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珍藏的中央军校《地形学教程释要》
2022-06-14单补生
□ 单补生
凡藏书者都非常在乎书籍有无版权页,或前言序语,因为它是了解图书出版及文献著录的主要信息源,所以每当意外买到心仪之书,还会搜索图书馆目录有无馆藏,有藏一二为稀少,无藏即是孤本。藏书家阿英在《海上买书记》中说:“获得了不经见的珍秘书籍,有如占领了整个世界,这说法虽不免有些夸张,但欢快的心情,确实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这种快慰之情,大概也是许多“嗜书如命”的藏书人所感同身受的吧!
同学同仁同撰序言
/ 《地形学教程释要》封面、版权页。
/ 《地形学教程释要》例言、目录。
笔者在旧书网淘得一本《地形学教程释要》,平装,大32开,铅印本,274页,1935年初版,印刷者是京华印书馆,由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发行。版权页印有大号铅字“不准翻印”,及钤印红色篆体“朱纯熙”名章,借以防伪。朱纯熙为本书编著者。朱纯熙,别号褒万,江苏奉贤人,江苏测绘学堂毕业后,入京师陆军测绘学堂高等科3期深造。1911年,服务于测量界,研究测量,积学有素,富有根柢,经验尤深。1929年10月,任全国测量会议指导员,在南京陆地测量总局及中央陆地测量学校任职期间,对测量事业多有建树。1934年,中央军校罗致其为上校地形讲席。本书校阅者为其同仁:梁逢启(别号迪吾,江西赣县人,保定军校1期)、张铁英(别号保华,江苏青浦人,保定军校3期)、许寿恒(别号有常,江苏无锡人,保定军校3期)、刘道经(别号粹六,安徽望江人,保定军校3期)、朱有溎(别号云白,湖北江陵人,保定军校6期)、刘兆璆(别号讷庵,安徽合肥人,保定军校8期)、夏锡赓(浙江富阳人,京师陆军测绘学堂毕业)、喻松龄(别号绮岩,江西南昌人,京师陆军测绘学堂毕业)、王仕杰(别号辉之,江苏江都人,南洋测绘学堂毕业)、高炳文(江苏盐城人,南洋测绘学堂毕业)、卢嬴福(四川成都人,四川陆军测绘学堂毕业)、朱凤藻(江苏盐城人,陆军测量学校毕业)、张训铎(别号警亚,江苏江宁人)、傅蒲生(江苏江宁人)、杨纪棠、柳璋。以上16位都是军校地形教官。上校地形教官张铁英题写了书名《地形学教程释要》。
关于成书经过,朱纯熙自序曰:
……不佞滥竽教席,二年于兹,自愧才疏,不能循诱,爰将教材中之需要切而含义深者,加以编次而扩充之,遂成此册,将来尚拟继续编印,以供有志深造者之研究,藉以稍赎愆尤……
/ 朱纯熙自序。
著者自序当然谦恭,而他序在前却众口交赞,兹将同学同仁同撰序言节录如下,以示读者。
同学李原序曰:
……中央军校地形教官朱君褒万,余同学也,出示所编《地形学教程释要》一册,以浅显之文字,述高深之学理,无图不详,无微不尽,且所述地平大环图法之几何画法,实为二千五百年来投影学者所欲解决之问题,今乃解决之,其于斯学之贡献为何如……
同学曹灏序言:
……同学朱君褒万积学有素,适充军校教职,为欲激发学者之兴会,与增进授者之教材,不厌悉心探讨,于各书所未述及者,从而详解之,扩充之,不独优于理论,捷于运算,妙于用法,而阐发新义,亦属不少……
洛阳分校教官夏锡赓序曰:
……同学朱君褒万鉴于学术之落伍,外侮之日亟,乃于教学余闲,编著《地形学教程释要》,意欲以此补助军事教育,其志甚可钦也。阅其书理论与实用冶为一炉,尤足引起研究者之兴味;如投影部分,详征博引,抉尽幽微;如余切尺与急造量距尺合用,爬罗搜剔,反复证验;如道线法,误差之探求,规条之疏解,诀窍纷陈,理由充畅;如交会法,示误三角形之消除,精度之探讨,簿算之证明,执简驭繁,详切实用;如误差说明,于立法原意,范式由来,一以浅显而曲达之文字述之,莫不批隙导窾,迎刃而解。且其所述,颇多未经人道之处,远非坊本所可比俊;吾愿军校学生,人人澈底读之,以为他日制敌决胜之助,庶几不负作者之苦心也乎。
