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会话含义理论分析格尔曼·卡丘洛夫《李舟》人物言语特点

2022-06-14葛欣刘芳

理论观察 2022年2期

葛欣 刘芳

摘 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以格尔曼·卡丘洛夫作品《李舟》中人物的言语为例,以人物对于合作原则的遵循与违反为切入点,运用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其中体现出的人物性格,以求更为深入和准确地理解与把握他们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会话含义理论;《李舟》;人物言语特点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2 — 0163 — 03

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胡壮麟教授曾指出:“语用学是语言学用来研究分析文学语言特征的一个有力武器。”语用学能够解决语言学一系列新问题,为语言学研究开辟出一片广阔的新领域,促使语言学全面发展。它从交际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使语言学研究到达一个新高度。语用学研究为言语交际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提出了理论、方法和一套应该遵从的原则和准则,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语用能力和语言修养。此外,语用学对语言学研究的其它各个分支都产生广泛的影响,尤其对修辞学和文学研究大有助益。

“会话含义”理论是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首先提出来的,由于其全新的内容和广泛的涉及面引起了哲学界、语言学界的特别关注。它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在俄侨文学作品人物言语特点分析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格赖斯的观点,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即合作原则。这条根本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

1.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

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时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

2.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

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联准则(Relation maxim)

说话要贴切。

4.方式准则(Manner maxim)

避免晦涩的词语;避免歧义;说话要简要(避免赘述);说话要有条理。

这四条准则包含了说话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其中前三条是关于“说什么”的原则,也就是对说话的内容做出了规定,而第四条则是关于“怎么说”的原则,也就是对说话的形式提出了要求。数量准则要求我们在交谈中要提供足量的信息:不多也不少,只要是对方期待听到的,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对于对方不要求或不期待你说的,应做到只字不提。质量准则规定了要提供真实的信息,也就是要求交谈双方说真话,不说虚假的话,不说不切实际的话,不要夸夸其谈。关联准则规定了要提供相关的信息,保证所说的话是与话题密切相关的,也就是避免出现“所答非所问”的情况。方式准则对表达方式提出了要求,要求说话言简意赅,不使用容易引起歧义的词语,条理清晰。

只有在交谈中双方都遵循合作原则时,才可以进行最直接、最合理的语言交际,因为这样才是符合正常逻辑的对话。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常常明知故犯,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有意违反这些准则,这时就可能产生会话含义。格赖斯对于违反合作原则的具体例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作出了合理的解释,这促使语用学这一领域的研究迈向了新阶段。会话含义的产生与准则的违反有关。当说话人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某一准则时,就可能产生会话含义。这时需要听者结合特定语境,以及和说话者的共有知识推理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使得谈话顺利进行。

俄罗斯侨民文学作品题材丰富,风格不尽相同。在创作过程中,由于作家自身特点不同、受教育背景不同、素材来源的多样性、思维方式多元化以及所处时代生活习俗的多元化,其作品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作品中人物言语变化多端、风格各异。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俄罗斯侨民文学作品,為我们理解作品提供了新思路,分析人物对话对于合作原则的遵循与违反,有助于更好把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格尔曼·卡丘洛夫是伟大的中国俄罗斯侨民作家、诗人。20世纪30年代,格尔曼·卡丘洛夫流亡到了上海。在上海侨居的这段时间里,他目睹了真实的中国:民族危亡、国民愚钝、社会危机、列强压迫、民不聊生。艰辛的岁月磨练了格尔曼·卡丘洛夫的意志,锤炼了格尔曼·卡丘洛夫的思想,也造就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大师。作为一个局外人,他以更客观、更独特的旁观者视角了解中国社会,审视并诠释中国社会,对动荡不安的中国政局投以极大关注,对百姓的生活抱有同情。尽管时过境迁,卡丘洛夫在作品中所描述的生活情景早已成为一段历史,但是他对于中国的问题独到的见解,他对中国问题的殷切关怀值得我们国人学习和借鉴。格尔曼·卡丘洛夫的作品向全世界描绘了真实的近代中国历史,阅读他的作品可以更深刻、更清楚地了解帝国主义侵华的真实一面。

