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对策分析
2022-06-15刘璐
摘 要:本文探讨了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公共图书馆面临的现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从建立完善的应急体系、定期组织风险隐患排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持续不间断为群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公共卫生;应对措施
公共图书馆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图书馆,与专业图书馆不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可以针对儿童到成人,即所有的普通居民。公共图书馆最大的特点就是受众范围广、人流量大。近年来,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人类遭遇了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尤其是2019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公共图书馆作为服务广大群众的机构,如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持续不断为群众提供高质量文化供给是摆在各级公共图书馆面前迫切需要完成的答卷,且是必须夺得高分的答卷。
一、公共图书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状
1.公共图书馆人群现状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文化的桥梁,肩负着服务大众和社会教育的使命。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群众知识来源更加广泛、阅读手段更加多样化,大部分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实现自己的阅读需求,因此前往公共图书馆借阅书籍的人数有所减少,但前往图书馆查阅历史文献、自习以及享受互联网连接服务的人群却持续增加。总体来说公共图书馆接待访客数量持续保持稳定,老年人和少年儿童读者数量不断增加,并逐步成为图书馆阅读的主力。这类人群在图书馆阅读时间较长,每天阅读时间少则两三个小时,多则一天,这就给病原微生物等传播增加了风险。这些意味着公共图书馆需要有一定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2.公共图书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状
据有关研究表明,图书馆等场所开门营业1小时左右,空气中细菌含量相比室外要多5%,如果持续营业9小时,空气中细菌含量是室外的9倍以上,二氧化碳浓度是室外的4倍以上,这说明如果不能有效应对,很可能出现致病因素的传播和蔓延,带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流行病毒传播期间,全国各地大部分公共图书馆正常运转,基本没有采取任何应对措施,各类人员“零门槛”随意进出。2019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为避免人群聚集可能带来的风险,最大限度减少病毒传播,保障读者生命安全,国家图书馆首先发布闭馆公告,各地文旅局也相继出台了《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防控方案》,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暂时闭馆。随后全国省、市、区(县)级图书馆以及所属的乡镇、街道图书馆分馆、村(社区)图书服务点等全部闭馆。待新冠肺炎疫情稳定后,全国各地图书馆制定应急预案,对进馆读者采取测量体温、查看健康码和限制人流量等方式应对,对如何精准防控、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入馆就读需求和降低感染风险还没有创新的方法和举措。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图书馆带来的冲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将对公共图书馆的正常秩序带来严重冲击,线下服务将无法正常开展。通过2019年的新冠疫情来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对公共图书馆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冲击:(1)正常线下服务停摆。由于新冠肺炎传染性较强且有一定的致死率,学校停课、娱乐场所停业,原本正常开放的公共图书馆也暂停开放,无法为群众提供线下服务,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要不能得到高质量满足。(2)存在潜在传染风险。疫情防控趋于平稳,正常社会秩序恢复后,公共图书馆也再次向群众开放,每层图书和每本图书每天都会有几十上百的群众去接触,且开馆期间无法对图书进行消毒。访客中不排除有携带病毒或潜伏期病例,这些人员在图书馆活动就会让病毒搭上了“顺风车”,成为“周游藏书”的幽灵,很有可能存在读者被感染的风险。(3)容易引发矛盾纠纷。疫情趋于平稳,公共图书馆重新对群众开放,为满足疫情防控要求和减少交叉感染风险,所有公共图书馆都采取了人员限流措施。工作日期间人流量较少,来馆人员基本都能进馆就读,但节假日来馆读者较多,当人流量达到饱和后,部分群众无法进入馆区,必将引起不满,甚至会与工作人员发生纠纷。(4)文献资料存在损坏风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每天都有专人对馆区进行多次消毒,但一些文献资料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极高,如何在不损坏文献的情况下进行消毒是一个极大考验,稍不注意就会对文献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坏。
4.公共图書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政府的责任,与己无关,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上级要求,本级执行”就是做到本职工作,忽略了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读者及馆员的生命健康,保障公众阅读权利是公共图书馆不容忽视的责任。(2)组织体系不健全,不注重突发公共卫生体系应急建设,未成立常态化的组织架构,未制定应急预案或应急预案制定不贴近实际,在岗位设置、人员培训、应急制度建立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此外,工作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健康教育知识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知晓率不高。(3)危机意识差,虽然公共图书馆受众人群广、人流量大,但部分公共图书馆管理者认为来图书馆的访客都是有学问、有知识的人,自身有着良好的防护意识,不会发生传染事件,但却忽略了“人不想传人,但病毒却无孔不入”的实际。(4)经费投入不足,当前公共图书馆大部分经费投入到了信息化建设、图书采购和日常维护等领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护和应对领域重视程度不够,除了配备测温仪和消毒液等物品,别无其他。(5)演练不经常,公共图书馆对安全和防火演练较为重视,但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演练却连“流于形式”都达不到。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共图书馆的角色与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回信中指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希望国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因此,图书馆不管什么年代和什么背景下,都要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扛起社会责任,不仅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供给服务,更要为政府及人民提供更多类型的服务。
1.做政府决策参考信息的提供者
图书馆书籍、杂志和报纸等各类信息资料齐全,是任何一个单位所无法比拟的,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三个方面入手,定期为当地政府制定决策参考资料选编,提高政府领导科学决策的水平。(1)搜集其他地区先进经验做法,将全国各地主流媒体关于应对疫情的好做法、好经验进行梳理汇总,并重点突出具有推广和借鉴意义的文章。(2)搜集上级最新指示要求,将国家领导人和省市主要领导关于疫情的最新指示要求以及国家、省、市等层面关于疫情的最新政策进行梳理汇总,为政府领导决策提供政策依据。(3)搜集专家学者的最新判断,将各级专家学者关于疫情的判断、应对方法进行汇总,便于政府领导科学判断疫情形势和走势。
2.做正确舆论的传播者
