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红斜街伴鼓鸣

2022-06-15慕欣

北京纪事 2022年6期
关键词:烟袋庆云什刹海

慕欣

摄影 Pierre Alivon(苏善书)

烟袋斜街,伴着什刹海的旖旎风光,伴着钟鼓楼的北京光阴,伴着城市的脚步前行,如今又因充满科技时尚味道的时代,而成为了一条名副其实的网红街。这条街,东起地安门外大街,为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32米。它兴起在元朝,成街于明朝,清朝和民国时期开始繁华,时光穿梭,烟袋斜街在不同的时代绽放着不同的精彩。

元世祖忽必烈修建大都,布局是“前朝后市”,即从永定门到三大殿是朝,钟鼓楼后是市场,更由于开凿“通惠河”,可使南方货船直接到大都靠岸,各种商品源源不断供应大都市场。

通惠河建成后,积水潭就成为了港口码头,吞吐转运南北货物,《元史·郭守敬传》有“舳舻蔽天”之描述,可见当年之盛况。大米、茶等源源而至,附近船舶如云,商栈林立。为使码头至鼓楼前有一通道,遂在积水潭至鼓楼之间修筑了这条斜街,缩短了距离,也成为当时这一带运输贸易的生命线。

还有一种说法,《燕都丛考》记载,在什刹海周边,原来有一座白米寺, 可是据记载,白米寺在清代的时候就无从考究了。在元代,什刹海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周边有不少的小河道。 由此推测,烟袋斜街曾是河道,方向只能随着水流走,后来变成胡同,自然就随着原来河道的方向了。

然而,不管烟袋斜街是哪一种形成方式,都于漕运兴有密不可分的关联。由于通惠河的开通,新水源的取得,积水潭便成为大都城的水上交通中心。据相关材料记载,当时不但漕运可直达积水潭,且大量运输日用商品的船只也可以汇集到积水潭,因而积水潭东北的城中心区,如斜街、钟鼓楼一带,便成为商业最发达的地段。

烟袋斜街。绘画 况晗

明代,朱棣迁都北京,为保持稳定,迁来南方大批商贾富户。由于积水潭一带风景幽静,所以达富贵人在沿岸纷纷修建别墅,因而在连接积水潭和地安门外商业区的斜街上,维持了斜街的繁荣。

明沈榜《宛署杂记·廊头》条载:“至永乐改建都城,犹称行在,商贾未集,市廛尚疏,奉旨,皇城四门,钟鼓楼等处,各盖铺房……”明初地安桥及鼓楼西侧大肆修建房舍。

尽管明中期以后通惠河淤塞、积水潭面积萎缩,交通货运逐渐改成陆路,但仍然没有影响斜街商业区。这为清代和民国时烟袋斜街的兴盛和繁华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石。

明朝,什刹海已不再是大运河的最终码头,但依然是北京著名的风景区。所以历代高僧、仙道也纷纷在什刹海畔选址修寺建观。就烟袋斜街一带,在街上有广福观,街东口南边的万宁桥北侧有唐建的火神庙,街西的鸦儿胡同有元建的广化寺等。伴随着南侧也先后建筑店铺,烟袋斜街已逐渐成为街道,同时也是北京著名的商业街,当时叫鼓楼斜街。清乾隆十五年的《京师全图》上,依然标明为“鼓楼斜街”。

时光进入清朝,烟袋斜街慢慢迎来了它的繁荣期。

据说,当时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因而烟袋的需求日增,所以斜街上开起了大大小小的烟袋铺。其烟袋铺又大都是高台阶,门前竖一个木制大烟袋当幌子。除此之外,烟袋斜街细长的街道好似烟袋杆儿,东头入口像烟袋嘴儿,西头像烟袋锅,宛如一只烟袋。因此,以“烟袋”命名斜街,名副其实。据相关资料记载,官方正式命名烟袋斜街可能是在清嘉庆或道光年间。

著名画家张先得先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在鸦儿胡同崇实小学就读,每日过烟袋斜街四趟。他撰写的《烟袋斜街的店铺》按照从东到西的顺序,记述了当时烟袋斜街店铺。

“烟袋斜街东口路北,公和魁对面,是一连两家烟袋铺:一为恒泰号,另一家为双盛泰,均是山西人开设的。‘公和魁’清真饽饽铺,大街上三间门面,在烟袋斜街东口路南是该店的制作间,因房基高,上到窗前高台上,可隔窗看在糕点上用糖作花样。

“烟袋铺不只是卖成品烟袋,而且还备有各类烟袋杆……烟袋锅有黄铜的、白铜的、蒙古式带花纹的;烟袋嘴有料器的、玉石的、瓷的,大小长短不等……当然,门外檐下的大烟袋幌子是最惹人注目的。”

《烟袋斜街的店铺》一文中说:这里的古玩铺有5家,除古玩铺外,烟袋斜街有毛笔店、南纸店和书画装裱店。估计毛笔店或还有砚墨出售。这就构成了文房四宝及书画作品“后期制造”的全系列。