格尔曼·卡丘洛夫的写实小说《李舟》创作于1939年,作者通过这部小说再现了近代中国人民生活的真实缩影,描述了一幅烽烟四起、战火弥漫、灾害频发的悲惨场景。当时的上海已是“国际大都市”,拥有现代风格的建筑、大型的娱乐场所,甚至还有外国人“投资”的剧院,可以说文化生活的品位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但是,贫富差距导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人在这个充满欢乐的城市里依然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面对此种状况,作者没有袖手旁观,他锲而不舍地激发沉默的中国魂,纠结的心指向李舟,对他大加挞伐。李舟是一位从社会底层走出来的成功人士,依靠勤劳的双手打破了商业神话,为贫苦大众树立了榜样,但作者无法接受他过于追求金钱,而丧失了良知。为了给李舟等人的麻木心态注入一剂清醒剂,作者号召成功人士应该发动民众,拯救危亡的国家,不但唤醒了沉睡中的中国人,而且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殷切关怀。

众所周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多种多样,好的小说中各种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成功的秘诀在于作者调动一切文学手段来刻画人物性格,例如外貌描写、行为举止、心理活动、人物对话等,其中人物对话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成为作家的经典之作,经久不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笔端生动的人物对话。生动的人物对话,常常无须多费笔墨,寥寥数语便能呈现在读者面前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将以小说中几组对话为例,分析其中的会话含义及从中反映出的人物特点。

----- Зачем ушла из дому?

----- Хотел отдать в жены старому и грубому Кун Гоцзюй.

----- Хорошо помнишь, дочь. Не забыла. Твой новый господин Ци Лин --- молодой и стройный юноша? А? Разве у него одна только жена --- ты? А?

----- Отец, мой господин стар и богат. И он имеет сердце благородное и смелое.

----- Да, я знаю. Я знаю также, как он

покупает девушек в голодных деревнях! Знаю, как много имеет он жён. И знаю, как умело обманывает людей. Он старый хищник, дочь! И он выбросит тебя, когда получит ещё более молодую и красивую девушку, чем ты. Или оставит в доме рабыней. И ты будешь продажной девушкой. И тело твоё грязное и старое будет покупать за горсть медяков последний торговец! Правда, дочь! Я знаю хорошо твоего господина Фын.

—— 为什么离家出走?

—— 你逼我订婚,我不想嫁给年迈粗野的孔固举。

—— 女儿,记性倒不错。别忘了,你的新任先生旗领是个年轻匀称的男人吗?他是吗?难道他仅有一个妻子——是你吗?是吗?

—— 父亲,我的先生年迈、富裕。并且,他有着高贵而勇敢的心灵。

—— 是,我知道。我同样知道,他怎样在饥荒的村庄收购姑娘!我知道,他姨太眾多。我还知道,他怎样耍手段欺骗女人。女儿,他是只老狐狸!一旦遇到比你年轻貌美的姑娘,他就会抛弃你。或者留下你做家奴。然而,你将成为妓女。最后一个商人将拿金钱的砝码控制你肮脏的身体!这是实话,孩子!我熟知你的冯先生。

依据会话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我们知道,说话人在交谈中应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时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不应少说也不要多说。而父亲在与女儿的谈话中却违反了这一准则,对于女儿的委屈幽愤他没有作出应有的足够的应答。女儿对孔固举的评价是“年迈粗野”,期待从父亲处得到一些慰藉,然而父亲对此毫无意识,而是向女儿列举了如果和旗领在一起后的悲惨结局。旗领是女儿生活的希望,她不想听到关于他的负面评价,所以父亲的回答显然不是女儿所期待的。读者稍加思考就会推断出一个事实:女儿不愿意对父亲热衷和感到兴奋的逼婚行为表现出任何的兴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舟的一去不复返使女儿感到生活的沉寂、心灵的空虚,而旗领给她的生活点燃了唯一一点光亮,使她有了依靠,有了活力,有了温暖,感到充实。对于父亲来说,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为女儿找到合适理想的丈夫,可是父亲由货里却是个老封建思想的维护者,执意把女儿许配给又丑又老的孔固举,女儿凤英对此反应冷淡,一百个不答应。父亲却全然不顾女儿的感受,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女儿身上,对女儿毒打、辱骂、强逼。紧接着的这段对话让读者对父亲的性格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 Говоришь, что не можешь жить здесь.

