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清代才女徐德音之生活场景及其诗歌

2022-06-15郎净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女诗人诗歌

郎净

关键词:徐德音 生活场景 诗歌

徐德音,钱塘人,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卒年不详,当在1760 年之后。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为清代著名的女诗人,诗集保存较为完整,有《绿净轩诗钞》及《绿净轩续集》。a纵观德音之人生,有如下几点非常值得关注:其一,德音出身名门,其父徐旭龄,顺治十二年(1645)进士,除刑部主事,再迁礼部郎中,任官云南道御史、山东巡抚、漕运总督等。其母楼氏,号餐霞夫人,亦能诗文。夫家许氏,原籍歙县,后定居江都。她的丈夫许迎年,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官中书舍人。德音从小就受家庭渲染,出嫁后又与丈夫齐眉唱和。而清代女诗人正具有明显的家族化特征,德音之诗歌场景,亦为家族诗人群体的写照。

其二,德音是清代女诗人中较为长寿者,她的创作生涯特别漫长,对于德音来说,诗歌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消遣或者人生的点缀,而是生命中重要的表达方式,借此留存下来的是真实的人生印迹。而其人生,历经繁华,亦遭受坎坷。德音七岁丧父,出嫁之后母亲亡故,和许迎年生活美满,但迎年青年即逝。到了晚年,德音又经历丧子之痛。所以,她的诗歌中,既有锦绣繁华,又有深沉沧桑。其诗风也渐趋老成大气。

其三,德音本为钱塘人,又适江都许迎年。从地域上来说,她历经了浙江、江苏二地,而这二处正是清代闺秀诗人最主要的分布地带,德音是其中的佼佼者,又是一个真实的见证与记录者。而德音之足迹,除了浙江、江苏之外,更有京城与河南一代,她并非一直栖身闺中,而是任意行走于名山大川。所以,她突破了许多女诗人的视野局限,在她的诗中,既有深闺中的咏物感怀,又有山水之清音。

笔者细读德音诗歌,拈取其中最有感染力之生活场景,期待的是一种再现,让旧日之人、景、诗在文字中复演,亦使我们对清代女诗人群体有一种更深的认识。

在进入场景之前,首先列表大致介绍一下德音诗歌的数量及题材分布b :

一、 草绿南园蛱蝶飞(《和茂苑女子春闺杂咏》)c——闺中生活

德音有一组春闺杂咏和韵诗,共十一首,如同闺中生活的镜头连缀一般,非常唯美而完整地记录了闺中的生活方式及情趣。十一首诗歌分别为晴阁观梅、画架秋千、风柳听莺、卷帘迎燕、试墨分题、爇鼎焚香、萍池垂钓、凭栏玩月、午窗倦绣、吮毫绘扇、雨舫观荷。

名园如画,在如画的名园之中,春日临风小立,聆听恰恰莺啼,穿越烟柳而去;或者移步秋千,慢绾红绳,香袂与轻快的心情,随风荡漾;或者在一池碧萍中垂钓,名为垂钓,实则照水自得。回到小楼,尚且要卷起珠帘,看那燕子双宿双飞。而楼中,早已爇鼎焚香,当淡淡的香味渗透入空气中时,一切安静下来,此时古琴声淡然响起,琴声散去,居于小楼之中,最喜读书试墨,亦可绘扇刺绣。如若月色入户,便可欣然出门,凭栏望月,看露湿庭花,清光遍洒……

余英时先生曾经把大观园解读为“乌托邦的世界”,是一片理想中的净土。d 其实大观园的生活方式实有蓝本,确系明清闺秀的生活方式。徐德音的诗歌以及钱塘蕉园诗社的活动,都为我们展示了充满审美情趣的闺中生活方式。例如其中的《卷帘迎燕》:“花落花开春日幽,笑搴珠箔上金钩。红襟小尾多情甚,双宿双飞在画楼。”e 直接可以让人联想到《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之文字:“林黛玉便回头叫紫鹃道:‘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f 还可值得关注的是德音有《暮春漫兴次外子韵》一诗,其中有“昨夜东风何太剧,拚教犀盒葬花魂”g 之句,不由让人联想到《红楼梦》中黛玉葬花之场景以及黛玉与湘云联诗之“冷月葬花魂”之句,这里面有非常相似之情境以及字眼。可见大观园之生活并非曹雪芹之虚构,而是当日闺中实际的生活状态。清代女诗人大多出身书香或者官宦门第,所以她们在诗歌中也真实地展示了审美而写意的生活方式。

