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生德育”:区域推进德育创新的富阳实践
2022-06-15章清
近年来,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局凭借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地域资源,秉持“顶层设计,立足特色,自主创新”的原则,以“培育生活自立、生命阳光、生态和谐的人”为育人目标,扎实开展“立生德育”实践,以课程建设丰富人本教育内涵,以文化育人彰显学校特色发展,以实践育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着力加强德育一体化建设,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区域德育效果显著提升,区域德育品牌日益凸显。
多年来,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局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地域教育资源,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加强德育一体化建设,探索“立生德育”,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不断增强区域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初步形成了区域德育的特色品牌。
一、“立生德育”概念阐释
(一)“立生德育”内涵
何为“立生德育”?“立”即立身、立心、立人,只有身心健康才能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人,德育的最终目的是立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生”即生活自立、生命阳光、生态和谐,其中生活自立是指个体具有自持自守、自立自强的意识与能力;生命阳光是指个体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优良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能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生态和谐是指个体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遵循自然内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生态和谐理念灌注于思想、文化、主观能力和生存方式。此外,生态和谐还包含另一层含义,指积极营造区域德育的良好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把直接德育、间接德育和隐性德育,把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有机整体。
(二)“立生德育”体系
我区围绕培养“生活自立、生命阳光、生态和谐”的人这一核心要义,秉持现代教育治理理念,选择适宜的实施路径,创设有效的运作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保障“立生德育”的落地見效。“立生德育”的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立生德育”结构图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如果说课程育人是显性的,那么文化育人则是隐性的。道德教育强调知行合一和道德实践,实践育人显得格外重要。运作机制为“立生德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多主体参与指发挥多元主体各自职能形成纵向的联动力,多部门联动指构建社会共育机制形成横向的协同力,多平台搭建旨在形成区域推进的专业行动力。
二、区域推进“立生德育”的实施路径
(一)课程育人,注重设计
德育课程化是“立生德育”的一贯遵循。在实践中,我区坚持“顶层设计,立足特色,自主创新”的原则,紧扣“立身、立心、立人”的目标,在立足现有两大特色即新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加强课程建设,丰富“立生德育”的内涵。
1.基于典型推广,联动推进新劳动教育
富阳区是全国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富春七小的新劳动教育是全国第一批劳动教育典型案例。基于“做强七小,做大联盟,做实全域”的思路,富阳区教育局携手全区各乡镇,从地方、基地、学校三个层面进行课程设计,探索形成劳动教育机制创新的“富阳样式”。
其一,地方课程,指南统领、内容整合。结合《浙江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指南》和《浙江省中小学劳动教育行动方案》,开展我区中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把国家统编的劳技和通用技术等课程进行整合,结合中小学生的特点,自行编写地方课程。其二,基地课程,全域跨界、协同研发。基地课程主要由新劳动教育研究院与基地所在乡镇街道共同研发,秉持跨界思维和系统思维,跳出教育看教育,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其三,学校课程,因校制宜、因需建设。学校课程建设主要视学校特色、学生特点和需求,因地制宜进行设计。例如,以富春七小为代表的七小共同体学校,课程建设从农事劳作课程、劳动创意课程和美好生活课程三大板块入手。
2.基于传承创新,双线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富阳区从1994年就开始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1年举办了全国第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可以说是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发源地。近年来,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紧扣心理核心素养班会课和青春期健康教育两条主线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其一,建设心理核心素养班会课程,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和班集体发展相融相生。围绕学生心理核心素养,从“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两个维度开发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序列化主题班会课程群。其中,“学会学习”关注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关键能力保障;“健康生活”关注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为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奠定价值观及必备品格基础。其二,建设青春健康教育课程,促进学生发展和家长发展互助互推。富阳区教育局与计生协联手,聚焦青春期教育的难点和痛点,围绕“成长之道”和“沟通之道”两门课程,进行青春健康教育的创新,重点面向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以打通青春期健康教育的“任督二脉”。