Тогда сними это позорное платье и пойдём со мной!

----- Как отец, сделать это. Господин не

отпустит.

----- Ты оставишь ему все вещи. И уйдёшь в том, в чём пришла. После я отправлю тебя к дедушке в деревню. Там ты будешь работать.

----- Отец! Ты не хочешь простить меня? И не хочешь взять меня обратно к себе!

----- Я не могу, чтоюы все люди указывали на меня пальцем, и говорили, что моя дочь только лишь грязная, продажная женщина, которая убежала от отца и сделалась уличной женщиной.

—— 你要知道,你不能居住在这里。脱掉这可耻的裙子,我们一起离开!

—— 父亲,哪敢这么做,先生不会轻易放过我的。

—— 你留下他所有的东西,从哪儿来,回哪儿去。随后,我打发你回农村爷爷那里,你将在那里干活。

—— 父亲,你不能饶恕我吗?你不想让我留在你身边!

—— 我不能让所有人戳我脊梁骨,背后说,我的女儿是个肮脏的妓女,她违抗父命,离家出走,做了下流女人。

对于女儿有关能否饶恕的问题, 通常预期的回答应是肯定或否定, 但是在这里, 父亲却给了女儿一个啰嗦甚至不必要的答案。他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 说话要简洁(避免累赘)。父亲没有直接回答并不仅仅意味着肯定, 还含蓄地表达出不要让女儿心存侥幸的隐含信息, 即我对于你准备要和我说的话一点也不感兴趣。父亲再一次表现出对闲话是非的冷漠。但是为了不惹怒女儿, 他还是决定耐着性子去听她的消息。可以看出, 封建礼教直接造成了人们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自我意识的丧失,父女之间感情的淡薄、冷酷无情,父亲根本不在意女儿的感受, 甚至没有觉察到女儿不愿和他继续谈下去, 只顾自己说自己的。

----- Отец, что же мне делать?

----- Я сказал, дочь, что делать! Уходи из этого дома. И поезжай к дедушке в деревню. Там твой дед имеет землю. Ты будешь работать. Быть может найдёшь мужа.

----- Я завтра приду к тебе, отец.

----- Нет, дочь. Ты не придёшь. Двери моего дома закрыты для моей развратной дочери. Пошли посланца в деревню к деду. Он встретит тебя. И приготовит твой приезд. Может быть я приеду к отцу помогать в работе.

----- Хорошо, отец. Я пошлю Хи Ли в

деревню. Иди, отец. Иначе господин увидит тебя здесь. Уже время обеда.

—— 父亲,我能怎么做?

—— 女儿,怎么做,我说!离开这个庭院,去投奔你的爷爷。那里有土地,你将在那里干农活。可能的话,你还能找一个丈夫。

—— 父亲,我明天去你那儿。

—— 不行,女儿。你不能越我门槛,我家的大门不为我淫荡的女儿敞开。让信使前往农村爷爷那儿,他会准备迎接你。可能的话,我也会回到父亲那里帮忙。

—— 好吧,父亲。我派喜丽去农村。你走吧,要不然先生会看到你,午饭时间到了。

在这段对话当中, 父亲很显然违反了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中的两条: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正如女儿所言, 父亲肯定知道她是在考虑去爷爷那里, 可是他却明知故问, 装作不知道的样子, 这是在有意提醒自己的女儿不要总是痴心妄想,而女儿却丝毫没有意识到父亲的讥讽和指责。我们又一次看出父女二人性格的强烈反差。父亲和女儿的谈话中对于合作原则中质量准则的违反很显然是想表达出这样的会话含义: 他在取笑自己的女儿并且想让她意识到这一点,而女儿却没有推理出父亲的言外之意。最终,凤英被父亲赶回了山东老家,几次遭到老地主秦卢侯的逼婚,爷爷还被人乱棍打死了。她越发迷茫,内心空虚无助,充分认识到封建思想现实的沉重性,走向极端,选择投河自尽,以死抗争。