从德音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读书、绘画、弹琴、刺绣样样精通,非常有才华的女性形象,这也是清代女诗人的共同特性。

德音之诗,亦使我们见到德音身处的美好园林及山水。德音未嫁之前,悠游于西湖吴山、孤山。后嫁与迎年,名其室为“绿净轩”,晚年并以“绿净老人”

为号。德音诗《唤起斜阳绿》之序中,向我们展示了她一直以来身处的写意境地:“昔在吴山,闻山中鸟声,偶得句曰:‘唤起斜阳绿’虽不可索解,而情与景合适,若得之自然。今坐绿净轩中,草长春池,莺啼夏木,雁惊危绿,鹤唳松涛,四时推夺,虽非清川长薄之胜,而况味不殊在吴山时也。”(《送春》)h正因为直接与自然清幽之处相接,所以德音之诗大多冲淡清丽,展示出的是远离尘世的宁静与自然之生机。正如德音《闲居》诗中描绘的一般:“清风满径,绿树重阴。数声啼鸟,庭院深深。”(《送春》)i诗歌带来的是一种真实的宁静,这种宁静,同时存在于庭院与人心之中。

由于大部分岁月处于庭院之中,女性诗人最为敏感的是季节、节气之更替以及天气之变换。德音此类诗共有84 首,试拈取其关键词,列表如下:

德音诗歌中,春、秋与雨,成为最撩拨人心之事。

池点新萍绿乍肥,纷纷柳絮扑帘衣。花边鸟啄含桃落,叶底纷争坠萼飞。无可奈何香梦冷,最堪惆怅雨丝微。临阶把酒殷勤劝,明岁烟光祝早归。

——《送春》!0春光難以挽留,见池塘新萍浮满,纷纷柳絮扑衣。一种无可奈何的惆怅,如漫天细雨般袭来。

廿年灯火爱秋窗,历尽艰辛气未降。!1

人感秋风因易老,燕逢社日欲辞归。!2

——《秋怀十五首》

春日之逝去让人惆怅,而秋气渐浓,秋窗感怀,亦是人生日常内容,相比之下,明媚春光是匆匆逝去,勾留不住的,而秋气则是渗透入整个人生的。

而雨夜,也是人生中最难以消遣的,德音的诗歌有深闺中之安静雨夜,安静到“一庭风雨伴黄昏,鱼钥声中静掩门……蝶飞只入庄生梦,花落空啼杜宇魂……”(《夜雨即事》)!3然而德音是大气的,她并不局限于深闺,她走出了深深庭院,看到的是广阔的民间,她在《苦雨叹》中说道,连年的旱灾和雨灾让人心愈苦,百姓们卖儿卖女,缴纳官租;她说学富五车,却难以疗饥,还不如去做商贾。!4 综观德音之读书、作诗生涯,会发现,她确实具有士的气度与风范,而非一般春愁秋怨之深闺诗人。

二、 满架牙签销日月(餐霞老人《绿净轩诗钞序》)!5——读书及酬唱生涯

无论是少女时代之闲适岁月,还是后来之坎坷经历,德音从未放弃阅读。而其阅读并非个体孤立之行为,而是在家族及士风的总体语境之中完成的,是在携手同行之中完成的。

德音一直感怀的是她的父母,虽然在德音七岁的时候,父亲就撒手人寰,但德音的人生无时不浸润着父亲的遗泽。在母亲楼氏为德音所作的序中,我们见到了这样的场景:徐旭龄任职淮南,身后总是跟着一个“男孩”——德音着男子衣裤,钗钿尽卸,秀气灵动。彼时高朋满座,文士们诗词酬唱。而德音亦在旁边,作五七言韵语,如雏凤清音,每每见此,旭龄总掩饰不住爱怜之情。