同仁同撰弁言:
……朱君褒万早岁研究测量,已富有根柢,及服务测量界,经验尤深,嗣就本校地形讲席,遂得共事一堂。近出其所著《地形学教程释要》,其中各种投影法,余切尺原理,余切尺与急造量距尺合用,误差规定之原理与算式,道线法、交会法各项立法之原意等等,皆有待于研究者,朱君莫不解释详尽;又示误三角形与交会点之位置,专用图解,无须实地证明,而阅之无不了然;尤以大环图法、几何画法之匠心独运,为中外书籍所未见;是于此书高深之理,阐发无遗,不独为地形测量参考之秘籍,抑亦我国军事学上伟大之贡献也……
综上序言所述,不难看出众教官一致高度评价《地形学教程释要》,目的是希望军校学生彻底读之,以为他日制敌决胜之助,而不负作者之苦心也!
黄埔14期炮科生陆嘉昌回忆:
地形学很重要,例如一个军作战,首先是要了解敌情和地形,决心要快。抉择是攻击,还是防御?假如军长决心是攻击前进,图上作业就要画出展开攻击的主攻和助攻的标志。我们要学会画伸缩及简易地图,而且还要会画详细地图。如教官要求我们用五万分一军用地图,圈定一个范围,要我们在这个圈定的范围,扩大绘成一万分一或五千分一的地图;比例不但要正确,而且绘制要比军用地图更好看。筑城也是按图实地作业,包括挖散兵坑、掩蔽部、轻重机枪阵地、交通壕,使之连成一个步兵连阵地。我们当炮兵的,还要练习马操、炮操等科目。作战移动中随时都要测量地形画图,运用三角几何、数学计算等。对于炮兵来说,必须计算准确,发炮才能命中敌阵。炮兵还要沉着,就是说敌方炮弹打来的时候也不要怕,这正是辨别敌方炮位进行回击的好机会。
黄埔18期2总队炮科生张锡珍(河北清苑人)回忆:
地形课非常重要,我们的第一任地形教官是南方人,口音很重,我听他讲话非常困难;第二任教官是上校王秀豪,河北饶阳人,听他讲课就比较有兴趣。学习测量科目时,需要两个同学配合,一个是测手、一个是标杆手。标杆手负责放置标杆让你观测,高的地方就采用曲线形的方法,每个曲线按照比例计算,显示在地图上就是一个圈一个圈的,还会让你画地形图,制图要选点,用比例显示在地图上,连起来要表明村庄和道路之间关系,这基本是属于军事要图的范畴;我在最后测图的时候还受到了表扬。……在毕业考试的时候就不考测图了,而是给你一个情况图,让你去分析判断敌人在哪个地方,有高地的时候路怎么进去,如何消火敌人,是包抄还是直接进攻等等。我们常说地图是“侦察员的眼睛”“行军的无声向导”“指挥员的左膀右臂”“协同作战的共同语言”,这些生动的比喻,足以说明地图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
《地形学教程释要》为黄埔军校教授四大教程(战术、兵器、地形、筑城)之一,是学习识别与利用地形的一门军事学科,主要研究地形对作战行动的影响,军用地图和航空照片的识别与应用原理,战场简易测量方法以及标绘要图的基础知识。古今中外的军事家无不重视对地形的研究和利用,认真研究地形对作战行动的影响,对取得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朱纯熙“咬文嚼字”
/ 陆地测量总局局长黄慕松。
1912年民国成立以后,从北洋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都认识到测绘全国地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而开展了大规模地图测制工作。1914年,北洋政府参谋本部制订并公布了“十年速测计划”,提出以全国面积迅速测量五万分一地图3.0591万幅,至1928年已由各省测量局测成3595幅。1929年10月3日至12日,国民政府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在南京召开全国测量会议,邀请各省测量局局长及代表参加,由局长黄慕松主持。会议在“十年速测计划”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全国陆地测量十年计划(1930年至1939年)》;分两期加紧注重国境五万分一的测量,除西北沙漠地域可以缓测者4130幅及拟待第二期测量之蒙藏图5246幅外,其第一期应测者计1.762万幅,限于1939年以前制成五万分一地图(限于篇幅,其他测量表述省略);日后因抗战爆发,导致测量十年计划未能如期完成。
