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帕特里克·罗斯福斯《弑君者传奇》中的道家思想

2022-06-15张宇佳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道家思想道教

张宇佳

关键词:奇幻小说 道家思想 道教 风之名 真名

《弑君者传奇》是美国作家帕特里克·罗斯福斯创作的史诗奇幻小说,共包含三部:《风之名》(2007)、《智者之惧》(2011)、《石之门》,其中《石之门》还未出版。该系列获得了厄休拉·勒古恩、罗伯特·索耶等西方奇幻文学大师的一致肯定,而其中的道家思想也受到中国读者的关注。

中国学界并无关于帕特里克·罗斯福斯奇幻小说中的道家思想的相关研究,一方面是因为作家知名度不高,作品是首部作品,且未完,未获重要大奖;另一方面,《弑君者传奇》是西方奇幻文学的新作,近几年译介到国内,不如老牌奇幻小说对研究者更有吸引力。奇幻小说大师厄休拉·勒古恩作品中的道家思想则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被译介成中文的寥寥数作,每部都被研究者数次分析阐释过,与帕特里克·罗斯福斯的境遇形成鲜明的对比。但这并不代表帕特里克·罗斯福斯的作品厚度不足,或思想不丰富。

帕特里克·罗斯福斯《弑君者传奇》中道家思想的来源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对厄休拉·勒古恩作品(主要是《地海传奇》)中道家思想的继承,二是作者本人学习道家思想的结果。帕特里克·罗斯福斯大学读了九年,广泛选修哲学、东方戏剧、人类学、社会学等课程,《弑君者》雏形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a他广泛阅读奇幻小说,作品中对同样钟爱、研究道家思想,并将其贯穿于作品中的厄休拉·勒古恩的著名小说《地海传奇》多有借鉴,而作者本人并不否认这点。b他接受中文版译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学习过道教在内的很多哲学和宗教,学过东方武术,包括太极,书中的阿岱姆哲学里有一部分源自道教。c笔者试从“真名”设定对厄休拉·勒古恩《地海传奇》系列的借鉴,与对阿岱姆人遵从的“勒撒尼”的意义、现实反映、实际操作几方面的分析,阐释《弑君者传奇》中的道家思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一般西方语境中,“Taoism”同时指道家和道教,两者之间不做区分,与中国不同。这个问题在研究厄休拉的作品时并不明显,因为她的作品基本只涉及了道家思想,而帕特里克的作品中既有道家思想,也有道教思想。本文为了学术研究的统一,统一用“道家思想”代指“Taoism”和文中少数涉及的作为道家思想发展的道教思想。

一、“真名”设定的继承

西方现代奇幻文学对中国道家思想的汲取,其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之处,集中体现在“真名”的设定上。“真名”设定的创立者是美国作家厄休拉·勒古恩(1929— 2018),她是西方现代奇幻文学的基石之一,作品多次荣获星云奖和雨果奖等世界科幻大奖。她出生在一个人类学家的家庭中,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阅读了《道德经》,并成为一名道的信徒,其后还与人合译《道德经》。

从某种程度上说,“真名”的设定即来源于西方作家对道家思想,或《道德经》的误读。在厄休拉·勒古恩《地海传奇》第一部《地海巫师》中,对“真名”的解释是这样的:“任何人或东西都有不同的名字和称呼,但只有一个真名,魔法就蕴含在真名中。知道了一个东西的真名,就是明白它存在的本质,可以完全掌控它。真名来自远古创世之初的语言。”正如她翻译的《道德经》第一章:“你能去走的路,就不是真的路,你能说出的名字,就不是真的名字……名字是万物之母。”第三十二章:“去命令,去统治,就是开始了命名。”d正如作者自己所说,道家思想贯穿于她的作品中e,“真名”这一设定自然也受《道德经》启发。其有关名字的设定也可能受到人类学的影响,但这应该不是主要方面。