旭龄虽为德音之父,其实堪称德音知己,他在临死之前,郑重地告诉妻子,一定要让德音嫁给许迎年,这成就了一段伉俪诗缘。而旭龄所收藏的五千册图书,也尽传爱女。旭龄之临终嘱托,让我们领略到清代官宦或者书香门第的开明态度:一方面生女与儿无异,让她受到最好的教育;另一方面,为女择婿,最看重的是对方的文才。所以清代徐船山之妻才会有如此之诗句:“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

这是一种依托于现实的理想。

父亲死后,德音与母亲回到杭州,居湖山之间,涉猎群书。每当烟云入户,鱼鸟亲人之际,便能见德音着一墨色斑驳、色若古鼎彝之衣衫,吟诗自适。(餐霞老人《绿净轩诗钞序》)!6而此种读书之神情与姿态,一直贯穿于德音的整个人生,少年时代读书闲适写意,而之后的人生,哪怕是冷落清秋,德音也会说:“每为购书轻破财,偶然展卷即开颜。”(《秋怀》之十五)!7 哪怕是风尘途中,德音也会说:“薤叶凉生浑不寐,牙签重为捡陈编。”

(《舟夜阅张敦颐六朝事迹漫成长句》)!8 哪怕是养疴榻上,德音亦会说:“满架牙签销日月,半生心事许烟霞。”(《遣疾》)!9德音在《养疴杂咏》序中,对于读书写诗,有过如此表白:“癸丑九月,予在璜儿卫州倅廨属疾几死,儿于星下哀号请命,而病果愈。至是已两阅月矣。安神闺中,日惟委怀翰墨。儿妇以予精神病耗,不宜更呕心自苦,而予所好在是,置勿听也。”(《养疴杂咏》并序)@0人生之所好在是,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或者说,也只有读书创作,给予德音力量度过种种颠沛造次。

读书是人生之神情,而神情本由所读之书铸就。

清代女诗人之知识结构如何,可以德音为一例证,德音以读书为名的诗共有三十一首,其中部分为读史之作,明确提及的有汉史、隋史、六朝史;提到的历史人物有共工、屈原、项羽、汉朝诸帝、班姬、李广、昭君、绿珠、刘蕡、张敦颐等人;读史之外,德音最重要的是读诗,她广泛模仿各家诗风,在诗歌中明确提及的模仿对象有陶渊明、鲍明远、李白、杜甫、李商隐、刘兼、罗隐、范成大等人,套用旧题的有《四时白纻歌》等。模仿的时间段上起晋代,下至宋代,跨度不可谓不大。

沈德潜在为德音所作之序中,对德音读书生涯之总结最为肯綮:“太夫人学宗乎经,识准诸史,熟精《文选》,旁又浏览乎诸家之集,而一以灵敏之思,运乎性情之真,以合乎伦纪之大。无论处常处变,为欣为戚,而总不失风人之旨也,此岂潢潦无源之学所得而窃攀者耶?且犹少至老,未尝废书;读书之余,未尝废乎有韵之语,其于诗学犹衣服饮食之不容舍置也。”(沈德潜《绿净轩续集》序)@1一方面,德音读书,大气如男子,喜读经史,喜品评历史人物;一方面,以史识入诗,以史识解读人生,得风人之旨,是真诗人也。

