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臣阮元的治学与兴教
2022-06-15魏怡勤
魏怡勤
摘 要:阮元一生为官从政有方,并且一直保持学者本色,理政之余不废学问,尤其对清代经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编撰了《经籍纂诂》,校雠勘刻了较为完善的《十三经注疏》。他从未放松过对文化教育事业的热切关注,兴办了诂经精舍、学海堂这两所以考据训诂为主的书院。
关键词:阮元;清代;经学;书院
阮元(1764—1849)字伯元,乾隆二十九年(1764)出生于扬州府城一个以文兼武的世家。乾隆五十一年(1786),阮元23岁赴江宁(今南京)参加江南贡院乡试,中第八名,成为举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阮元25岁以二甲第三名佳绩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先后任礼、兵、户、工部侍郎,鲁、浙学政,两广、云贵总督等封疆大吏,历乾、嘉、道三朝。
阮元一生为官从政有方,并且一直保持学者本色,理政之余不废学问,治学严谨,著述宏丰,尤其对清代经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一生中从未放松过对文化教育事业的热切关注。作为清代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阮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不但对当时的兴学育才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政不废学
乾隆五十八年(1793)六月二十三日,一则《晓谕阮元任山东学政事》的上谕揭开阮元走出京城担任地方官的序幕:“内阁奉上谕,翁方纲本系连任山东学政,又屡出学差,近来不能约束家人。着来京供职,所有山东学政着阮元去,钦此。”[1]
七月二十七日,山东巡抚吉庆在上呈《奏为恭报新任学政阮元到省日期及委员赍送交收学政关防等项事》奏折中写道:“新任学政阮元于七月二十四日到省,臣即于是日将学政关防文卷等项委员敬谨赍送交收……”[2]
学政为提督学政的简称,又叫督学使者,俗称“学台”,是清代省一级地方主管文化教育的行政官员,官阶三品。一省有三台,即布政使(藩台)、按察使(臬台)、学政(学台)。
乾隆六十年(1795)八月十八日《晓谕更换各省学政阮元去浙江学政事》的一则上谕档,清晰记载阮元在担任山东学政两年后,照例换任浙江学政之职。[3]
阮元任提督山东学政期间,除了主理政务,还广泛与山东的金石学家们交往,对山东的金石文物作了调研了解。由山东巡抚毕沅主持,阮元完成24卷《山左金石志》一书的撰写,对乾隆嘉庆时期中国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的传承发展作出较大贡献。阮元还曾数游济南名泉,留下不少赞泉诗,写有《小沧浪笔谈》,杂记济南掌故风物等。经学是阮元最重视的学问。他于嘉庆二年(1797)任浙江学政时曾在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构筑了50间房舍,组织文人学子编成了《经籍纂诂》。此后又编纂了《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等典籍。嘉庆三年(1798),阮元调任户部左侍郎,会试同考官,没过多久便赴浙担任巡抚之职,这一干又近十年。在浙期间,从政之余,他牵头组织当地文人学者编书撰述,培育英才。
《经籍纂詁》是一部训诂学专著。清代在阮元之前或同时的汉学家关于训诂的著述,数量多且杂,阮元集诸家之长,通过《经籍纂诂》将散见于经传中的训诂学成果汇集起来,融众家观点于一炉,兼收并蓄,再加上自己的见解,以博综与精审赢得了学术界的赞誉。阮元的《经籍纂诂》既汇集了唐以前的古籍正文和注解中的训诂材料、历代经传注疏的训诂著述,又综合清代的学术研究精粹,特别是汇入了他多年来孜孜以求、不懈钻研形成的训诂成果。作为一部集古今训诂之大成巨著,《经籍纂诂》不仅成为当时许多书院的教材和学者治学的参考书,至今仍是汉学研究者的必备工具书。
在阮元刻印之书中最为人熟知的当推《十三经注疏》。这是一部大型的经学丛书,汇编了13部儒家经典注疏,收书180余种、1400余卷。“十三经”是13部儒家经典的总称。其成书年代不同,从远古至秦汉。其内容包括哲学、文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语言文字、伦理民俗、典章制度等,涉及面极广,被学者视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经典文献之一。