然而这种启发是建立在误读的基础上的。厄休拉年轻时一直阅读的译本是1898 年Paul Carus 翻译的版本,而据她所说此版本的翻译并不令人满意,有很多错误的地方。而她自己的翻译,没有参照任何一个主流中国注家的翻译,是“西译西辅”的典范f,她参考了7 个西方人译本,其中两个译本有华人的参与,大部分译本质量参差不齐,并在汉学家Jerome P.Seaton的帮助下完成了译作。这样的译作本来内容的可靠性就值得怀疑,但译作本身完整展现着她对道家思想的理解、误读与误读基础上的再创造。如“真名”设定的来历,前文所述《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中国历代注家对“常名”的“常”的解释为“永恒的、绝对的”,而并无“真假”之意。下一句的断句方式则有两种:“有,名万物之母”或“有名,万物之母”,现在多取第一种,厄休拉最终按第二种断句翻译,是按自己对“真名”的期待视野选择的结果。作者在后记中也说自己的版本是一种“演绎”,而非“翻译”,虽然自己的翻译依赖学者的判断,但她更重视审美、智力、精神上的感觉,这也正是她的译本虽然在内容上有主要的缺陷g,却以诗意优美的语言受到专家、读者青睐的原因。

帕特里克·罗斯福斯的《弑君者传奇》明显继承了厄休拉在《地海传奇》中创造的“真名”的设定。《弑君者传奇》第一部《風之名》讲述的就是主角科沃斯寻找“风的真名”的故事。在第二部《智者之惧》中,他与更多人一起寻找事物的“真名”,并完全掌握了“风之名”。书中对“真名”的解释是这样的:“名字是世界的形状,能说出名字的人就能获得力量。名字意味着控制,知道某件事物的名字,你就能控制它,而能唤起一种事物的名字意味着真正理解它。”这与厄休拉的设定基本一致。此外,自己的“真名”不能随便告诉别人,通过仔细观察聆听才能找到“真名”,古代知道“真名”的人很多,现在渐渐变少等设定也高度一致。帕特里克在厄休拉的基础上,将“真名”这一设定完善发展,使其形成了一个更丰富的体系。同时,他们都注重静默,厄休拉还将道家辩证、阴阳合一思想融入文学中,而帕特里克加入了更多对“道”的阐释、修炼方法的内容。

游戏《上古卷轴5》、电影《千与千寻》中也有对“真名”设定的运用。《上古卷轴5》中出现了《风之名》中的经典台词与怪物,玩家在学习龙语、获得龙魂后,会得到“叫喊”(“龙吼”)技能,从而控制物体,这类似于科沃斯呼唤风之名的方式。不过“叫喊”可能与《地海巫师》中的设定更接近,在《地海巫师》中,龙语就是太古语,其中蕴含着“真名”。游戏中龙语的拼写方式也与《地海巫师》中的更接近。《千与千寻》中男主角白龙被汤婆婆拿走了真名,汤婆婆也获得了控制白龙的权力,经常派他去做坏事,而在白龙想起了自己的真名“赈早见琥珀主”之后,获得了对自己身体和精神重新控制的权力。事实上,宫崎骏是厄休拉的粉丝,之后吉卜力工作室改编了《地海传奇》。

总而言之,西方奇幻艺术中“真名”的设定本是一种由于语言、民族距离产生的误读,却产生了奇妙的结果,正因此中国的科幻小说家反而无法创造出这种由于距离而产生的厉害的奇幻设定。因为他们太熟悉文本,也太熟悉正确的、各家的解读方式。

二、“勒撒尼”哲学对道家思想的汲取

《弑君者传奇》对道家思想的汲取,最富创见之处,就是构建了阿岱姆人的“勒撒尼”哲学。

(一)“勒撒尼”是什么

所有阿岱姆人都学习勒撒尼,他们“为勒撒尼战斗,以勒撒尼战斗,在勒撒尼里战斗”。一般阿岱姆人自称不懂勒撒尼,也无法向别人解释,但这只是保守的说法,也恰恰证明了勒撒尼的复杂、深刻与多变。他们对勒撒尼有这样的描述:

