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变局中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2022-06-15刘雅倩

学理论·下 2022年6期
关键词:经济建设中国共产党

摘 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国家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不同制度模式、发展道路间的深层角力。当前与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各个经济体的发展质量与竞争新优势的建立,取决于能否形成有效应对变局的稳定且独特的发展模式。中国共产党在缔造经济社会发展奇迹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在破解不同时期经济难题中历练出的卓越领导能力,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建构的稳定制度保障,是中国依据变局的阶段性特征,完善制度、制定战略、调整政策,在变局背景中生成新的国家优势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经济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6-0056-04

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8年6月23日,他再次提出:“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1]428此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变化,国际社会中新因素的涌现与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行深刻论述,对变局的显著特征及其深远影响给出多角度的判断:一方面,“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2]80另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3]4世界整体进入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国际格局正在经历最深刻的调整。

“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4]4在这场变局中,预见先机者先发力,窥得变局机密者先谋破局之利。在国际大变局发酵与加速演变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显著的制度优势,成功突破变局带来的发展困境,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的目标。

一、中国共产党视野中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第一,新科技革命、新兴产业影响巨大,掀起国家间竞争的新浪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智能制造、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蕴含着巨大商机。”[2]31从21世纪初发端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一场复合型的变革,它迅速推动产业间的融合、升级,在发展速度、规模,以及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方面,超过历史上的数次科技革命。

科技创新是人类财富增长的源泉,更是国家经济实现重大发展的核心。为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增强本国整体竞争力,世界各国都在加强顶层设计,攻坚核心技术,将追求成为科技领跑者,作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契机。

第二,全球經济复苏缓慢,经济全球化进程遭受严重阻碍。“世界经济深刻调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1]200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的世界经济增长困难形势,以及经济全球化治理失调的现实,使得各国经济发展在不同程度上陷入困境。许多国家由于产业外移,国内出现大量失业人口,社会矛盾激化,内部冲突加剧。

上述因素,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重大冲击。在全球化遭遇逆潮的背景下,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继续推行开放包容的理念,需要对自身的开放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

第三,国际治理体系效力减弱,国际合作新机制正在形成。“多边主义和多边贸易体制受到严重冲击。要合作还是要对立,要开放还是要封闭,要互利共赢还是要以邻为壑,国际社会再次来到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1]445在这样的关键节点,作为国际治理体系中核心构成部分的国际金融体系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世界银行与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决策权长期被发达国家所控制,这些国际性组织通过的决议与制定的政策,往往对发达国家,尤其是对美国及其盟友有利。长期的不平衡贸易与剥夺性金融安排,严重损害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与这种国际经济治理中的不平等现实相伴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快速提升,日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主要发展中国家在许多国际组织中提出的极具代表性的替代方案,深刻推动国际格局与国际合作机制的演变。总之,“尽管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但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呼声不容忽视,国际关系民主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5]

第四,国际分工大调整,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加速重构。“全球产业布局在不断调整,新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日益形成。”[6]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价值链一直处于变化和调整过程中。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各国为疫情防控与维护本国经济安全之需要,纷纷加紧本地产能部署,强化国内供应链与产业链建设。可以预见,在疫情影响下,未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将会出现更加明显迁移,全球价值链也会发生深刻调整:新兴经济体将在更大程度上动摇发达国家在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原有的全球价值链的分层结构被打破,呈现出多极化发展新态势。

在这种趋势下,中国始终维护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积极推动全球价值链的重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各国之间应当“促进国际分工体系和全球价值链优化重塑”[7],并承诺中国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更加有效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8]

二、中国共产党应对变局的能力与制度基础

第一,伟大战略部署和中长期社会发展规划造就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奇迹。在统筹谋划、科学设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基础上,形成的战略部署与中长期规划,具有强大的灯塔效应和巨大的引领功能。中国共产党善于把战略部署的领航作用与规划设计的推进作用有机结合,以宏观目标为指引,用翔实的规划落实远景目标,有条不紊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