在德音诗歌中,读书与创作是无法分割的意象,而创作亦非其个体之旨趣,德音是处于一志同道合之群体中进行创作的。

德音唱和、送别、赠诗共有一百一十五首,数量众多。和德音互相唱和的首先是德音的家庭成员,其中德音与丈夫许荔生唱和之作为二十一首。德音与荔生是神仙眷属,德音在婚后继续着少女时代的写意生活,看德音之诗题即知:中秋玩月次荔生韵;春夜和荔生韵,池庭月夜次外子韵,雨夕初寒同荔生韵,同荔生夜坐,咏兰同荔生作,探梅和荔生韵,观荷和荔生……德音与荔生共同鉴赏自然,随兴吟咏。有时荔生入值,德音则会月夜独坐,寻觅好句,“料得归来芸阁里,笑携好句倩人看”(《荔生入直月夜独坐》)@2。

故而德音在《夫子生辰赋诗为祝》中深情地写道:眉案相庄逾十年,欣逢揆览擘霞笺。从教诗好如康乐,莫道官贫似郑虔。呫哔任嗤书里蠹,啸歌欲傲饮中仙。惭无佩玖堪为寿,手录南华第一篇。@3夫妻俩举案齐眉,读书吟咏,饮酒啸歌,何等惬意。只愿成就文学之境界,并不在意仕途之成就。甚至连生辰礼物,德音都不取它物,而是手录《庄子》首篇之《逍遥游》,这样的日子也确实应以“逍遥”一词当之。

除了荔生,德音另有与舅氏楼宁世先生、家兄徐绍武、外弟闇如、表弟于湘、表伯姑王太夫人、宗侄集公内子孙令媛等人的唱和之作,而母亲餐霞老人为其诗集作序,亦可印证清代女诗人的群体特征之一创作主体的家庭化。@4江浙之女诗人群体,特别是其中之钱塘女诗人群体,尤为德音之志同道合者。

德音与钱塘“蕉园诗社”@5 之林亚清,有一段很美好的交往。二人同籍钱塘,早年即已互闻才名,只是未尝谋面。德音出嫁之时,亚清为之做催妆之词,德音颇为称许。岁月如水,悠悠十载,乙酉之年(1705年),许荔生酌试舍人,携德音去京师,亚清已先在京师,始得把臂定交,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在京城,德音还邂逅了蕉园的另一才女钱云仪。@6 这是一次美好的聚会。

德音把诗歌给亚清过目,亚清欣喜作序,言道:“焦园之社,作者数人,人皆有集,今既晨星寥落,几令韵事销歇。得子之诗,政复后来居上矣。其可不梓以传乎?”(餐霞老人《绿净轩诗钞序》)@7我們在德音诗中看到,孟秋时分,三人雅集,神情亦如秋水般清澈,饮酒品茗,谈诗下棋。此时随夫宦游、客居他乡之愁,时日迁延、白发渐生之愁,皆随此良会一扫而清。她们想起了过往,自豪而自信地写道:“吴山如黛江如练,西湖西子开生面。扶舆秀气兹独钟,天下山川失葱蒨。幽踪胜迹不记名,期间往往生异人。灵秀岂必钟男子,闺闱彤管多菁英。”@8说到当下,则是:“萍迹他乡合,宾筵乐事并。同心偕二子,指云仪、亚清。良会惬三生。”(《赠黄夫人云仪》)@9然而良会有时,聚散无常,很快钱云仪过世,而德音又要随夫南回,与亚清分别。按德音与亚清、云仪会于乙酉之年(1705),故钱云仪之卒年当稍迟于此年,云仪卒于京师,后归葬孤山脚下,而德音只能遥想孤山之万树梅花以及梅花下之三尺孤坟。荔生在京城思念家乡,加之身体多病,引疾归家,而德音也只能告别亚清:“此时小别,辞君于关山风雪之中;隔岁重来,俟我于禁苑莺花之侯。”(《出都留别亚清林夫人》)#0 在诗中,德音亦透露道,自己乘舟归去,而亚清不久也将离开京师,前往河阳,真的是未易相思轻作别啊。