公共图书馆受众人群广泛、信息化建设程度高,在宣传党的重大决策部署、联防联控措施、防控成效以及引导群众正确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公共图书馆要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充分担起社会责任,采取传统手段与新兴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传染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科学防护,最大限度降低群众的焦躁情绪和恐慌心理。(1)用好传统手段,印制形式多样的防治宣传单和宣传册向读者发放,并定期组织防疫知识讲座。(2)用活信息化手段,利用官网和微信公众号等推出“疫情”等专栏,推送公共卫生政策、病理知识、疫情防控最新动态等内容。(3)用优新兴媒体手段,与抖音、快手等第三方平台合作,制作形式多样的疫情防控宣传视频,向广大群众推送相关知识。
3.做图书资源的传递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尤其是疫情较为严重时,整个社会会陷入暂时性停摆,公共图书馆也可能会暂时性闭馆。但是在此期间,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要恰恰是最高的。公共图书馆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将图书资源不间断地传递到读者手中。通过开放更多线上资源,转变服务思维,优化建立数字资源库,以各种方式向读者推荐数字资源和访问途径。大力推广纸电合一,多渠道丰富学术论文、电子书刊等各类型资源供给,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用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文化服务。
4.做读者健康的守护者
公共图书馆是书刊流通密集地,也是人群集中的场所,更是微生物集散的重要环境,这不仅影响到读者及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更关系到疫情的扩散与控制。(1)要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对来馆人员做到严格测温、严格登记、严格限流,确保来馆人员有迹可循。同时,读者在馆期间,工作人员勤监督、勤检查,确保全程携带口罩,落座符合安全距离。(2)严格落实消毒制度,按照规定每日多次对各区域进行消毒,减少病毒滋生。此外,每个阅读区域放置免洗手消毒液,在借阅书籍前后方便读者进行手部消毒。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图书馆应对措施
1.建立完善的应急体系
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体系还不够健全,各地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许多地方是为了应付检查东拼西凑制作了一套应急方案,毫无针对性和实用性。公共图书馆要加强顶层设计,从预案、制度和体系上入手,不断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体系建设。
(1)制定应急预案。“不打无准备之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预案是突发事件的行动指南。新冠疫情带给我们深刻的教训,作为人流量大、人口聚集的公共图书馆只有安全和消防预案,鲜有公共卫生应急预案,此次疫情期间,许多图书馆都是仓促临时应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推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公共图书馆要严格落实要求,结合实际,聘请专业人员指导,尽快完善公共卫生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
(2)强化制度建设。“无制度寸步难行,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工作和行动的标尺。此次新冠疫情警示我们,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度,防控就会流于形式。公共图书馆要深刻汲取疫情之初“凭热情蛮干”的教训,加快制定和建立完善卫生防疫制度、工作人员防疫培训制度、入馆登记制度等,并将制度融入工作的方方面面,使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3)压实工作责任。“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只有压实责任,才能减少人员感染风险。要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贯穿每个环节,落实到每个细节的责任体系,压实从党员领导干部到一般工作人员的责任,确保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管。
2.定期组织风险隐患排查
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机构,要为访客提供图书阅览、借阅、休息等服务,在这些服务过程中,就可能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以公共图书馆要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事故就要处理”的理念,定期组织风险隐患排查分析工作,打造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铜墙铁壁。
(1)定期进行安全隐患风险分析,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特征。要围绕各个阶段的特点,定期组织安全隐患风险分析,将所有“蚁穴”全部找到,并制定针对性应对措施。(2)定期组织安全隐患排查,按照月、季、年三个时间,小、中、大三个规模,个人自查、单位普查和上级检查三个层次,定期组织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将所有安排隐患全部排查到位,并加以整改。(3)定期组织应急演练,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期組织所有员工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加强对应急队伍的培训和提升,注意全员培训与重点岗位培训相结合,现场处置培训和理论培训相结合的方法,提升人员对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熟练度。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图书馆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没有一个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很难实现高效防护和快速应对。要将图书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设施提升改造任务作为“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1)加大经费投入是保障公共图书馆完善设施、储备防护器材和提升改造的重要基础,解决公共图书馆想为却无财力可为的现状。(2)提升基础设备设施,要加强智慧化建设,在公共图书馆进出口设立人脸识别系统和红外测温系统,精准掌握进出馆人员底数。要对所有窗户进行改造,将所有窗户变成可开关式,便于定期通风;要对阅读书桌进行改造,设立隔挡,减少人员直接接触的概率;要设立自助还书系统,读者将书籍放入自助还书系统之后,系统自动对书籍进行紫外线消毒,最大限度降低直接接触未经消毒书籍的概率。(3)加强信息化建设,丰富建立网上图书馆,不断增加电子资源采购比例,逐步建立纸电合一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为读者提供丰富多彩的网络阅读环境。
四、结语
21世纪以来发生的几起大规模的公共卫生事件表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摆在公共图书馆面前必须高度重视且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只有从思想认识、组织体系、设施完善等方面不断强化自身建设,才能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持续不间断地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张 彧.公共图书馆建设中的信息素养建设刍议——基于读者服务的视角[C].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第十二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管社科).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2015
[2]亢 琦,李扬扬.手机自助图书流通服务在国内图书馆的实践进展[J].高校图书,2019
(作者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图书馆)
作者简介:刘璐(1984—)女,汉族,天津人,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