从以上人物對话的语用分析当中,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通过解读女儿与父亲的对话,读者很容易分析出凤英话语中的言外之意, 但是她的父亲却察觉不到自己女儿的实际需求,完全忽视了女儿的感受。当读者为由货里的执拗、冷漠和无知愤懑不平之时, 悲剧的效果也随之产生了;由货里在与女儿的对话中所违反的大多是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 由此反映出面对违背自己意愿的女儿, 他倾向于选择用反讽的语调和她进行交谈,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 当由货里有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一准则的时候,凤英却对此毫无意识并且继续遵循合作原则。正是由于由货里对于会话准则的有意违反, 才显示出他的麻木和对女儿的残忍, 而凤英对于这些准则无意识的遵循却恰恰显示了她的痛苦与无助,这也为凤英死亡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从以上分析还能够清晰地总结出由货里父女二人不同的性格特征。由货里是一个老封建思想的维护者, 而凤英则是一个忍辱负重、内心空虚的女人。同时, 我们也可以对凤英的死亡原因做如下概括:1.罪恶的封建制度给她戴上了无形的精神枷锁;2.李舟的一去不返使她失去了精神支柱;3.父亲的麻木残忍导致她孤立无援;4.爷爷的冤死使她不知所措;5.自己眼中所谓的天使令她落入豺狼之口。

综上所述,凤英的悲剧力量正是在于她不仅唤起人们对旧时代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一生不幸遭遇的同情,而且引发读者更为深刻的思考:为了凤英的悲剧不再重演,必须推翻不合理的封建社会制度。封建性是与封闭性是并生并存的,狭隘的封建思想长期地麻痹着中国人民,中国的落后基本上是由封闭、愚昧、无知导致的。然而,不彻底撞开中国封建主义的枷锁,便无法摧毁中国的封建制度。

研究发现格尔曼·卡丘洛夫在《李舟》这一小说中构建人物对话时常常是只言片语,甚至于是前言不搭后语,不合常理,但正是由于这些对话的存在才塑造出了更丰富、鲜明的人物性格。一般对话往往只能单一地或者反复地表现一种人物性格,数量多却只能塑造有限的人物性格。而违反合作原则产生会话含义的对话数量较少,却能从中分析出人物许多隐藏的性格,这对于完善人物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利用会话含义塑造人物性格对文学创作本身也有独特的意义。首先会话含义打破了常规的对话模式,能使对话和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有趣,有时会产生一定的幽默效果,并且能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其次简短的对话能反映丰富的人物性格,使小说写作更加简洁有效;最后会话含义塑造人物性格与普通对话塑造人物性格相得益彰,使得小说结构紧凑完整,连贯一致,更具说服力。由此可见,在阅读和分析文学文本时适当运用语用学知识,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技巧,准确地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参 考 文 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董佳蕊.基于格莱斯合作会话含义理论的会话语言赏析——以小说《简·爱》为例〔J〕.青年时代,2019.

〔3〕苗慧,赵建成,孙忠霞.解读中国俄侨作家格·卡丘洛夫中国背景下的创作主题〔J〕.俄罗斯文艺,2012.

〔4〕赵建成.论卡丘洛夫与他的《李舟》和《最后一个中国女人》〔D〕.齐齐哈尔大学,2012.

〔5〕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王福祥,吴汉樱. 欧美、俄罗斯、中国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7〕王冬梅.从Grice会话含义理论视角试析《傲慢与偏见》人物性格〔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8〕轩然.小说中人物言语特点翻译初探〔J〕.中国翻译,1984.

〔责任编辑:侯庆海〕