当时陆地测量总局上校技正朱纯熙受邀会商指导,其对于各省陆地测量局组织大纲中的用词提出修改意见,以旧部致函局长黄慕松,“赞同请于谈话中一微与会诸公,意见是否有当,尚乞钧裁”。另纸录呈如下:
查各省陆地测量局组织大纲第一条有“管理全省陆地测量业务”及“担任土地测勘事宜”等句,其意所谓陆地测量者系指三角、水准、图根、地形等测量,所谓土地测勘系指清丈田亩,但就表面而论,“陆地”“土地”之意义,一而二,二而一,实无区别,不如将陆地改为地形,土地改为地产(或地籍)较为醒目,盖三角测量在求地体之真形,水准测量在求地面之高低,一言以蔽之俱求地球之形状而已,故地形二字可以包括三角水准等一切之意义,以此名之似稍妥切;又田亩多为人民产业,清丈目的重在税收,名之地产似亦适当,或论前者可名大地测量,不知前者后者俱以国境为范围,本无大小之区别,况且实施地产测量非仅按田举丈,不将前者所包之,各种测量依次办竣,自必无从措手;今姑不问陆地测量局能否兼办地产测量,但抱兼办希望以订组织大纲,要以明白规定为是,爰本上述意义,拟请该条改为“各省陆地测量局直隶于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兼受各省省政府之监督指导,管理全省地形地产测量业务及印制田地图籍各事宜”。
黄局长阅之,大加赞赏,将文会商,集思广益。后来,中央陆地测量学校去掉“陆地”二字,改称中央测量学校,与此不无关系。
测量学校沿革概要
中国办理新式测量教育,始于清廷陆军参谋处所办北洋测绘学堂,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时设立,请外国人为教习,调北洋军队中优秀人员入堂学习,培训测绘参谋人才,虽仅办一期即告终止,但为中国办测绘学校之始。
迨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八月,始由北京练兵处创设测绘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改名京师陆军测绘学堂,模仿日本正式测量教育之办法,学课及实习兼施,造就中央基本测量人才。先后招考高等科(研究班)三角、地形、制图三班,毕业64人。旋为谋全国测量技术之一致,于宣统二年(1910年)成立模范班,由各省陆军测量局选送各省测绘学堂毕业生,或现职技术人员入学,计毕业70人。时在校执教者,除一部分留学日本返国之测量先进外,复聘有日本测量顾问多人,分任各班教官,教学规模,于是奠立。宣统三年(1911年)复招考寻常科(正班)分三角、地形、制图三班,未几停顿。
/ 陆地测量学校校长吴德芳。
/ 中央陆军测量学校文凭。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于4月将前清京师陆军测绘学堂改组为中央陆军测量学校,隶属参谋本部第六局,校长先后为李番、吴德芳(湖北江陵人,留日陆地测量部4期)、张振声,校址在北京西城祖家街(原京师陆军测绘学堂旧址)。中央陆军测量学校其学制一循前规,赓续接办尚未毕业之第1期寻常科。至1915年更举办高等科,以为造就高级干部及师资之需,所有学员均由各省测量局保送曾在测量学校寻常科毕业生,且服务二年以上者,入校深造,并聘请欧美测量专家来校担任教授,对近代西方测量学术多所灌输。1921年以后,因经费时常中断,学校停顿,文卷图书散失无存,终于在1927年7月因经费支绌而停办。设在北京的参谋本部第六局、中央陆军测量学校、北京陆军测量局、制图局合并,缩编为军事参谋署陆军测绘总局。至此计历办高等科(研究班)4期,模范班1期,寻常科(正班)4期,共毕业600余名,均分派中央及各省测量局服务。