3.基于生本立场,量身推进学校特色德育
富阳区各校立足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传承学校发展的优良传统,结合地域的教育资源,开拓新时代德育的理念、模式、路径和载体,构建学校特色课程,培育学校德育特色。以小学、初中、高中各一校举例说明。
富春第二小学“三童”理念下仪式课程的设计,以尊重儿童天性作为教育起点,将塑造美好人性作为教育核心,把培养自理自立能力作为发展基石,让孩子们在校园的每一个重要日子里都有难忘的生命体验,留下深刻的学校记忆。鹿山中学重在建构“善文化”课程,围绕“整合”“序列”“阶梯”“实践”四个环节,形成“知善寻善”“晓善学善”“明善行善”“播善传善”主题教育特色,引导学生从“向善”走向“从善”、从“从善”达到“止于至善”。新登中学的“圣园碑林”德育课程以学生可感可触的千年古城文化为抓手,发掘独特厚重的地域文化资源,以“圣园碑林”为载体,打造“圣园讲坛”“圣园杂志”等文化品牌,将圣园文化植根于学生的心灵,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
(二)文化育人,注重熏陶
学校教育最为生动、有力和持久的是文化的影响。结合地域和学校特点,我们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融合文化三个维度进行积极探索,借助“美丽学校”“一校一品”等专项活动的推进,形成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学校特色,为“立生德育”做深、做细、做透打下扎实基础。
1.弘扬传统文化,树为人之根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孝老爱亲、助人为乐、自强不息、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是立人之本、为人之根,自然是“立生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应予以大力倡导。例如,富春七小的“勤文化”、鹿山中学的“善文化”等,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如,渌渚镇是南宋大孝子周雄的故里,渌渚镇小通过挖掘地方资源、布置墙面廊道文化、实施孝心课程、开展特色活动、推进多元评价等途径开展孝道教育,让学生去感悟孝理、培育孝心、践行孝行。
2.立足地域文化,尋家乡之魂
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利用本土特有的课程资源,将德育活动和地域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可以激发学生关注与其息息相关的人、事、物,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了解家乡发展变化和国家历史常识,领悟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例如,古镇龙门拥有历史悠久的明清古建筑、品行兼备的乡贤先辈、别具传统的习俗习惯等。为此,龙门镇小开发了“乡村研学”德育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孩子成为知廉耻、遵孝道、讲气节、勤耕读的新龙门人。
3.基于融合文化,怀包容之心
融合文化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特质之间的相互结合、相互吸纳的过程,融合是新时代育人的新姿态、新格局,意味着视野更宽、境界更高。这里的融合包括古今融合、中外融合、多民族融合等方面。例如,大源镇育才学校是富阳最早专门接收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入学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将近一半的学生来自全国15个省份的少数民族。办学15年来,该校一直秉承“育才盛开民族花,天南地北是一家”的办学理念,以“快乐成长园”为载体,将多元的德育活动融入多民族文化,让孩子怀有一颗悦纳之心,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种下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种子。
(三)实践育人,注重体验
要在德育过程中实现“人”的回归,就要突出学生的实践体验,促进其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转化。体验是“立生德育”的重要方式,体现亲历、主动、趣味等。以新劳动教育的全域实践为例加以说明。
1.建设全域实践基地,打造体验平台
在新劳动教育的区域推进过程中,除“一枝独秀”的富春七小省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和“百花齐放”的各校因地制宜的劳动实践基地之外,富阳区还建立了33个劳动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包括洞桥·贤德基地、永昌·唐昌基地、渔山·沙头上基地、杭富水电陈列馆、富春山馆等。这些劳动教育实践体验基地聚焦“体验”,个性纷呈、特色鲜明,如洞桥营地是全国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内容分为山乡生活自治、山乡文化感知、山乡技能实践三大模块。
2.推进实践体验活动,人人亲历体验
从2020年9月起,全区中小学生新劳动教育实践体验活动面向全员全面开展,至今已组织4万多名学生参加。目前,我区已有7条相对成熟的新劳动教育实践体验路线,包括“环保卫士·果蔬培育”“小小工匠·乘风破浪”“山乡味道·耕读传家”“古法造纸·指尖匠心”“水电‘悟’理·‘衣衣’不舍”“昆虫物语·奇趣菌菇”“龙舟竞渡·花样馒头”,使得劳动教育实践体验既有全区的统一要求,又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个性选择。
三、区域推进“立生德育”的运作机制
(一)多主体参与,形成全域推进的联动力
“立生德育”的区域推进是大范围内的教育革新和行动。只有多元主体的参与并发挥各自作用,才能形成全域推进的联动力。以新劳动教育为例简要阐述。
1.政府行政助推,体现政策保障
2019年4月,富阳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富阳区中小学生“新劳动教育”实践体验活动方案(试行)》,由区财政补助660万元,组织全区4.4万余名三至八年级学生参与新劳动教育实践体验活动,打造100个项目各异、各具特色的新劳动教育实践体验活动精品村,培育1,000个接待规范、教育有效的专业化新劳动教育实践体验活动示范农户,研发新劳动教育实践体验课程,开展集大规模综合基地、乡村实践基地与农户体验点为一体的体验活动,将新劳动教育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劳动教育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2.教育部门主推,体现行政驱动
