文地理和环境风貌,这里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千百年来他们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孕育出河湟地区各民族文化多元鼎立与交融并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民族参与的“花儿”“曲艺”“皮影”“土族纳顿节”“撒拉族婚礼”等非遗项目,充满了无穷魅力,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世居青海的藏族、蒙古族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以草原文化为主,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民族风情,延续着民族文化的根脉代代相传。“那达慕”“汗青格勒”“德都蒙古全席”“藏族服饰”“阿柔逗曲”“藏族拉伊”“青海湖祭海”等众多的文化遗产和民族风情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依托与情感寄寓,展现出丰富多彩、独具风格的灿烂民族文化。

那达慕大会场景

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独具特色的非遗保护制度,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孕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特定区域。青海省有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分别是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格萨尔文化(果洛)、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其中,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位于青海省黄河以南的隆务河畔黄南藏族自治州的热贡地区。该地区保留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灿烂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是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集中、文化资源最丰富、文化形态最具多样和独特的一个地区。

在展品遴选上,依托馆藏资源对展品进行筛选,与非遗传承人达成合作共识、深化合作模式,提升展品数量、质量,邀请非遗传承人定期进行活态展演,让非遗传承人也参与到展览中,补充静物展示缺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信息。

在展览形式上,展厅总面积1600平方米,参观流线布局合理。总体色彩根据地域典型自然风光元素,三个单元分别选用青、蓝、黄三色,营造出积极、明亮、欢快的展览氛围,在表现形式上,通过实物展示、图版介绍、场景还原、多媒体展示、活态展演、互动体验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向社会公众展示近年来青海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成果,辅以青海古建风情、地区代表性自然风景等,力求达到“看非遗 游青海”的展览效果。

序厅凝聚天、地、人三种元素,顶部的天镌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logo,结合青海独特的文化元素设计多彩飘带,地面的沙盘地图反映青海省不同级别的非遗分布图。在天与地之间,以浮雕墙刻画出青海非遗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如热贡艺术、花儿、黄南藏戏、格萨尔、河湟皮影戏、藏医药浴法等以及汉、藏、回、土、撒拉、蒙古六大世居民族团结友爱、和为一家的画面。

在规划参观流线时,穿插花儿会、河湟皮影戏、土族婚礼、湟源排灯、那达慕大会、土族於菟、黄南藏戏、玉树赛马会等重点场景复原,辅以背景音乐,互动体验游戏项目,让观众能够感受青海独具民族特色的非遗魅力。其中,花儿会场景参照青海典型花儿会——互助丹麻土族花儿会为原型进行设计,对唱的男女群众分列两边,参观者步入以土族“帽子”元素造型的空间内可身临其境的感受花儿会的对歌场景。

那达慕大会场景以蒙古包元素为载体,通过艺术化造景将大会场景再现,那达慕大会展现着蒙古族人民勇猛、强悍、进取、奋发的人民精神和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参观者可通过虚拟射箭参与大会的盛况。

玉树赛马会场景

玉树赛马会场景通过背景艺术画面结合硅胶人再现玉树赛马会的盛况。藏族群众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将帐篷星罗棋布地扎在结古草原上,参加赛马、赛牦牛、藏式摔跤、马术、射箭、射击、民族歌舞、藏族服饰展示等极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

在展览创意上,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构和重组,用文旅融合的视角去思考非遗展示的可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与地域环境、地域文化息息相关,本展览打造了一幅青海非遗地图,力求让观众体会到移步异景、移步异俗的青海非遗文化,让观众走进博物馆的同时,更想走出博物馆走进大美青海,实地去感受青海的非遗魅力。

博物馆作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在策划非遗类展览时,要拉近非遗与观众的距离,也要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核心。很多非遗项目是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可以策划一些特色鲜明的非遗主题展览陈列,如“舌尖上的非遗”“指尖上的非遗”,从美食、手工艺为切入点,既能引起观众的参观兴趣,又能避免过大过泛,浮于表面;加强非遗展品征集工作,着重记录非遗传承过程,挖掘传承脉络,为非遗赋予更为古老的文化内涵。在展览空间规划时预留充足的活态展演区域,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展演,优化参观体验,让非遗动起来、活起来。还可以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相关文创产品,策划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社教活动,以新颖活泼的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传递非遗知识,让更多的观众了解非遗、关注非遗。

在新时代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博物馆往往是人们去往外地旅游了解地方文化的首站,正因如此,更需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文化旅游一盘棋。可以利用视频信号传输技术对某一景区、某项民俗活动进行现场直播,向观众展示该地区特色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还可以通过线上平台与旅行社、其他景区、非遗传承基地形成联动合作机制,根据拍照打卡情况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根据时节推出特色非遗旅游线路,为观众规划旅游路线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土族青海文化遗产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关于土族聚居地区汉、土双语教育实施概况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Task 3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Tough Nut to Crack
吃土族
神秘的土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