“义信厚”裱画店,在广福观西侧,路北,门外挂有卷轴画的幌子。“黎光阁”裱画店,在“義信厚”西,侧身于小饭铺中。其中的“黎光阁裱画店,开业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裱画料精、工细,画家溥心畲、齐白石及一些名收藏家常来光顾。技师王殿俊,技术极高,后来还专门仿制清宫如意馆臣字款的画及手卷等,被当时鉴定家称为‘后门造’”。可见其在美术界、收藏界的知名度。1940年代末,烟袋斜街的古玩业衰落,但裱画店却还有延续。

烟袋斜街还有粮食店、菜店、油盐店、豆腐坊、肉铺及小饭铺、小酒馆等,显然主要是针对附近街巷人们的饮食消费需求。其中“独树一帜”的是庆云楼饭庄,作为一家建立于道光年间的高档饭庄延续至今。

洗浴理发类、修理服务类也是为附近街巷人们服务的。其中,鑫园澡堂,在烟袋斜街里,它是个大店面了。据说是清光绪年间大太监李莲英嗣子李福庆创办。后来易手后,改成了客栈。半个多月前,记者探访烟袋斜街时,发现停业已久的鑫园客栈正在进行修缮中。

时光进入到民国时期,烟袋斜街中部路南,“蕴宝斋之东有两家西服店,其中以潘步崑西服店历史较长,但当时穿西服的人太少,到这里做西装的人更少。当时,多承揽学校集体为学生做制服的生意。其店门外两则竖立画有西装男式的全身像招牌。” 如果没有潘步崑西服店,没有它店门外两则竖立的西装男士全身像的招牌,走在烟袋斜街,人们肯定不会感觉到时光已经进入“民国”。侧身于古玩店中间的“潘步崑”,显得很是鹤立鸡群,不伦不类。

何大齐,书画家、学者、教育家。儿时常去烟袋斜街玩耍,于是,2018年由它创作的一幅长16米的写实国画——《烟袋斜街旧影图卷》就展现在了世人面前。在这幅16米长的画卷上汇集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在烟袋斜街上的大大小小的店铺以及店铺里的生意人和逛街的游客们,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烟袋斜街介于钟鼓楼与地安门商业区之间,在清末出现了多家饭庄、酒楼、茶馆等,人头涌动,尤为繁华。辛亥革命后,清朝权贵失去往日特权,常以变卖家产古玩维生,烟袋斜街又因挂货铺和古玩店出名。古玩店竟有六家之多,跻身于二十余家饭庄酒楼之间,与服装店、染坊、理发馆、澡堂、油盐店、菜店、书店、弹棉花铺子、豆腐坊、书画装裱铺、出卖文房四宝的店铺为邻。卖包子、火烧、炸虾、红薯的小店,以及各式北京小吃的摊贩也为烟袋斜街增添了无比的热闹。

各时期建筑展现不同魅力

元朝利用什刹海的水系建都,并以什刹海的东边为大都城的中轴线。元朝的水利专家郭守敬疏通了从大都城到通州的通惠河,使什刹海成了我国著名的大运河的最终码头。据相关人士考察,码头就设在什刹海的东北岸,也就是现在烟袋斜街的南边,后来烟袋斜街前一带渐渐成为了当年大都城最繁华的地区。岸上,店铺林立,商贾如云;湖中,货船排列,舳舻蔽水。此时的什刹海,风景幽丽,特别是在盛夏,岸上,绿柳低垂;湖中,荷花粉腻。

明朝,什刹海虽已不是大运河的最终码头,但依然是北京著名的风景区。同时,历代高僧、仙道纷纷在什刹海畔选址修寺建观。就烟袋斜街一带,在街上有广福观,街东口南边的万宁桥北侧建有火神庙,街西的鸦儿胡同有元建的广化寺等。此时,随着南侧也先后建筑店铺,烟袋斜街已逐渐成为街道,同时还享有商业街的美名,在清乾隆十五年的《京师全图》上,已标明为“鼓楼斜街”。

到了清朝,烟袋斜街迎来它的繁华时期。清朝,平民百姓甚至达官贵人均不得涉足皇城圈的北海水域,所以各阶层人士便把什刹海当成了休闲宴饮的好去处。一些王公也依此而建府邸,据统计清代什刹海地区王府先后有十数座,著名的有醇王府、恭王府、庆王府、庄王府、阿拉善王府、涛贝勒府。还有数个贵族府邸。此外,有十数高官的宅第亦在这一带。还有一些汉人权要的私家园邸也纷纷挤进,一时什刹海竟成了王公贵族、达官显赫的云集之处。贵族达官阶层自然豪奢讲排场,开支不菲,于是促成了烟袋斜街一带商业区的发展。文人学士也喜爱到此处游玩,因而如光绪年间的会贤楼、望湖楼、庆云楼等著名酒楼应运而生,特别是夏季斜街的荷花市场更是车水成龙、喧嚣异常。