1928年北伐成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以测量事业为政治军事及各种建设事业之基础,爰就江苏测量局原有规模,改组为陆地测量总局,直隶参谋本部。局长黄慕松(广东嘉应人,日本陆军大学1期)。当时测量人才不敷应用,就在测量总局内划分场所,办理测量教育。鉴于世界航空测量学术之发达,乃于1930年秋,举办航空测量研究班一期,由各省测量局选送有地形测量经验的技术人员来班受训,所有教官及仪器,均来自德瑞等国,测量技术获显著进步,同时为制图业务需要,举办简易科(训练班)制图班一期。
中央陆军测量学校停顿3年之后,1931年春,当局深感测量人才缺乏,遂本校在南京大石桥正式恢复,改称中央陆地测量学校,校长先后为黄慕松、刘器钧(湖南宁乡人,留日测量部3期毕业)。初仅招地形、制图两班学生,是年夏复招三角、航测、制图三班。1933年3月,招2期三角班一班,及简易科(训练班)地形、航测、制图三班;9月续招三角班及2期航测班各一班;10月收同济大学测量系附属实习生一班。又因边疆国防测量之重要,1934年5月,招考边省学生来校肄业,名曰边区地形班;同年秋,续招2期制图学生一班;收同济大学测量系第2期附属实习生一班。1935年3月,招简易科第2期航测班学生一班;9月收同济大学测量系第3期附属实习生一班。1936年夏,由各局队保送职员来校受训,定名为三角研究班及航测研究班。是年调整学制,奉令改学制为本科(三年)、专科(二年)、简易科(一年半)三级;7月招收简易科第2期地形班及制图班各一班,依新制学生当送中央军校入伍,计有60名在五校(军需、军医、兽医、测量、兵工)入伍生营受训10个月,入伍期满,回校授课。9月由局队保送学员一班入校实习测绘训练;同月收同济大学测量系第4期附属实习生一班。1937年全国十年测量计划颁布,因人才缺乏,奉令扩充班次,致原有校舍,不敷设置,乃呈准于南京中山门外麒麟门附近,征收校地,建筑新舍,图样设计,甫经就绪,而抗战军兴,从此因战局变化而经历了9次迁校。是年秋,本校第一次奉令迁湘,在湘校舍,先借用四十九标,后迁长郡中学旧址,校址既定,复召集在南京检验及格之新生,来湘笔试,录取专科三角、航测及简易科第3期航测、制图共四班。1938年春,续招专科第1期地形、制图各一班;是年秋,第二次本校奉令迁桂林七星岩侧。1939年春,广东陆地测量学校归并本校,其原有之地形班,改为专科第2期地形班,制图班改为简易科第4期制图班。1940年春,第三次本校奉令迁黔省镇宁之文庙,时军事委员会规定,中央各军事学校校长均由委员长兼任;5月,委员长蒋介石兼中央测量学校校长,原校长刘器钧任教育长;夏间就本校及各省局队历年简易科出身学生甄选来校,授予专科教育,开办专科第1期学员班地形、航测、制图三班,同时复招专科第2期三角班。1941年夏,续办专科第2期学员班地形、航测、制图三班,并招专科第3期地形班学生一班;冬间应环境之需要,附设制图训练班学生一班。前与同济大学所订教育协定,为每年由该校送测量系学生来校实习,先后仅履行四期,该协定遂因抗战迁校而中止。
/ 测量学校校刊。
1941年秋,为适应战时环境,本校将简易科改为战时训练班;同年,又在陕西开办了中央陆地测量学校第一分校。1943年,本校第四次因镇宁过于偏僻,而迁至贵阳南厂兵营。时曹谟(1897年生,浙江兰溪人,北京测量学校高等科毕业,留学德国、芬兰)任教育长,迁新址后,本校进行了业务基础建设,增聘教授,改良学制,增设各种测量实验室,并派部分优秀教师赴印度留学。1944年秋,增设测量仪器制造科。11月,因日寇侵入贵州南部,本校进行第五次迁移,由贵阳迁到重庆北碚,在澄江镇附近租民房和利用部分原有公房继续进行教学工作。
