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类型蝎窝和饲养密度对蝎子生产性能的影响※

2022-06-14赵伍祥宋连杰王亚男周英昊张洪伟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2年6期
关键词:蝎子密度试验

●赵伍祥 宋连杰 冯 曼 王亚男 周英昊 张洪伟

(承德市农林科学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蝎子是我国传统中医名贵药材,隶属于节肢动物蜘蛛纲蝎目,由于多数取完整的干燥全体入药,因此在医学上称为“全蝎”或者“全虫”[1]。外界温湿度对其生长繁殖有着很大的影响,相关报道中指出蝎子适宜饲养温度为25~38℃,在7℃下停止生长进入休眠状态,在-5℃有冻死的可能。近年来蝎子作为滋补保健食品备受人们青睐,据统计,蝎子的世界需求量约为500万千克,然而目前世界总产量仅为40万千克,我国只有约10万千克。目前蝎子的产量只能满足市场需求的6%~10%[2-3],调查发现,由于人工过度捕获使得蝎子品种数下降,农药化肥的使用使蝎子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化和食物来源品质下降,迫切要求人们在保护野生资源的同时加强人工养殖繁育,但目前养蝎成活率低,影响其发展。本试验旨在探究一种适合蝎子生长繁殖的密度和蝎窝类型,提高蝎子成活率,为养蝎业提供基础性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时间

试验于2021年7月10日至2021年8月10日,在保定顺平县蝎子养殖公司。

1.2 试验蝎子选择

试验选择个体健壮、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反应灵敏、爬行迅速、精神状态良好、体重相近的5龄成蝎,以及第一次蜕皮后约30 d生长发育健康的2龄幼蝎。

1.3 试验分组

取成蝎1500 条分别投放新型蜕皮蝎窝(A组)、传统蛋托蝎窝(B组)和单杯饲养蝎窝(C组)3种不同类型蝎窝中,每种蝎窝500条,观察不同蝎窝对蝎子生产性能的影响,再取成蝎和幼蝎随机分为3组,分别按单位面积为60 cm2投放不同密度成蝎(A1组1800条、A2组1300条、A3组1000条),幼蝎(B1组5000条、B2组4000条、B3组3000条)。观察相同面积不同密度下蝎子的生产性能。

1.4 饲养管理

饲养形式采用在温室大棚中搭建蝎室,在蝎室中安装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室内温度、空气湿度适中,空气清新。各试验组根据不同蝎龄饲喂足量的、相应规格的黄粉虫,适时喂水。蝎舍内温度控制在33~36℃,湿度控制在70%~80%,每天按时通风,对蝎窝定期打扫,避免强光、声响和振动。

1.5 试验方法

1.5.1 预试期预试期于7月1日至7月10日结束,共计10 d。在预试期内观察蝎子生长发育以及饮水、活动情况,于预试期结束后随机抽取蝎子称重,各组间无明显差异作为始重,正式进入试验期。

1.5.2 正式期正式试验期为30 d,试验结束后随机抽取蝎子称重,作为试验末重。

1.6 称重方法

在正式试验期末,对不同类型蝎窝试验的蝎子,分5次进行数据统计,每次统计100条蝎子,查看死亡蝎数;对不同密度试验的蝎子,每次随机称取1000条蝎子,将其分成50份,每份20条,使用精准分析天平称重,每份蝎子重量之和除以20,作为蝎子的平均个体体重。对个体体重整理好使用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1.7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 20.0单因素方差分析,使用Duncan氏进行多重比较进,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进行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蝎窝对蝎子成活率的影响

经过30 d的饲养,3组不同蝎窝中的500条蝎子生长发育情况,见图1,新型蜕皮蝎窝的蝎子死亡条数显著低于单杯饲养蝎窝的蝎子(P<0.05),传统蛋托蝎窝与单杯饲养蝎窝蝎子死亡条数差异不显著(P>0.05),但传统蛋托蝎窝蝎子的死亡条数要低于单杯饲养蝎窝。

