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使命担当

2022-06-15李紫娟

中华魂 2022年6期
关键词:胸怀中华马克思主义

李紫娟

“坚持胸怀天下”是党的百年奋斗积累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的大格局、大胸怀、大担当。一百年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定不移把崇高理想付诸实践,以开放、互利和共赢为目标,推动中国和世界不断向前发展,不断为推动人类文明作出历史性的贡献。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自觉,也是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更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事业奋斗的世界担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使命担当。

坚持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马克思正是着眼于为人类社会发展,创立了指导无产阶级和人类进行解放的马克思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宣言》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生产跨越国界、不断开拓世界市场进行了深刻分析,科学预见了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生产的世界普遍性趋势,进而指出共产主义不是一種狭隘的地域的运动,无产阶级要获得彻底解放必须解放全人类,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胸怀全球、造福人类,共同创造美好世界,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

马克思主义要求无产阶级不仅要解放自己,还要解放全人类,“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对我们说来,问题不在于改变私有制,而在于消灭私有制,不在于掩盖阶级对立,而在于消灭阶级,不在于改良现存社会,而在于建立新社会”。这个新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一个联合体的社会,这是人类社会最终必然走向的趋势。所以,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带领全社会被压迫阶级实现解放,使得“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 无产阶级) ,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 资产阶级) 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因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可见,实现全人类解放和共同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自觉。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将推动人类发展作为自己的崇高追求。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将自己的命运与世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党的二大就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可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党的最高理想,承继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使命。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当前,无论是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念,还是推动“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都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是站在为全人类解放而努力的天下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因此,在对待地区冲突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始终坚持以和平对话而非对抗来解决分歧与冲突。在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维和部队承担监督停火、稳定局势、保护平民、安全护卫、支援保障、播撒希望等多样化任务和使命。在经济发展上,中国共产党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在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也不忘记对世界的贡献。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减贫目标,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积极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援助,多渠道多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助力国际减贫。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动世界发展、胸怀天下的使命担当。

坚持胸怀天下是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就浸润着体现中国人理想情怀、价值立场、经国治世等多维价值的追求和理念。如中国人自古就尊崇天下情怀,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社会作为坚持不懈的精神追求和终极奋斗目标。孔子在《礼记·礼运》中就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谓大同”。孔子在这里讲的“大同世界”并不是要求世界的统一性,而是要求多样性和兼容性,这其实体现了中国人“协和万邦”、“和衷共济”的天下观。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仅涵养着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而且彰显中国人“和羹之美,在于合异”、“达则兼济天下”的胸襟气度。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观念,这不仅是一种地理概念、空间概念,而且是一种价值理念、文化概念。这些不仅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中,而且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所尊崇的为国为民的价值理念,体现了中国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接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使命担当,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对此,百年来党在致力于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胸怀天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继承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追求的“和合”、“天下大同”、“和谐万邦”等和平的天下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始终兼济天下、造福世界,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贡献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华民族血液中没有侵略他国、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历史上从来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所以中国人始终秉持并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53A48330-89AD-4908-8B7F-05443E8D5C10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百年的奋斗过程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从而体现强烈的世界担当。1935 年,毛泽东提出了“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大同理想。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后就明确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关系准则。邓小平不仅着眼世界大局,做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而且明确指出,“中国的问题,也等于五分之一的世界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面对经济复苏、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这些解决全球治理的主张和创新的价值理念,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积极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一家”、“和谐万邦”等理念创新性转化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升华为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宽广胸怀和使命担当。新型国际关系展示了“协和万邦”的胸襟,人类命运共同体诠释了“天下为公”的追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映照了“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并彰显胸怀天下的高尚品质和责任担当。

坚持胸怀天下是党为人类事业奋斗的世界担当。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之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执政党,有着9500多万党员。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大国有大国的责任,大党有大党的担当。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始终践行为人类发展作贡献的担当使命,深刻揭示了党百年来始终坚持胸怀天下的真谛。毛泽东曾指出:“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对此,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带领中国人民,经过多年浴血奋战,以巨大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中国贡献,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历史任务,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而且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为全世界其他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树立了榜样,带来了自信。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我们已经获得了革命的胜利,但毛泽东指出,我们应该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的斗争,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的义务。虽然“中国是一个大国,它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它对人类的贡献是不符合它的人口比重的”,中国对于世界的贡献应该多一点。一方面,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努力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希望几年或几十年之后,总会有所进步,到那个时候,全世界被壓迫的民族和被压迫的人民,在争取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共同努力,争取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建设时期也积极为人类进步事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始终践行为人类事业奋斗的价值追求,不仅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不懈奋斗,而且将中国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增强为人类事业作贡献的使命感。邓小平在制定中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时就提出,把中国发展同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联系起来。他强调:“如果在本世纪末,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实现翻两番,达到一万亿美元,中国就可以对人类做出更多一点贡献。如果再花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末我们这个国家对人类的贡献就更大一些。”到21世纪中叶,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那时,我们国家对人类的贡献将会更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价值追求,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国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复苏乏力,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全球治理体系问题凸显。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应该为创造全人类的美好未来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对此,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结合起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作出碳达峰及碳中和承诺,派出部队参与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完成世界救灾任务,中国基建等中国制造驰援世界,广泛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等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情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人民命运与共、守望相助的大国和大党的世界担当。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53A48330-89AD-4908-8B7F-05443E8D5C10

猜你喜欢

胸怀中华马克思主义
海归王霆:胸怀报国心 赋能创业梦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2021年中国外交:秉持天下胸怀,践行为国为民
宽阔的胸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瞬息间是夜晚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