勒撒尼能让人变得强大。如果你了解勒撒尼,你就不会输。

勒撒尼是一种理解。勒撒尼是……很多东西。但不是摸到或指出的东西。

勒撒尼是过山的正确道路,但勒撒尼也是知道正确的道路。两种都是,山不只是山,山可以代表一切东西。

(遵从勒撒尼)每一刻,每一个选择都不一样

这与道家哲学中对“道”的描述非常符合。如前所述,作者本人并不否认阿岱姆人的哲学中有源自道教的部分。“道”精微深远(“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无法被说出(“道可道,非常道”),没有名字(“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永远在变动中(“反者道之动”)。“道”不是具体的一条“路”,而是“知道做正确的事及其方法”。如果实践“道”失败了,“道”还是“道”。为“道”者永远不败(“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阿岱姆人经常讨论“勒撒尼”,有的阿岱姆人一生思考勒撒尼。在科沃斯与阿岱姆人反复讨论的对话中,也闪现着道家的光辉。如阿岱姆大师夏恩与科沃斯讨论剑树“美的原因”,答案只是“它存在”。这颇似庄子笔下的樗树。科沃斯曾说:“勒撒尼源自产生大笑的地方。”这近于禅道。而阿岱姆小姑娘认为“勒撒尼在哪里都一样。它不像风,变来变去”,科沃斯则以“勒撒尼。它本身不会变,但会随着场所不同而改变形状。它既是河流,也是雨水”相对,体现了“勒撒尼”(“道”)柔弱如水,却恒常变化的特点。

勒撒尼最初的来源是智慧的瑞斯在垂死的三天中讲的九十九个故事,就像老子出关前留下的八十一章一样。所有阿岱姆人都学习勒撒尼,特别是进了学校的人,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尽管如此,勒撒尼有很多种阐释方式。一派紧抓不放的,另一派则嗤之以鼻,这类似于道教的派别。

(二)“勒撒尼”的反映

1. 语言

“阿岱姆最重要的特质就是静止和沉默。这也反映在我们的语言里。”这是阿岱姆大师薇舍特纠正科沃斯语言问题时做出的解释。不发言、“希言”“不言”,也是禅与道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经》中,圣人“行不言之教”(2)、“多言数穷”(5)、“希言自然”(23)、“大音希声”(4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56)等格言,说明了智慧深澈的人超脱语言。多话的人就不是智者,无声的语言是自然,体现了道家哲学少言静默的特点。科沃斯在阿岱姆语不精时常被指责“话说得太多,声音也太大”。大多数阿岱姆人沉默而面无表情,非阿岱姆人则被他们称为“野蛮人”,“野蛮人”的说话方式在他们看起来像“口若悬河的神经病”。

“停顿”则成为阿岱姆语言的显著特征。科沃斯与阿岱姆人交流时总要停顿足够长的时间以示尊重,这一设定多少借鉴了《地海巫师》:“‘要说一个字,’格得慢慢回答,‘必须先有寂静。说之前和说之后都要有寂静。’”h《智者之惧》从这句话衍生出了阿岱姆人的语言设定,并将这段话发扬光大。科沃斯坚持给自己在阿岱姆获得的剑命名为“希苏亚”,“希苏亚”是古汶塔斯诗歌里的停顿,他认为这把剑“是一行诗句中突兀的停顿,是屏住的呼吸,光滑而锋利,迅速而致命”,就像“道”,在沉默中显示着力量。

阿岱姆语言不是非常准确直接,却充满暗示,一个词可以有多重含义。充满暗示的语言使他们更容易理解那些难以诠释的事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勒撒尼。“阿岱姆语就像一口深井,词的数量没那么多,但每一个都具备几种不同的含义。”“阿岱姆语里的句子则是蜘蛛网,每一根丝都有自己的含义,织在一起又组成了更高级、更复杂的内容。”如同《道德经》中,“道”有多重含义;“一”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道”,也可以表示“大”,可以表示“原始”,可以表示“无限”。

2. 建筑

海尔特是阿岱姆的一个小镇,但看起来甚至不像一个城镇。“这里房子很小,到处都是碎石,偶尔能见到围栏里栓着头山羊。”“所有的建筑都被隔得很開,形状古怪,依照自然地形而建,仿佛要努力躲起来不被人看见。”这让人联想到《道德经》中“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这些房子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是为了避开风暴的侵袭。“有些房子建在山腰的凹陷处,有些则搭在受到山壁或悬崖庇护的背风处。有些房子一半埋在地下,有些则建造在石壁上开凿的洞穴中。还有些房屋如此隐蔽,不到门口根本发现不了。”这里常见强烈的风暴,突如其来、形状不定的强风会吹坏一切拔地而起、形状规则的建筑。但这些房子内部却十分温暖舒适,它们以低调实用的方式显示着自己的繁荣。将建筑巧妙地融于自然,顺应自然,“道法自然”,顺势而为,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 价值观