中长期规划将战略部署的重大任务,分解为更具操作意义的阶段性目标,这是取得全局性胜利的必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4]2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将落后的农业大国改造为现代的工业化国家的艰巨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党中央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实施阶段,中国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工业部门,高等教育与卫生医疗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文化、体育生活日益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制定和实施了8个五年计划,这些计划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社会建设的效率,切实保证了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2020年GDP突破100万亿元,中国圆满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坚持经济理论创新与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保证经济发展的科学性与持续性。中国共产党开展经济工作时,既注重理论的先导作用,也注重实践的检验,更强调从讲政治的高度做经济工作,洞察经济活动的各项后果,深入总结实践经验,科学推进理论创新,并用创新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党的创新理论与有效实践的双向互动中,不断取得新成就。

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矛盾,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开放后,党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现实,及时调整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形成了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独特范畴和经济理论。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9]在这一判断的指导下,党中央将经济建设作为国家建设工作的中心,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经过三十年的发展,2011年我国飞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强烈,但与此同时,我国区域间、产业间的不均衡问题开始凸显。因此,党中央在十九大上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做出了新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11党的新判断,明确了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指明了新时期经济理论创新的核心在于把握、分析和解决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创新理论,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三,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稳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的第一要务,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1]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做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党始终将人民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主体。

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特殊利益,为人民谋福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人民生活进步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我国在铁路、公路交通运输设施,电话通信服务,义务教育保障,社会福利制度等方面,资金投入巨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12]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始终以人民的需要是否被满足为衡量标准,尊重并重视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将人民群众视作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与裁判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以人民为中心,具体体现为坚持共享共建发展理念。共建发展,强调劳动创造幸福,将全体人民吸引到经济建设的过程之中,充分发掘和激发每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智慧与创造性,形成人人有责、人人付出、人人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局面。共享发展,强调经济社会进步的服务主体是人民群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效调整利益格局,逐步消除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显著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保证人民的全面发展。

第四,不断变革与创新经济体制,为经济发展注入持续活力。中国经济发展道路,是党带领全国人民探索出的一条独创性道路,是我国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制度保障。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苏东剧变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坚信,中国的经济改革要想成功,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0]17。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了传统的关于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认知,证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社会主义国家谋发展,必须“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效果,打破了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搞市场经济的偏见,突破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统认识,为人类经济发展实践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灵活性与稳定性相统一的特征,能够在保障发展、抵御风险的同时,确保通过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這必将进一步释放我国经济发展的潜能。

用宏观战略与中长期规划为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在实践与理论的双向互动中推动经济科学发展,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追求,不断变革经济制度与体制,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必将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过程中,发挥破解难题、驾驭全局的重大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在变局中开新局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要实现变局之中开新局,危机之中寻先机,必须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在改革和建设的历程之中,中国共产党统筹协调各方利益,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不断完善领导和落实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实现社会主义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经济发展。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要处理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中央利益和地方利益、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的关系,要注重在具体的社会条件和实际经济工作中不断寻找新的经济理论生长点,并在理论的支撑、指导下,构建起针对大变局阶段性特征的各种发展规划与政策安排,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打造高水平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一,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赢得变局中的发展主动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党中央充分判断世界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内在要求,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原则出发,形成的最新经济理论创新成果,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为中国在变局之中稳定远航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从系统论的角度,诠释了党的领导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之间内在关联、相互作用的机制,全面回答了新时代实现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在理论上明确了我国化解变局,谋求更大发展,应坚持的正确方向和可采取的有力举措。针对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如何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等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给出了明确有力、切实可行的要求:“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14]此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建设思想,强调以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原则、打造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倡议,为大变局背景中重塑世界新格局明确了思路,提供了方案。

第二,锚定远景目标,立足“十四五”规划,开启经济发展新征程。世界变局对中国带来的种种冲击,终归能够通过中国自身的发展被破解。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15]