在唐代以前,十三经没有木刻本,经文刻在石头上,称之为“石经”。到阮元时,仅存有唐文宗年代所刻部分石经,且为存世刻本中最古老的本子。校雠勘刻完善的《十三经注疏》(该书原名《十三经注疏校考证》,后更名为《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成为当时文人社会的迫切需求。青年时期的阮元就有校勘十三经的志向。嘉庆六年,阮元设“十三经局”,延客校勘《十三经注疏》,聘请段玉裁、顾广圻等著名学者参加。刻印时,罗致了一些绩学之士担任校勘,由阮元总其成。嘉庆二十一年(1816)八月,《十三经注疏》刊刻完竣,阮元上呈《恭进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的奏折,其中写道:“臣幼被治化,肄业诸经,校理注疏,综核经义,于诸本之异同,见相沿之舛误,每多订正,尚未成书。乾隆五十六年,奉敕分校太学石经,曾以唐石经及各宋板悉心校勘,比之幼时所校又加详备。自后出任外省,复聚汉唐宋石刻暨各宋元版本,选长于校经之士,详加校勘。”[4]
阮元的《十三经注疏》主要成就在于,比较经疏版本异同,校正其沿袭多朝的众多讹误脱漏,从而使《十三经注疏》质量大为提高并成为诸本中之最善者。
兴教办书院
自嘉庆五年至道光十八年的近40年里,阮元历任九省督抚,每到一地,恪守勤政爱民、务实办事的为官操守,其业绩享誉朝野。除政绩外,阮元为清代教育事业也作出重要的贡献。嘉庆六年(1801)任浙江巡抚时,在杭州创办诂经精舍;嘉庆二十六年(1821)任两广总督时,创办学海堂。这两所以考据训诂为主的书院,宗旨为“专勉实学”,以汉学取代理学,以实学取代制艺,从而为清朝中后期书院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一种崭新模式。书院的教学活动也充分体现了阮元在读书治学上以求实为基本原则的施教理念。这些新式学堂不以科举及第为终极目标,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既有传统国学,更有自然科学,讲求经世致用,力争让莘莘学子有助于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是读书做官。
山长为书院的行政、教学等方面的主要负责人,自宋代以后,各地书院均设山长一人主讲并总理院事。清初受文字狱的影响,山长不敢主持讲学,书院学术风气大衰,大多变成应试八股科举的场所,山长中也有不少是滥竽充数的学阀。针对时弊,阮元制定《学海堂章程》明确规定:由学长八人共同负责,学长们分门别类指导课业,轮流执掌堂务。此举使学长制的作用彰显,取得很好效果,其后被不少书院仿效。
作为精舍创办者,阮元除了亲任掌教,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外,还请王昶授词章,孙星衍授经义。在重视经史之学的同时,十分重视实学,倡导科技教育和自然科学研究。诂经精舍和学海堂都开设天文、地理、算法及漕运等课程,还涉及西学。书院聘请的教师都是精通经史兼自然科学的名家。此前,阮元在任浙江学政期间,曾专设天文、算学科取士,此举极大地助推了浙江士人研究天文算术风气的形成。
阮元提倡自由研究与学术争鸣。这两所书院实行学生自学讨论为主、师长讲学指导为辅的教学方式。学海堂的学生还可以“择师而从,揭见请业”,类似于现在的研究生制度。阮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他把学堂师生的佳作编印成《诂经精舍文集》《学海堂文集》《学海堂课艺》等,书中常有对同一课题持不同观点的文章。这些书不仅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学术思想交流,同时也扩大了书院的影响,提高了书院的知名度。为了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信心,帮助学生了解我国自然科学史的光辉成就,阮元还亲定凡例,主编了《畴人传》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的自然科学家传记,成为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和数学的重要资料。
注释与参考文献
[1][2][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扬州市档案馆编:《清宫扬州御档》第十册,扬州:广陵书社,2010年,第6996、7004、7321页。
[4](清)阮元:《揅经室集》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89-5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