阿岱姆人天性勇敢而擅长战斗,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战斗训练的体术,但他们极度厌恶战争、厌恶使用兵器解决问题、厌恶自己使他人受伤或死亡。在阿岱姆,拿到血衣,成为雇佣兵是非常受人尊敬的。但他们只遵从勒撒尼而战,而不是为了伤害别人。战斗训练的目的是控制,而非伤害。“首先你要学会控制自己,然后你就可以逐渐控制周围的环境,最后控制你的对手。这就是勒撒尼。”伤害别人不是勒撒尼,不会给他们带来快感。《智者之惧》中,沉默而面无表情的阿岱姆人为数不多的几次生气,就是因为科沃斯流露出为对战而快乐、认为训练剑术的目的是让人受伤、认为佩剑就是为了用它的情感,这让阿岱姆人觉得他违背了勒撒尼,觉得他内心深处有比勒撒尼更深的阴沉残忍。

道家思想中也有非常明显的对战争与兵器的厌恶。“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31)兵革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憎恶它,有道的人都不靠近它。如果君子万不得已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在天下得到成功。科沃斯即有这种倾向,而阿岱姆人非常警惕这种倾向。“战胜以丧礼处之”,打了胜仗也要用丧礼的仪式来处理,这正是阿岱姆人坦皮不容易地杀了两个人之后的做法。

(三)“勒撒尼”的修炼和体术

这一部分是与道教结合最紧密的一部分,对道家思想多有发展衍生。在赶往海尔特的途中,阿岱姆人坦皮和科沃斯跑步,做一遍凯坦体术,讨论勒撒尼,然后赶路,如此循环。在海尔特时,科沃斯学习凯坦体术或瑟里恩对战,练习阿岱姆语和勒撒尼,练习剑术,如此往复。在中国的很多道观中,道士们上午打坐修道,下午练习太极,或完成早晚课、殿堂值日、打坐修炼后,练习太极拳、太极剑,强身健体。排空内心的内修,与强健身体的外修结合,是两者十分相似的地方。

1.“旋转落叶”

“旋转落叶”是科沃斯在坦皮高强度的训练下,身体极度疲乏,大脑放弃思考,头脑陷入的一种奇特而清晰的状态。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的头脑思维清晰,运用自如,感觉就像随风飘落的树叶。他就把这种古怪的状态命名为“旋转落叶”。“旋转落叶”是一种放松状态,能让他的头脑变得清醒而空荡,然后随意想着各种各样的事情,能让他自然地回答坦皮提出的关于“勒撒尼”的问题。只要在头脑里做些准备,就能沉入“旋转落叶”。这种放空的状态与体道状态相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48),由于大自然真理是无分别性的,而人的主观意识和思维见解都有分别性、局限性,在寻求真理的路上会成为障碍,所以修道是做减法,一步步损掉对外物的欲望与追求,一层层去除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排空心中杂念,与天地相连接,穿透到玄妙的深层去。

这其实是一种对头脑的训练,就像后来阿岱姆大师薇舍特所说:“我从某些流派听说过类似的东西……它就像针对头脑的凯坦,一套思维的套路动作,用来训练你的头脑。”“你用这种方式揭露了头脑深处所潜藏的东西。”道教中打坐修炼、坐圜守静也是此理。亦如《道德经》中所言体道工夫:“涤除玄鉴”(10),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致虚守静”从而达到“澄明境界”,达到无为无欲无私的境界。不追求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却会浮现在你的脑海中,因为答案就在内心如生命起点赤子婴孩的深处。在这种无欲而平衡的境界中,科沃斯说出了“勒撒尼源自产生大笑的地方”;在头脑敞开而空荡的状态下,他清晰地看见了风流动的轨迹,穿过了随风而舞的剑树树叶,通过了阿岱姆人大学的入学测试。

值得一提的是,2012 年的奇幻动画片《科拉传奇》第一册“气”的第二章“风中一叶”使用了相似的桥段。御气术的基础训练是穿过被风吹转的屏风阵,训练者须顺势而动,调整步伐和姿态,像“风中一叶”一样,这与“穿随风而舞的剑树”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族小孩轻松穿越而主角屡屡碰壁的情节也一样。而且“气”与“屏风”本来就是带有强烈东方色彩的元素,训练者穿越时姿态则模仿了太极的招式。不同之处在于科沃斯的“旋转落叶”更倾向于头脑修炼,而科拉的“风中一叶”倾向于行动的顺势而为。这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个在西方奇幻艺术中,融合西方式的东方元素,带有传承性的经典设定。2021 年的漫威电影《尚气与十环传奇》也有类似的片段。