别后德音收到蕉园诗社另一女诗人顾启姬的唱和之作,于是作诗七首,一以酬和顾启姬,一以寄予林亚清。启姬诗歌如此清拔,让德音欢喜;而见到启姬诗,又想起蕉园故友,亚清已经好久没有消息了,任凭自己拍遍栏杆,也无鸿雁可以传书。德音南归之后,曾于一个秋日泛舟探访启姬,时启姬居家于苏州武丘寺附近,女坟湖旁。德音见到启姬夫妇居家清贫,却照样吟咏自得。正是素秋时分,桂香袭人,月色如水,二人赏心山水之间,饮酒论诗,相见即成莫逆。#1多年之后(乾隆乙巳年),德音已经69 岁高龄,此时蕉园之人尽已散去,德音读到了钱塘年轻一代方芳佩之《在璞堂吟稿》,她不胜感怀,为之作序,在序中把方芳佩认可为蕉园诗社的接替之人:“吾乡闺媛能诗者,惟蕉园五子,更倡迭和,名重一时。迄今六十年来,风雅浸衰,良可慨也。顷读方芷斋名媛《在璞堂吟稿》。其修辞琢句,清真沉郁,不类弱女子为之。

加之博览群书,进而益上,则蕉园替人,舍芷斋其谁欤?”#2 十二年后,德音八十一岁,又欣然为钱塘才女徐映玉之《南楼吟稿》作序。德音虽久别钱塘,但始终与钱塘才女声气相通,情牵魂绕于旧日湖山之中。

在德音诗集中还见到一些女子,如孙令媛、李幼娴、陈珮、吴若华、王蘋南、梁瑛、恽冰、赵饮谷尊阃李夫人、吴恺苍室董畹九夫人、马嶰谷尊阃汪夫人、金陵高夫人、金阊吴媛、瑞蕊、女冠柏清香,等等。她们或虽未谋面,却成神契;或短暂相聚,却诗酒尽欢;或别后难逢,寄诗互勉。德音就是生活在如此的文学空间之中,而当时女性之诗歌创作,确已蔚然成风。

德音还和许多男性诗人及画家交往,例如沈德潜、刘子牧、马力畚、汪敬亭、陈竹町、程令延、汪巢林、大痴老人、庄中丞等。其《绿净轩续集》,由马嶰谷、汪敬亭二人代刻;而其诗歌,更是受到陈文述、翁照、王昶、李斗、袁枚、査为仁、洪业、徐世昌、李浚之等人之推崇,徐德音虽未参加早期蕉园诗社的活动,却被认可为蕉园诗社之硕果仅存者;李斗、袁枚等均推其为闺秀能诗者第一。

所以,无论是家庭、女诗人群体,还是文人群体,都提供给德音读书一生以及创作一生的美好空间。

三、 笑电流光七十年,冰霜历尽感华颠(《乾陵十五年岁在庚午嘉平之月为予七十初度抚今追昔百感填膺漫成长句四首》)#3——经历及游历

德音在七十岁的时候,追忆当年人事,只惘然二字可言。相比那些薄命早逝的女诗人,德音多的是真正的经历,走出闺中,至天地间行走以及真正地感受人生之跌宕起伏,把厚重的生命感怀融入诗歌之中。

德音述怀之作多达二百三十六首,游历之诗为八十四首,数量众多。其中《哭先妣楼太恭人四十首》《哭子述怀八首》《中州瑞雪咏一百韵并序》等诗,自述身世,情深意长,实为现实主义之佳作。故徐世昌言其曰:“持家弥坚,诗格弥上。”#4后人喜欢如此介绍德音:“漕运总督旭龄女,中书许迎年室,同知佩璜母”,确实,这一切是德音最美好的回忆,也是最惆怅的回忆。我们从德音的诗歌中,可以大致钩沉德音周遭之人事变动。

德音的祖父,为江右山贼所害,其父旭龄千里跋涉,负尸而还;旭龄已未进士,历官湖广道御史、山东巡抚,殁于漕运总督任上。康熙曾御书赐“清涟”二字。德音在诗中,反复追思这一切,而她勤奋的一生、大气坚韧的一生,也与父亲给予她的影响有很大的关联。