1945年2月,中央陆地测量学校改称中央测量学校,隶属军令部。学制改为研究班、正班(大学部)、训练班三级,分大地、地形、航测、制图及测量仪器等五科,并成立教材编译委员会及教育研究会。聘请驻北碚的复旦大学教授兼课,考选部分人员分别到美国和印度留学。8月抗战胜利后,中央测量学校大学部招生,学制4年。时各军事学校所设分校奉命一律裁撤,中央测量学校第—分校结束。
/ 刘述文著《误差理论》。
/ 地形图图式。
1946年6月1日,军令部第四厅迁南京,改称国防部测量局,晏勋甫任局长。本校第六次奉令从北碚迁到重庆松林坡原中央大学旧址,新校址与重庆大学为邻。1947年4月,杜心如继任局长。因南京原校舍全部被日本侵略军破坏,本校第七次奉令迁移苏州洋关。10月,军令部中央测量学校奉命改为国防部测量学校,直隶国防部。蒋介石不再兼校长,曹谟任校长,古振今任教育长。1948年8月,国防部测量局迁往广州。1949年春,本校进行第八次迁址,由苏州迁往广州黄埔港对岸的深井村,大学部在瘦狗岭地区实习,其余坚持上课。7月,本校第九次奉令由广州迁到台湾省花莲港。此前本校曾出版阅读刊物《中央陆地测量学校校刊》《中央测量学校校刊》《国防部测量学校校刊》。该刊以报道校内外人事动态,加强同学之间的联络与团结,增进外界对测量教育及测量事业的认识和理解为宗旨。其栏目设有特载、论著、译述、校闻、校友动态、测界消息、杂俎等。
溯本校自1912至1949年,计毕业研究班(高等科)2期,119人;正班(寻常科、专科、本科)18期,1211人。训练班(简易科)12期881人;共毕业学员生2211人;训练班毕业出校任三等测量佐(少尉),正班毕业出校任二等测量佐(中尉)或一等测量佐(上尉),具有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学籍登记证。该校迁台前,有许多毕业学员生及教员都留在大陆,为新中国测绘事业的建设做出了贡献。例如:
刘述文(1892—1971),湖北钟祥人,大地测量学家。1921年毕业于北京中央陆地测量学校高等科,曾任中央陆地测量学校主任教官,分校主任,贵州大学教授,苏州测量学校大学部特约讲座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教授、副院长,是中国现代最早从事天文大地测量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主要著述有《重力测量学》《误差理论》等。
吴忠性(1912—1999)安徽肥东人,测绘制图学家。1936年中央陆地测量学校制图班毕业,任测量总局技术员。1942年调中央测量学校任教。1945年被派往英属印度测量科学研究中心进修,回国后于1947年升任测校地图制图系主任教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配至解放军西南军区测绘分局制图科任科长,为解放军进军西藏夜以继日赶制出行军路线图,受到上级嘉奖。1954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制图系主任。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中国测绘学会理事、制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测绘学报》杂志副主编、国家科委测量制图组领导成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大地图集编委会委员。解放军总参谋部推荐吴忠性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副军级待遇,被誉为“测绘将军”。1999年6月,吴忠性在京逝世,享年88岁。著述有《制图学》《地图投影的选择与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