2. 凯坦体术

凯坦体术是阿岱姆个别流派传授的一种体术,书中描述的主要是“拉坦撒——剑树”流派的凯坦。凯坦体术的对应物应该是太极拳。书中描绘是“手臂的慢动作让人想起打拳,非常缓慢地抬起脚则像要踢人”,“双臂弯成一个圆圈,向前迈了一小步”,“整套凯坦包含着上百个姿势和动作”,“那动作缓慢流畅地就像蜂蜜在桌面上流淌。随着速度的放慢,凯坦的难度会增加,但她做得完美无暇”,等等。可见,凯坦与太极何其相似。凯坦的一大特点是“慢”,另一大特点是每套动作姿势众多,且步伐复杂,每次变换都包含着重心的转移。作者曾说,自己學过几种武术,包括太极,这可以作为凯坦收到太极拳法影响的事实材料。

凯坦作为勒撒尼外在的修炼手段,体现了舍繁就简、舍快取慢、舍动取静的特点,为阿岱姆——勒撒尼完整体系的形成补完了最后一块拼图。正如道教有打坐作为内修,有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作为外修手段一样,共筑修身养生之道。

凯坦体术的每个招式都有名字,正如太极一样。《智者之惧》中出现了破狮、燕擒鹰、虎攀、转磨盘、捕雨、扇水、打谷等三十余种招式,与太极拳中云手、打虎、揽雀尾等招式相似,与道教形意拳如燕子抄水、猛虎扑食也有相似之处。

凯坦体术与太极拳不仅有动作特征相似,招式名相仿等外在的相似,在追求境界、发力方式等内在意蕴上也非常一致。“薇舍特这一下虽然用的是手,背后却凝聚了她整条胳膊的力量,那后面是她的肩膀,再背后则是她复杂的身体结构,包括作为支点的臀部和稳稳踏在地面上的健壮双腿,在这一切后面则是她脚下的大地。她整个人融为一体,通过她的手掌打了我。”这是典型的中国武术里的“寸劲”,近距离攻击对手,动作发出时牵动全身肌肉的力量,加上腰腿的协助,发出短促、刚脆的爆发力量。看似只用手,近距离平淡一击,其中却蕴含了超越全身的惊人力量。科沃斯认为自己之所以没有残疾,是因为薇舍特即使在盛怒之下也对自己出手有着完美的控制。

而凯坦体术与太极拳同样追求行云流水却并不多余的动作,以最少最轻的动作,达到最大最好的效果。无论是夏恩还是坦皮,动作都恰到好处,绝不多余,也总是以自卫为本,以不伤人为度。正如《道德经》中的“守中”“善行,无辙迹”,一切都恰到好处,没有多余的卖弄,只有平静与谦和。

综上所述,“勒撒尼”是阿岱姆人哲学的核心,与中国道家思想中的“道”相呼应。“勒撒尼”影响阿岱姆人的世界观,塑造他们的方法论,但未上升到如“道”一般本体论的高度。正因为阿岱姆人遵循“道”而战,才永远做出正确的决定,顺势而为,恰到好处,在世界各地留下了“不败”的传说。阿岱姆人的哲学主要受道家思想影响,也受到日本武士道思想、女性主义思想等影响,众多思想一起,构成了阿岱姆人独特的“勒撒尼”哲学。

三、结语

帕特里克·罗斯福斯的《弑君者传奇》吸取道家思想与道教元素,完美地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奇幻而真实的阿岱姆世界。阿岱姆人善战而不好战,沉默而心中有大道,种种矛盾对立统一,辩证地融合在他们的性格中。《弑君者传奇》不是传统意义上西方“巨人军团与龙”的奇幻小说,而是融合东方哲学、东西交融的一部新奇幻小说。东方哲学与武术的神秘氛围自然地为书中世界提供了有距离感的异域环境与比较成熟真实的世界体系,吸引着陌生的西方读者。而东方读者也会因对书中阿岱姆世界感到熟悉,而更容易理解世界体系。《弑君者传奇》对道家思想的借鉴以不同角度吸引着东西方读者,为奇幻文学世界添上了重要的一笔,为各国奇幻文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启示。

猜你喜欢

道家思想道教
西夏道教补议
杜诗中的道教法术与杜甫的宗教观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李白诗歌悲剧意蕴探析及其走向
简论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与人格力量
森田疗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关于两汉时期的道家思想社会化分析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道教“师道”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