父亲死后,母亲楼氏毅然支撑起了整个家庭,她带德音回到钱塘,在湖山之旁经营家园。并封土植树,厚葬旭龄父母;旭龄无子,楼氏在侄子中选择一人过继。楼氏亦非常有才华,她整理旭龄往日文字,并承担起了教授子女的重任,曾经手写经书,亲为口授。

德音及笄之年,楼氏遵循夫君遗愿,嫁德音与许迎年。德音生于1681 年,根据推断,其出嫁大约是在1695 年。德音出嫁之后,即接母亲同住。许迎年1700 年进士及第,1705 年,赴京任职中书舍人,携德音至北京,德音母楼氏亦一同前往,德音在北京邂逅蕉园诗社林亚清、钱云仪,并刊刻自己的诗集,1707年,楼氏为女儿诗集作序。楼氏殁于北京,诗集中未有具体的时间,只能推断为1707 年之后了。其时德音之兄远在故里,千里来至,母亲已经入殮,后楼氏归葬,与旭龄合葬于杭州荆山之原。

德音与迎年在京师并未逗留很久,即引疾归乡,孝养迎年母亲,适逢迎年之妹出嫁,过了一段非常融洽快乐的生活。到了1711 年,许迎年之弟登科,德音诗歌中说道:“辛卯弟登科,福兮祸所伏。依妹夜载驰,兄弟牵衣哭”(《哭子述怀八首》)#5,可能是迎年的弟弟发生了什么变故,全家都一片慌乱,亦导致迎年受到刺激,身患风疾,卧床九年。按辛卯年(1711),发生了著名的江南科场案,从“福兮祸所伏”的句子来看,是否迎年之弟亦受到牵连?迎年病后,家道日衰,德音苦力经营。终于使得女儿出嫁,二子入学并学初有成。就在家境渐有转机之时,迎年之母过世,迎年也因过度哀伤病逝。根据“九年卧床褥”之句推断,时间大约是在1720 年,则迎年三十八岁而亡。迎年死后,大儿许佩璜#6 娶妇,负笈游京师。小姑协助德音,共同养育迎年次子许信瑞。

许佩璜年未二十,即外出任职,效力河干(黄河北岸)。后摄州掾,并官至河南卫辉府管河通判。在此期间,佩璜岳母来归,佩璜因无子娶妾。而德音家中适逢大火,高楼付之一炬,故佩璜千里迢迢,到兖州迎接母亲,回归卫州。从德音癸丑《养疴杂咏》诗来看,则至迟在1733 年,德音已与佩璜生活在一起。1736 年,佩璜被河东总督王士俊推荐,至京城应博学鸿词科,并实授开封司马回豫中。可能在此期间,德音小姑亡故。佩璜陆路先行,筑室待母;德音则水路慢行,应亲戚的邀请,游历津门之査氏水西庄。佩璜秋天屋成迎母,母子二人又享天伦。佩璜为官,开渠捐俸,不遗余力,因冬日演武染疾,暴病而亡。而此时,德音次子正游历京华,谋求仕进。按乾隆三年(1738)副榜,信瑞可能1738 年正在京师,故佩璜极有可能殁于1738 年前后。

1750 年,德音七十初度,她在诗中写道:“有子防河为小吏,何人衣彩祝长筵。”(《在璞堂吟稿序》)#7 则此时,德音次子信瑞远在他乡,任小吏而已。繁华落尽,余德音一人孤单回忆往事。

正如德音在诗中所说:“最是深恩真惘极,穷尘历劫也衔哀。”(《哭先妣楼太恭人四十首》)#8 如德音般,有着太美好的一切,但是一旦失落,会更加苦痛惘然。德音此句,引起的是所有深情之人的失落,而德音的人生,就是在段段深情、段段失落中度过。

说起父亲,德音既感伤又自豪,幼年的记忆,却决定了德音的一生。读书、作诗,并坦然地面对人生,如沈德潜所说:“无论处常处变,为欣为戚,而总不失乎风人之旨也。”(沈德潜《绿净轩续集序》)#9 父亲,其实始终是德音效仿的对象。