图1 不同类型蝎窝对蝎子成活率的影响

2.2 不同饲养密度对成蝎和幼蝎增重情况的影响

经过30 d的饲养试验,蝎子的增重情况,见表1,通过对各组的观察和比较发现,A1组和B1组蝎子出现了争夺空间、争夺配偶、相互干扰、相互残杀、昼伏夜出无规律等现象,这一情况可能是投放密度过大而引起。蝎龄和投放密度不同,其增重效果也不相同,增幅为A1组9.6%,A2组17.31%,A3组15.01%,B1组53.80%,B2组91.62%,B3组63.9%。统计学分析发现,成蝎组,A2组增重高于A3组(P<0.05),且显著高于A1组增重(P<0.01),幼蝎组,B2组增重高于B1组(P<0.05),且显著高于B3组(P<0.01)。由此可知,在成蝎和幼蝎饲养中,A2组、B2组投放密度较为合理。

表1 成蝎和幼蝎各组增重情况

2.3 不同饲养密度对成蝎和幼蝎死亡率的 影响

从各组的残亡情况来看,成蝎组,A2组的残亡率比A1组低3%,比A3组低0.2%,A3组比A1组低3.3%;幼蝎组,B2组残亡率比B1组低2.19%,比B3组低0.05%,B3组较B1组低2.14%。试验结果表明,在各个密度饲养中,成蝎A2组、幼蝎B2组饲养密度较为合理。

表2 不同饲养密度成蝎幼蝎残亡情况

3 讨论

幼蝎蜕皮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要保证环境安全、安静,及时提供充足的食物、饮水,确保蝎子顺利蜕皮[4]。研究发现,在保证温度适宜的同时需要注意蝎子饲养密度问题,密度过大或者过小造成养蝎成本的损失明显要高于温度控制不合理带来的危害[5-6],蝎子在食物匮乏,群居密度过大情况下会出现相互残杀现象[7]。要根据蝎子习性合理搭建蝎窝,准确把握蝎子的生活环境状况是养蝎成功秘诀之一[8]。无论是自然界中的野生蝎,还是人工养殖条件下的养殖蝎,无论种群的密度大小、结构如何,其内部个体间均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联系,这些联系有些是合作互利的,且是相互制约的[9]。蝎群密度过大时,会影响母蝎繁殖,使胚胎发育和产仔过程受到干扰,降低繁殖率[10]。因此在养蝎要注意合理的饲养密度。

新型蜕皮蝎窝饲养的蝎子死亡率低于传统蛋托蝎窝饲养的蝎子,是因为新型蜕皮蝎窝能够做到一蝎一窝,每条蝎子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互不干扰,这样大大减少互相残食的现象发生。而蛋托饲养仔蝎不能做到一蝎一窝,会使蝎子为争夺空间、食物而相互干扰,从而诱发种内竞争,严重时会出现互相残食现象,不利于幼蝎的生长发育和蜕皮。单杯饲养虽然也能做到一蝎一窝,但活动空间非常狭小,窝内湿度保持相对困难,每次投喂、补水和打扫对蝎子应激较大,且费时费力。

在成蝎和幼蝎的密度饲养试验中,A1组、B1组因投放量过大,蝎子为了争取活动空间以及争夺食物,相互干扰严重,昼伏夜出生物学习性被破坏进而诱发种内竞争,导致蝎子体能消耗过大,影响生长发育,弱肉强食,蝎子残亡率过大,即使有幸存活的蝎子也会因上述原因生长发育迟缓,增重过慢。

4 结论

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新型蜕皮蝎窝有助于蝎子生长繁殖,且残亡率低于传统蛋托蝎窝和单杯饲养蝎窝,在密度饲养试验中,成蝎以1300条/60 cm2饲养效果较好(P<0.05),幼蝎以4000条/60 cm2为好,生产性能优于其他组别(P<0.05),增重效果明显,死亡率低。

猜你喜欢

蝎子密度试验
CS95
i6
驭胜S330
黄色的小蝎子
蝎子
蝎子
蝎子
“密度”练习
密度的应用趣谈
密度的不变性与可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