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胡同:“一条胡同 穿越半个中国”
2022-06-15祁建
祁建
史家胡同博物館
听闻史家胡同颇受年轻人的喜爱,我一点也不觉得惊讶。网上有句话叫做:一条胡同,穿越半个中国。说的就是史家胡同。这说法虽说不免夸张了,但也解释了,史家胡同人气这么旺的原因:历史的厚重感。在史家胡同的沧桑岁月里,有无数青史留名的人在此居住,曾经的传奇与故事如今已经变成过眼云烟。
初春时的史家胡同是充满活力的。胡同虽然屋上杂草交错,墙皮斑驳脱落,但胡同依旧干净美丽。胡同里各户人家养的花花草草悄然开放,这时的胡同总能看到一抹抹绿意盎然的春色。
我第一次走进史家胡同,是因为听讲座。这里有民国三大才女之一的凌叔华的故居,后来她的旧居成为幼儿园,再后来就是现在的史家胡同博物馆。
据说1990年,90岁的凌叔华回到了一直魂牵梦萦的史家胡同,“少小离家老大回”,回来看看久别的“家”,圆梦之后六天,她就撒手人寰,留下了她与史家胡同的凄婉的故事。辜鸿铭、陈寅恪、齐白石、徐志摩、胡适、林徽因等民国名家经常在此聚会,泰戈尔也曾到此一游。凌叔华的父亲是清末直隶布政使凌福彭,他有15个孩子,其中排行第十的就是凌叔华……
史家胡同全长700多米,有近500年历史,2013年史家胡同博物馆开馆,曾经吸引了无数老北京人前来回味胡同的“乡愁”。
史家胡同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南与东、西罗圈胡同相通,北邻内务部街。说到去过多次的史家胡同博物馆,2013年第一次走进的时候,让我眼前一亮:真是一个精致的大院子,院子里参天的老柿子树荫遮蔽着灰砖落地的瓦房。连廊上挂着两个鸟笼,鹩哥正在阳光的缝隙里梳理羽毛,悠闲自在。小院原是民国时期的才女凌叔华的嫁妆,当时曾有许多名人在这个小院聚会,或者住过。馆内展示了一些史家胡同的历史变迁、院落旧日主人作品以及北京胡同的旧时光。胡同老屋檐、瓦当、小镇兽,都是周围居民捐来的。这里还有不少完整的四合院模型,就是一个微缩景观,连院里的隔断、小门墩都一清二楚。
还有展现老北京旧日生活的展厅。铝质饭盒、瓷热水壶、老月票、小人书、旧时的小阳伞、虎头鞋……再往前走,有按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北京家庭布置的家居。小黑白电视机、缝纫机、老式西洋挂钟……我参观的时候,偶尔也会说:“这个,当年我家也有。”
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此地就有“史家胡同”的名字,因为当地有个姓史的大户而得名。现在史家胡同小学校址为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祠堂的旧址。弘光元年(1645)四月,史可法镇守扬州,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坚决抵抗多铎率领的清军,城破被擒后,因拒绝投降而被杀。如此推断,不排除史家世居于此,在史可法出生之前已绵延百年以上了。清代在此建起“左翼宗学”,当时只招收八旗左翼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子弟入学。1905年改为“左翼八旗第五初等小学堂”,1910年改为“左翼八旗中学堂”,1912年又改为“京师公立第二中学校”,现改为史家小学低年级部。
史家胡同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度还叫过瑞金路十八条。历史上有很多名人住过这里。推开记忆深处那扇被岁月打磨的大门,胡同深处的人和事纷沓而来:
这里有很多深宅大院,清朝末年的中法银行董事长刘福成就住过这里,名妓赛金花也在胡同住过。胡同51号是章士钊的故居,他辛亥革命之后担任过教育部总长,1949年曾经作为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北平和谈,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1959年周恩来总理安排章士钊住到这里。其养女章含之与乔冠华结婚后也在这里居住。51号院历史上是清末外交大臣洪钧的宅子,洪钧有一妻一妾,妻是江宁王氏,妾是后来民国的名妓赛金花。清末曾朴所写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孽海花》就是以赛金花、洪钧为原型的。1949年前,51号院是香港《大公报》在北京办事处所在地,也做过抗日名将李树春将军的私宅。
胡同55号大门影壁上有砖刻,诗曰:“桂殿与山连,兰汤涌自然。阳崖含秀色,温谷吐潺湲。绩为能祛暑,功因养正宣。顾立将征兆,同此世昌延。”两边还有联“红珠斗帐樱桃熟,金尾屏风孔雀闲”。
史家胡同20号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地方,也是一个“文艺青年”向往的地方,是人民艺术剧院的宿舍楼,很多人艺的大名人住在这里。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初建时的院部办公地点设在这里,曹禺、李伯钊、焦菊隐、欧阳山尊等,都曾在这个大院里办公。老舍先生创作的《龙须沟》剧本的二度创造艺术工程正是从这里启动的。可以说20号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戏剧业的发源地。
孙武是武昌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他从1912年起曾租住在史家胡同22号,1939年11月10日病逝于北平。时任绥远省政府主席的傅作义将军于1946年住进史家胡同23号,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傅作义将军就在这里作出明智的抉择,实现了北平的和平解放。1958年,傅作义一家搬离史家胡同23号,继而搬进来的是到京赴任林业部长的刘文辉。
新中国成立后,华国锋、徐向前、李井泉、荣毅仁、章士钊、乔冠华、于光远等曾居住在这条胡同里。53号院的好园宾馆曾是全国妇联办公地,留下了帅孟奇、邓颖超、康克清等人的身影。1953年夏天,《大公报》购买了胡同24号两所院落,社长王芸生和报社全体员工都搬到这里。
1909年8月4日,游美学务处组织的第一次选拔赴美留学生考试在史家胡同59号院(现史家小学低年级部)举行。
据记载胡适在史家胡同参加了第二批留美考试,国文得了100分。他在《四十自述》中回忆了这段经历:他参加国文考试,是以考据学方法写成“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文章的。与胡适一起考上的,还有毕业回国后成为专家学者的气象学家竺可桢、教育家和外交家张彭春、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钱崇澍、建筑工程学家庄俊、电气学家和电工专家易鼎新、冶金学家和陶瓷学家周仁等70人。
此外还有很多名人故居,如著名诗人臧克家曾住史家胡同1号院;中国社科院院长胡绳曾住史家胡同2号;国民党上将卫立煌曾住23号院;国民党中将周体仁曾住35号;主持第二、三、四套人民币设计的罗工柳曾住31号;外交家王炳南曾住33号院……
午后,胡同院墙上的几只猫慵懒地睡着,我总爱在这时候骑上自行车,从胡同头到胡同尾,闻着花香,心中多了份轻松与坦然。越是历史的,越是珍贵的,也越是回味悠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