说起母亲,德音最感伤痛,她写母亲的诗歌几乎都是哭诉,直呼苍穹,天地黯然。那种天上人间,再难相逢的情感,借长歌当哭,喷薄而出。

说起丈夫,德音有一诗写得如梦如幻:“隔窗闲听讽香奁,花影横斜月影纤。浑似茶声惊梦觉,绿华冉冉揭湘帘。”(《听客诵荔生香奁诗》)$0 这首诗未注明日月,只知道是德音偶然听客人读许迎年的香奁诗所作,迎年最擅长缠绵悱恻之香奁体。整首诗有一种似梦非梦、似醒非醒、似隔非隔的感觉,有一种淡淡的唯美与失落。德音与迎年最多的是互相酬唱的诗歌,昭示着过往的岁月珍美却如梦如幻。

说起儿子,佩璜是继母亲之后,最让德音抚膺长恸的。他是德音晚年最重要的依靠,除此之外,德音与儿子,并不简单的是一对至亲的母子,二人亦堪称知己,他们曾在卫州度过一段美好的日子:“四库拥图书,一几堆笔砚。宫体薄齐梁,国风考经传。珠海与玉杯,母子同简练。”(《哭子述怀》八首)$1德音后期在文学上交往的男性诗人,许多也是儿子生前引见的。儿子死后很多年,德音都沉浸在对他的思念之中。

七十岁的德音,写下了“剩有湿薪同爆竹,也将红纸写宜春”(《辛未元旦》)$2 的句子。那个时候,她只剩下一个远在他方的小儿子。然而德音毕竟是大气的,她还是写下了那么有生机的诗歌。一切美好逝去之后,德音坚持读书、写诗,因为文学是她的生命,是她的支撑,也因为她曾经拥有过那么多的美好,即便全都逝去,她的内心还是那么的充实有力。

而她的游历诗,基本也是和她的人生经历有关。德音的主要活动地点在浙江、江苏、北京、河南,这和她不同阶段的依托有着直接关系:闺阁生涯在钱塘度过;嫁往邗沟;和丈夫同往京城;晚年又依托儿子在卫州。正因如此,德音多的是跳脫闺阁的行走,她写下了八十四首游历诗。

德音永远不能割舍的是钱塘,所以她经常梦回故土。在她的梦中,纷纷落叶,隐去了归家的小径,槭槭枯枝,罥满小山;房子被云雾遮住了,只余清瘦的梅影;湖水和月亮一起寒冷,家门始终是关着的。而回故乡,在某种层面上,竟然也变成了逆旅了。

行走在外,德音喜为怀古之作,她的诗歌气象颇大,说起姑苏,就会写道:“惆怅当年歌舞地,平沙明月簇浮鸥。”(《姑苏怀古》)$3 来到邳州,她就要凭吊蒯缑:“进履能甘先灭楚,藏弓高蹈鄙封留。”(《次邳州》)$4 舟游隋堤,德音则会说:“未开辽海几千里,只博雷塘土一堆。”(《隋堤怀古》)$5 过虎丘,则曰:“三千剑气埋金虎,风雨如闻战伐声。”(《过虎丘》)$6德音喜阅史,而她的史才也在她的诗歌中显现出来,览景思古、言志述怀,是德音外出游历习惯性的思维。而这样的思维方式,也正合乎天地的宽阔,突破了一般女性的视野。

德音以诗写人生,以人生写诗,故沈德潜之评价最为中肯,德音实乃诗学之“大家”(沈德潜《绿净轩续集序》)$7 !

猜你喜欢

女诗人诗歌
访谈:和诗人一起进入诗歌的梦
少年总有一个爱上诗歌的理由
诗歌不除外
塞姑?颂鄂尔多斯女诗人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女性爱情观的崛起
明清女诗人“去女性化”现象论析
女诗人用诗揭韩国诗坛泰斗性骚扰
晚唐五代女诗人诗歌题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