富阳区教育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区域推进富阳区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杭州市富阳区中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指导建议》,对中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校内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型劳动”4个方面的劳动内容进行了必要规范,提出了中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标准和指导建议,帮助学校厘清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实施策略和保障机制,以行政驱动的方式推动工作。
3.专业机构借力,体现学术引领
为全域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由富阳区委区政府主办、浙江省德育分会劳动实践教育专委会和富阳区教育局承办的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高峰论坛,邀请全国著名专家来富阳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出谋划策。除劳动教育高峰论坛,我区还与杭州师范大学等合作,承办了“公望”全国班主任论坛和长三角劳动教育联盟论坛。
4.学校精心实施,体现落地生根
基层学校组建新劳动教育教研组,实施和研究新劳动教育。学校着力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因地制宜开辟校园种植场地等。积极开展“生态教室打造”“美丽寝室建设”等校园劳动,“爱心帮帮团”“敬老服务小队”等公益服务劳动以及“孝亲”“惠己”等家务劳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充分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真正让新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二)多部门联动,形成全域推进的协同力
1.推进学校与家庭育人一体化
系统评估富阳区家庭教育现状,科学谋划“十四五”富阳家庭教育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完善横向构建与纵向贯通的工作体系。横向构建形成政府、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社会组织和家庭全覆盖多层级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纵向贯通形成从出生、成长、成人、成家的生命周期时间轴,明确各部门家庭教育指导职责。强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協同配合,加强学校对家庭教育的专业指导,帮助家长系统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学校与家庭的高质量协同育人。
2.推进学校与社会育人一体化
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实现社会资源的共享共建,净化学生成长环境,助力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例如,在区域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过程中,结合富阳区情特点,积极推动全区中小学生参与校外劳动实践,包括志愿服务、社会体验、(村)社区体验等。区教育局和团区委等部门联合加强对社会实践基地、场所(项目)的建设,多方挖掘潜力,整合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安全、规范、有益的社会实践平台。
(三)多平台搭建,形成全域推进的专业力
1.队伍培训专业化,形成专业聚合力
为打造一支优秀的班主任队伍,我区班主任培训已经实现全覆盖,形成了以班主任任职资格培训、班主任全员培训、骨干班主任培训、班主任带头人以及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培训为内核的培训体系,为班主任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其中,班主任任职资格培训重规范、强基础;班主任全员培训重实践、提能力;骨干班主任培训重问题、学方法;班主任带头人研修重研究、显风格;省市区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研修重孵化、会引领。
2.德育工作专业化,形成专业渗透力
为形成全域推进的专业力,日常的德育工作也在向专业化的方向努力。其一是构建由“区德育教研员+德育教研大组”组成的“1+N”(1指一个区教研员,N指N个片区德育教研大组)专业共同体,负责区域德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做好全区中小学德育教研督查工作、德育品牌建设的调研指导与推进工作。其二是在基层学校由德育校级领导、德育中层干部和德育工作能力强的教师组成德育教研组,以班主任为中坚力量开展德育教研活动,推进和优化本校德育日常工作。
3.推出“德育信箱”,形成专业辐射力
从2017年起,由富阳区教研中心德育与科研部发起,通过与富阳日报社合作,在《富阳日报》上开设一周一栏的“德育信箱”专业园地,收集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棘手问题、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杂症”,组织区内名优班主任进行深入研讨,提出应对策略,在为家庭、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同时,也为区内年轻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提供学术引领。
“立生德育”是富阳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土化创新性实践。“立生德育”旨在追求德育目标的完整性、德育内容的全面性、德育课程的丰富性、德育主体的多元性、德育环境的生态性等。今后,我们将深入探索“立生德育”的内涵、路径与机制,不断提升区域德育工作的水平,为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章清,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