党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十四五”规划,为开启国家建设新征程的中国,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是新时期全国人民集体行动的指南。考虑到局势变动带来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充分坚持风险意识与忧患意识,通过定方向、设目标、排任务、立政策的方式,统筹安排了最近五年的具体工作。这些新要求、新举措,是党中央充分利用国内多方面优势与条件,通过做好自己的事情,创造和捕捉新机会的产物,能够使我国在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绿色能源、社会建设、国防安全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尤其是国家间科技竞争的激烈现状,“十四五”规划着重凸显和强调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解决关涉中国长远发展中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以及加强农业、工业、社会、能源、民生、教育各方面的科研强度,提供了重要保障。“十四五”规划,针对变局方方面面的考验,提出的中国发展规划,必将保证中国经济延续长期稳定发展的奇迹。

第三,推动构建高水平成熟定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大变局是对各国经济体制的一场综合性考验,实现中国经济运行模式的升级转型,转换变局带来的压力为经济升级的动力,更好地提升我国整体经济竞争力,必须努力建设和重塑我国新的产业链与供应链,打造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我国市场体系的不同方面进行全方位提升,是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需要。首先在于打造强大统一的国内市场,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要不断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定位、功能与作用,加快构建“法治型”“服务型”政府,构建高效、完整的经济法律体系,形成市场调节、政府宏观调控以及党的领导之间的有机平衡,更好地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其次,要尊重市场运行的规律,增强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持续做大做强国有企业,重视和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与民营企业的重要作用,实现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良性竞争与协同发展,共同提升整体国民产业的科技化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被证明是对实现经济发展、民族复兴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市场经济模式的优化,打造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能够为中国构筑更加稳定的经济运行基础,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实力与影响力。市场经济模式走向成熟、定型,有利于我国主动瞄准国际经济竞争的新领域,加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科技化、内涵式增长。

第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中国经济发展与竞争新优势。国家经济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必须要同时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资源。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基于对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全局的考量,为转换经济社会发展动能,形成及时有效的安排。有利于在未来一段时期中,推动我国内需进一步释放。另外,这为我国在国际经济复苏不利的情形下,谋得先机、占据高位,提升国际贸易质量奠定了基础,塑造下一阶段我国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党中央立足于逐漸显露潜力的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以及动力减退的国际经济带来的挑战,明确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4]4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具有长期性特征,这主要与世界经济不容乐观的复苏前景相一致;同时具有全局性特点,是中国经济大局的重要调整。首先,要依托强大的国内市场,建立完备的内需体系,抓住供给侧改革这一条主线,协同推进需求侧改革,畅通生产、分配、流动、消费各个环节,不断满足高质量的需求、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传统消费的同时培育新型消费,形成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确保即使在极端情况下,中国经济自身能够安全、健康地运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另外,还要以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通过国内经济建设成果与经济发展来影响世界经济,对国际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将我国打造成为一个“巨大引力场”,开辟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塑造我国新的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比较优势。

四、结语

尽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多重挑战,但在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决策、智慧部署与坚强领导下,在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的奋斗中,单边主义和反全球化的国际发展逆流,无法遏制中国的崛起,一带一路、自贸区、自贸港等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新窗口;疫情冲击带来的困难也必然能够被克服,我国正在重塑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中国一定能够充分利用变局带来的机遇,化危为机,成功应对变局。这种成功,将极大增强全国人民的自信心与凝聚力,不断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创造中国特色社會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并使中国继续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显著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习近平.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在二○一八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

[4]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5]习近平.弘扬“上海精神” 构建命运共同体——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

[6]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J].求是,2020(24):7.

[7]习近平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8]习近平.构建新发展格局 实现互利共赢——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对话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20-11-20.

[9]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12.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0.

[1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

[13]新时期党的建设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7.

[1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84-85.

[15]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J].北京人大,2020(11):6.

收稿日期:2022-03-07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工作的战略创新性研究》(58112111862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雅倩,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猜你喜欢

经济建设中国共产党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经济新常态及深化改革浅析
浅谈高中数学学习在经济建设中运用的设想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践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