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体验之法,促进民族团结
2022-06-15李鸿图
李鸿图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新颖性,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的课堂。”基于此,教师的“教”要因时而变,因事而入,因材施教,时刻关注时事生活,并及时丰富教学内容为“我”所用,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结合这一理论,依托本地是民族地区、本校是民族学校这一现实资源,笔者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例,对“体验式”教学进行了尝试,有效实现了“教育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的教学目标。
一、齐听熟曲,唤起情感体验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巧妙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情感体验式教学,如,观看图片、视频,聆听音乐、故事等方式,把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意形象化,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参与学习。
课始,笔者先来一曲传唱度非常高的歌曲视频《爱我中华》,色彩鲜艳、动感十足的视频迅速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热情,大家全神贯注甚至轻声哼唱起来。接着,笔者适时追问:“这首歌哪一个数字反复出现?”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重点引导学生关注“56”这个数字的含义:在辽阔美丽的国土上,共同生活着56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在情感的带动下,学生对这首熟曲的感悟有所加深,认识到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至关重要。以耳熟能详的歌曲、喜闻乐见的动画导入,通过感官体验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唤起情感体验;设置学生话题性强、有话可说的问题,则能使学生启发思维,融入课堂,积极回答,加深理解。
二、立足实践,设计行动体验
基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笔者始终遵循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基本规律,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本土资源或身边事例为切入点,设计贴近生活、富有童趣、容易感知的体验式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从而使品德教育内化于心。
(一)以小见大,触类旁通
通过调查得知,笔者所任教的五(2)班共42人,其中汉族学生29人、瑶族学生12人、白族学生1人。结合本班这一民族构成,教学时,笔者根据“以小见大”的理念,设计了以下实践活动:请相同民族的学生站在一起,并指定学生统计人数;根据学生分民族站位数据完成调查统计表,并计算各民族人数以及占全班比例;分析本班各民族人数情况调查统计表,并出示“第六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与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图,指导学生从本班民族构成数据和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理解“少数民族”的含义。通过分类站位、调查分析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有了深入的体验,便能直观明了、印象深刻地理解什么是“少数民族”。
在丰富了“少数民族”认知后,笔者继续引导学生通过本班的民族结构进行感悟,虽说班级上的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但学生们共同学习、互帮互助、团结协作,一起生活在班级这个大家庭,是和谐融洽的一家人。中华民族也是如此,虽然有14亿的人口,有56个民族,但各民族之间亲如一家,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窥一斑而知全豹,处一隅而观全局。”从本班民族结构情况延伸到全国,遵循了“以小见大”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从本班“不同民族同学之间和谐相处”的已有体验中真正理解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
(二)由近到远,探究感知
为了让学生对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在教学中笔者结合本校特殊的地理位置,出示秤架瑶族乡的行政区域地图,设计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找一找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镇上哪个村。结合学生从小成长的环境,要找到少数民族所处的位置再简单不过了。接着,在初步感知基础上笔者再出示中国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找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通过两次实践探究活动的参与,学生举一反三很快找出答案,对于“各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特点”也就顺理成章地理解了。
(下转第31版)
(上接第30版)
《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资源,引导学生体验、探究、交流,实现生活、教学、认知的有机整合。按照由近及远、由小见大的教育规律,通过实践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这样的体验必定能达成教学目标。
(三)以点带面,增进认同
讲台有时候类似于舞台。教师要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来进行表达感悟,让学生在表演的活动中交流学习。“演起来”“动起来”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创造性,还能使学生从旁观的“观众”变成参演的“主角”,加深认知体验、提升学习效果,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为了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习俗,笔者先让班上能歌善舞的瑶族学生表演长鼓舞,展示极具特色的瑶绣,此举极大地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话匣打开后再延伸至其他少数民族的习俗,学生有事可做、有话可言,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了少数民族的多种习俗,增进了对各民族的文化认同。
道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语言上,枯燥乏味地说教。可以通过以“演”代讲,让学生将认识、思考、体验、情感融为一体,并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艺术,自然胜过说教。
三、巧妙设疑,注重对话体验
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几乎是教师“一言堂”,教师讲得太多抢占了学生的话语权。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硬灌肯定行不通,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对话体验关注的是道德认知的价值推理,如此不仅实现知识、信息的传递,更能实现道德观念、人生价值的傳递。
为了让学生感悟民族交融的好处,笔者在备课时思考:“仅仅依靠文中“活动园”的图表、数字获取信息来让学生形成认知,这样的设计学生难以理解,无话可说。”在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之间自行交流,设计生生对话的情境,对比秤架当地瑶族聚居村的村民过去与现在的居住区别,探究对比之下便能理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区、各民族的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带来的好处是可以促进了相互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同样,对于“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一概念,小学生更是难解。教学中,笔者借助了一些牌匾、证书图片,分享秤架瑶族乡荣获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的好消息,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乡能获得这一荣誉?说说你所知的身边关于民族团结的事例。利用学生身边切实可感的事例来引入,学生知道家乡获此荣誉,自豪感油然而生,有感可发、有情可诉、有话可说,从而见微知著理解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再如,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规定的内容,教学时笔者首先设疑:“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成员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接着适时追问:“宪法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引导学生根据庭成员间相互平等的关系,进行正向迁移得出结论:虽然各民族人口数量不同,但大家的地位是平等的。然后再问:“除了平等的民族关系之外,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于“国家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与利益”这点上,瑶族孩子们说出他们家里哥哥姐姐正享受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如:①清远市教育局:少数民族中考考生加10分投档录取。②广东省教育厅: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高考考生加5分。③广东省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考上全日制高校(含省外高校)的,每年资助10000元。通过一系列提问创设对话交流情境,学生从已经享受到的民族优惠政策这一事例由感而发,对“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保障”有了最真切、最有力的理解,爱国、爱党教育得以渗透,为下一环节“怎么做”铺垫基础。
通过对话,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地与教材的知识、教师的观点交错融合,有助于学生打开思路从“我”的角度去说我的故事,促进了课堂生成,提升了理解深度。
四、明理导行,强化认知体验
小学生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在如此重要的人生发展阶段,道德的形成要遵循身心发展和道德认知规律,采取春风化雨、循循善诱的认知体验教学方式来导之以行,有效实现“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
在教学中,就如何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一教学目标,如果直接提问,学生很可能一头雾水,难以言表。于是,笔者先播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讲话视频:“要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接着交流:作为民族地区的孩子、民族学校的学生,今后应该怎么做?以和蔼可亲的习总书记讲话视频为体验素材,学生更加信服,体会更深,有效激发了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情感,从“不知如何做”到“我要怎样做”,学生们心中有想法、口里有说法、手上有做法,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坚持旗帜鲜明的政治态度与采取润物无声的教学方式铸魂育人,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感体验、实践活动中思维碰撞并形成共识,会有效地解决常见的“会说不会做”的道德难题,提高道德知识,践行道德行为。
体验式教学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努力通过创设体验式活动让学生去经历、感悟、反思,以一种真实的状态获得发自内心的感受,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内化和强化,最终有所感悟、有所行动。
责任编辑 陈小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