清朝,很多满、汉、蒙族官员和兵民们有吸烟的嗜好,因此,鼓楼斜街上就出现了很多卖烟袋和烟叶的店铺。关于烟袋斜街名字的来源,据史书记载,当年鼓楼前、地安门外有众多烟铺。那时候抽烟讲究用烟袋,所以这条小斜街上,一家挨着一家开起了烟袋铺。烟袋铺大都是高台阶,门前竖一个木制大烟袋当幌子。最特别的是东口路北“双盛泰”烟袋铺门前竖着的木雕大烟袋,足有一人多高,粗如饭碗一般,金黄色的烟袋锅上还系着条红绸穗,十分醒目。这大烟袋称得上是北京同行业中的头号大烟袋了,慢慢烟袋斜街的俗称就这样叫开了。这里是八旗子弟贵族官宦常来往的地界,据说街口的烟袋店还专门为慈禧太后通过烟袋杆儿。据相关人士推测,嘉庆或者道光年间,官方也将“鼓楼斜街”的名字改作“烟袋斜街”,作为正式街名,于是这“烟袋斜街”的俗名儿就这么水到渠成地转正了。不过,另一说烟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只烟袋,细长的街道好似烟袋杆儿,东头入口像烟袋嘴儿,西头入口折向南边,通往银锭桥,看上去就像一个烟袋锅儿。而更神奇的是,什刹海上的朦朦云烟,棋盘错落的胡同,还有活色生香的市井人家的炊烟,仿佛都是它喷出来的烟圈。

除了烟袋铺让烟袋斜街名声大噪,古玩业曾经在烟袋斜街也名噪一时,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古玩业才在烟袋斜街慢慢消失。清朝末年,居住在什刹海附近的王公贵族、八旗子弟失去俸禄,又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于是纷纷开始变卖古玩字画,这使得烟袋斜街重新定位,经营古玩的宝文齋、敏文斋、绣古斋、抱璞山房等纷纷落户斜街。那时溥仪还在故宫,仍然使用宣统年号,也有宫里的太监在地安门开设古玩店,货源都是盗取宫内(见溥仪《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64年版)。那时老北京一提“小琉璃厂”便指此处。这时开始形成民俗商业街。

如今提到北京的网红街,烟袋斜街的名字必不可少!

为什么?因为这里长盛不衰的悠久历史。为什么?因为这里越来越多的八方来客。为什么?因为久居于此的老字号、老手艺、老店主,还有他们为之守护的老情怀。他们的汇聚让这条出现于元代、上了“岁数”的老街显得神采奕奕,风姿不减当年。

利通商店是烟袋斜街上为数不多的三代传承的百年老店,50多岁的杨金平出生在这条街,是利通商店的第三代店主。在杨金平的记忆中,小时候的烟袋斜街是黄土路,隔两年一到开春就有工人开着胶皮轱辘的汽车轧一遍,一到刮风天就要泼水净土。上世纪60年代,烟袋斜街铺上柏油马路。2008年,烟袋斜街又改成石板路。

解放前,杨金平的祖父和父亲曾开过挂货铺,其进货地点为附近的地安门晓市,其物品多为什刹海周边王府、宅门里的用品。后来开过米面店,解放后小店关张,原来的店铺成为住宅。上世纪80年代以后,利通商店的大门又一次打开,杨金平改做古董生意。从祖父的挂货铺到如今的古董店,利通商店正如其名,生意一直不错。

庆云楼饭庄是北京最早的高端鲁菜酒楼,始建于清道光1820年,坐落于烟袋斜街内。据记载当时就已名噪京华,成为当时达官显贵、皇室商贾流连之所,后来因为老板另择他业而关张。这之后庆云楼的骨干散落他处,从而逐渐形成了后来著名的八大楼。所以, 庆云楼被认为是北京八大楼的鼻祖。2009年,原址重建的庆云楼恢复了原貌,保留了百年前的风格,再次开张。木质楼房、榫卯结构、不用清漆,并装点历代画家作品真迹,突出历史的厚重和沧桑。至此,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获得重生。

重生后的庆云楼饭庄曾经还经营越南菜,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如今的庆云楼饭庄只经营鲁菜。“越南菜是法系菜品,许多外国人都能接受这个菜品。但是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升,许多外国客人希望吃到正宗的中国菜。所以如今我们取消了越南菜。”庆云楼饭庄的屈经理介绍道,只经营中国菜的庆云楼饭庄如今生意依然很不错。

闲野斋是烟袋斜街上经营鼻烟壶的店,受传统文化复兴的影响,这家店如今不仅在国内生意兴隆,店主刘野还时常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请出国门。

一条老街,几段历史。时光冲刷下的烟袋斜街,展示着古老与沧桑,演绎着属于每个时代的经典故事。如今新时代下,烟袋斜街再次焕发青春,吸引着人们去探究、去感受。

猜你喜欢

烟袋庆云什刹海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石庆云
什刹海冰场的味道变了
最美什刹海
什刹海小记
退行性肩袖撕裂修补特点
谁是真正的主人?
智断烟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